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有哪些比较实际的战果?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_北伐_陇西_蜀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北伐 比较 北伐 陇西 蜀汉

本文目录

  • 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有哪些比较实际的战果
  •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北伐”
  • 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 为什么北伐少有成功,而南征成功的多
  • 为什么唐朝、明朝,都叫“北征”而宋朝却叫“北伐”
  •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 历史上的北伐比较成功的是哪几次
  • 风起陇西——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你知道多少
  • 诸葛亮几次北伐

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有哪些比较实际的战果

谢邀。孔明六出祁山火烧上方谷,司马氏闻风丧胆,以智攻心,使魏短期不敢他图。为蜀国连年征战赢得宝贵休养生息的时间。是为武侯之功。

一孔拙见,请指正。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阉割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中华古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汉人。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北伐”

刘裕第二次北伐,打到长安,自从晋室南迁以来,南方军队第一次收复长安;

刘裕平定桓玄之乱,镇压孙恩起义,又灭掉南燕和割据成都的谯纵,威望越来越高。为了建立更大的功勋,取代东晋,他决定再进行一次北伐。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后秦姚兴去世,子姚泓继位。姚泓性格懦弱,才能平庸。刘裕决定利用后秦和夏、北魏连年战争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八月,他派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带领步兵,从淮河一带向洛阳进攻,自己率领水军沿黄河前进。

一个月后,刘裕进至彭城。王镇恶军入秦境,所向皆捷。王仲德军至滑台,北魏守将尉建弃城渡河北逃,王仲德对外宣告说:“晋本想用七万匹布帛向魏借道,想不到魏守将弃城逃走。”北魏皇帝拓跋嗣得知,派人问王仲德为何侵魏,王仲德回答说:“刘太尉派我从黄河入洛阳,是为清扫山陵,非敢侵略魏国。魏守将弃城自逃,我乃借空城暂让士兵休息,即将西行。晋魏一向友好,岂能动兵刀?”

拓跋嗣又派叔孙建去问刘裕,刘裕也谦逊地回答说:“洛阳是晋旧都,为差人占据,早想修复山陵。现秦接受晋之叛臣,晋今伐秦,只想假道于魏,并非敢与魏为敌。”拓跋嗣相信了他们的话。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三月,后秦姚泓派使者向魏求救。拓跋嗣召大臣商量,大家都说刘裕声称伐秦,不知真正意图,魏秦有联姻,不可不救。唯有崔浩反对说:“刘裕早想攻秦,现姚兴死,正是乘其危而攻伐,我们如去阻挡,恰是代秦受敌。不如假以水道,然后屯兵堵塞其归路。如刘胜,必谢我,如败,我们也不失救秦的名声。”拓跋嗣听计,但为安全,仍派长孙嵩等带十万大军屯于黄河北岸。刘裕水军沿黄河前进,魏军千余骑兵也随之西行。有时风猛水急,晋军船只被水冲到北岸,却被魏军夺取。

刘裕派军进击魏军,一登岸魏军即退,撤回后魏军又来。刘裕无奈,便派丁眸率领七百士兵,一百辆车,来到北岸,在离河百余步处摆了个却月阵:用许多车子排成个半圆形,两端靠河岸,每辆车上有七个士兵,中间一辆车上树一白羽毛。魏军不解何意,未敢妄动,只远远窥视。过不多时,只见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晋军从两侧涌出近两千人,每车增加二十人,各带大弓,同时在车辕上设了彭排。

魏军见并无重兵,便派数万人前来攻阵,由于太近,晋军不能发挥大弓作用,就使用大铁锤和长矛厮杀。相互肉搏中魏骑兵挡不住大锤、长矛,死伤无数,只好退兵,晋军猛追,又杀千余人。拓跋嗣听到消息,后悔没有完全听从崔浩的计谋。

在刘裕打退了魏军的同时,王镇恶、檀道济已经攻下洛阳,他们与刘裕水军会师后,直向长安进攻。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晋军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宣告灭亡。

刘裕本来还要收复陇右,但是由于留守建康的刘穆之病死,他怕大权旁落,就匆忙南归。关中父老流着眼泪对刘裕说:“残民不沾王化,已经百年。今天见君,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住宅,为何又要抛弃这些而回师呢?”刘裕很受感动,但因建康政权要紧,仍不得不南归。他把一个十二岁的儿子留在长安。不久,长安为赫连勃勃的夏国所占,晋军只得逃回建康。

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读者您好,对于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实力。

我们知道,蜀汉在三国里实力是最弱的,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乃存亡之秋也。”这里诸葛亮并非是夸大其词,而且对事实的准确评判。

为什么说蜀汉政权最弱呢,首先蜀汉政权建立者不得人心。刘备从荆州进入成都,夺取地方政权的方式并不合乎情理。类似于强夺,实际上就把他平日标榜自己“汉室后裔”的正统性降低了,拉低到与其他异性诸侯同等地位。当地百姓清醒地认识到刘备政权与此前入主蜀地的其他政权并无二致。

其次,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转移政权内部各方势力的矛盾。蜀汉政权从诸葛亮到姜维,一直贯彻北伐的军事策略,目的就是通过树立假想敌曹魏,一致对外,达到国内团结的实际目的。另一方面,北伐需要耗费巨额军费,而出资者多数是地方富豪,太平时期他们不会主动捐资出力,而战争会有输和赢,蜀汉政权一旦失败,他们的财富也将付之一炬,因此,他们会不留余力的支持北伐。

最后为什么是北伐而不是东伐孙吴?第一是因为蜀汉与曹魏在地理上联系更紧密,而且汉中乃蜀汉咽喉,一旦丢失,后果很严重。其次,孙吴有长江之险,而蜀汉政权并不擅长水战,所以只能北伐。其实,刘备用自己命殒白帝城的行为已经诠释了为什么只能北伐。

以上就是蜀汉为什么一定要北伐的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为什么北伐少有成功,而南征成功的多

一、兵种克制。南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北方的战马拿到南方没法训练 ,所以南方盛产山地步军,擅长山地作战,游击战,靠的是两条腿!且南方河网密布,流域面积大,适合练水师!山地步军到北方不是骑兵的对手,水师上岸就是找虐。

二、兵源素质差异。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北方人高马大的,好战彪悍,而南方文弱清瘦,力量小,重文轻武,一对一硬干南方打不过北方。

三、战斗欲望差异。南方的生活环境较好,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没有进攻别人的欲望,求的是安逸稳定的生活。富人去抢劫穷人?没那个道理和必要!而北方自然灾害多,也常受游牧民族侵略,战斗意识强,尚武成风。像游牧民族,自己不是生产,把抢劫别人当成理所当然的事。

四、机动差异。南方人讲求的是稳定生活,在一个地方待了就很少有搬迁的,北方因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搬迁比较频繁,适应能力也比较强!再者,南方的军队讲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北方军队追求的是机动,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反正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

为什么唐朝、明朝,都叫“北征”而宋朝却叫“北伐”

只有大一统的王朝,才敢说北征;而且北征的对象是北方游牧民族对边疆的侵扰;

北伐呢,你家院子被人侵占了,你才叫讨伐,宋朝北宋时期丢了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拿回来,南宋又丢了一半国土,他哪里敢叫北征。最多叫北伐…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解决这个问题先搞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古人对天下的理解。

天子管辖的区域就是天下之中,这也是最早“中国”的来源,诸侯管辖的国。

征和伐主要是指对待南和北方向的人的不同态度。当然这个南和北是以天下之中为原点。

当时往北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往南走是山地,山民,渔民等。黄帝和炎帝交战之后融合之后,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农耕集团。

农耕集团对土地的要求就是能够耕种的,那些只长草,水资源不足的北方是不适合耕种的。南方虽然多山,但还是很适合耕种的。

我们再来看征和伐两个甲骨文就知道了。

伐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武器,那武器刚好对准人的脖子,言下之意就是肉体消灭了。

再来看征的甲骨文。

不用任何解释,你将这两个字进行比较,就能感觉出明显的不同的态度。征其实就是正,左边的偏旁是后加的。正字如下:

就是在止之上加一,规正之意。言下之意就是不要你的命,但是要你改正错误。

所以在古人眼中南征就是教训教训你,让你听话,学乖。北伐就是很惨烈的肉体消灭。这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待不同地方族群的不同态度。你再翻翻古代史,你再细细品品其中味道,你再想想为什么在北方修建万里长城,而不是在南方修建万里长城。有些东西联起来想,很容易想清楚,单个去想是很难搞清楚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一个体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后来这种说法就成了一种习惯,变成往南打是南征,往北打是北伐。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南征北伐之意了。

历史上的北伐比较成功的是哪几次

历史上的北伐有很多,大多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元末明初、民国等时期,这些北伐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

比较成功达到预期目的的北伐,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次:一是东晋王朝的北伐。比较有名的有祖逖北伐(320年)、褚裒北伐(349年)、殷浩北伐(353年)、桓温北伐(354年、356年及369年)及谢安北伐等。这些北伐都是为了收复东晋故土而攻击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或讨伐叛将所进行的军事行动,谢安北伐则是在淮南、淝水之战(376年—383年间)后乘机收复东晋故土的军事行动。二是南朝宋、梁、陈等进行的北伐。相继有刘裕北伐(409年至410年、416年至417年),为收复东晋故土,攻灭了南燕 (十六国)、后秦;王玄谟北伐(450年),为南朝宋讨伐北魏的军事行动;南梁北伐(505年),为南朝梁武帝讨伐北魏的军事行动;太建北伐(573年),为南朝陈宣帝讨伐北齐收复淮南的军事行动。

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北伐。比较成功的主要是后周柴世宗的北伐。显德六年(959年),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北伐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四是明朝建立初期的北伐。因为元末农民起义大部分发生在南方,要消灭元朝势力,就得由南向北打。元末刘福通带领的红巾军就一直打到北京,但后来失败了。明朝建立后,为了消灭退归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相继组织了很多次北伐。比较著名的有徐达北伐,徐达与常遇春率领明朝军队北伐,1368年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北逃,史称北元。1369年攻占元上都。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从1370年至1396年派大将率军对北元进行了八次北伐战争。第一次北伐(1370年),徐达、李文忠等大获全胜。第二次北伐(1372年),徐达、李文忠等败多胜少。第三次北伐(1380年),沐英出兵突袭,北元国公脱火赤被俘。第四次北伐(1381年),徐达、沐英等出兵北元,胜利班师。第五次北伐(1387年),冯胜等战胜北元名将纳哈出。辽东从此为明朝势力范围。第六次北伐(1387年-1388年),北元政权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战役后元气大伤,蓝玉封凉国公。第七次北伐(1390年),燕王朱棣俘获北元乃儿不花。第八次北伐(1396年),燕王朱棣出兵,北元索林帖木儿被俘。

明成祖朱棣从侄子建文帝那里夺取帝位后,为了确保北京安全,继续打击北元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漠北之战(1409年、1414年、1422年、1423年、1424年)史称“永乐北伐”。朱棣共组织了五次亲征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基本消除了北元的威胁。明成祖朱棣也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故。五是清末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华民国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十七年(1928年),由国民革命军北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使得中国大陆统一在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在历史上,各朝各代,对东、西、南组织用兵,都称“征”,如东征、西征、南征,但唯独对北方组织用兵则称为“北伐”。征是不是有顺风势而进的意味?伐是不是有逆迎风势而进的意思呢?从中国的地势看,是西北高,东南低,征则好象相对容易些,伐则就有些逆势而上,好象不太容易。因此就有些人分析说,在冷兵器时期,受中国地势影响,再加北方人高大,生长在酷寒地,孔武有力,游牧民族又有战马优势,很容易南下劫掠,攻城拔寨,改朝换代;相反,南方人就很难北上取胜,历史上的朝代,也都是多由来自北方势力建立的。如隋、唐都是自北向南统一了全国,两宋不敌北方辽、金、元,蒙元、满清也是自北向南一统了全国等。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呢?我想决定南北强弱盛衰的决不仅仅是地理地势,更关键的还是朝代内部,是历精图治,还是奢侈腐化,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朝代内部先弱化了,不管哪个方向的外部势力,都能很轻易地摧毁这个朝代,蒙元那么强大,不是同样被南方的明朝打败了吗?满清建国近三百年,不同样被来自南方的革命势力给颠覆了?因此不断自强不息,锻造好自身的钢铁长城,百毒不侵,无坚不摧,这才是确保国家长盛不衰民族复兴的永久密诀。

风起陇西——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你知道多少

感谢邀请!

诸葛亮五次北伐各有特点,但由于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诸葛亮不再如之前那样意气风发,每次北伐都有悲剧色彩,直到星陨五丈原!

◆第一次北伐

公元226年,曹魏曹丕已死,由曹睿为帝,司马懿被诸葛亮用计遭曹睿削职回乡,南方通过七擒孟获,获得平定,诸葛亮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着手北伐!

诸葛亮呈《前出师表》,开始首次北伐

诸葛亮上《出师表》与后主刘禅,“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于是,公元227年三月丙寅日,出兵伐魏,此时,老将唯有赵云在世,业已七十岁,其余有关兴、张苞、魏延、王平、马岱、廖化、马谡等大将!

先至汉中,建立北伐大本营,当是时也,魏延献计取道子午谷,此为东线捷径,诸葛亮为稳妥,弃之不用,而是选择了西线,那就是向西走陇南、陇西、陇东,从而绕过秦岭与陇山,所以诸葛亮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何忧不胜!”。

首次北伐,取道陇西

这一次北伐,有一件对诸葛亮来说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发现并收获了天水人姜维,并将其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

第一次北伐,因孟达失事,马谡失街亭而败,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回汉中!

◆第二次北伐。

公元228年秋九月,曹魏大将曹休被东吴陆逊所杀,诸葛亮决定再次北伐,于是再上《出师表》,恳请后主刘禅准许成行!

此时,赵云已亡,就以魏延为先锋,帅三十万精兵,直奔陈仓道口,由于有魏将把守,想改太白岭鸟道出岐山!没想陈仓道口有王双,于是,诸葛亮设计杀了王双,吓死郝昭,取了陈仓。

出兵陈仓古道

又令姜维、王平分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延取了大散关!诸葛亮直至祁山扎寨静待曹魏,由此可见,二次北伐诸葛亮依然把主要兵力放在西线陇西,东线只是吸引曹兵,减轻西线压力!

这次北伐,主要战场在祁山大营,然而,更大的变化是,这次北伐中曹魏大都督曹真病退,总兵印归司马懿所有,以致后面三次北伐,变成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

曹真大营比较靠前,就驻扎在陇西,而司马懿都督大营却扎在长安!在与司马懿的对决中,诸葛亮始终占优势。

然而,正在想进一步突入陇西时,张苞死了,“孔明闻之,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吾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

二次北伐,意在陈仓

第二次北伐,由于张苞死了,那是旧人的根基,也是出生入死的猛将,对孔明伤害太大!于是,无功而返!

◆第三次北伐。

公元230年秋七月,曹真病愈,竟然与司马懿主动进犯剑阁、汉中,此时,诸葛亮也病愈,并且“每日操练人马,习学八阵之法,尽皆精熟,欲取中原!”。

先派张嶷、王平守住陈仓古道,加上连月阴雨连绵,曹真司马懿退去!众将欲赶,诸葛亮说:“不如纵他远去,吾却分兵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众将不解“取长安之地,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

诸葛亮“祁山乃长安之首也,陇西诸郡,尚有兵来,必经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得地利也!”,这几段话,道出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总控陇西的缘由!

《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祁山与魏军对垒,因曹真与司马懿打赌输了,受气得病,诸葛亮又送书加了一把火,曹真病死军营中!

正当欲取大功之时,后主受苟安谗言,诏诸葛亮回成都,诸葛亮用增灶计退兵,第三次北伐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开始第四次北伐,此时,张郃守祁山,司马懿自守陇西蜀魏在祁山、卤城交战,于木门道射杀张郃。

只是,蜀军缺粮问题因李严懈怠,假诏诸葛亮回成都,此次北伐,又无功而归!

◆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领十万蜀军,出斜谷斜谷攻魏,此时,关兴已病亡,诸葛亮心理再一次受到打击,心力交瘁,出征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不想一语成谶,最后竟命损五丈原!

陨星五丈原

当时,郭淮守陇西,把住北原,在攻打北原时,吴班中箭落水而亡。因蜀军缺粮,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

蜀军前委,有魏延、廖化、姜维、马岱,在上方谷,也叫葫芦谷,是葫芦河谷,诸葛亮准备设计烧杀司马懿。

然而,“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诸葛亮屯军五丈原,司马懿只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以巾帼妇人之衣辱之,司马懿只是不动!

然而,由此却给了司马懿信息“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与东吴联合计谋失败,使得诸葛亮急火攻心,诸葛亮自觉“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也!”

五丈原蜀军中,诸葛亮设坛祈禳主星,魏延意外扑灭主灯,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就将大事托于姜维!

邓艾度阴平

诸葛亮虽“昏绝,口不能言” ,但一直等到尚书李福到来,安排丞相继任之人,先蒋公琰,后费禕,再问,已逝!时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寿五十四岁!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想走陇西道,然而,始终未到陇西,从陇南到陇西再到陇东,迂回到北原,显然是诸葛亮一生谨慎的做法,也是攻长安的稳妥之路!

诸葛亮几次北伐

南中平定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治戎讲武”,积极准备北伐。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乘曹丕病死、曹叡继位之机,率军进驻汉中,并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章──《出师表》,同时调整了军政部署:

  1.命前将军李严移驻江州,负责后方军政工作;

  2.命护军陈列驻扎永安以防东吴;

  3.命长生张裔、参军蒋琬总理国内行政事务;

  当时,从汉中北进,必须经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自古以来,有两个方向四条通道。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秦岭子午道,进入关中;二是经秦岭褒斜道,出入斜谷,进入关中西部;这二条通道谷长路险,均有栈道,大军行动比较困难。另一个方向是往西经阳平关进入陇山,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阳平关,经故道、散关,进入陇东;一是出阳平关,经武都、建成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这二条通道道路较远,但略为平坦。

  诸葛亮在北伐前同将领们商议进军方略时,丞相司马魏延建议出子午道袭取长安。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进军方案有危险,便采取稳扎稳打,先夺取陇右,再相机进图关中的战略方针。

  当时曹魏对付蜀汉的方针是分兵守险,坚壁不出,以待国力强大,寻衅灭蜀,防御部署是:

  1.命安西将军夏侯楙都督关中,镇守长安;

  2.命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驻扎在斜谷北面的郿县,以防御赵云;

  3.派名将张郃率五万驻防陇右一线,以西拒诸葛亮;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派赵云、邓芝率偏师作为疑兵,前据汉中的箕谷,扬言由斜谷进攻郿,以吸引和钳制关中魏军,自己率主力出汉中西北,进攻祁山、西县,以夺取陇右。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迎战。蜀军前锋进至街亭与魏军张郃遭遇。前军指挥马谡部署错误,魏军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因出师不利,退回汉中。三郡陆续被魏军平定。蜀军佯攻部队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退却时,赵云亲自断后,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诸葛亮以街亭、箕谷失利的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228年十二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郃东下,关中虚弱,急率军数万进行第二次北伐,走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筑城固守,双方相持二十多天,蜀军粮尽,诸葛亮只好退兵。

  第二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军郭淮反击陈式,诸葛亮率军迎战,郭淮退军,蜀军攻占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企图以祁山为据点,夺取陇右。曹魏令费曜等守上邽 ,其余救祁山。诸葛亮企图尽快寻歼司马懿,再夺取陇右,便部署留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自率主力到上邽迎战。司马懿据险不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引军退回祁山,魏军尾随。五月,双方交战,诸葛亮大破魏军,司马懿回军保营。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集中最大的兵力十万人,进行第五次北伐,并派遣使者去东吴,约吴同时出兵攻魏。四月,蜀军沿褒斜道出斜谷进入陇东,在郿县渭水南原筑垒,曹然、司马懿率军拒诸葛亮。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企图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尔后寻歼司马懿。魏、蜀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北伐,都因运粮不继,使作战意图不能实现,便分兵屯田,作长期驻屯打算。五月,东吴也应约,分三路出兵,进攻曹魏,以配合蜀军在西线的攻势。曹魏对蜀吴的联合进攻,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东吴初先判断蜀军在西线进攻,魏军不会大举东调。及后探知魏军东下,遂不战而退走。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天,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蜀军按照遗令秘不发丧,整军而出,退兵回国。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反旗击鼓,佯装反击,司马懿收军,不敢进逼,蜀军结阵回到汉中,结束了长达五次的北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