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苏东坡20岁考试就惊动了欧阳修,为何却只得了第二名?《苏东坡传》把王安石写成沽名钓誉之人,变法也很不和时宜,大家怎么看_苏东坡_王安石_欧阳修

本文目录

  • 《苏东坡传》苏东坡20岁考试就惊动了欧阳修,为何却只得了第二名
  • 《苏东坡传》把王安石写成沽名钓誉之人,变法也很不和时宜,大家怎么看
  • 苏轼诗词哪本书好
  • 如何评价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
  • 宋史有苏东坡传吗为什么一个相隔千年的林语堂要为他立传

《苏东坡传》苏东坡20岁考试就惊动了欧阳修,为何却只得了第二名

苏东坡(那时候还叫苏轼)20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参加殿试。在以文章论功名的时代,他的一篇策论文章,惊动了当时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但是阴差阳错,欧阳修却将这一篇原本列为卷首的文章,改为第二,致使苏轼只得了第二名。

为什么主考官欧阳修会有如此操作呢?难道是为了偷梁换柱吗?不是!原来欧阳修是为了显示他的公正,没想到却造成了蹩脚的误操作!这还得从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人物——曾巩说起。

曾巩是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天资聪慧,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曾巩18岁时(1037年),随父赴京,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名闻天下。可以说,曾巩与欧阳修关系比较亲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欧阳修的印象中,当时曾巩文章当属天下第一。

在当时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所以说从诗卷看,是无法看出谁的笔迹的。

苏东坡的考试文章,提交上去以后欧阳修就惊呆了,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不过他却认为这必然是他的朋友加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就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苏轼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原本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没想到却造成了误判。不过并不影响苏轼成为一代文豪,最终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欧阳修后来知道了这篇文章是苏轼所为,不得不感叹又佩服地说:“30年以后,文坛将会是苏轼的天下,不再会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了!”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苏东坡传》把王安石写成沽名钓誉之人,变法也很不和时宜,大家怎么看

说王安石沽名钓誉,是不确切的。

王安石固然有数次推辞任官的情况,但以王安石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并不是为了名声,否则他在新法实施中受到那么多的阻力,就不会一意推行新法了,至少为了曾经的名声,也会与反对新法者妥协。然而事实是,王安石不顾众人的反对,甚至不怕自己身败名裂,仍旧一意推行新法,用《孟子》的话说,这叫做“虽万千人吾往矣”。王安石深通《孟子》,名,并不是他所在乎的,他是要用自己的所学,将六经与申韩法家兼容并收,为了一个“致君尧舜”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的。

说王安石变法不合时宜,也是未经深思的妄论。

王安石的变法,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内的。

北宋以武人立国,故而防范武人贯的国策穿始终,武人的政治地位远远低于文人士大夫。与此同时,政府对武人的待遇却较为优厚,恩荫泛滥,赏赐赏赐优厚。政府在笼络人心这一面开支很大。北宋仁宗时代,对西夏战事频繁,国力消耗巨大,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次对夏战争失败,突出了北宋军事能力的弱势,文人贪功掣肘,军政无能,武人畏战怕死,敛财成性。

北宋社会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而民户承担的赋税苛重,徭役繁多,而州县不恤民力,衙前之苦,谈之色变。杂税名目繁多,剥削日益严重,民不堪其苦。

所有的种种,在北宋中期积弊深重,王安石正是鉴于此而在仁宗时期上万言书,要求皇帝实行改变,奈何仁宗已老,天不假年,英宗短暂,作为甚少。及至神宗,有变革积弊,恢复祖宗大业之志,与王安石一拍即合。王安石的新法正是在此种深层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虽然在新法实施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但却不能不说,他的新法是一味北宋的九转还魂丹。

王安石新法虽然未能使北宋强盛,但至少为元丰伐夏乃至熙河开边积累了丰厚的财力和军力,使得北宋在后期的发展进程中,有了挥霍的资本。

苏轼诗词哪本书好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如何评价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写的不错,我之前觉得苏轼高在神坛,看完后认识了一个真实乐天普通的苏东坡。看完后很喜欢延伸买了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武则天让林语堂的一世英名算是毁了。

宋史有苏东坡传吗为什么一个相隔千年的林语堂要为他立传

【甘肃兰州蒲胜】林语堂和苏东坡在精神与情感上是有很多共鸣的,千年之前的苏东坡无疑是一位是笑看人生、风趣幽默的智者。千年之后的林语堂他和屡屡给他白眼的鲁迅先生,虽然因性格及文艺观迥异,从“相爱”到“相恨”,但他们都是自尊自强的中国脊梁骨。但是林语堂先生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无论是从对中国文化之精髓的理解、诗歌书画诸多才艺的精通,还是士大夫精神、文化视野诸多方面比较,林语堂与苏东坡都有着心灵上的通达与交合,所以林语堂是为苏东坡立传的最佳人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