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教授精彩阐述苏东坡的现代意义:身处逆境,生命依然努力焕发光彩|名人大讲堂_苏东坡_教授_朝廷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徐瑛蔓

“我是苏东坡的异代粉丝,对他真有狂热的热爱。在阅读苏东坡时,读到关于他在黄州开荒种地的信息,心里就感到很酸,很想帮助他。假如我拥有穿越本领,我一定毫不犹豫,穿越到北宋黄州去,帮苏东坡开荒种田。我青年时代曾经在长江下游地区种过10年水稻,我种水稻是一把手,从插秧到割稻,全部都很内行。而且我们种地的地方长江下游和东坡在的黄州是一个纬度上,水稻栽培技术是一样的。”

“或许我们可以列一个并不存在的‘负面清单’来看看,来反向说明一下,苏东坡对我们的文化传统贡献到底有多大。”

莫砺锋

2月24日19:00,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应邀入川来到成都,在阿来书房,登上“名人大讲堂”,做了一场名为“苏东坡的现代意义”的精彩演讲。莫教授的演讲,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相关诗词随手拈来,案例和阐述交互出现,讲故事与阐发意义并行,全程金句频出。

作为古代文学的卓越研究者,莫教授完全是将专业知识吃透、消化又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并向大众进行高效输出。

莫教授的演讲以《卜算子》《后赤壁赋》《定风波》等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及其弟弟苏辙的诗词文章为线索,讲述了苏东坡在多个领域内的卓越表现,其中包括高风亮节的政治家;勤政爱民的地方官;终生勤奋的杰出天才;平易近人的文化名人;在风雨中毅然前行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并发现美感。由此,莫教授也自然引申出苏东坡给现代人带来的种种有益启发。

展开全文

莫砺锋

假设一个“负面清单”

来反推苏东坡的历史贡献之大

苏东坡活了66岁,在他的生命来到2/3的时候,44岁那年,也就是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晚上,苏东坡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危机。他当时的身份是朝廷钦犯,暂时停留在江苏无锡太湖的一艘船上。前一天(7月28日)朝廷派钦差到浙江湖州,逮捕了苏轼。本来连夜要送到汴京,但是因为船舵坏了,当天晚上停在太湖修舵,停了一晚上。

莫教授用场景还原的方式,描述了历史上的场景,“当时还不叫苏东坡的苏轼,在船上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这次被朝廷千里追捕,罪名非常重。有人说他不单是批评朝廷的政治,而且诽谤皇帝,对皇帝有大不敬的言语,这个罪名就非常重。被抓到京城去可能后果很严重,说不定会受到种种的侮辱,还会牵连到他的亲朋好友。所以,他看着船舱外面的太湖水,他突然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他就想假如我此刻纵身一跃,跳入太湖,那么,以后的一切都画上了句号,生命就没有了。”

当然,那天晚上苏东坡没有跳下去,一方面因为他作为朝廷重犯,被严加看管,没有机会。另外一方面,他那个不好的念头只是闪了一下,很快就回心转意了。“历史没有如果。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姑且假设一下,如果在那个夜晚,苏轼跳湖了,那么他的生命将会被砍掉了1/3,少活22年。那么这个事情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史会产生什么影响?”

莫教授随后就给大家开了一份“负面清单”,“假如苏轼只活到44岁,那么在我们的古文宝库中间,包括《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内的1500多篇古文就没有了;在我们的诗歌宝库中,包括《荔枝叹》在内的1600多首诗就没有了。在我们词的宝库里,包括《念奴娇》《大江东去》在内的200首词也不存在了。他在黄州写的《寒食帖》和绘画《枯木怪石图》也要消失了。被收入《苏沈良方》的450个药方就要消失了。在杭州的西湖上美丽的苏堤也没有了。东坡肉也没有了……大家想想看,这么一推想,可见这个人对于我们的历史贡献是如此之大。”

苏东坡作为“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发表政见从对国家有利和真理出发

在谈到苏东坡“作为政治家的高风亮节”时,莫教授先是讲述了北宋后期政坛上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新党和旧党的斗争,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推行新法,要改革,要变法。旧党以司马光为首,主张要保守,要持旧,维护旧的。两边斗得非常厉害,势不两立。那么,这个时候,苏东坡这个人的基本立场是司马光这一边的。但是苏东坡的态度又不像司马光那么固执。他既看到了王安石急于推行新法的缺点,也看到司马光全面推翻新法也不合适。苏东坡的观点比较通达平正,比较稳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在朝廷里发表政见,完全是从他自己的真诚思考和判断出发,从对国家有利和真理出发。他不是看上司的眼色,不是看宰相怎么说、皇帝怎么说。”

但也因为这种按照真理去实话实说,仗义执言的品行,再加上苏东坡才华太高容易遭致羡慕嫉妒恨,导致苏东坡在汴京待不长,宦海生涯中不断被贬到地方去。甚至他还因为发表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被朝廷千里追捕,抓到汴京进入大牢,在牢里呆了130多天,差点面临死刑危险。“这是什么品质?我认为这就是他作为政治家的高风亮节。”莫教授感慨道。

莫砺锋

在地方任职的事功被千古纪念

“苏东坡爱搞工程,但不是面子工程”

苏东坡由于在朝廷里仗义执言,经常被贬到地方上。他在很多地方任职时,政绩是卓著的。莫教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苏东坡在江苏徐州做知州时,全力以赴带领民众抗洪保城成功。第二是他在浙江杭州当知州时,想办法通过科学手段为西湖疏浚,修筑堤坝,形成长效机制(他离开以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堤称为“苏公堤”,现在简称“苏堤”)以至于到现在还发挥重要作用。“杭州西湖现在是世界闻名的游览景点,我觉得跟苏东坡的贡献也分不开。苏东坡爱搞工程,但他搞的工程不是面子工程,不是追求任期的短期效益,而是真正为一方百姓的长久利益着想。”莫教授说。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天才

同时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般人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成就,已属不易。但苏东坡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都有非凡表现。“甚至他在文学评论上都是天才。我们这些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都知道,要想提炼出一个好观点来非常难。但苏东坡评价王维就用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了不起。当时很多人想把自己写的东西给苏东坡看,他很敏锐,黄庭坚形容,苏东坡几乎能用鼻子一嗅就能判断文字写得水平如何。”虽然是黄庭坚的幽默,莫教授坦言,“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就是一个天才人物。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北宋有这样的传说,说他诞生的那一天夜晚,他家乡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全部枯死。为什么他生下来彭老山上的草木会枯死?古人相信一个特别灵秀的人物,天地山川的灵气都凝聚在他身上,他生下来,山川的灵气被他吸取了,所以,草木枯死。朋友们不要怪苏东坡破坏环保。66年以后苏东坡在江苏常州去世。北宋又有传说,他过世那天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全部返青了,他的灵气又还给山川大地了,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肯定是天才。”

莫教授也提醒大家注意,苏东坡如此杰出,并不完全因为他有天才,还因为他有过人的勤奋。苏东坡极其热爱读书,兴趣广泛,很多事情思考得非常细致,甚至参与解决过北宋时代广州的自来水运输技术问题,“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思考,都在学习,真正的叫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苏东坡作为一个天才,同时还非常勤奋,加起来才成就了后来的东坡。”

苏东坡是大名人,在其身处的北宋,名气就非常大。但他能始终保持平易近人。苏东坡自己说过,说他交朋友是不讲对方的身份,上可以交玉皇大帝,下可以交卑田院乞儿。他不歧视身份比他低的人。莫教授在此讲了一个故事。那是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知州时,在州府衙门审案一个民事案件。由于被告实在还上不钱债,苏东坡就亲自帮忙,在扇子上写字、画画卖掉换钱,帮被告还债。“苏东坡作为一个地方长官,一个大文人,竟然能这么体恤、帮助普通百姓。”

苏东坡是天才。天才的成长往往也需要一个不俗的家庭成长环境。莫教授在回顾苏东坡所受的家庭教育时,特别提到苏东坡少年时代受到母亲的优良教育。少年苏东坡曾跟他的母亲程夫人一起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东汉政治上最大的问题是宦官专政。范滂反对宦官专政,所以被朝廷逮捕起来判死刑,杀掉了。《后汉书》里记载,范滂被逮捕临出门告别母亲。范母大义凛然,赞成儿子正义的做法。所以,苏东坡的母亲读到那里很感动,10岁的东坡就在旁边问,假如他将来做范滂,母亲同意不同意?他母亲马上说,你要是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母?

苏东坡带来的人生启示:

身处逆境,生命依然努力焕发光彩

很多人提到苏东坡,就会夸奖他很旷达。莫教授说,其实刚被贬到黄州时,苏东坡的心情肯定是委屈的、苦闷的。他将自己比喻成春天夜晚的孤雁。但是也正是在黄州这段时间,“他的生命焕发出特别的光彩。他的各项艺术境界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莫教授用《定风波》的写作背景故事,来阐述苏东坡当时表现出的乐观坚韧的精神状态,“苏东坡45岁那年贬到黄州,不久就开始开荒种地。可惜他那块荒地太贫瘠,收成欠佳。于是朋友们劝他自己凑钱去买一块肥沃的地。朋友告诉他,在一个叫沙湖的小村庄里,有一块水田要出售,劝他去相田。他47岁那年的三月初七,在两个朋友的陪同下去相田。田没有买成,途中还遇到风雨,但却促成千古名作《定风波》的诞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教授还提到,在北宋时代,被贬到海南岛的人,还能活着北归,是罕见的,“这也跟苏东坡的精神强大有关系。虽然他生理上的健康确实很受影响,但是精神上并没有被摧毁。”

由此,莫教授总结说,苏东坡在人生逆境中照样有进步、有创造、有光辉的人生成果。“我们作为普通人,总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一些挫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规避这种境地,关键在于我们处于这种境遇时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今天依然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