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秦桧谁更忠于宋朝?诸葛亮如果不主动出击_蜀汉国力会如何发展_蜀汉_司马_苏东坡

本文目录

  • 岳飞和秦桧谁更忠于宋朝
  • 诸葛亮如果不主动出击,蜀汉国力会如何发展
  • 不离婚,分床睡,不查看手机,天天见面却不说话,有同款夫妻吗
  • 诸葛亮被称为智绝,治国之才和军事谋略兼备,为何未能统一三国
  • 云南腾冲有个古镇,男人给女人盖洗衣亭的那个镇叫什么,好玩吗
  • 陶渊明在怎样的心境下创作出了《桃花源记》
  • 云南的包浆豆腐好吃还是建水豆腐好吃
  • 苏东坡一生生活的幸福吗
  • 不再思念一个人是因为他/她伤透了你的心还是其他原因
  •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岳飞和秦桧谁更忠于宋朝

大汉奸与民族英雄不可比!怎么能混为一谈忠于宋朝?大汉奸秦桧做怎么干怎么都是为了一己私心,所谓的效忠宋朝小皇帝也无非是为了争权夺利,卖国求荣,忠从何来?而岳飞就不同了,忠于宋朝,一心为的是国家,舍生忘死,没有私心杂念,最后被大汉奸秦桧杀害,人民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上干年来受到人民的祭奠与敬仰!做人要分清敌我,如果是故意敌我不分,把汉奸当好人,否定历史定位,这种人十有八九都是汉奸的后人,也有可能是现代的汉奸!想翻案就不得人心!

诸葛亮如果不主动出击,蜀汉国力会如何发展

有人说:如果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主动讨伐魏国,而是安心发展生产,使蜀汉不必为北伐中原背上沉重的人力、物力负担,并鼓励老百姓劳动致富,就可以避免出现“益州疲弊”的后果了,那么也许蜀国就不会被曹魏一举灭亡了。

对此,我却有一些粗浅的不同看法。

我认为,受制于蜀汉国土狭小,人口稀少的制约,即使诸葛亮竭尽全力发展蜀汉的国力,能够取得的成就也是有限的。

因此,无论与占据着整个北方的曹魏相比,还是与占据了荆、扬、交、广四州的吴国相比,蜀汉的实力一定是最弱的!

况且,就算诸葛亮竭尽全力使蜀国的实力得到了增长,可是难道曹魏的实力就不增长了吗?

这就好比让一个中产阶级与千万富豪比较财富一样。即使中产阶级通过拼命努力挣得了一些财富,过上了财务自由的悠闲日子,但却仍然无法与千万富豪相提并论。

三国时代的蜀汉就好比那个中产阶级,而曹魏则好比那个千万富豪。

曹魏占据经济最发达,物质最丰富,生产最成熟,人口最多的北方!

而蜀汉则最多不过拥有一百余万人口。

在那个人口数量决定一切的特殊时代,人口的多少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强大与否。

毕竟,发展生产要用人,组成军队打仗也要用人,没有人就玩不转!

君不见,《资治通鉴》上记载的三国时代多次发生过的“人口争夺战”吗?曹魏抢吴国的人口,吴国也抢曹魏的人口。

为了弥补人口不足,孙权甚至派卫温率兵去了今天的东南宝岛收编那里的土著了呢?

还曾多次围剿“山夷”,强迫那些人下山生产或者当兵哩!诸葛恪就这么干过。

一句话:人口决定一切!

当然,不能否定以诸葛亮先生的智慧与能力,如果不受北伐战争的拖累,老先生一定能够依托益州这片无水旱之灾的有利条件,将蜀汉建设成为一个百姓富裕,国家繁荣的“天府之国”。

然而,以后呢?

正所谓,国无外患,必有内忧。

别忘了,刘备集团可是从荆州来的外来户!如果不是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为旗号,并以东汉王朝的当然继承人自居,益州本土集团又怎么可能乖乖的听命并供养他们呢?

况且,承平日久必然导致统治阶级耽于享乐,满足于偏安一隅而不知进取,也容易因此丧失警惕心。

试看,历史上那些割据于蜀地的政权,有哪个可以长久呢?

新莽王朝崩溃后,公孙述也曾依据蜀地嚣张一时,但最后却还是被光武帝刘秀消灭了。

所以,还是诸葛亮先生看的准啊!只一句“不伐贼汉亦亡也”,便道出了蜀汉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总之:由于蜀汉的实力不足以与曹魏抗衡,所以无论北伐还是不北伐,都难以避免被强敌吞噬的命运!

不北伐,或许因为国力稍强,而被强敌吞噬的迟一些。北伐,则会因透支国力而被强敌吞噬的早一些!

不离婚,分床睡,不查看手机,天天见面却不说话,有同款夫妻吗

我正在过这样的日子,这次已经一个多月了。各吃各的饭,各睡各的床,没想过分开,因为儿子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有结婚,哪个姑娘愿意找一个残缺不全家庭的孩子?为了儿子,我什么都能忍,几十年都过来了,再忍几年,等儿子结了婚再说吧,好在他爹虽然不求上进,可也不乱花钱,都在他手里,攒着给儿子买房呢。

以前每次冷战,为了儿子,都是我主动和好,想想以前自己的付出,总觉得喂了狗,很委屈,很伤心……这次我就不和好,更不可能主动,因为我儿子长大了,工作了,而且工作还不错,所以我不想再委屈自己了

诸葛亮被称为智绝,治国之才和军事谋略兼备,为何未能统一三国

首先,魏强蜀弱吴富的格局在刘备死后便已经固定,诸葛亮此时执掌蜀国大权想要有所作为、改变政治格局,几无可能。

其次,相互竞争的关系使得三方势力都会轻易松懈,所以谁也不会轻易出现重大的战略性错误,试图逆天改命的诸葛亮难有机会。

第三,诸葛亮试图通过战争的不确定性来改变魏强蜀弱的既定现状,可惜天不假年,死于第五次北伐。

第四,蜀汉政权急切改变三足鼎立的既有格局,不仅会遭到魏国的抵制,吴国也不愿意见到,如关羽北伐吴国便袭取荆州,所以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若采取守势,东吴响应;若采取攻势,东吴要么坐山观虎斗,要么伺机渔利,不会出手帮忙。

第五,历史大势浩浩汤汤,人只能应天顺势而不能改天逆命,历史给你机会,庸才也可开天辟地;历史不给你机会,英雄也只能颐养天年。

有兴趣可以看下鄙人拙作《妖如孔明也要满仓加杠杆》,其中有孔明的大智慧但也有他的大无奈,留言讨论下。

云南腾冲有个古镇,男人给女人盖洗衣亭的那个镇叫什么,好玩吗

您好谢邀!在云南腾冲有一个古镇,犹如被世人遗忘的桃花源般,静静的安于滇西一隅,它就是和顺古镇,十二月的彩云之南,冬樱花开得好烂漫,白墙黑瓦映衬着淡淡的粉红色,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梦幻感。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雅化为今名,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顺古镇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正1000多座,其中清代居有100多幢,居住在古镇上的人们生活缓慢而悠闲。

和顺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中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西方建筑的元素。走进和顺,展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漫步在青石小巷,随处可以看到盛开的凌霄花。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杨,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陶渊明在怎样的心境下创作出了《桃花源记》

诚谢邀答: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中已耕田。”一代领袖毛主席的诗句借用,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深入人心,广泛传播。

巜桃花源记》千古佳作,入选《古文观止》。上中学的时候,入选语文之课本,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

至于说,陶渊明在处于怎样的心境作的这文章。就得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人生遭际说起。

陶渊明生东晋未年,司马氏王朝已近灭亡的前夜。朝庭昏庸,政治腐败,官埸浑浊。这一点从陶渊明出任澎泽县令八十余日,即弃宫归隐便可看出。“我不能为五斗米,拆腰向乡间小人“也是其不愿与世同浊的内心写照。

归隐田园后,生活境况窘迫,极近贫困,几至乞食的地步。可,依然坚持固穷精神,不失高风亮节,精神理想。

贫穷并没能摧毁心他心中的那份美好,他把自己的这份精神理想和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用《桃源记》借以表达出来,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世界。

这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毕生的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座表。陶渊明在什么心境下写的篇文章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囯人民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前景,万众一心,众志诚城,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添油加力,早日进入比巜桃花源记》更加美好的生活!

云南的包浆豆腐好吃还是建水豆腐好吃

我没吃过建水豆腐,但吃过云南的包浆豆腐,很好吃,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腐。

苏东坡一生生活的幸福吗

苏东坡的诗词豪迈、奔放,他的性格乐观、豁达,但他们个人生活确实是很不幸的,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和弟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把《汉书》从头到尾熟练地背诵下来。

公元1056年,宋仁宗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一起到京城参加考试,大文学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发现有一份试卷考得非常好,而且还吧这个试卷拿给别的官员看,都说很好,建议把这个试卷评为第一名。

但是欧阳修担心这份试卷是他的学生曾巩作的,评为第一怕别人说闲话,结果批了第二名。仁宗亲自在宫殿上考试,苏东坡和弟弟苏辙都中了进士。

本来兄弟二人都可以出去做官,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突然病死在眉山老家,他们父子三人急忙赶回去奔丧,按照当时的习俗,兄弟二人便在家守孝三年,然后才去京城接受官职。

苏东坡在凤翔府做太守助手。仁宗死后英宗即位,苏东坡回到京城,得到能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职位。

可是没有两年,他的妻子王弗也因病去世,他的心里很难过,在山东诸城做官的时候,几次在梦中与妻子相会,他凄然泪下,写下一首词,诉说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那种哀痛欲绝的忧伤心情,催人泪下,肝肠寸断。你说苏东坡的生活幸福吗?

苏东坡的妻子死后没过一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又病死在京城,苏东坡又经历了一次沉重打击。

当时在京城他有一次在皇帝召见的时候说:“皇上,任命他的文武官员,不怕他们不聪明、不勤奋、不果断,而是怕他们处理公事太急躁,听取太多的劝告,用人太激动。希望他们能镇静下来,自然轻松处理政事。”

实际苏轼说这些是指王安石变法说的,他觉得改革改的太快了,他认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就在这一年七月,苏东坡离开了京城,到杭州做通判,帮助杭州长官处理事物。

后来有一次苏东坡在答谢表里说了一些反对新法的话,遭到变法派个一些仇人的弹劾,神宗下令把苏东坡抓到京城关起来。

仁宗活着的时候曾说过:“我今天得到苏轼和苏辙两个文人,可惜我已经用不上他们了,那么我把他们留给我后代,不是很好的事吗?”因此神宗决定免去苏东坡死罪,把他贬到黄州。

在黄州苏东坡一家生活非常清苦,靠种一个朋友给他的几十亩地养活一家老小。他把这块地取名“东坡”,自己取名“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名字的由来。

苏东坡一生受到打击挫折太多,但他生来就是乐观风趣的人,他的诗词雄浑、豪迈、奔放,很有男子汉的气概。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幸的,父母的不幸离世,妻子又英年早逝,事业上的重重打击,都使她的生活失去常人的乐趣,但是他仍然坚强地快乐着。

人生因何不快乐,只是未学苏东坡。从苏东坡的《定风波》的词里就能看到他的乐观、豁达、坚毅、顽强的精神风貌。

不再思念一个人是因为他/她伤透了你的心还是其他原因

其实一个人真要是在伤心的时候,是很难忘掉这件伤心的事,更难忘却那个令己伤心的人。往往都是在痛定思痛,静下那个已被蹂躏疲惫的心以后、当然能受到外因助力的剥离,更能、或是才好的渐渐地谈化,忘掉了ta而不在那么的加以思念……。

那么,“不再思念一个人是因为他她伤透了你的心,还是有其它原因呢?”在这里我想,凡是一个能有理智的人,决不会把自己已被伤透了的心,在使它进一步的恶化,而达到干涸的地步。另外,之所以能够被ta人把心来伤透的这个人,大都是自己曾经最为挚爱的那个人……。既使是由情变仇仇转恨,也会消去伤心程度的硬度。

这是因为无情无缘份的人,是不会给自已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心。越是真心以诚相待、以情挚爱、精心呵护去打造的那个人,才越会给我们带来伤心,伤透了心的哀愁悲忧而难消思念。

然而,人的大脑思维并不是为某一项忧思而成立的专属。瞬息之间,在丘脑皮层的作用下,都会有千丝万缕的闪念,来干扰人们过度的抑郁,从而调动肢体神经的兴奋、触激大脑的中心枢纽,用以改变大脑现有的思维……。否则的话,一个人不是抑郁症,也要面临或是等待精神上的分裂崩溃。

其实“不再思念一个人”是这个人善于思念的一个正常表现;也是一个人勇于解剖自己,开脱摆脱别人的明治之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诸多情愫引起的那些触不可抵的“伤心”,也只是昨天已经过去的事;那么,明天的明天肯定将会有过多的理由、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原因,忘掉那些不必要的“思念”。

当然,“不在思念一个人”,自有他她所带来的伤心处。尤其是在我们越想抹去这伤心的人和那些伤心的往事时,就会越发的让人难忘、让人更加的思念。一一为此,利落的拾掇自己已被伤透的心,才是不再思念他她的首选第一步;也是必须要有外来因素的辅助才行。!……以上便是我对悟空小秘书邀请,所作的此次问题的回答。不足之处,还望友们给予进一步的探讨指教!

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谢谢邀请。

最近有点忙,没时间答题。

刘禅(公元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又称“刘后主”。蜀汉彰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刘禅作为正室甘夫人所生嫡长子继任蜀汉帝位。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

《三国演义》对刘禅的描写与《三国志·后主传》基本一致,陈寿评曰: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司马昭也把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刘禅的昬闇。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于他,席间表演蜀汉歌舞。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记载了这个历史细节,说宴席上的蜀汉臣子都感到很悲怆,唯独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见了,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后来,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啊?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听到刘禅这句话,立即求见刘禅,告诉他:如果司马昭再问,你就应当声泪俱下地回答“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等到司马昭再问的时候,刘禅果然按照郤正的话回答。司马昭调侃道:你说的话怎么这么像郤正讲的呢?刘禅很惊奇的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就是你说的这样。

这段记载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来历,刘禅也因此成为昬闇无能的“扶不起的阿斗”。

纵观历史评价,比较一致的认为刘禅懦弱无能,即便是诸葛亮、姜维也能抗衡曹魏,但刘禅不能如先帝那样制约他们,穷兵黩武导致蜀汉“内无疏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蜀汉在三国鼎立时期,实力最弱,与刘禅不务朝政,大权旁落诸葛亮、姜维这样的权臣,以及信任黄皓、谯周之类的宵小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虽然才能卓越,但刘禅不能像他父亲那样,制衡孔明,连年征战,致使国力消耗过大,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经其野民有菜色”。

当邓艾大军压境,孔明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赵云次子赵广不甘亡国之耻先后战死,北地王刘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元初诗人陈世崇抨击后主道:“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但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称刘禅有大智慧,理由就是在“此间乐,不思蜀”而保全了性命,亡国之后还快乐的生活了八年。如果刘禅告诉司马昭很思念蜀汉,想回到成都去,恐怕就要被杀头了。

刘禅的大智慧消除了司马昭的戒备之心,使他活了下来,且得封安乐县公,保他安享富贵。这并不是大智慧,而是刘禅内心的求生活命本能。人能急中生智,刘禅虽然没有大智慧,但毕竟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小聪明还是有的。因为有诸葛亮、姜维、费祎、蒋琬等人的辅佐,刘禅逐渐放弃对朝政的把控,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无情之人。所以,也难怪司马昭说他“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三国时期风起云涌,英雄辈出,如刘禅这样的无用无能之人极为少见。为了活命,不惜装傻充愣,一点骨气也没有,这样的大智慧很是悲哀。

刘禅的暗弱无能也是其性格所致,这样的人本不应该做乱世帝王的。不过,也是因为刘禅的懦弱,面对敌兵压境没有做过多的抵抗便开城投降,避免了更多的杀戮,也可以说是造福了蜀汉百姓。原本不足百万人口的蜀汉,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消耗中早已不堪重负。刘禅没有像历史学家们讲的那样,“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解除了蜀汉长期战乱之苦,也算是一件功德。而且,刘禅“实无桀、纣之酷”。从这几点来看,称刘禅的大智慧,或许更加恰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