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典故(春秋写什么事)_师出有名_春秋_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文目录

  • 春秋写什么事
  • 古代大军出征的时候都要说些师出有名的话,有哪些
  •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都要师出有名
  • 古代战争,大多讲究师出有名,你觉得这对一场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春秋写什么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可惜《春秋》原文,在三国时期竟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遗漏掉。

《春秋》既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春秋》它的述事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世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其代表作品有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世又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等。

《吕氏春秋》是战国吕不韦编写的,是关于儒、法、道等学派的“百科全书”,但跟《春秋》关系不大。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跟《春秋》没有关系。

《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已经失传。

古代大军出征的时候都要说些师出有名的话,有哪些

1.【汤誓】商汤讨伐夏桀的檄文 :汤王首先宣布夏桀罪状,以示出师有名。汤王称夏桀获罪于天,昏暗无德,天命殛之,非我小子敢行以臣伐君、举乱犯上之事。桀已尽失君道,不忧念民众、舍弃稼穑,夺农功之业,以敛财货。劳遏民力,丧失人心。民众诅咒说:如桀为日,愿与日俱亡。夏桀罪恶多端、我畏上天,故而受命讨伐,以示天威,以正天道。接着申明赏罚:将土务要同心戮力,共助我一人,以行天罚。如有战功,我将重赏,决不食言;如若不从我誓言,我则并杀你们和你们的妻子儿女。

2.秦末陈胜、吴广誓师口号: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东汉末年时黄巾军起义所喊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三国时期袁绍讨伐曹操时,陈琳为他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也算古往今来誓师名篇

5.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闵的《灭胡令》: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屠戮胡狗为天下汉人义之所在!冉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6.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准备北伐时发表《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后被孙中山所改编,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都要师出有名

这个说白了就是师出有名就是要有一个正当理由来发兵,以此获取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可。

不然你兵强马壮的,今天无理由发兵灭这个国家,明天无理由的攻打另一个国家,岂不是搞得是人心惶惶?

结果往往不是兵强马壮的你PK掉其他国家,而是这些国家害怕不知道哪天你无缘无故的攻打他,所以联合起来,开始对你群起而攻之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古代战争,大多讲究师出有名,你觉得这对一场战争的影响有多大

古代打仗,首先要讲求师出有名,然后要讲究规则礼仪,堂堂正正比拼。

师出有名;是为了占据正义之师的道德高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同仇敌忾的精神合力。

堂堂正正比拼;包括

①,派使者(不斩来使);下战书,约好会战地点、时间。②,双方摆好阵势;亮出帅旗,擂鼓鸣号,将军对将军单挑。③,万鼓擂响;弓箭、战车、兵卒(越过界线)齐上阵厮杀比拼。

若一方溃败,则穷寇莫追。再派使者,要么劝降或乞投,要么约定再战。最后结局是一方投降或逃跑,另一方获胜;或双方鸣金收兵,战成平手。

后来的战争破坏了“规矩礼仪”,古代如汉将霍去病千里迂回、突袭匈奴王庭;近现代如日本偷袭珍珠港,德国闪击苏联。

但“师出有名”一直在延续,例如

武王伐纣;“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伐无道,诛暴秦。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朱元璋推翻元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即使是现代军事强权,发动不义战争,也会寻找借口,试图师出有名。例如

希特勒闪击波兰;“反击波兰侵略德国”(德国人自导自演“波兰人”袭击德国边境哨所)。

美英发起伊拉克战争;“消除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世界的威胁”。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主要是避免过早过多树敌,并且能让自己日后的登基显得名正言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主要指的就是曹操。东汉末年,刀烟四起、群雄逐鹿,客观的讲,谁都没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能把皇帝握在自己手里,就给了其他实力不济的小诸侯听命于自己的理由,毕竟皇上的话是一定要听的,至少不会联合其他诸侯来打自己,这一点在群雄乱战的局面下尤其重要,否则“枪打出头鸟”,实力越强就越有可能被群殴。

古人还是讲究君臣之道的,虽然造反篡位的事屡屡发生,但大多都还要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自己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还能避免被后世辱骂。比如在地下挖出了个碑、鱼肚子里发现个纸条,再或者就是小孩的童谣什么的。曹丕称帝就是让刘协再三让位后才接受的皇位,还给了人家一个“献帝”的谥号,意思就是皇位是人家主动献出来的。

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在有实力、大志向的诸侯眼里,这反而是征讨的理由,蜀汉伐魏提出的口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并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因而,在群雄争霸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实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