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春秋战国的“春秋”的由来?春秋为什么称为春秋_春秋_晋国_公元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春秋 春秋 晋国 公元前

本文目录

  • 谁能介绍一下春秋战国的“春秋”的由来
  • 春秋为什么称为春秋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春秋、战国两个词什么意思
  • 历史上的“春秋”与史书《春秋》,真的是同一个春秋吗
  • 春秋时期哪个国最强
  • 为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潮发生在春秋战国
  •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定义划分的
  • 春秋战国秦国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有昏君出现
  • 《封神演义》写的商周时期的事,但太上老君是春秋时期的人,但他也出现在里面,为啥

谁能介绍一下春秋战国的“春秋”的由来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位于周、秦两个王朝之间,始于公元前770年,当时正值西周覆灭、东周开始建立之际;止于公元前221年,此时秦始皇结束了各诸侯国连年纷战,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秦王朝。

可见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与东周王朝并立、先于大秦王朝。其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自古以来充满争议:在史学界使用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以《史记·六国年表序》为依据,将公元前476年,也就是周元王登基的那一年作为分界点。

另类“春秋”

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春秋”的名字有些与众不同。

因为中国的历史时期大都以当时的朝代命名,比如唐宋元明清时期分别对应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或者以概括当时并列的数个政权,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末五代十国,还有咱们今天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之“战国”。

但“春秋”这一历史时期的取名依据似乎没有遵循以上套路。所以问题来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取名“战国”好理解,但为什么叫“春秋”?这与当时的史料以及整个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活动特点有关。

“春秋”源自《春秋》

虽然春秋本质上还是属于东周时期,但是当时天下大局已发生改变:周王室天地共主的地位日益衰微,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诸侯国势力日渐强大,这一历史时期的个性难以被同时期的周王朝掩盖、甚至有超过周王朝的势头,所以史学家们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载入史册。

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都是由史官划分的。“春秋”这个名字最早出自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并不是望文生义,因为史料《春秋》记述的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前722年-前481年)的那段历史,其时间起止点与史学界主流说法的“春秋时期”的时间年限(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致吻合。

《春秋》源自当时的“春秋”

史官之所以取名为《春秋》同当时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我们今天看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若深究渊源会发现:在古代历法中春秋二季的概念要早于夏冬两季,在西周早期以前只有春秋而没有冬夏的说法。

春秋二季的概念不仅先于冬夏,而且重于冬夏。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春秋两季是一年中农事活动最为忙碌的时候,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天气、季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比如当时战争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天干扰敌国种粮,秋天抢敌国粮食,冬夏二季一个太冷一个太热,更适合宅在家;再比如像祭祀、国与国会盟等一些重大的重大群体活动亦发生在春秋两季,正如《礼记·王制》中所说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作为当时权力顶层的周王室,他们的行事活动也遵循这一季节规律。儒家经典《周礼》中就曾提到周天子在春秋之际应处理的国家大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这是说周天子要趁着这两个季节外出视察农事活动,并据此对各诸侯国做出奖惩。

综上,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名称,虽然“春秋”听起来有些另类,但并非古人随心所欲瞎起的名字,而是源自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背景。

作者:高远

春秋为什么称为春秋

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春秋,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

政治方面,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间,也是各诸侯国之间使者往来、会盟等活动的主要时间,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秋季节。

在经济方面,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农耕了,春种秋收嘛。于是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季节来代表全年。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春秋、战国两个词什么意思

春秋本意是一年之际,但这里的春秋指的是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之所以叫春秋时期,与鲁国的史书《春秋》有关,据说孔子曾编撰过此书,它记载的时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帝44年(公元前476年)的历史,后来就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本意是战争中的强国,或者是战争不断。西汉刘向著有《战国策》一书,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即公元前221年)的时间,后来史学家就把这一历史阶段叫战国时期。

所以后世史学家把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年)到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的历史阶段,总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上的“春秋”与史书《春秋》,真的是同一个春秋吗

《春秋》是书名,“春秋”是时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样。

作为史书的《春秋》

史载:“春秋”一词是周代各诸侯国国史的通称。

《国语·楚语》载:“教之春秋”。
《国语·晋语》载:“羊舌肸习于春秋”。

可见,当时各国均以“春秋”为名作史,但是经过战国、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特别是焚书坑儒和项羽焚秦宫两次对先秦文化典籍造成的重大浩劫,很多史籍都不幸亡佚,其他国家的“春秋”都失传了,仅有鲁国《春秋》最终因保存在墙壁中得以逃避战火,而存世流传下来。

《春秋》为什么称之为“春秋”呢?先秦时期,人们较为重视春、秋两季,春季代表着一年之始,多称为“王正月”,而“秋,禾谷熟也”,乃是收获季。春、秋二字常连用,故常以春秋代表时令,以示重要。

《春秋》记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对当时的鲁史《春秋》详加考订,并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

《春秋》以鲁史为原始材料,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兼记周室其他诸侯的重要事件,其内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让后人可以以时间为线,审视历史发展,纵览历史大事。

《春秋》记事严谨,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对人物的褒与贬、对事件的对与错,用词极其严谨,但敢于秉笔直书,是“良史”的发端。相传孔子为了“为尊者讳”,用“微言大义”让“乱臣贼子惧”,以此达到赞、劝、惩等目的,传达孔子一门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后世,“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也成了中国历史记述中特殊的一种风格,是中国历代史学、史家一个重要文化传统。

作为历史时代的“春秋时期”

正因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叙事史书《春秋》的年限,大致就是春秋时代的年限。

但是东周开始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距离《春秋》的上限公元前722年,尚有48年。《春秋》下限的公元前481年距离《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的公元前403年,尚有78年。因此“春秋时期”的分期主要有几种说法:

  • 吕思勉《先秦史》、钱穆《国史大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均以《春秋》一书记载的历史年限为“春秋时期”。
  • 按重大历史事件分期,“春秋时期”的起止,从公元前722年到晋国智氏灭亡的公元前453年。
  • 按《左传》分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73年。顾颉刚在《春秋史讲义》是依据的就是这一分期,但也顺带谈到了晋国三家灭智氏。
  • 郭沫若将“春秋时期”上限定于周室东迁的公元前770年,下限到《史记·六国年表》的开始时限,即公元前475年。

综合以上几种史家的主流分析,我认为,从上限来看,自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后,王室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进入了“政由方伯”的时代,列国争霸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至下限来看,到公元前473年晋国赵氏、魏氏、韩氏三家联合灭亡智氏,古老的晋国事实上已经被瓜分,在当时的列国争霸局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八大诸侯的局面(齐、楚、赵、魏、韩、秦、燕,以及当时仍然存在的越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分界点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是合理的。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3年,应是“春秋时期”一个较为科学的划分方法。《春秋》记载的事件和时间起止,只是“春秋时期”的主体部分,并不是全部。这样的分期,应能更好的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

另外多说一点,资治通鉴以周室正式策命三家为诸侯的公元前403年为开篇,实际上为了阐述司马光保守政治思想的需要,借此事件阐述其周室自坏礼制,造成礼崩乐坏、天下纷争的观点。

《春秋》的历史地位

《春秋》在汉代,地位较高,设有专门研习、讲授的博士,被儒家列入“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历代学者对《春秋》注释考证的文章书籍瀚如烟海,《四库全书》中收入《春秋》相关书籍115部。在历史上,《春秋》及其注释考证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春秋学。尤以清人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为集大成者。

《春秋》记载较为可信,后世根据《春秋》记载的天象,结合天文学研究,证明基本上是真实的。作为旁证,也就证明《春秋》史实大体可信。另一方面,由于近代以来,先秦时候青铜器和竹简相继被考古挖掘,很多史实可以和《春秋》记载相互印证,也证实了《春秋》是一部信史。当然,《春秋》仍是不完备,甚至有缺漏的,但这并不影响《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春秋》文字记载较为简单,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对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寥寥数语,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理解。特别是如不借助其他参考资料,后世之人很难全面了解事情真相。因此为《春秋》做传,就显得尤为必要。

《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有《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邹氏传》、《夹氏传》。汉代以后,《邹氏传》、《夹氏传》相继失传。《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也被称之为《春秋三传》。《公羊传》的作者相传是公羊高;《谷梁传》的作者相传是谷梁俶;《左氏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公羊传》、《榖梁传》是以语录、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春秋》微言大义的义理,重在挖掘字面背后的含义,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和“礼义仁智信”的观念,与政治配合较为密切,因此最初受到汉代统治者的重视。

《左氏传》是以历史资料解释《春秋》经文,并弥补《春秋》叙事不详的缺点,补充了很多重要的史料,它取材的范围和描写的细致,都远比《春秋》丰富的多,尤其是很多史料我们在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因此《左氏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左氏传》在文学上成就也很高,叙事生动、精于谋篇,记叙了很多传世经典的外交辞令和战争经过,在《古文观止》中,取材《左氏传》的古文就有三十余篇,是先秦时代范文的主体,后世很多历史学家、文学家无不从《左氏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从《春秋》看“春秋时期”

《春秋》,从鲁隐公开始,记载了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时期的史实,大体与“春秋时期”历史相吻合。

春秋伊始,郑国以三代周王室卿士之故,先为小霸。不久,齐国崛起,齐桓九合诸侯,称霸。与此同时,楚国日益强盛,逐渐北上,宋襄公争霸未成。随即,晋文公霸中原,秦穆公霸西戎,随后形成晋楚两大强国百年争霸局面。后期,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保持和平,随后,吴越相继崛起,吴越争霸与吴越楚之战交替进行,成为春秋争霸的晚声。

在《春秋》中,基本可以看清这一春秋五霸、列国争霸历史的源流和演变。《春秋》较为全面的记叙了各国政权在不断的内部斗争和外部争霸中的历史更迭和发展进程,尤其以历史重心的形式对鲁、晋、齐、卫、宋、楚等春秋大国的叙事用比较多,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余次,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勾勒出一幅主要的春秋史图。

《春秋》也用笔墨描绘了“春秋时期”列国疆域、都邑、城池、山川、爵姓、存灭的主要情况,记载了时令、闰朔、更替,触及官职、宗族、大夫、刑法、征战、外交、内政、社会、生产、赋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春秋》也成为了解“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线索。

希望我的回答你可以满意。喜欢请点击关注。

春秋时期哪个国最强

春秋时期实际上是一部晋楚争霸的大片,其结果就是晋国胜出,然晋国内部出了问题,于是又出了续集,进入更加炫酷的战国时期,而且主角成了在春秋时期一直憋屈着的秦国。周平王东迁春秋始,各诸侯国纷纷势大,欲称霸天下。春秋先后出了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或吴王阖闾)、宋襄公(或越王勾践)。对于春秋五霸来说,人物的入选是有争议的,但毫无争议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这也就引出了背后的齐国、晋国和楚国。

齐国经过齐僖公的小霸,武功赫赫的齐襄公,进入齐桓公时代,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内政,依靠渔盐之力发展经济,对外尊王攘夷,强势外交,终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但齐桓公晚期比较昏庸,信用小人,诸子争位,很快齐国就走了下坡路。

其实齐桓公的霸主之位来的比较容易,时机刚刚好,彼时,秦国刚和中原搭上关系,还无法东进,晋国忙着扩大领土,楚国也在开荒固权。这种情况下,齐国打响春秋争霸的序幕,然后很快退场。其实昙花一现的诸侯国不少,例如在西周时期就比较强大的卫国,在卫武公时期佐周伐戎,卫武公成为诸侯之王。然后卫武公去世后,卫国迅速衰落,整个春秋基本就在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内乱中度过。

再就是郑国,郑武公佐周伐戎并助周平王东迁,成为卿士,辅佐周天子理政,及至郑庄公成为小霸,郑国强盛一时,然而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沦为挨打的小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很难强盛起来,反而容易成为别国争霸的棋子。在后来的晋楚争霸中,郑国就成了墙头草和靶子。

同样昙花一现的还有吴越,那时已到了春秋末期,依靠晋国带去的先进军事设备,也曾得到霸主,但很快衰落,更像是区域性的霸主,而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就是名副其实的区域霸主,秦穆公可以插手中原之事,秦国却无法入主中原。整个春秋,秦国很憋屈。

其它的小国不值一提,包括分量很重却一直平平庸庸的鲁国以及特殊存在的宋国。说起晋楚两国,有一句话很合适:既生楚,何生晋。晋楚一南一北,仿佛是天生的敌人。

晋国的强大是自晋献公开始的。晋国曾经过“曲沃代翼”,公子作乱而上位,小宗取代了大宗,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然后到了晋献公时期。晋献公为了防止公子作乱的情况再次发生,遂尽诛公子,任用外姓人才,这在短期时间内确实给晋国带来了活力,晋献公南征北战,“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晋国的疆域一扩再扩。为后来的晋文公争霸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晋国强大起来,楚国也不甘落后,楚文王继位后,迁都郢都,欲逐鹿中原,北上称霸。

秦楚争霸第一战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此时晋文公pk楚成王。晋文公退避三舍,胜。之后践土会盟,晋文公称霸成功。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继续晋国的霸业,曾两次打败秦国,使秦国无法东进入侵中原。

晋楚争霸第二战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此时晋景公pk楚庄王。楚胜,霸主成了楚庄王。晋景公转而经略北方,西抗秦,北击狄,东攻齐,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

晋楚争霸第三战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厉公pk楚共王。晋胜。之后晋景公继位,对内改革,对外扶吴抗楚,削弱楚国,晋国复霸。

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湛阪之战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pk楚康王,晋攻进楚国本土,胜。在晋楚持续百年的争霸之战中,楚国曾经胜出,但大部分时间都被晋国压着,晋国是名副其实的春秋最强国。

此后楚国势微,晋国经营中原,很快晋国国内卿族作乱,三家灭智,进而瓜分晋国,三家分晋,春秋结束,晋国亡,韩赵魏秦齐楚燕形成战国七雄之格局。

变法图强,誓言争个高下,最终秦起灭六国。

为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潮发生在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产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1、政治上,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以上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 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诸子百家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集大成者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时候,周天子难以约束诸侯,各大强国互相争霸攻伐,但大多都打着“尊崇周天子”的名义。并且春秋时期的争霸中心在中原,是现今河南中北部一带。晋国不论是在实力,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还是地缘政治都具有先天的优势,于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春秋是以晋国为主导的霸权政治。晋国控制郑国,向西压制秦国,向南抗击楚国,维护着周天子表面上的荣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变得不同,首先权力进一步下放,春秋时期诸侯代替周天子掌握实权,而战国则是权臣控制各大诸侯。其次春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井田制,税收按照土地的实际面积,可是到了战国,土地、军队基本把持在权臣的手里,最后,齐国的内乱,晋国的分裂,导致原先周朝的秩序彻底崩溃。所谓的礼仪基本没有实际意义。

一、 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崩坏,标志最终礼崩乐坏的事件有两个

在春秋时期,尚有孔子为代表提倡王道,推崇周朝的秩序,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没有人遵从,彻底不可实行,而以法家提倡的“霸道”逐渐成为主流。法家、兵家、纵横家登场,成为各个诸侯国中的权臣。周天子形同虚设,周朝礼仪制度的面纱被彻底撕破。由春秋到战国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随着不断对外扩张征战,新获得的土地就被分封给了功臣。这些功臣拥有更多的土地,井且依附在土地上的土兵也会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原先收入不稳定的民众在灾年破产,趁此机会,富有的权臣就会兼并土地。土地虽然不得随意买卖,但是暗地里的兼并却无法控制,原先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就会失效。

在古代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国,土地是最核心的财产,土地的问题是影响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春秋时期之后,各国均开始更改税法,直接按照实际土地的多少来征税,这就变相承认了士地的私有。到了战国时期,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公卿大夫变得更加富有,权势超过了诸侯,但是引起分封制度彻底瓦解,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互相争战攻伐的直接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个是齐国的内乱,一个是晋国的分裂。

二、齐国内乱导致周朝陷入更严重的混乱争斗中

齐国作为周王朝分封的大国,始祖是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姜尚,并且齐国和周朝有姻亲的关系,齐国被分封到现今的山东境内。齐国临近大海,盛产盐铁,物资丰饶,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远离中原,替周朝守卫着东方,与历代周天子关系比较融洽,应该说是周朝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尊王攘夷”的口号最先就是由齐桓公和管仲提出来的,可是齐国称霸时间并不长久,自从齐桓公之后,就再也无法号令诸侯,这是因为齐国本身地处东方相对中原国家来说比较偏远,要进入中原中间隔着鲁国、宋国、卫国、郑国。最后称霸中原还要面临强大的晋国、楚国这两个竞争对手,所以,齐国因为地缘因素对中原诸侯国中并不太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力。

同时,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国力衰退,但是齐国毕竟是最重要的几个分封强国之一,它的政治动荡对周朝的礼乐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齐桓公时期,陈国内乱,陈国的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齐桓公很欣赏陈完的才能,赐予他一个管理工匠的官职,并且陈完的后人也被改姓田。田氏在齐国安顿下来之后,非常感激齐桓公的收留,于是乐善好施,结交群臣,在齐国很快就扎根了下来。几代之后,田氏实力逐步壮大,到了齐景公的时候,君臣奢靡,百姓生活艰辛,每逢荒年,更是难以度日。田完的后代田乞见此情景,为收买人心,用大斗借出粮食,小斗收回粮食,很快赢得了齐国百姓的一致赞誉。田氏很快成为了齐国最强大的公族,对齐国宗室产生了威胁,这让齐景公感到非常不安,但是齐国几大公卿把持朝政,他也无力消灭田氏了。

等到齐景公去世之后,田氏依靠手腕和智谋在与几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逐渐完全把控住了朝政。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最终在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了姜姓成为了齐国的国君,由此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齐国的政局变动,对周朝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周天子无奈之下承认了田氏的政治合法性。从此之后,也就是变相承认了各国的公卿只要有实力就能取代诸侯,整个战国陷入了更为严重的混乱争斗之中。但是导致周王朝礼乐秩序彻底崩溃的事件,是晋国的分裂。

三、晋国的分裂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开始

晋国从晋武公因“曲沃代翼”而成为国君,晋献公生前灭掉了大量公族,只剩下曲沃这一支,而死后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后代也受到牵连,所剩者寥寥。晋文公重耳复位依靠的是狐氏、赵氏等异性公卿和秦国的支持,晋国依靠强大的武力和地缘政治关系控制着中原地区,维持着周王朝秩序表面上的稳定,在春秋时期称霸一百多年之久。但是晋国的权力结构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随着时间的积累变得越来越严重。

如果晋国国君很有能力,各大异姓公卿大夫权力会受到暂时性的压制,可是一旦晋国国君昏聩,这几个家族权力就会迅速扩张。长此以往,公卿的力量逐步增强,而国君的实力越来越弱,但是各大公卿家族之间也是互相征伐不已,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了韩、赵、魏、智、中行、范这六大家族,随后的争战之中,韩、赵、魏、智这几家又联合起来灭掉了中行与范家。但是在晋阳之战中,智氏作为最强的家族联合韩、魏讨伐赵国,由于智氏首领不得人心,反而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最终,韩、赵、魏三家成为晋国的核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在无奈之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由此,晋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而名存实亡。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始。到了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国君最后一小片领土,最终晋国被三家所灭。

结束语

齐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大强国,先后称霸中原,为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遗憾的是先后都被公卿篡位,最为致命的是“三家分晋”后,原先最强大的晋国被瓜分,使得楚国有了北上的机会,秦国也有了东进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再也没有一个诸侯国可以强大到能够出来控制中原,维持中原的稳定与和平,这样整个中原的局势就变得越来越混乱,整个周朝已经陷入完全混战的局面当中,并且没有任何一家可以独霸,主宰局势。

魏国在战国的前期还能压制秦国,避免秦国东进,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夺取了河西之地,如此韩、赵、魏对秦国完全转为劣势,逐渐被侵蚀。秦国在对抗韩、赵、魏的战争中逐步强大了起来最终再也无法遏制,成为了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定义划分的

历史上把东周分为两半,一为春秋,一为战国,跨时超过五百年,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

对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以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为分界线,这是主流观点

“春秋”名称的由来,是来自鲁国的史书《春秋》。《春秋》是一部编年史,春秋之意,即是“年”的意思,我们有时侯说,人的一生有几个春秋,春秋一个循环,就是一年。

《春秋》这部史书,后来经孔子的编撰整理,纪事终结于公元前481年。《春秋》虽是一部史书,对史事的记录非常简单,没有细节,故而孔子的弟子左丘明在其基础上,把历史的细节给补充上去,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纪事延长到公元前468年。

《春秋》与《左传》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后来就被称为春秋时代。那问题是,春秋的结束时间,为什么是公元前476年,而不是《春秋》纪事终结的公元前481年,也不是《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呢?

这是因为后世儒家历史学者,从尊王的角度出发,要突显周天子的地位,故而选择周敬王去世这一年,即公元前476年,作为春秋的结束;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作战国时代的开始。考虑到春秋后期周王实际毫无作用可言,这种划分时代的方法显然只有某种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以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考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并没有实际意义,故而也有人认为,既然春秋的历史,与孔子整理编撰的《春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孔子只纪录到公元前481年,理应以该年作为春秋的结束。

但是这个观点也有一个缺陷。因为从史事纪录的详细程度来看,《春秋左传》比《春秋》要详尽得多,而且时间也要延长十三年,这一段历史纪事是连续性的,故而另一种观点,就是以《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为春秋的终点。

为什么要以《春秋》或《左传》的纪事终点来划分春秋与战国呢?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完整的编年史,特别是左传,历史非常详实。此后的历史记录,开始变得简略与混乱,因此我们对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早期的历史,知道的反而不如春秋多。

我们在看春秋的历史时,线索清晰,内容完整;相反,在看战国的历史时,出现大量时间段的史料空白,还有各种史料的混乱、矛盾。史料给我们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这也是后世史家要把东周划分为春秋与战国两截的一个原因。

第三,以公元前403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这种观点主要依据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通鉴》是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这一年发生一件大事:魏、韩、赵正式从晋国分裂出来,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

在儒家学者看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传统的儒家史学认为,赵、韩、魏三家身为臣子,竟然剖分晋国,君君臣臣的政治体系完全被破坏。在这种纲常散坏的情况下,周天子册封三家为诸侯,承认他们瓜分晋国的合法性,使得君臣之礼完全崩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心疾首地说:“君臣之礼即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司马光认为,正是因为周天子自毁纲纪,才导致战国时代的祸乱。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看,传统史观的结论太简单了,只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似乎周天子不承认三晋诸侯,周王室就可以走向复兴似的。事实上,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比起春秋时代更加羸弱,完全没有任何权力。所谓的“册立诸侯”,无非是对既存事实的承认罢了。

第四,春秋与战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以上几种划分法,都有其依据。在不少人看来,春秋与战国都是乱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春秋与战国,是有本质区别的。

春秋是旧秩序的瓦解,但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春秋的历史,是一部权力不断下移的历史。先是周天子失去权力,诸侯的势力兴起;诸侯失去权力,卿家势力兴起;到了春秋晚期,有的国家比如鲁国,权力甚至转移到陪臣之手。从春秋的历史,明显看到权力不断下移的趋势。

战国是在旧秩序瓦解后,建立起新的秩序。三家分晋意味着旧的诸侯制解体,新的诸侯制兴起。由卿大夫篡夺君位而来的新诸侯,吸取春秋时代旧诸侯丧失权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化独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不得与臣下分享。君主专制制度由是兴起,战国时代,便是贵族政体向君主独裁政体转变的阶段,到最后演变为皇权制度,并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

春秋战国秦国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有昏君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分春秋和战国二个分时期。

春秋时有一百多个国,国与国之间都运用丛林法则,强吃弱,智吃愚,在本国内也用丛林法则,一个人要在本国长期生存并位居高位,容不得昏者、弱者、蠢者否则立刻被强智勇者灭了取代,包括国与国也是同样道理。所以在日日命在别人手里,月月虽你为君但随时有被取代危险之下,如是昏君早被他人取代,如是昏君早被他国灭了。

春秋至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为战国七雄历史的开端,从这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了六国,这时期各国混战不止,战国由此而得名。战国初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魏、赵、韩、齐、楚、燕,即战国七雄,另外还有越国,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腾、邹等。

尽管秦在春秋时立住了脚,没有被其他国家灭了。但是秦在战国初期,在大国中地位并不高,在秦孝公时,秦国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为主卑)受到楚、魏两国的侵迫。秦在外交上地位颇低,不能参加中原各国之盟会,各国都以(夷狄遇之)秦孝公在内外压力下,迫切想通过变法而图强。

秦在战国初年,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地变化,公元前408年(初租禾)即从力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公元前378年采用了(初行为市)商业交换开始活跃起来。但秦的这种发展仍比关东各国落后,主要原因是封建领主势力十分强大。

卫人公孙鞅,当时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事,公叔痤死,鞅听说秦正下令求贤,于是离魏而入秦,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用公孙鞅进行变法,后来秦封公孙鞅于商,故又号为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下变法令,(令民为什伍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通过残酷的连坐法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并规定:凡民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把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目的使农民提供更多的租税和力役。公元前350年商鞅又下第二次变法令,统一度量衡,把全国的小都、乡、邑集合成四十一个县,设县置令和丞。旧贵族的封邑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又下令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秦经过变法,成为了新型地主政权,国家开始富强。对外首先向魏进攻,公元前354年夺取了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二年后商鞅率兵围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40年商鞅又虏魏将公子卬而战胜魏军。变法使秦日益强大。

由此可见,当在一个动荡年代,战争不断年代君不是自己选出的,也不是本国人民选出的,而是敌国选出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别国战胜,本人被杀。如是一个昏君由于巧合原因当上君,不是被本国强者杀了,就是战败被别国杀了。所以很少有昏君。

《封神演义》写的商周时期的事,但太上老君是春秋时期的人,但他也出现在里面,为啥

谢谢邀请!太上老君是春秋时期人,为什么能出现在《封神演义》里,因为是“演义”,就一定有虚构的成分,虚构的成分,不一定是真实的,只要作者将情节安排合理,符合情理,这也是许可的。文中的人物,他们大都是神仙,神仙寿命长,可以穿越时空,游历古今,每个朝代他们都可以穿梭,所以说太上老君出现在《封神演义》里,是很正常的。如果作者写李世民带兵攻打唐明皇,和唐明皇争天下,那就不符合情理了,不正常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