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对吗?春秋作者是谁什么内容_春秋_史书_编年体

本文目录

  • 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对吗
  • 春秋作者是谁什么内容
  •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是
  • 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部 史书 是哪部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到底是《左传》还是《春秋》!

在汉代时对《春秋》这本书诠释的有“春秋五传”对吗

不对,在汉代《春秋邹氏传》和《春秋夹氏传》失传了。
《榖梁传》与《左氏传》、《公羊传》一样,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据《汉书·艺文志》,在汉以前,解释《春秋》的有五家,除《左传》、《公羊》、《榖梁》外,还有《邹氏传》和《夹氏传》。到汉初,《邹氏传》因为没有人把它传下来,《夹氏传》又没有文字记载,这两家就失传了。而《公羊》与《谷梁》则用汉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成书,称为今文,立于学官,即在中央国立大学设立课程,专门备有博士加以传授。
春秋五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邹氏传》和《春秋夹氏传》。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作者是谁什么内容

《春秋》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孔子。

《春秋》内容: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

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

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扩展资料:

《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1、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2、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3、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春秋经)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扩展资料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参考资料春秋(春秋经)百度百科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此书特写善于描写战争,语言简练含蓄。有许多词语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
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但《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1、《左传》30卷;

2、《公羊传》11卷;

3、《谷梁传》11篇;

4、《邹氏传》11卷;

5、《夹氏传》11卷。

扩展资料: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典型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等。因为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史书文学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但编年体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年体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是

我国第一部史书是尚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部 史书 是哪部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扩展资料:

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编年体的优点是方便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避免叙事重复,《资治通鉴》的成功开创了撰写编年史的高潮。陈寅恪曾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编年体盛行起来,从而产生了纲目体与纪事本末体,梁启超以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尚书(中国书籍)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到底是《左传》还是《春秋》!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