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曹操墓对外开放,提倡薄墓的曹操,真的有七十二疑冢吗?_墓葬_奸雄_自己的

你知道吗?在2023年4月19日的时候,安阳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宣称要对外开放了。很多人一想到曹操,就觉得曹操是个奸雄,是一个奸邪小人,而且曹操是盗墓起家,所以给很多人期待这一个盗墓起家的奸雄,他这个墓葬里得有多少好的宝贝呀。

可没有想到,当我们真正考古到了曹操墓葬的时候发现,里面的事情远超过大家想象,而曹操墓葬里面只有很少的东西,而在《三国演义》中传言,曹操临死前曾留下遗诏为自己建造七十二座疑冢。但是,事情真的像《三国演义》中记载的那样吗?翻看史料我们会发现,原来其中大有深意。

曹操墓被发现,打破了人们对汉魏时期墓葬的认识

公元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古墓,根据刻石所记载,可以初步判定是曹操墓,但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技术,考古学家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直到2008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两座东汉墓葬进行抢救性挖掘。

根据多年的考古挖掘,墓穴虽然之前多次被盗墓贼挖掘,但是仍然保留下来了大量文物,总共出土了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但最多的确是陶制品。

其中最重要的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展开全文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和曹操66岁而终相符合,最终确定墓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一直给人一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认为厚葬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缅怀。尤其是古代帝王,更是将墓葬看的很重。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了全世界,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自己修建皇陵,唐太宗的昭陵更是因为宫室制度宏丽,和人间无异”。

但是曹操墓的发掘,却打破了人们的这一认识。通过对史料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魏武帝曹操的墓葬确实出奇的薄葬。相比于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曹操会选择薄葬?

薄葬为什么能够在魏晋时期流行

自古以来厚葬在中国是主流,“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更是一种国力强盛的象征。

但是,曹操却生前多次提倡要薄葬。公元205年,曹操颁布了《禁奢令》,禁止埋葬过制。而在他的遗诏中,更是以天下尚未安定,要求将自己的葬礼简化,各地将领不得离开戍所。

这点从挖掘的曹操墓中文物就可以看出,相比于汉朝墓葬中大量的金银器物相比,曹操墓更多的是以陶做的器物。

曹操坚持薄葬的思想被魏国接下来的国君很好的传承了下来,直到曹魏灭亡,晋国司马炎时期,也有大部分官员坚持薄葬。

因为薄葬中的不封不树,也就是不在陵墓旁边植树,不在墓葬上层建造祭祀的祠堂,导致多年后,人们对曹操墓穴的所在知之甚少,到了宋朝,随着曹操奸雄形象的确立,人们因为缺少对曹墓的记载,而逐渐形成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言。

总结

曹操墓的开放,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位跃马扬鞭的魏武帝,也让史料终究未被民间传说所淹没。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遇,显示出史实缺乏的无奈,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的双重压力下,探索历史真实的“轻”与“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