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春秋
-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什么意思
- 春秋笔法 名词解释
- 《史记》笔法名词解释
- 春秋笔法的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春秋笔法、以意逆志 九流十家
- “春秋笔法“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 古今中外文学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自】:西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释义】: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春秋释义
中国古代先民极其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由此“春秋”衍生出更多的语言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年。一年,四季,四时,光阴,年龄等。“春秋”作为一个重要的先秦年代,来源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名词解释 春秋
春秋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
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是什么意思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春秋笔法 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 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
名词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笔法名词解释
《史记》所用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由孔子开创,后人总结,简言之,就是“常事不书”、“讳书”、“一字褒贬”三原则。它们大多成为史官撰史的一般原则,被撰史者广泛采用。
而“一字褒贬”是通过一个字的运用来传达对某些人和事的评价,在其中最具特色。
“一字褒贬”在《春秋》中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春秋》记事简单,无论大事小事,多者四十字,少者仅一字,许多记事都类似于现在的新闻标题。
《史记》记事详实,结构宏大,因此《史记》褒贬之法的运用就更加灵活自由。
《史记》的褒贬,既有直接的评论,又有隐含的曲笔。其中隐含式的褒贬,有时通过直陈,有时通过对比,有时采用互见,对比与互见甚至同时运用。
春秋笔法的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是孔子创造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地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名词解释:春秋笔法、以意逆志 九流十家
春秋笔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 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以意逆志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九流十家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出处 汉·刘安《七略·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春秋笔法“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春秋笔法延伸解释:
春秋 : ①年岁;光阴:苦度春秋|他在讲台上耕耘了四十个春秋。
②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笔法 :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
古今中外文学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