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打一动物(史家笔法与小说家笔法的差异有哪些)_这是_国君_春秋

本文目录

  • 史家笔法与小说家笔法的差异有哪些
  • 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

史家笔法与小说家笔法的差异有哪些

所谓“史家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史家更注重事实的称述,言词没有很多华丽的描写,只有最严谨的叙述为主。小说家只是借鉴历史,更多的是故事结构,言词的修饰,加入夸张,搞笑,联想等手法吸引大众的眼球。

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

春秋笔法是史书的标配,任何史书都需要用到春秋笔记。而谈到春秋笔法,当然是指孔子老师所说的《春秋》这本书。

据说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有含义。那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呢?这是因为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比如《春秋》有的是写周王室,这是周天子,大领导的权威还是要维护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错,不能直接写,要绕着弯写,这是为尊者讳。

先看一下春秋里,孔老子是如何玩笔法的。

春秋一开场,就写了郑国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是讲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

在这句话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这里面就有春秋的笔法。

比如讲到“段”时,没有用共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这是因为弟弟没有弟弟的样子,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另外,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第三,称郑庄公为郑伯。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放纵然后精心安排,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然后消灭。

这里面就是有春秋笔法。

再看一例:

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这是讲齐、鲁、郑三军联合杀进许国。但这里面也是有春秋笔法的。比如使用郑伯、齐侯来称呼郑齐两国的国君姬寤生和齐僖公,这是批评他们侵略别人。

用“入”这个字,表示许国进行了抵抗。

再看一条: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春秋》鲁庄公九年)

这是齐国的一件大事,齐国的公子无知杀掉了齐国的齐襄公,自己当上了国君,不久后,

无知被大夫雍廪杀死。

在这条记录中,孔子在无知的名字前没有冠以国名或公子的字样,表示这个人死有余辜。

用杀这个字眼,而不是用弑,则表示,就算你把齐国国君之位坐暖了,把齐国后宫睡疲劳了,你还是一个大夫,干掉你这样一个大夫,杀没必要铺张成弑。

有时候,春秋笔法解释还不一样。

比如这一条: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春秋》鲁庄公九年)

这是齐桓公小白跟公子纠争位,公子纠失败,齐桓公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

这里的记录有什么玄机呢?

在《谷梁传》解释道:孔老师在这里又使用一个富含春秋笔法的动词:“取”。外国从鲁国获得东西,孔老师一般是不用取的,这次用取,是因为齐人很容易从我们鲁国人的手上得到了公子纠,还把他给杀了。有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容人避难,有百户住家的城邑,就可以隐藏犯有死罪的人,我们鲁国拥有千乘战车,竟然保护不了一个公子纠,这是我们鲁国的耻辱,是鲁庄公的耻辱。

《公羊传》则解释了孔老师的另一个春秋笔法,孔老师没有用惯常的公子来做定语,而是用了“子”这个高级别的定语来形容纠。表示别看你们齐国拥立了公子小白,别看我打了败仗,但我们还是尊重公子纠,认为他才是齐国君位的真正继承人。

这就是春秋的笔法。可以说,春秋的历史还是很有趣味的,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点下面链接进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