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美女却爱油条的苏东坡_油条_宋代_唐代

不爱美女却爱油条的苏东坡

油是今天中国菜的灵魂,但这个灵魂是宋代以后才开始的。

想要炸油条,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锅,二是要有油,而且油很多。

大腹广口的器皿不难发现,但植物油的提取技术直到唐代才有了技术上和规模上的突破。

《神农本草经》载:“亚麻,狗虱子,方茎,黑色的大赢家,它的油可以用来做饭。”

《齐民要术》还记载,魏晋时已经有一些植物,比如木豆和卡宴,可以用来榨油。

但人气不高。

展开全文

唐代以前,由于榨油技术的瓶颈,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以煮、煮、烤为主,很少使用煎炸。

所以,穿越回唐朝,大吃一顿,说不定会有一种吃西餐的既视感。

这可能高估了当时的烹饪技术。由于酱油、植物油、白糖、胡椒等现代美食的重要调味品还没有出现,当时的菜肴大概尝起来……淡了。

《齐民要术》中经常出现的调味品大概只有盐、豆豉、醋、麦芽糖、大蒜、胡芹。最重要的味道取决于盐和发酵大豆。

唐代是中国美食“油腻时代”的开端。有一种馅饼叫“毕罗”,是用羊肉馅包起来,用油锅炸的。还有一种作为喝茶配菜的点心——酥果,即油条。

但在唐代,能吃到油腻腻的食物,还是一种奢望。

因为唐代仍以动物脂肪为主要食用油,价格昂贵,产量低,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是亚麻和大豆。

经常出现在影视剧和唐朝历史小说中的主食“麻饼”并不是油炸食品,而是用油重烤。

白居易写道“麻饼如京城,面条酥香”。他说的是长安城做的麻饼,麻饼是用油烤的。

直到宋朝,中国菜才开始逐渐油腻。

在这个问题上,苏东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更不用说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吃过的“东坡肉”了。想想那大块肥肉,我就觉得累。

在东坡的饮食哲学中,油是不能缺席的主角之一。

苏轼创制了一种菜汤,叫做“东坡汤”。主要原料是各种切碎的蔬菜。听起来很健康,但东坡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想先把锅抹上油,再用这个锅来煮。菜锅上再铺一层玉米和生姜,再另取一个抹了油的碗扣上。

这道菜大家可以百度搜索一下,我就不细说了,我的意思是,做这样一道素菜,老爷子会“油上油下”。他为这道汤得意不已,自言自语道:请问老师,这清纯的味道,是不是从根生的?

五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刚来的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压抑,他也用食物来舒缓心情。

他去定慧园散步时,闲逛到城东,偶然走进一处竹园。主人盛情请他喝酒。

(油炸饵,名字很脆,味道特别鲜美)

苏轼一生最好的外国朋友是杭州僧人参寮。他一直想回到杭州,与僧人和朋友一起游览西湖。他给沉辽写了一首诗:“待我西湖借君,油葱倒一杯汤糕”。

汤饼,这是几乎所有宋代历史小说中最常见的食物。顾名思义,就是把宽扁的面条泡在沸腾的汤里,细细的吃。不过自唐宋以来,不同时代的汤糕版本有所不同,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说到重点,油炸食品。

宋代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植物油提取技术,所以油炸食品越来越多。

有一种特别香脆可口的油炸食品叫“三子”,想必很多人都吃过,尤其是北方和西北地区。

这种东西就是油锅里的油炸面条,油腻至极。

三子在宋代就有了,老美食家苏轼当然不会错过。他吃了,他还写诗。

以纤手揉之,使玉色均匀,用绿油煎之,明黄深邃。

夜来春知眠轻重,匾美裹金。

他真的……很爱吃。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不太重视女子的性事,事事顺其自然,但他也视食为美。

刚出锅的金三子,被他形容为臂缠金箔的佳人。

最后说一下油条的雏形。

在杭州,只要游过西湖,走过苏堤,就一定见过一种街头小吃:炒桧。

听到这个名字,你就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汉奸:秦桧。

南宋人为了表达对秦桧的仇恨,将炒面命名为炒面。

这东西应该就是现代油条的原形。

归根结底,还是宋代成熟的榨油技术,才在民间出现了这种油炸食品。

谢谢观看,再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