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70多年前,北京开始提倡节约用水_节水_北京日报_用水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今年3月1日,《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节约用水成为每位北京市民的义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就缺水,也是从那时起,京城开始提倡节约用水。早先,人们将洗米、洗菜的水攒着用来浇菜地,把厕所的座箱改为吊箱冲水。后来,家家户户安上了水表,换上了高效节水器具,按阶梯水价交费……近年来,北京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节约用水,已成为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1)50年代市民就已树立节水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各项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用水量大大增加,水源并不充足的京城开始出现自来水供应紧张的情况,每逢夏季用水高峰更为明显。于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北京便开始提倡节约用水。

1959年,燕京造纸厂圆网打浆工段105打浆机利用回收水代替清水,每天可节约清水500吨。王一波摄

当时,市自来水公司经常派人向工厂、学校等“用水大户”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帮助这些单位检查耗水漏洞,采取节水措施。据本报1957年8月15日2版《四个月来节约用水一百多万吨》报道,在市自来水公司的指导下,市制药厂改装了蒸馏水设备,每月可以节约用水1.2万吨;纺织科学研究院设法回收使用冷却水,每月大约可以节省3000吨水;北京实验中学把分散的恭桶水箱改为集中水箱后,每月水费开支减少约100元。

展开全文

1957年8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为减少浪费水,燕京造纸一厂的工人们想方设法“堵漏”。他们关了许多不必要开的水门,根据需要调小了用水量,利用回收的白水代替清水。比如长网打浆工人就自己动手安装了20多米回收利用白水的管路和设备,利用回收白水洗布浆或供洗布使用,如此一来,每天可以节约清水1000多吨。(1959年6月12日《北京日报》2版,《一天节水四千五百吨》)

1962年,一位市民用家里的洗菜水浇菜地。高宏摄

铁道部宿舍住着8000多位居民,平时,大家发现哪里漏水,就会立即找修理工进行修理,不让自来水白白流掉。一些居民每天还会有意识地把洗米、洗菜的水积攒起来,留作浇菜地用。洪茂沟居民区的住户们也特别注意节水,他们发现厕所的座箱漏水多,便将其改为吊箱冲水,用多少放多少,用水量大大减少。(1961年5月23日《北京日报》2版,《人人注意节约用水》)

1961年5月23日,《北京日报》2版

那些年,很多人用水要到街头巷尾的公用水站去打,但有些水站缺乏管理,常有水管漏水、水龙头跑水的现象,浪费严重。上世纪60年代,市、区相关部门对公用水站进行了整顿。本报1962年7月31日2版《兴隆街水站注意节约用水》曾有记载:崇文区前门办事处兴隆街居委会辖区有两处公用水站,一处在宏福寺,另一处在堂子大院。后来,居委会成立了水站管委会,重新核实了用水人口,订出了用水办法,管住了跑、冒、滴、漏等问题,并采用宣传画和访问等方式,向居民宣传节约用水的意义和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仅宏福寺一个站,当年1月至6月就比上年同期节约用水240多吨。

随着节水宣传的广泛开展,那个年代,北京市民已经树立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2)楼房用水率先取消“包费制”

上世纪80年代初,持续干旱给首都用水带来困难,市委、市政府号召全体市民动员起来,采取措施,大力节约用水。取消楼房生活用水“包费制”就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来的。

1988年,北京二七机车厂把平房宿舍区的公用水管引入各家各户,并安装水表,方便用水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唐琦斌摄

调查显示:一些采用“包费制”的单位和住宅楼的用水量每人每天达500多公升,比全市每人日平均用水量高出两倍多。而安装分户水表的单位和用户,用水量一般可以节约三分之一。于是,北京决定叫停生活用水“包费制”,要求各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安装分户水表,新建住宅一律要分户安表。(1981年8月29日《北京日报》1版,《全市人民紧急行动起来节约用水渡过缺水难关》)

1982年7月9日,《北京日报》1版

不过,这一新举措最初推行得并不顺利。全市356个实行用水“包费制”的单位中,只有31个单位取消了这一做法,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单位已将用水“包费制”作为职工福利实行。然而,在水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制止浪费迫在眉睫,市水资源委员会对不取消用水“包费制”的单位分别实行了累进加价收费、限量供水和定时供水等措施。(1982年7月9日《北京日报》1版,《市水资源委员会对不取消包费制单位采取措施》)

1987年5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经过一系列宣传和引导,人们逐渐认识到喝“大锅水”的弊端。实际上,取消“包费制”后,节水效果显著。就拿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区来说,这里的100多栋宿舍楼之前一直实行“包费制”,每人每月固定交三角钱水费,用超了由国家补贴。结果,浪费现象严重,不仅国家每年要贴补20万元的水费,而且水源不足,每逢夏季,三楼以上经常断水,居民生活也十分不便。取消“包费制”后,各家安装了分户水表,按实际用水量交费,人们的节水意识明显增强。1982年上半年,宿舍区的用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8万多吨,不仅为国家节省了两万元的居民用水补贴,而且住户的水费也降到了一角五分,供水状况大大改善。(1982年7月9日《北京日报》1版,《取消用水包费制 半年节水八万吨》)

此后,这项举措不断推进。到1984年时,不取消用水“包费制”的单位就要被罚款。而在1989年8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城镇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中,已明确规定“禁止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包费制”。

(3)利用价格杠杆调动节水积极性

上世纪90年代,北京依然缺水,但水价定得比较低。数据显示:1992年至1996年,北京居民生活用水增长了近50%,制水成本却上涨了187.15%,以至于1996年市财政不得不拿出1.87亿元来填“水窟窿”。自来水调价势在必行,利用价格杠杆调动人们节水积极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98年7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1998年7月21日,北京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价格听证会,议题是“自来水调价”。会上,广外街道小马厂居委会的崔兰英说得恳切:“水价涨上去是应该的,这样才能让大伙儿都想着节约用水。我们那片儿,常有人不注意节约用水,有时候一个月下来,20户人家竟然能用700多吨水,太浪费了!”(1998年7月23日《北京日报》1版,《市民代表议水价》)1个多月后,北京的自来水价格进行了调整,其中,居民生活用水每吨由0.7元调为1元;旅游饭店用水每吨由2元调为2.4元;旅馆、招待所用水每吨由1.2元调为1.5元;餐饮、娱乐、洗车业用水每吨由1元调为1.5元;工商业等其它用水每吨由1元调为1.3元。(1998年9月10日《北京日报》1版,《自来水调价》)

2009年,北京举行“节能产品进超市”活动,一批新型节水器具亮相。饶强摄

此后,北京的水价又进行过多次调整,旨在限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至于调价收入,则用于新水源的开发、农村水利设施改造、节水器具的推广、污水处理行业的运行维修及建设等方面。

事实证明,价格杠杆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04年水价上调后,短短3天时间,便有成百家洗车行向京城中水公司咨询购买中水事宜,该公司与5家签订合同后,每天供应洗车行的中水由原来的几乎没有上升到了30吨。(2004年8月4日《北京日报》5版,《洗车行争先恐后用中水》)

2014年4月30日,《北京日报》5版

2014年5月1日起,北京开始实施阶梯水价。具体为:第一阶梯户年用水量不超过180立方米,水价为每立方米5元,这一价格比实施阶梯水价前上涨了1元;同时,按照“多用水多负担”的原则,第二阶梯户年用水量在181立方米至260立方米之间,水价为每立方米7元;第三阶梯户年用水量为260立方米以上,水价为每立方米9元。(2014年4月30日《北京日报》5版,《居民水价明起上调》)

这一政策实施后,居民的节水意识更强了。洗菜时先洗彩椒、西红柿等比较干净的菜,再洗大葱、土豆等根茎类易附着泥巴的菜;洗碗时不用洗涤灵的第二遍水可以留起来用于拖地;把可乐瓶装上水放到厕所马桶水箱里,实际使用的水就可以减少……据市自来水集团统计,实行阶梯水价后,北京户均月用水量下降了0.17立方米,平均每位市民大约日节水2升,一年下来能节水1000万立方米,折合5个昆明湖。(2015年1月9日《北京日报》5版,《去年每位市民日节水2升》)

(4)节水成为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近年来,北京致力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的用水结构日趋合理。2018年,第一、第二产业用水总量从2014年的13.25亿立方米下降到了7.56亿立方米。同年,全市39.2亿立方米用水量中,超过10亿立方米为再生水,再生水已经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2019年5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每年攒下一个怀柔水库》)

2019年5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居民家庭也陆续进行了“节水改造”:采用陶瓷芯片密封式水嘴,淘汰螺旋升降式铁水嘴;改造9升以上的便器水箱,采用不大于6升的便器水箱……从2015年起,北京还针对老旧小区加大了高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补贴力度。仅2018年一年,就有20万户居民换装了高效节水器具,年节水超过100万立方米。截至2019年5月,全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已经达到99.5%。

2012年“世界水日”,朝阳区劲松三小举行“争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呼吁大家养成节水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李继辉摄

不仅如此,北京还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区并加强考核,实行乡镇(街道)用水量“月统计、季报告”,着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到2020年底,全市16区全部完成了水利部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任务,仅海淀区一个区一年就压减用水量约800万立方米。(2020年12月9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16区全部完成节水达标建设》)

2020年12月9日,《北京日报》2版

未来几年,北京将通过教育引导、开展节水改造等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按照市水务局、市发改委等单位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到2025年,全市年生产生活用水量将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全市节水型社区(村庄)覆盖率将达到50%。届时,节约用水将真正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