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作者是说
《吕氏春秋》的作者是吕不韦及其门客。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巨著,是由吕不韦及其门客所著。吕不韦在担任秦国丞相后,招揽大批文人学士,门客多达三千人。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客开始编撰《吕氏春秋》,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
历史影响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 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 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
吕氏春秋.察今
循表夜涉、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里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讲述了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
有哪三个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成语以及介绍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成语:
1、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
2、尝鼎一脔: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也写作一脔之鼎。
《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3、荆人涉澭(又名︰循表夜涉、楚人过河):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