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春秋五霸是哪五霸_楚国_春秋_晋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春秋五霸 楚国 春秋 晋国

本文目录

  • 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
  •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 春秋五霸是哪几霸,哪个最霸道
  • 为什么有历史学者说,其实春秋只有三霸并非五霸为什么
  • 谁来说说春秋五霸的先后顺序你觉得是什么
  • 春秋五霸,为什么称他们五霸
  • 历史上春秋五霸都是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 为什么春秋时叫春秋五霸而到了战国不叫战国七霸呢
  • “春秋五霸”是指谁你认为谁最厉害
  •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哪个诸侯国

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

春秋五霸是在春秋时期相机称霸的五个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人说的春秋五霸的名字跟上面有出入。因为五霸在春秋时期是陆续登场。从齐桓公开始称霸。成为霸主之时。一直到战国开场。历史上都是以霸主称呼他们。说的简单点,春秋五霸不像战国七雄那样是同时存在的。另外,霸,是指春秋时期的爵位里面的伯爵。也就是当时伯爵里面实力强大,说话份量重的伯爵诸侯。战国七雄的雄,则是指英雄。能力过人,敢作敢为。并且能成常人不能成之非常之事。

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中原大地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一些诸侯国陆继强大起来,曾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无力控制当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的领导权,相继爆发争霸战争。战争中获胜的诸侯要求其他国家在政治上承认其霸主地位。纵观春秋时期近300年的历史,齐、晋、楚等国先后称霸,但关于春秋五霸,一直以来就流传多种说法,以下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几种说法。

一: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三: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四: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五: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郑庄公

七: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其中第一种说法的认同率最高。

春秋五霸是哪几霸,哪个最霸道

春秋五霸的提法并不固定,有很多版本,在已知的七个版本中,我统计了一下,结果如下:

齐桓公7票,晋文公7票,秦穆公5票,楚庄王5票,宋襄公2票,吴王阖闾2票,越王勾践2票,还有五个人各一票。

而太史公心中的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公认的春秋霸主,全票通过,而秦穆公和楚庄王也高票通过。实际上吴越称霸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事情,而且两国也只是短暂的区域争霸,所以可以排除。

宋襄公本来是想在齐桓公的后面接过霸主的位子,实力不够,仁义来凑,他想另辟蹊径争霸,有野心是好的,只是他面对的是自认“蛮夷”的楚国,楚国固然胜之不武,但宋国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号令诸侯。

秦穆公确实算得上是一位霸主,只是那时候因为晋国的阻碍,秦国始终无法东进,秦穆公纵然雄心万丈,也只能望东兴叹,转而攻打西戎,不断扩大秦国的地盘,称霸西域,所以秦穆公是一个区域性的霸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春秋实际上一部晋楚争霸史,在晋楚争霸之前,齐国曾短暂的称霸过,齐桓公的称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彼时,秦国在西陲无法东进,晋国刚刚经过“曲沃代翼”和诛杀公子,晋献公正在开疆扩土,而楚国尚没有实力北上。

在这样的境况下,齐国依赖于管仲的改革率先强盛起来,齐桓公只能算是一个甩手掌柜,所以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越发昏庸,亲近小人,齐国很快衰落,而且齐桓公的诸儿为争位斗得不可开交。固齐桓公虽然是春秋首霸,但实在算不上霸道有为。

之后晋楚开启了百年争霸之战,大部分时候楚国都是落败方,直到楚庄王打败了晋国,成为霸主,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国君,他锐意改革,促进楚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他又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国君,强盛时期甚至跑到东周管辖的洛阳附近耀武扬威,“问鼎中原”,吓得周天子不轻。但不得不说的是,楚国确实有实力称霸,只是楚国礼仪不周,德行不足。相比较而言,晋国是毫无争议的春秋最强国,而晋文公又是春秋第二霸。昔年,晋献公诛杀晋国公族,后来又宠幸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的儿子遗弃,从而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他们生隙,骊姬从中作梗,诬陷太子申生,最终使得晋献公追杀这三个儿子。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逃跑。

重耳在“五贤士”的陪伴下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公元前636年,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后进行封赏。很快晋文公争夺霸主的第一个机会就来了,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跑到了郑国,派人遍告诸侯,发出求救信号。晋文公出兵护送周襄王回洛邑,并杀死了王子带。

之后晋楚争霸拉开序幕,并在公元前632年正式对战,晋文公按照曾经承诺过的与楚军对战退避三舍,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之后周天子承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举行践土会盟。自此,晋国开启了百年霸业。

很多人认为后来发生的三家分晋,其根源在于晋文公设三军六卿,致使卿族做大,逐渐凌驾于国君之上,实际上卿族做大早在晋武公时就埋下了隐患,晋国经过近七十年的内战终于“曲沃代翼”,小宗接替大宗主晋国国政,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为了防止公子作乱的再次发生,晋武公和晋献公开始诛杀晋国公子,致使晋国无公族。

没有公族,任用的官员必然都是外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的发展,但是国君一旦不够强势,卿族就会抬头,况且晋文公设了三军六卿轮流制,强大国家的同时必然使得数个世族崛起,并最终三家分晋。

综上,我认为最霸道的是晋文公。

为什么有历史学者说,其实春秋只有三霸并非五霸为什么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

这七种说法分别是: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历来都是有争议的,版本也非常多,最常见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还有一说也算广受支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然还有将郑庄公或者晋悼公,以及吴王夫差列入的,主要是因为宋襄公此人只是图霸主之名,但实力不够,而秦穆公的霸业则是面对的西戎,与中原诸侯无关,所以他们两人争议最大,但那些代替者们,也难以服众,所以关于“五霸”这个概念,更像是一种概称,而非准确数字,因为其中只有三位是毫无争议的。那便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不会缺席。

齐桓公作为公认的第一任霸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在管仲的辅佐下,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霸业得到了天下的认可。而晋文公,历经19年磨难,回国之后,依靠着手下助威名臣猛将,彻底将晋国升级为春秋时代,中原第一大诸侯,这个地位无可撼动,晋文公当然是理所应当的霸主。那么楚庄王呢?应该说,楚国的强大,是建立在楚庄王和他的前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当年的楚成王就隐约可以和齐桓公与晋文公平起平坐了。后有崛起争锋的越和吴,究竟谁是“五霸”的正统门户,始终没有绝对稳固,唯有公认的齐晋秦楚,他们掌握了春秋的绝对财富

谁来说说春秋五霸的先后顺序你觉得是什么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不按实力,先后顺序为齐桓公(春秋首霸)、宋襄公(桓公死后想代为霸主,与楚庄王爷爷楚成王大战于泓水)、晋文公(城濮之战大败楚成王称霸)、秦穆公(晋国两代君主将其压制在倄山以西)、楚庄王(邲之战大败晋文公之孙晋景公称霸)。

所以这个版本的春秋五霸先后顺序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另外一个版本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前面三个顺序我们已经知道了,而吴王夫差是活跃于楚庄王曾孙楚昭王和玄孙楚惠王时期的历史人物,在黄池会盟后称霸,越王勾践于前473年灭吴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所以上面写的顺序是正确的!

这是称霸顺序,至于其他楼主问的比较草率,也可能是实力顺序!实力的话:齐桓晋文楚庄王不分先后;秦国称霸西戎;宋襄公严格来算从没有称霸;吴王夫差勉强一霸;勾践已经进入战国!

如果把七霸全部算进去,实力排名的话,个人认为:齐桓-晋文-楚庄-吴王夫差-秦穆公-越王勾践-宋襄公

春秋五霸,为什么称他们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具体为哪五霸,是没有定论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第二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只有齐桓晋文楚庄为定论,有些人甚至直接把春秋时期说为“齐桓晋文故事”。当然,也有一些没我被提及的霸主,他们对于以上的冠名霸主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晋悼公、楚成王等等。

别的先不说,我们先看一下众望所归的三位大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者的共性,以便我们找点一些关于霸的线索。

第一,他们都是服了当时最强的对手,也就是说,他们是最强的存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救华夏于即倒,功劳不可谓不大也。然而最拿得出手的功绩恐怕还是服楚,一则楚为蛮夷,达到了攘夷的目的,二则楚国国力强大,可能是仅次于在中原圈诸侯风头出尽的齐国。当时楚臣屈完回答的虽然是不卑不亢,齐国也没有捞到什么实质性的便宜,但是至少认为自己有错,没有向周王室进贡缩酒的茅草。这种浅尝辄止被证明在以后诸国与楚国的争霸中还是很通用的。晋文公是通过城濮大战大胜楚国一战成霸。楚庄王则是通过邲之战打趴晋国,有理有理,这些都没的说。

第二,他们都有一众诸侯围绕齐左右。齐桓公是得诸侯的开创者。春秋初期小霸郑庄公也是强盛一时,但是除了去打别的诸侯,攻打王室,似乎外交方面拿的出手的也就是与鲁国等国联合一下,并不知道什么叫会盟。齐桓公最喜欢合诸侯,九合诸侯嘛,代表作北信会盟,圈粉无数,几乎中原诸侯都围绕在他的身边。晋文公称霸的时候,楚国已经很强盛,又遇上了“无冕之王”楚成王,所以即便是称霸了,也只能和楚成王分诸侯。楚庄王则有点不同,虽然他们也在积极的向“华夏圈”靠拢,但是还是被中原诸侯鄙视,蛮夷的帽子看来还是带着的,他拉拢的诸侯则多半是长江流域、也有淮河流域的。郑国是最惨的,它是楚国和中原争霸的焦点。郑国也就只能当“墙头草”。

第三,他们都对王权都有一定的认可,也就是尊王的践行。齐桓公可谓是尊王的楷模。比如在讨伐山戎后嘱咐燕国要好好的进贡,不得失礼。周王赐其“不跪”之权,他诚惶诚恐,怎么也不愿失君臣之礼。晋文公在践土会盟时帮周王建造行宫,把所得的楚国战俘、战利品进献给周王。还平了王子带之乱。楚庄王虽然没有尊王的具体行动,但是问鼎中原的时侯,还是被王子满的“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所折服,说明他对王权还是尊重的。

综上所述,齐桓晋文楚庄都有尊王的践行,都有一种诸侯围绕其左右,其代表的国家都打败了(名义上或者实际上)当时的最强对手。这可能就是“霸”的硬性条件。其中尊王是第一性的,然后就是要有实力,实力有了,诸侯也就有了。

其实我们从以上的分析中发现一些线索,这主导者霸的造成。想要在诸侯中脱颖而出,实力不可或缺,但是那个并不是称霸的特定要求。而尊王和得诸侯似乎对霸业的造成似乎更有说服力,其中尊王其实就是为了得到王的承认,当然楚庄王是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可能和楚国被排除在华夏圈有关。也就是说王的承认和一众诸侯的追随是“霸”的关键。另外“尊王攘夷”是他们的旗帜(楚国处除外)攘夷似乎也是必须得,因为尊王攘夷是相辅相成的,你要拱卫王室,解救中原之危机,就必须排除蛮夷,保证华夏圈的安宁。也只有去讨伐蛮夷,才能保证王室的安稳,中原的安宁。

上面我们说了,周王室的认可(楚国也没有)是成霸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涉及霸的含义的问题。周王室承认一个诸侯的时侯,并不是说,那个谁,你怎么怎么样,你就是霸主了。这只不过是后来的史学家给他们的称谓。而是会赐予他们一种叫“伯”的称号(也叫侯伯、方伯等)。伯,诸侯之长也,他是代替天子行事的人,对其他诸侯有号令和讨伐的权利,说的更现实一点就是“尊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几霸其实都不重要,关键是成霸,霸而不王。当然随着王室的衰落,霸变得不合时宜,战国时期,魏国还守着春秋大梦称霸中原,就逐渐葬送了自己的优势。所以,后来的诸侯国认识到时势的变化,纷纷称王,甚至称帝,兼并土地,直到秦始皇的统一。

历史上春秋五霸都是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历史上春秋五霸是那五个人?他们有什么事迹?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霸中原的战争,欲吞九州混一体,可扫六合为一统。以是出现了五个国家先后称雄,也就有了五个伟大英明君主称霸春秋,引领时代风骚!他们分别是: 一,尊王攘夷齐桓公姜小白。二,会盟天下晋文公姬重耳。三,独霸西陲,威震中原秦穆公赢任好。四,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熊旅。五,仁至义尽,以德服人宋襄公子兹甫。他们又分别代表了齐,晋,秦,楚,宋五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的鼎盛和强大,以是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686年,齐国齐襄公被权臣公孙无知杀死,齐国内乱。身为齐襄公幼弟的姜小白,被大臣鲍叔牙保护出逃至莒国。而另一个公子姜纠被春秋第一军师管仲辅佐逃亡鲁国。不久公孙无知被齐国大臣高溪攻杀。高溪属意姜小白回国继位,以是派人通知鲍叔牙。鲍叔牙带姜小白乘马车披星戴月飞赴齐国,准备上位。可是事不凑巧,被拥护公子姜纠的管仲得到消息。管仲胸有成竹,让公子纠在鲁国坐等消息。管仲携弓箭连夜走小路抄近道,急行军至姜小白必经大路埋伏。等姜小白乘车经过,管仲一箭射去,姜小白口吐鲜血而倒。管仲以为姜小白死了,以是回鲁国准备迎姜纠回国。

没有想到姜小白大难不死,赶回齐国在高溪支持下成功做了齐国国君。原来管仲一箭射偏,姜小白未受伤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装死。骗过了管仲,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来管仲被擒,姜小白没有杀管仲,反任管仲做了宰相。君明臣贤,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成就了齐桓公姜小白的王图霸业。

说道会盟天下的晋文公姬重耳,他的经历堪称励志,因为晋国内乱,姬重耳逃亡他国忍辱负重逃亡十九年。姬重耳成功在于他会做人,善于交朋友,所以他遇难时,仍然有五个有才干的手下忠心耿耿跟随一起逃亡。姬重耳颇有后世三国刘皇叔刘备的风格和性格,能让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心悦臣服,誓死跟随。另一个就是姬重耳也算除了孔子外,又一个周游列国的人,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每到一个国家都还有桃花运,娶了好几个国家的女子为妻妾。姬重耳先后政治避难到翟国,宋国,卫国,齐国,秦国,曹国,郑国,楚国。堪称春秋第一旅行家。

秦穆公嬴任好,在位励精图志终成霸业也不用多说。他可是天命之子,他的继位有点传奇,因为他是上一任国君秦成公的弟弟,并不是秦成公七个儿子当中任何一人,秦穆公嬴任好能兄终弟及上位,也说明了他的才干很厉害了。秦穆公另一个有趣的是,他喜欢搞做生意投资奇货可居!秦穆公先投资姬重耳收留了他,但是因为姬重耳贤明,秦穆公不敢放姬重耳回国当君主。所以在晋国内乱后,反拥立姬重耳弟弟姬夷吾上位,姬夷吾就是晋惠公。可惜晋惠公恩将仇报反攻打秦国,把秦穆公气坏了。后来晋惠公战败,只好把世子姬圉为质押在秦国。后来姬圉逃回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怀公,可这个投资又打水漂,晋怀公姬圉又和秦穆公反目,秦穆公一怒之下,终于把姬重耳扶上去做了晋国君主,就是晋文公!

楚庄王熊旅青年做了国君,面对国内外复杂政治与军事,刻意行事低调,韬光养晦。为了迷惑内外敌人,故意扮昏庸,整天声色犬马,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三年。如此作态,终于让敌人麻痹,一个个跳了出来攻击楚国。东边有山戎,夷,越三个蛮族攻占了阳丘。又有不臣服庸国进攻郢都。楚庄王熊旅眼看时机,立即整军迅速灭亡庸国,击退山戎,夷越族人。又杀掉专权的宰相斗椒。终于掌握了军政大权,从此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宋襄公子兹甫是个正人君子,虽然有点顽固不化,不事变通的缺点,但是仁至义尽,以德服人是他的优点,也是他可以称霸的基础。因为中原六国都尊奉古制,以礼待人那时在中原六国还是很有市场的。正因为宋襄公把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保持了水准线,从而获得了民心和外界的威望。但是因为国家的弱小,最终还是失败收场。宋襄公惟一的功业,是扶持齐国世子姜昭回国做了国君。泓水一战后,宋襄公战败,宣告仁义终结,大争之世开启。

为什么春秋时叫春秋五霸而到了战国不叫战国七霸呢

谢谢邀请:

春秋是五霸,战国是七雄。霸和雄虽然都是很强大的意思,但我们不能从两者字面之间的微小区别去释解,而是要联系起来去理解。

春秋五霸更是指的是个人,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是主要指个人,其次才是代表的国。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晋、更指的是国家而非个人。

春秋五霸称霸是有先后顺序的,是短期行为,此长彼消,此强彼弱,当称霸的国君强势衰退的,其国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消失。

战争七雄是长期存在于战国时代,虽然国与国之间有强弱之分,但总的来说是并存的,它不会因为国君死亡而消失。

之所以两者之间有这些区别,所以后来的人们为区分他们之间的不同,才会用不同的字去代替,如果都用霸,岂不是难以辩别了吗?我们也不能用恶霸、霸权、霸道、霸占和英雄、雄杰、奸雄、枭雄去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加定语的组词了。

说的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阅读

“春秋五霸”是指谁你认为谁最厉害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春秋五霸有数种版本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代的五个霸主。五霸又称五伯,伯就是侯伯,指诸侯之长,就是诸侯的领袖人物。那么春秋五霸是哪五人呢?有五六种版本,比较通用的是以下两种:其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其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其他版本入选的还有郑庄公、晋悼公、晋景公等。

在以上人选中,有一个人肯定是滥竽充数的,就是宋襄公。宋襄公并没有实质的霸业,那么他为什么会入选呢?齐桓公去世后,当时群龙无首,宋襄公自认为是中原联盟的二把手,既然一把手死了,自己当然就是霸主了。他以齐桓公的衣钵传人自居,主持过诸侯峰会,所以后人把他选进去。实际上,宋襄公只是个过渡人物罢了,既无实力,亦无相当的声望。

第二,我认为五霸中,最厉害的人是楚庄王

在传统史学观念中,五霸里最厉害的,当然是齐桓公与晋文公,所谓“齐桓、晋文事业”,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然,齐桓公、晋文公都是伟大的君主,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才能是最突出的。

齐桓公的事业,其实是管仲的事业,齐桓公的伟大,在于他心胸宽广,能重用曾经射过自己一箭的管仲。但是管仲一死,齐桓公就死得很惨了。

晋文公本身才能也不是特别突出,亡命天才十几年,混不出个人样。但是他做了三件事,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他在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夺得中原领导权;第二,他所开创的晋国霸权,是超过一百年的长期霸权;第三,他确立了晋国独特的卿家制度,卿家就是军队的几大司令员,这种军政合一的军国主义制度,是晋国长期强盛的基础。

但是,真正做到独霸天下的人,恐怕只有楚庄王一人了。楚庄王“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成长史很励志。在他的时代,楚国的势力达到顶盛,郑国、宋国、陈国等中原诸侯纷纷倒向楚国。庄王八年,楚国问鼎中原。公元597年,楚国在邲之战中大败中原霸主晋国,此时的楚国天下无敌,在战场上,楚军展示强大的战斗力与君子风度,在晋军逃跑时,竟发生楚军指点敌人如何逃跑的喜剧,给残酷的战争蒙上文明的色彩。连晋国的高层,也不得不承认此时的楚国,无论在军事上或内政上,都是无懈可击的。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哪个诸侯国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的齐桓公

先解释春秋时期

自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再说说什么是霸主

所谓霸主,是在周天子的名义之下号令诸侯,即“尊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了春秋时代。此后,周王朝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诸侯之间相互混战,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尊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称霸。

春秋出了那些霸主?

关于“春秋霸主“主要有两种:《史记索隐》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然而,不用那种说法,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霸主是没有疑问的。

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在位前是他大哥公子诸儿在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不到一年公孙无知又被杀。当时,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和在莒国避难的小白回国抢夺君位。小白抢先回国继位,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