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砸手机的做法可能有作用,但不值得提倡_手机_赏罚_戒断

最近,河南一学校来了场“砸手机”活动,一个个同学,在老师的“劝戒”下,恨己不成钢地砸碎了心心念念的“掌中宝”。这种做法,不是第一次,以前已有吃螃蟹的学校了。

在感叹学校良苦用心的同时,我们也有个问号:砸了手机,就真的能戒掉来自那里的诱惑么?

于学校而言,也确实用了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当把个体习惯泛化为群体行为后,人就容易在群体压力和榜样示范中获得力量。

相信这场轰轰烈烈的砸手机活动,会让一部分学生暂时止了手痒。

可手痒难抵心痒,砸手机也只是隔靴搔痒,别说砸个手机,多少戒断手段更“刺激”都被证明不那么容易。

每个人的脑中都有

心理赏罚机制

,从脑科学来看,人脑子里确实有主快乐与痛苦的神经中枢功能区,快乐区被刺激,人就倾向于追逐,反之倾向于逃避。

砸手机对学生而言,是追还是逃呢?

用一个让个体痛苦的行为来做强化,结果不会有多好

,毕竟正常来讲,一般人不会追求受虐,这违背了人脑的赏罚机制。

展开全文

从心理赏罚机制看,砸手机不如砸自己,成本低,还更有惩罚体验。可以抽自己十个耳光试试看,下不了手的,可以伙伴间互抽。

这其实就涉及到另一种方法:承诺实现,人对自己还是宽容的,找个搭伙抽自己的人,更容易些。

替代补偿,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词,手机的吸引力,如果能被替换成更有意义的东西,能引起脑的快乐反应,就能让学生不再沉迷手机。

还有一种心理行为矫正方法可以用:系统脱敏。尽管在戒断这件事上是反着来的,但原理是一样的一点点去远离,处理好阶段性焦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最后想说一点,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沉迷手机?因为两点:

无人陪伴;

尚有空闲

解决之道也很简单:

愿其有人相伴,

愿其有事可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