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春秋战国时的哪些名人?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_春秋_东周_王室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春秋战国 春秋 东周 王室

本文目录

  •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的哪些名人
  •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 为什么春秋战国人才辈出
  • 什么叫做“春秋”和“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为后世所传颂的成语和典故有哪些
  •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能呈现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
  • 春秋战国贡献了多少成语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吃的肉除了鱼肉还吃什么肉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的哪些名人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中华文明的奠基,主要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个人感觉,东周第一名臣当属卫鞅,他的变法表面上是“战时法制”,实质上是将生产关系在生产力远远跟不上的时候提前偷换,再以封建制先进的生产关系刺激生产力发展。然后以残酷的法律,主要是刑罚、死刑 来维护这个新的、遭人恨的封建制生产关系。这样与马克思主义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先生产力发展到位,然后生产关系革命的理论相反。

详细说,生产关系此时是秦国老氏族奴隶主贵族,和千千万万秦国奴隶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他的变法最致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功勋,主要是战功来解放奴隶,首先将其变为自由人、然后甚至还可以因功勋得爵位和土地,那就是成为贵族和地主。这对于从秦穆公延续至此的古老的奴隶主贵族来说无疑是切齿之仇、不共戴天。没有了奴隶他们剥削谁?没有了土地,他们彰显显贵的封地就没有了。那他们又能怎样呢?事实是,秦孝公在位时啥也干不了。

商鞅:你们谁不服全家杀光!你们的君主站在老子这边!

这导致了,秦孝公一死,商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车裂的人类。但是他的变法被后世君主一直维系,直到灭六国的那天。这个法制让秦国一直以一个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国家发展了约150多年,国力不超过六国才怪。要是没有变法,赵国最强悍。主要是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太厉害。直到最后,秦国甚至还是吃力。

然而,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商鞅的秦法就立马过时了。此时已经不是战时,大家抱团守法取暖的时候,而且六国之人受不了秦法。秦国变乱的导火索,包括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其起因就是商鞅的秦法

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东周这段历史,之所以要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主要是因为周朝实在太长了。光分成西周和东周,都显得不够精确,所以后来大家又把东周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而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区别,就在于周王室的权威统治。春秋时代,周王室虽然衰微,但是大家好歹还承认他是天下共主,诸侯是需要天子承认的。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基本就没什么用了。只有拳头大,没有周王室的承认,一样可以当诸侯王。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商王朝大败,周王朝正式开始。至于周王朝打败商王朝的细节,《封神演义》里面讲的很清楚。把里面有神话色彩的部分,统统拿掉,基本上就是真正的历史了。

当然,至于说那场大战的细节到底如何,流传下来的史料确实比较少。这没办法,因为那时候只有甲骨文,直到今天史学家们还没把甲骨文全都认出来。甚至就连牧野之战的时间,史学界都是有争议的,因为后来周朝历史是存在过一段空白期的。

牧野之后,周朝正式开国。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周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再之后,从周武王开始,周朝传了十二代,传到了周幽王的手里。

对于周幽王,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的,大名鼎鼎的烽火戏诸侯嘛!周幽王在位时,为搏美人一笑,几次点燃烽火台,戏耍诸侯。结果等到敌人真的来袭时,诸侯们还以为周幽王是在闹着玩,就没来救他。于是,西周的都城镐京,就被攻破了。等到诸侯们反应过来,率兵前来驰援,镐京已经被一把大火烧成了灰烬,彻底毁掉了。

对于这段历史,史学界也是有争议的。对于当时准确的政治细节,确实存在很大争议。但不管怎么说,周幽王执政时期,都城镐京被毁掉了,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而周幽王本人,也死在了那场战争当中。

周幽王虽然死了,但大家还得继续照常过日子啊!所以大家就推举周幽王的儿子上位,也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登基后,看到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的镐京,也是觉得糟心。所以周平王也懒得再重建镐京了,干脆就将都城东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地区。

因为是东迁,所以,周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叫做西周。而周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这一年,是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点,是东周的开始,同时也是春秋时代的开始。

历史从此进入了春秋时代。

整个春秋时代,就是一部周王室的衰败史。从周平王开始,周朝是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弱。随着周王室的衰弱,诸侯国们开始逐渐强大了起来。镐京被攻破之后,周王室虽然在各大诸侯国的帮助下,将都城搬到了洛邑,重新建国,但其权威已经大大丧失。作为老大,是不能失败的。一旦被打败了,小弟就会不服你,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时周王室面对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各大诸侯国虽然帮周王室重新复国,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没少瓜分周王室控制的地盘。

周平王在位大概五十年左右,这五十年里,周王朝从原本的天下共主,迅速衰败到实际控制范围,只有不到六百里方圆的可怜地步。六百里方圆是个什么概念呢?今天的北京市,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6公里。周平王时期,周朝的实际控制范围,大致就相当于北京加天津那么大。

这样的周王室,当然不足以再压服各地的诸侯。于是,诸侯们争霸的时代开始,著名的春秋五霸,陆续出现。

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的齐桓公。齐桓公开始称霸的时候,恰恰是东周开国近百年左右。这个时候的周王朝,已经连一个中等的诸侯国都不如了。但是,周王室好歹还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当时的周王室,有点像庙里的泥菩萨。大家都得敬着拜着,但是没谁会真的尊敬你。

春秋时代的几个霸主,除了自身实力需要足够强,能够压服其他诸侯,让大家心服口服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够组织会盟,去拜一下周王室。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又过了一百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兼并,大家开始越来越轻视周王朝。原来大家好歹还把周王室当成庙里的泥像,逢年过节需要去拜一拜。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大家已经连拜都懒得拜了。

因为鲁国史官曾经记载了一部史书,记载这个时代的历史。后来孔子又整理了一下,取名为《春秋》。所以后世便以春秋二字,作为这个时代的名字。

在春秋末期,又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给春秋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给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身份,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这两件事,就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其实都不是太难理解。田氏代齐,就是指原来齐国的君主,是姜子牙的后人。但是在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出了一个田家,逐渐掌握了齐国的朝政,最后成功篡位。三家分晋,就是指晋国被国内三个强大的家族,韩、赵、魏这三家,给直接瓜分了。

这两件事,看似都是各自国内的动荡。但对于周王室来说,影响却是致命的。

因为在此之前,中原大地上所有的诸侯国,最开始都是由周王室册封的。从法理上来说,没有周王室的册封,你就不是诸侯。但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两次截然不同。这两次,是他们各自先占领或者瓜分了原有的国家,实力足够强大,然后才被周王室册封。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你周王室愿不愿意,只要我足够强大,你就必须得承认我的诸侯地位。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尊敬你?直接踏踏实实的发展自己不就得了?为什么还要搭理你?

所以,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就已经彻底没有任何存在感了。

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战争的规模开始迅速变大。

春秋时代,战争是贵族的时期,一场诸侯国之间的大战,能够有几万人的规模,就已经足以影响历史的走向了。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但凡叫得出名的大战,基本都是十万人以上,甚至是近百万人。长平一战,秦国坑杀的赵国士兵就有几十万。秦国灭楚的时候,秦国出动了六十万大军,楚国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再加上后勤补给的话,妥妥过百万了。

公元前249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率兵灭掉了位于今河南巩义的东周公国,周王朝自此灭亡。从这时开始,东周从法理上其实已经结束了。不过,东周虽然结束,但战国时代还在持续。从周王室被灭,直到20多年以后,到了公元前221年,随着秦王嬴政灭掉了其他所有诸侯国,彻底统一天下,战国时代才算彻底结束,秦朝自此开始。

为什么春秋战国人才辈出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征伐四起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短短的几百年间涌现出了管仲、晏婴、百里奚、文仲、范盖这样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孙膑、王陵、廉颇、李牧等一大批有才于的军事家。

李悝、吴起、商鞅、范蠡等著名改革家,孔子、墨子、老子、荀况、韩非这样一些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

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样的贤德的战国四公子。

苏秦、张仪、公孙衍这样一些著名的策士、纵横家。

也出现了屈原、鲁仲连、蔺相如这样一些品德和气节高尚、能主持正义的仁人志士。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百家争鸣,十分活跃,就是在工艺建筑、农学、医学、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人才,有着卓越的成就。

那么究竟是时势造英雄呢,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而后世的许多朝代虽说不乏名臣名将,但比之春秋战国,还是略微欠缺些许。

首先,随着牛耕和铁器的推广,人类的生产力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一个特殊时期,政局动荡,人民的思想也十分不稳定,由于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各地诸侯互相吞并,漠视周天子,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各国是十分需要人才的。

同时,这个时代给了这类仁人志士太多的机会和空间得以展示他们的才能。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臣下都十分礼贤下士,尤其许多府第都收了许多幕僚。这样的制度让许多出身下层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社会上层,参与政治。就像“毛遂自荐“这个故事中的毛遂提到的:“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幕僚的制度为出身下层的士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使得像苏秦那样的穷汉不至于冻饿而死。他们投到主人门下,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就可以大显身手,从而进入社会上层,直至为卿为相。

其次,那就是这类士人有择主的自由,可避免压制人才。

这个国君不重视他可以换一家,这让国君不得不重视这些士人。“良臣择主而事“,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例如,张仪为秦相,破坏合纵联盟,使河东六国吃尽了苦头。按道理他应该不容于河东六国,可是当他受公孙衍排挤跑到魏国时,魏王立即拜他为相。其他士人转换门庭更是平常事了。

这些幕僚虽在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统治阶级,但就每个人来说又是充分自由的,对主人不满,可以随时离去。

因为主人可以选择门客,门客更可以选择主人。主人如果是诸侯,不礼遇士人,士人纷纷离去,就会亡国;主人如果是大夫,不尊重士人,士人纷纷离去,他就会垮台。

而士人呢?如果和主人行不合、言不用,也没什么了不起,换个主人,一走了之就是了。因此,有收养食客的这样的风气作为基础,人才才可能流动。就好像市场起到了资源最优配置的作用。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非常紧俏的一种资源,国家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但是千里马只有遇上了伯乐才能施展其最大的才能,如何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尊重士人,重用士人,对人才保有一种礼遇和不计前嫌的态度,这样才会实现共赢。

什么叫做“春秋”和“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东周时期,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得进一步说说了。

春秋

春秋时期是东周的前半期的阶段。当时鲁国把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史官们也按年,季,月,日记录着每个国家重大事件,而这部编年史就简称为“春秋”。《春秋》在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即从周平王开始到周敬王,共295年。(关羽经常说自己熟读春秋,说的就是这部《春秋》)

在东周时期(周平王东迁之洛阳后),周朝的势力逐渐衰弱,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打,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心中,周天子也只是诸侯国的名义上的天子。春秋时期出现了五霸,即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宋襄公(兹甫),秦穆公(任好),楚庄王(熊旅),同时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是很厉害的主,还有鲁,中山等国。

春秋时期出现了很多奇才异士,如管仲,鲍叔牙,先珍,赵衰,胡偃,孙武,贾佗,介子椎,孙叔敖,百里奚,子鱼, 伍子胥等等杰出的人才,但春秋时期君主缺点是任人唯亲,使很多出身寒门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战国

西汉刘向编注了《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记录着从三家分晋到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的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共245年(三家分晋是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秦始皇横扫六合,也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故而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纵横家游说别国以及各国权谋策略的时期。战国初期是战国七雄的形成时期,此时秦(秦始皇),齐(齐威王),楚(楚悼王),燕(燕昭王),韩(韩昭侯),赵(赵武灵王),魏(魏惠王)通过变法等策略以达国家强大,同时战国时期,人才任用不想春秋时期,任人唯亲,而是能者居上。

战国时期样出现很多奇才,如李悝,吴起,孙膑,庞涓,张仪,苏秦,商鞅,陈珍,范睢,申不害,李牧,王翦,荆轲等等杰出的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为后世所传颂的成语和典故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和典故,比如:

1、成语: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带兵进攻赵国。齐将孙膑为解赵国之围,带兵去进攻魏国都城大粱,魏将庞涓不得不带兵回援,在途中又中了齐军的埋伏。赵国之围被解。

2、成语:卧薪尝胆

吴国打败越国后,吴王夫差强迫越王勾践和夫人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官室。他们忍受各种屈辱,三年以后,才被遣送回国。勾践立志雪耻,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自问道:“你忘了亡国之耻了吗?”勾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了吴国。

3、成语:图穷匕现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壬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成语: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国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助楚。

5、成语:问鼎中原

楚庄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另外还有如老马识途,纸上谈兵等。

延伸: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军师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巧计在桂陵和马陵两地大败魏国主帅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公元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兼并战争的实质:

封建地主之间的争夺土地人口兼并战争。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能呈现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

百花齐放来源于思想的活跃,思想的活跃则是形势的需要。综观中国历史,思想活跃期都出现在政局变动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末楚汉对峙时期,汉末三国争雄时期,隋末天下大乱时期,元末群雄纷争时期。当时思想的活跃,有利于破坏旧政权的基础,培育新政权的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七雄并立时期,各国诸侯都面临着富国强兵的任务。一方面要用新思想摧毁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反扑,巩固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另一方面还要抵御其它诸侯国的侵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甚而通过战争或其他手段夺占他国领土士民。因此,这些诸侯国的君主们欢迎和促进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之势,让君主们从中选择最有说服力的思想体系为己服务。但是,一旦政权确立,首要的任务变成了巩固政权,不再需要百家争鸣,而只能一家独鸣。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朮,便是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汉武帝独尊儒朮,很封建专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每次天下大乱以后,新的朝代建立,仍旧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并对别的思想进行打压和禁锢,百家争鸣的局面便不可能再出现。

春秋战国贡献了多少成语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盛产成语典故的时期,但具体到多少个无人能说准确。我研究成语二十余年,只是涉猎到齐地的成语,只齐地成语就九百多个,很多并进行了申遗。

一,春秋战国时期为啥出成语多?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纷争的时代,诸侯的纷争、思想文化的纷争带来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文化大解放,诸子学派五花八门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我的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诸子百家著作,如成语“孔子闻韶”出自《论语》,再如“纲举目张”出自《韓非子》等;一个是来自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成语“老马识途“出自齐国征伐北戎的事件,再如“画蛇添足”等等都出自重大事件。

二,在春秋战国时期,出成语最多的是齐国

1.因齐国历史上经历过春秋首霸和战国称雄两个阶段,期间,诸侯间发生的事件多有齐国参与。2.齐国的稷下学宫是诸子云集,百家争鸣的场所,诸子文集多出于齐。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成语与齐国有关的最多,与其他诸侯国相比,齐国属成语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吃的肉除了鱼肉还吃什么肉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畜牧业和园圃业以及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都很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副食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除了吃鱼肉之外,龟、鳖、蚌、蛤等水产动物也是人们很早就经常捕捞的食物。而鳖更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鳖被称为“异味”,是难得的珍味,又是作为赠送王侯之礼品。

后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种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已具有。其中主要的有“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此外也有鸡、鸭、鹅、鸽等,肉食主要是猪羊鸡狗等小牲畜。在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中,就有大骂“肉食者鄙!”的记载。此外,战国秦汉时期的肉食中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盛行吃狗肉。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以屠宰狗为职业的屠夫,如战国时期的聂政和荆轲。

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捕猎物在饮食中依然占有较大比例。楚国的猎物有犀、兕、麋、鹿、熊、虎、豹、兔、猩猩、牦牛、大象、鸹、凫、鸧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