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伪君子_苏东坡_王安石_苏轼

本文目录

  •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 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伪君子
  •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仙妻”传说主角王迥是何许人
  • 从苏东坡的诗词里,你能体会到他怎样的人格魅力
  • 李清照与苏东坡没有什么交集,为何会讨厌苏东坡呢
  • 从《苏东坡传》来看,林语堂是不是对王安石有偏见对此你怎么看
  • 苏东坡一生生活的幸福吗
  • 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事
  •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为什么将王安石批判得一无是处
  • 《苏东坡传》里的苏轼生活的状态相比现实是否太过理想

苏东坡的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古

问?有人感觉苏东坡的诗句很一般,为什么他的诗还能流芳千古!这是提问者拿出的苏东坡的这首为证: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下今天就以这首诗为评,证明苏东坡的诗为何能流芳千古!请问说苏大才子的那位,能否回答一下,在下提出的问题吗?

人这一辈子,最怕是什么吗?

大家说说人这一生是不是最怕,无知呢!

在下可以明确的告知你!盲目的自大。才是人生最可怕事情!

请问一下读书是不是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呢?是不是为了增加脑海学识的容量,对事物问题反应有一个更好辨证能力和运用能力呢?在你投下这样的一颗重磅炸弹。请问目的何在?请问你是站在什么样的一个立场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今天在这里你能否告知在下,作为站在一个诗人立场上,什么样的行为,能表达出一个诗人,该有的特性和风骨?

就以苏东坡这首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你能否告知在下,这首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下,让苏东坡提了这样的诗呢?诗中的大意是什么呢?它真实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今天就好好分析一下这首诗。

前从字面上去分解,是不是说,一个十八岁的青春少女嫁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在新姻的那天晚上。做了所有礼仪上一切该有礼数。而那个八十岁的老头满头白发,在过程中一直面对一个满身红衣少女,而少女满面红光。应该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美丽姑娘。仪式走完后他们进房里,做了男女该做的那些事?关键是诗里最后一句,把老头比做梨树,把老头白头发比成了梨花,压着美丽少女行房事!这就是整个的诗中故事情节吧!不知在下从字面作答是否正确。还望头条朋友们来评说是非屈直!要是复合情理,那么苏大才子,就算把他这首诗,放在当今这个高科时代,也算是精典之作吧,更何况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主义里!更是珍上珍的文化之愧宝!诗句充分的体现着,一个诗人用常人正确目光上,来续写着出那个时代奇葩的婚姻。诗中确包含着一个诗人该有正确对待!那是一庄肮脏的交易。不平等的悲剧!这样的诗词就算放在当代也算的上,华夏文明文化之愧宝!在远古旧时代那就是珍上珍诗人该有的精神和风骨!以上就是本人所答,如有不详敬请谅解!欢迎头条网友们勇热参与这场讨论中来。给苏东坡一个公平而公正之定义!

在《苏东坡传》里,林语堂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伪君子

说王安石是伪君子,其实是仁宗皇帝以及苏轼和其父亲、弟弟“三苏“的共同认知。林语堂评价王安石:前期像王莽,后期像希特勒,因为他先让天下大乱,而后又残暴疯狂。

一、王安石在自知不得重用之时,曾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以沽名钓誉

王安石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四十六岁得势,期间的二十五年一直谢绝升职,宁愿在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

王安石虽然语言学极糟糕,但毕竟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所以在当时颇为出名。在他位居太守时,也算治绩斐然,却屡次谢绝朝廷的晋升,而他越是谢绝高位,声誉就越高。导致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

但是,凡事做得太过就会显得假,而且后来也证明王安石并非真的无心于仕途,在他接任三司判官司不久,就企图试探一下自己的政治基础。他上万言书论政,那是一篇结构谨严文字老练的政论文章,论到政府的每一方面,财政、官制、教育,无不在内。结果被宋仁宗束之高阁。王安石发现自己的政治基础还不够,就继续拒绝升迁。

仁宗皇帝也确实不喜欢王安石,曾亲口对宰相说:王安石为伪君子。原因是一次御宴时,原本客人须在池塘中自己捕鱼为食,在用膳之前,把鱼饵做成小球状摆在金盘子里。王安石没钓鱼,便将金盘子里的鱼饵吃光,仁宗说“人也许误食一粒鱼饵,总不会有人在心不在焉之下把那些鱼饵吃完的。”

后来仁宗驾崩,因仁宗无子,由英宗即位,王安石因为曾经奏请免立英宗为帝而一直心中不安,所以虽然英宗也曾恩召,但王安石仍然辞谢不就。

二、一朝得势,借机铲除异己

直到英宗之子神宗即位,王安石才因宠得势。在神宗还为太子之时,王安石与太子司文书事韩维是好友,韩维经常向太子为王安石美言,所以太子对王安石极为器重,即帝位后立即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同年又晋升为翰林,王安石一改老习惯,欣然上任。

当时的神宗是个二十岁的少年皇帝,踌躇满志,雄心万丈,极愿国富兵强。王安石于是进行了“越级进言”,把神宗皇帝的远大理想点燃,煽呼得神宗皇帝决定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变法计划。

王安石变法前前对神宗皇帝打过一剂预防针,大意是:陛下你御临一个地大民多的国家,竟然没有贤德才智的大臣辅佐您实行善政,都是受小人阻挠,像尧舜那样贤明的皇帝,都是识别出了四大奸臣就及时杀掉,才能成就了大业,否则让小人嫉贤害能,贤良之臣都会弃官而去的。

结果神宗皇帝听了非常感动,此后每逢贤德的老臣进谏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皇帝就想起“四大奸臣”的影子,也觉得欲成大事,牺牲其他所有大臣也无不可,于是在王安石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两年之中,稳重的老臣纷纷离朝,御史台遭到清肃排斥,继任的谏官都是王安石的一群小人。王安石大刀阔斧地在政府各部门清除异己,整个官场乌烟瘴气。有些深得众望的大臣对王安石公开反对。但年轻的皇帝反倒不明白究竟是何缘故。王安石想尽办法使皇帝觉得这场混乱纷争,是皇帝和胆敢反对皇帝的那批奸邪大臣之间的殊死之战。

皇帝问:“为什么会闹得这么人仰马翻?为什么所有的大臣、御史、全朝的读书人都群起反对新法呢?”

王安石回奏说:“陛下您是要师法先王之道,为了成功,不得不清除这些反对旧臣。反动的旧臣与陛下之间的夺权之争,是不可免的。倘若他们获胜,朝廷大权将落在他们之手,若陛下获胜,朝廷的大权则仍在您手中,那些自私的大臣全都是存心阻挡陛下行先王之道。”

三、王安石自诩“财政奇才”,无非是加征税赋以充国库

宋朝承五代残唐纷争杀戮的五十年之后,一直没有强盛起来,而且,西夏、契丹、金、不断侵略中国北方边境,几经交战后只能签订忍垢蒙羞的条款以言和,中国皇帝每年赐予番邦大量金银绸缎,导致国库财力外流,政府经费捉襟见肘。

王安石切中了皇帝的心病,号称能解皇帝之忧,主张用武力恢复国威,所以曾在西北由中国发动战争数次,有胜有败,想继续作战就需要筹款。王安石又自命为财务奇才,号称能凭耍弄纳税征兵制度便可给国库筹集款项,但条件是国家财政制度必须改变。他对皇帝进言,说国库空虚完全是朝臣不知理财之道的结果。

对此司马光曾反驳说:你所谓的财政,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税而已。一国有其固定量的财富,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论你什么政策,都只是把百姓手中的钱拿来交给政府罢了。

在那个时代,并无工业化的方法提高生产,王安石关心的只是充裕国库,就只能靠提高税收“劫民济国”。

四、王安石的新法,以“人民的名义”,行专权之实质

王安石看富商和地主以自由企业的方式获利,于是就想把利润抢过来,由政府自己经商,自己获利。对此,苏轼的弟弟苏辙曾上书:若朝廷接收全国贸易,自由企业会立即瘫痪,各地商人无力与官家竞争,而国库也未必有利可图,因为政府经营必然会先成立庞大机构以高薪聘用大批官员,并建筑美伦美奂的官衙。结果注定不是遵从商业规律的经营,而是视佣金多寡来处理,按私人交情厚薄而分配利润,照亲疏远近而订立合同。他力陈由于官僚作风的无能,官方无力压低物价,只能以高价买入,所以失败无疑。

果然,新法实施后,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已经降低为与小民争利的贩夫走卒

变法中,最为人所知的“青功法”,有些近似现代的农民银行。本心是好的,在春天的时候,贷款给农人购买农具和麦苗;一经收割,官方就去收麦子以供军需,且有利息可赚。但是这种贷款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变成了强迫贷款。王安石不容人有异议,他为向神宗表示此种贷款极为成功,深受农民欢迎。所以每逢预备贷出的款项不能如数贷出时,他就暴跳如雷。他开始把办理贷款成绩好的官员提升,把他认为懈怠者处罚。每一个官员无不注意自己的成绩,最关心的就是由报表上显出好成绩。主办贷款的官员若不能将款如数贷出就会因“阻碍变法”的罪行被革职或降职,被王安石称为“能吏”的官员,便将款项开始在官方压力之下强行分配。每家必须都得向官家借债,每一期三个月,每个人在一期得交付百分之三十的利息。

苏东坡评价当时:百姓因拖欠而入狱,受鞭笞之苦。

也正如司马光预见的那样:凡无现款以缴纳春秋之免役税者,必强迫而出售食粮、杀其耕牛,伐其树木方可以绵纳此项损税。

王安石提出要老百姓付税以代替兵役。结果就连寡妇、家中无子女,或只有独子,或子女未成年者,尼姑、和尚、道士等方外人士,都得交一种叫 “助役金“的税。以前征兵法中,民家只不过轮流服役数年,而在新的免役法中,常常须为免役而年年缴税,连不须服役之年,亦须照常缴税。

王安石在免役法中表明“意在解除人民在征兵法中之苦”,结果保甲法证实了他是言不由衷。用免役的法宝,一只手从人民身上解除了征兵的重担,却用另一只手把那个重担又放回人民身上。

五、王安石以自己的一家之言,控制舆论和学术

像所有集权制度一样,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放人民自由生活的。为巩固权势,他专门成立了“特务制度”,并且控制了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报纸、电视媒体),以控制学者文人的思想。

他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窜改古籍写自己的《三经新义》,使之成为思想的官方标准,用以代替所有过去经典的名家注解。并使之成为科举考试的评价标准。但这本书其实是由他的小儿子和一个政治走狗,在两年中仓促编成出版,却将当时天下考生的前途全系于此,能金榜题名的,都是他王安石的应声虫,但凡有反对意见,必然落第。

王安石变法,使国家的垄断,变成了私人垄断,弄得生意人失业,农人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具镇监狱常常人满为患。凡有查封、没收的财产和抵押品都充公。朝廷这样失政,即使没有外族侵入,任何朝代也会灭亡。

在实行新法的前几年,王安石还能把状况巧为掩饰,使神宗不明真相,坚称他的土地政策颇获农民支持,将一个极权政治渲染成民主政治。但在王安石当政数年后,可怕的情况终于在皇帝驾前泄露,当皇帝看到难民图上半裸的男女吃草啃树,把瓦砖薪柴去卖了缴税时,神宗惊得掉下泪来,下令废止了多项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是个激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他变法的初心我们无从可知,但从结果上来说,也的确是祸国央民。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仙妻”传说主角王迥是何许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以“仙居”名章形容的是苏轼被贬的暂居惠州的生活。传中的“仙妻”主角应该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其实是他的妾)王朝云。

苏轼在惠州的仙居生活中,朝云给了他温馨和快意,她与苏轼的缠缱的爱情生活,疗救了他受伤的心,使他渡过了一段潇散的时光,使苏轼的贬居成为仙居。

都说成功男人背后离不开伟大女人的支持。苏东坡作为旷古罕今的全才,更是如此。都说世间的缘分也很奇妙,苏轼有三位夫人,而且这三位夫人都姓王。这三位夫人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不幸的大幸,机缘巧合与他在迁徙流离、遭遇坎坷中相伴,伴他走过了人生艰难的时期。

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生子迈,二十七岁逝于京师,(东坡 30岁)。十一年夫妇恩爱,东坡少年名动京师,成名早而待人接物尚不能称之为进退自如.王弗总不忘及时提醒,其比东坡年轻而却知人颇深,话虽委婉而意诚。以至于十年后他梦见亡妻,写下了那首开词先河的悼亡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惟有泪千行,无处话凄凉。

可见苏轼与王弗的情深义重。

他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族中称之为“二十七娘”,陪伴东坡二十多年,在东坡五十八岁那年在京城过世。她在东坡一生颠簸的时期和他同舟共济(即在乌台案时和东坡第一次被贬时陪东坡度过了最困苦的一段时光,但却在东坡事业的高峰时在京城去世,死后被封为同安郡君)。她为苏轼生了二个儿子,苏迨和苏过。她虽不及前任聪明,却也温柔贤惠。她是东坡的守护神,她在东坡政治生涯顶峰时刻离开人世;在东坡的祭文中,称她是一位贤德的妻子,贤德的母亲,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东坡去世之后,子由将他们两人同葬。

他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王朝云是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在杭州为苏轼买的一个丫环,时年十二岁。字子霞,钱塘人。她聪明伶俐,“敏而好义”(《朝云墓志铭》),才华四溢。元丰三年随着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来到黄州,元丰五年被苏轼正式收为妾。多年来始终跟随他,不离不弃,陪他走上流放南方的磨难之路。

惠州见证和记录了东坡和朝云的爱情,在东坡一生的女人中,最善解苏东坡心意,朝云最称知己。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朝云在嫁给他的第二年生下儿子,处于逆境而中年得子,苏轼十分高兴,在满月那天,写下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给苏轼带来快乐的幼子苏遁不到一年,就病殁于金陵,苏轼悲不自胜,曾连写两首哭儿的诗,表现出中年丧子的伤悲,可惜可叹。

后来,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但从小生长山水胜地杭州的朝云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三位夫人中,苏轼对她情感最深。一生为她所写或提到她的诗词文最多,并在给朋友的一些书信中多次道及对失去朝云的伤感,可见苏轼对这位“如夫人”是一往情深。这位聪明、活泼、能歌善舞的、至死都未有正式夫人名号但其实履行夫人职责的王朝云。大概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多了一种知遇之感、共患难之感。她是苏轼晚年贬居惠州时的灵魂栖居所,是他精神得以安慰的宁静港湾。



从苏东坡的诗词里,你能体会到他怎样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豪放派代表词人,又是宋代“八大散文家”之一,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在中国历代诗词文章中均堪称一流。他和古代大多文人一样,有文人入仕,壮怀天下的情怀,但是他仕途起伏,屡遭贬谪,人生跌宕。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变法改革时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推行新政,受到以司马光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对,新政失败。在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中,苏东坡发表自已的看法,对新政旧政均提出过批评意见,所以革新派和保守泒都不待见他,革新派当政,他被贬;保守泒当政,他也被贬。其中“乌台诗案”几乎让他丢了命,好在友人和家人多方救助,才保住了性命。

身处逆境,命途多舛,但苏东坡的人生不消沉,不消极,以放旷豁达洒脱行的身姿行游于纷争残酷的世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形象,这也是至今许多人喜欢苏东坡及其诗文的最重要的原因。

人生遭遇的不幸,总会在人的心里留下阴影,失落失意,愤懑不平,也是人之常情,苏东坡也曾有过,但他能从阴影中超脱出来,以轻松旷达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现实。这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境界,它编织成了苏东坡生命的宽度和高度,形成了他的人格魅力,使人景仰,使人钦佩。

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中感悟到他的这种人格魅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前两句是说自已不再年轻了,但人生无成,不能像周瑜那样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读来似有对自己失望之意。而后两句一转,意思是罢了罢了,人生短暂,变化无常,有时自己无法左右,那就看开一点,面对江水,享杯中之乐,也自在。人生的不顺失意随水而逝,生命也有了超脱。再看《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贬谪到黄州以后,苏东坡随遇而安,有一天与友人出行去看要买的田地,不巧在路上遭遇一场大雨。春寒料峭,环境萧瑟,风大雨大,蓑衣草鞋,多么困顿;又是在被贬境遇之中,心中该是多么悲苦。可以说此种情状中,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一般人都会觉得困苦绝望,但我们看到苏东坡恰相反,“竹杖芒鞋轻胜马”,哀景乐情,也只有苏东坡能如此豁达乐观地对待人生的困顿和逆境。“一蓑烟雨任平生”眼前的风雨算什么,平生经历的风雨何计其数,现在的风雨又有什么区别呢?暗寓人生的大风大雨也经历过,这点自然界的风雨何以害怕!回首人生,平静处之,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在困顿绝望景状中,呈现给我们的是超凡脱俗的身姿。他的放旷豁达洒脱的身影为自已建造了一座丰碑。

李清照与苏东坡没有什么交集,为何会讨厌苏东坡呢

李清照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女词人,而她对于词的珍爱和认真,常人少及。故而以文学批判的方式写出了《词论》,论及前辈十余人,指摘其过,这是属于文学批判的理论作品,所以说讨厌两个字,还是太肤浅了。

在《词论》中,从柳永开始,逐一批判。而谈到苏轼的部分说道: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什么意思呢?是说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人,学问深厚如天人,按道理讲,写写小歌词,应该是像取大海之一滴这样简单的事,然而事实上他们的词大多只能算是句读不齐的诗而已。

并且这些人的词又往往不合音律,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诗的音节只分平仄,而歌词的音节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分轻重缓急清浊升降的节奏感。比如近世所流行的《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又比如《玉楼春》既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韵。如果本来押仄声韵的,再押上声韵则谐和,如果押入声韵,就没办法唱出来了。

从这里对于苏轼等人的批判,可以看出,首先李清照是尊重前辈们的文学修养的,否则不至于夸他们学际天人。但是她又有一股子认真和执着,认为术业有专攻,谈到词的专业程度,她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有词的雏形开始,一直论及宋朝前一百年的大家们,认为真正理解词与诗的边界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律诗只讲平仄韵,而词因为必须要唱出来,所以有更多的音律上的要求,还有去入韵,五音谐洽的多种声韵上的要求。

所以,这就好比李清照这个精通音律的人,以音乐的观念去对待歌词的时候,发现这些文学大咖写的词都不合音乐应有的原则,各有偏差,所以才提出批判,却被后世许多人讥讽为狂妄。但陆游却说,李清照批判前辈,多中其弊,她虽然是指摘前辈,但有理有据,并非妄议。

这实在是一种进步,是词趋于成熟时期的理论完善的表现。不能因为她批评的都是大文豪大作家,就忽略她的观点,而仅仅着眼于她批评前辈上面。她是个女词人,但对于词的热爱,可能常人无法理解,这并非所谓女人的小气,而是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

我们如果去读苏轼等人的词,有许多确实只是长短不一的诗,只是从文字形式上接近词,但从声律角度,多有不协音声者。也就是只能读,没办法唱出来。但苏轼像李白一样,胜在意气风发,规矩往往圈不住他。

但其实早期的苏轼,写词也有许多毛病,比如好用典故,一首词里用好多处典故,而妨碍了词的意境,所以又被批判说“以学养而害性灵”。到了晚年,返璞归真,虽然也用典,但是不那么刻意造作伤害意境了。可见大文豪也是逐渐发展的,那么被人挑出问题来,也并非什么不可饶恕的事。

所以李清照对于苏轼的批判其实是积极的,而非纯粹的讽刺。这是一个词人为她所珍视的事划定标准,建立专业性的一种举措,正因为她爱词,所以才如此严格的要求,生怕词人都不知诗词的分别,而流于滥觞,以加速词的消亡。

有这样一位女性,在那样的时代敢于提出这样的见解,敢于挑战前辈的权威,无怪乎她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句子来了。我们实在应该觉得庆幸,她是文学领地几千年来少有的女性光辉,独立而熠熠。

所以要说她和苏轼没有交集,也是不尽然的,文学就是他们的交集,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集。至于说讨厌嘛,这完全是一种误会,要真是讨厌,那前辈应该被她讨厌个遍了。她是女中丈夫,还没那么小气。

从《苏东坡传》来看,林语堂是不是对王安石有偏见对此你怎么看

说实在话,二十多年前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是带着对林语堂的崇敬心情,但怎么看,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这是传记吗?一边把苏轼捧上天为神,这我不反对,我是打骨子里喜爱苏东坡;一边把王安石砭成了鬼,第一理由竟然是王相公邋遢,其次才是青苗法。这一点,让人不可思议。今年我再忍着气看,还是看不下去,心里极不舒服。按说,一个大家应该有大格局,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研究对待评判历史人物,绝不应该以自己的洁癖来丑化甚至否定一代贤相王安石,抛开其他不说,单说王公人格,就比章惇朱熹乃至司马光,不知高了多少倍,恰恰应了他那句,只缘身在最高层,其心亦其神亦在最顶端,最高层!伟哉,王安石!伟哉,王相公!

苏东坡一生生活的幸福吗

苏东坡的诗词豪迈、奔放,他的性格乐观、豁达,但他们个人生活确实是很不幸的,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他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他和弟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把《汉书》从头到尾熟练地背诵下来。

公元1056年,宋仁宗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一起到京城参加考试,大文学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发现有一份试卷考得非常好,而且还吧这个试卷拿给别的官员看,都说很好,建议把这个试卷评为第一名。

但是欧阳修担心这份试卷是他的学生曾巩作的,评为第一怕别人说闲话,结果批了第二名。仁宗亲自在宫殿上考试,苏东坡和弟弟苏辙都中了进士。

本来兄弟二人都可以出去做官,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突然病死在眉山老家,他们父子三人急忙赶回去奔丧,按照当时的习俗,兄弟二人便在家守孝三年,然后才去京城接受官职。

苏东坡在凤翔府做太守助手。仁宗死后英宗即位,苏东坡回到京城,得到能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职位。

可是没有两年,他的妻子王弗也因病去世,他的心里很难过,在山东诸城做官的时候,几次在梦中与妻子相会,他凄然泪下,写下一首词,诉说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那种哀痛欲绝的忧伤心情,催人泪下,肝肠寸断。你说苏东坡的生活幸福吗?

苏东坡的妻子死后没过一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又病死在京城,苏东坡又经历了一次沉重打击。

当时在京城他有一次在皇帝召见的时候说:“皇上,任命他的文武官员,不怕他们不聪明、不勤奋、不果断,而是怕他们处理公事太急躁,听取太多的劝告,用人太激动。希望他们能镇静下来,自然轻松处理政事。”

实际苏轼说这些是指王安石变法说的,他觉得改革改的太快了,他认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就在这一年七月,苏东坡离开了京城,到杭州做通判,帮助杭州长官处理事物。

后来有一次苏东坡在答谢表里说了一些反对新法的话,遭到变法派个一些仇人的弹劾,神宗下令把苏东坡抓到京城关起来。

仁宗活着的时候曾说过:“我今天得到苏轼和苏辙两个文人,可惜我已经用不上他们了,那么我把他们留给我后代,不是很好的事吗?”因此神宗决定免去苏东坡死罪,把他贬到黄州。

在黄州苏东坡一家生活非常清苦,靠种一个朋友给他的几十亩地养活一家老小。他把这块地取名“东坡”,自己取名“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名字的由来。

苏东坡一生受到打击挫折太多,但他生来就是乐观风趣的人,他的诗词雄浑、豪迈、奔放,很有男子汉的气概。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幸的,父母的不幸离世,妻子又英年早逝,事业上的重重打击,都使她的生活失去常人的乐趣,但是他仍然坚强地快乐着。

人生因何不快乐,只是未学苏东坡。从苏东坡的《定风波》的词里就能看到他的乐观、豁达、坚毅、顽强的精神风貌。

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事

我是岁月如华,我来回答:讲一个有关苏东坡的故事。

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苏东坡因才情出众,而得遇佳人喜结连理的故事”。

苏东坡是苏轼因东坡居士而得名,字子瞻,苏轼(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少年时的苏轼就已经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相传在四川岷江河畔,有一山名为中岩山,山中有一清泉,泉水清澈见底,清泉中有鱼,而鱼儿更具有灵性,只要在池边拍手,鱼儿就像听到召唤一般纷纷游过来,神奇的令人拍手叫绝。

当时北宋进士王方曾这里和好友相聚,畅谈诗文。忽然,心血来潮,想给这清泉池水取个名字。在大家都低头深思的时候,一个少年挥笔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大字,笔法刚劲有力。王方顿时对这个少年多了几分赏识。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这个少年就是苏东坡。

正是因为王方看准了苏东坡的才学,就把自己年仅16岁的爱女王弗,嫁给了苏东坡为妻。苏东坡因提名“唤鱼池”而成就了自己美好姻缘。婚后夫妻和睦,琴瑟和鸣。

当十一年后王弗病故,苏轼写给亡妻的《江城子》流传后世,被人们永久传颂。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故事到这里讲完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为什么将王安石批判得一无是处

既然是苏轼的传记,当然一般是站在苏轼的立场上的。对他的文学高度赞扬,对他的政治不如意而不平。

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苏轼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是死对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安石的变法还是有很积极意义的。

也正是因为这,苏轼才一路被贬。但这也成就了他豁达的人生。他的政治能力不如文学造诣。

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

羽化而登仙。…

《苏东坡传》里的苏轼生活的状态相比现实是否太过理想

传记里加上了作者太多的臆想和浪漫,在当时的现状里,苏轼的生活除了年青成名时的志满意得之外,中年后更多的是坎坷相伴,无论是到山东或是流放岭南,都有着太多的不如意,不然就不会有朝云所说的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了啊。人生不易,无论是谁。“春风得意马蹄疾”,只是一种向往,更多的是“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无奈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