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如何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好玩的国学回答问题,一定是最好玩的!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东坡的一篇高级牢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的一篇著名的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是苏东坡的一篇经典的小品文。
按照孟子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我们是一定要了解苏东坡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的。孟子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意思是说,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我们既然要与这篇名文交朋友,既然要和苏东坡大师交朋友,就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苏东坡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就是1083年,当时,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做一个地方的小官,而且是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力,其实说难听点就是监视居住的准罪犯。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既是他苦其筋骨劳其体肤、遭受生活种种磨难的四年,也是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在精神境界上实现大涅槃浴火重生的四年。苏东坡很多名篇,都在这个时期写下。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中,他深刻地反省自己以前的生活,他重新认识了自我,他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的号,开始用佛家的放下执着解脱精神,来麻醉自己,同时,苏东坡在生活方式上,开始受到道家精神的影响,他焚香静坐,他隐居田园崇尚养生。与此同时,苏东坡并没有迷失在苦难和挫折中,他身上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还在起作用,他仍然秉持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还想奉献自己,为朝廷做事,保持了“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进取和自信。
这篇文章中,集中体现了苏东坡的儒道佛三家融合的思想。其中,文章中说,自己是闲人,很显然是一种高级牢骚,意思是说,自己实在是没事干!没事干当然是因为自己被贬到黄州,这就是他很高级的牢骚!聪明的读者,当然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撩人,特别是对文艺腔调满满的文学家苏东坡。看见夜色美好月光如银,当然是要出去走走的。但是在黄州自己的知心好友又不多,只好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在黄州期间,苏东坡经常去承天寺念经打坐,诵读金刚经。除了去找朋友之外,估计苏东坡是自然而然地就去了承天寺。
接下来就是一段充满诗意的写景。毕竟是想象力丰富的诗人,苏东坡把如水的月光与水色联系在一起,月光如水,水如月光,水乳交融。看那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这就是苏东坡写作的巧妙之处!
最后两句话进入到哲理思辨的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天地有灵性,留给我们清风明月,但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也需要人有与自然心有戚戚焉的能力,而在这天地之间,能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苏东坡本人与朋友张怀民了。第二层意思,我们可以与苏东坡的另外一篇名文相对照。
苏东坡《赤壁赋》中说:”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是无情的,它给我们清风明月,他们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存在。不管你快乐也好,哀愁也好,他们都在那里。既然如此,人也要像大自然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需要一种豁达、超脱和乐观的精神。苏东坡这样安慰自己,也安慰朋友: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人生无常,但生活还要继续!
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
(1)自己才华满腹一心报国,结果现在却流放至此报国无门,空留遗憾心有余而力不足,什么事都做不了,闲人一个。
(2)喻示自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内心有闲情雅致不为俗务所累,以一颗平常心当然的看待周遭事物,此等闲人就是个雅人。
(3)虽然是被流放软禁加监视,但是也让苏轼远离了官场,远离了为名利而忙碌争夺的人们,以闲人自居是与他们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心境的高洁,闲出一种境界。
苏轼自称为闲人,其实也是出于无奈与自嘲,但是也只有像苏轼这样心胸阔达之人才能够坦然平静的称自己一声闲人。仕途多舛郁郁不得志他有,寄情山水舒展胸襟他也有。苏轼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他是真正把自己看成个闲人,才让他得以随遇而安,人闲心不闲,得以成就。
苏轼是享誉盛名的大文豪,有济世之才一心报国,力主政治改革,但是由于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政见相左,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纯属朝廷给他保留面子,实际上如同流放,时刻被人监视。《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在那个时候写的,闲人一说也是那个时候得来的。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