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如果费祎没被刺死,再活十几年,263年蜀汉会被灭亡吗_蜀汉_北伐_魏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费祎 蜀汉 北伐 魏国

本文目录

  •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 如果费祎没被刺死,再活十几年,263年蜀汉会被灭亡吗
  •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 为什么费祎最后没能阻止魏延与杨仪之间的斗争
  • 如何看待诸葛亮选出的几个接班人,包括费祎、将宛、姜维
  •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寸功未立的蒋琬、费祎做接班人
  • 蜀汉在蒋宛、费祎主持军政时期为何没有大力北伐
  • 刺杀费祎的郭修,是姜维的死士吗
  • 三国时期真实的费祎是一个怎样的人

费祎在蜀汉的官职是什么怎么会被轻易刺杀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费祎遇刺是三国中细思极恐的一件事情,因为纪录实在太少,刺客本人也被现场击毙,没能取得行刺理由,只能拿区区仅有的资料进行猜想、分析。

一、受害者费祎

费祎是荆州江夏人,因为和益州牧刘璋有些亲戚关系得以在益州任职。刘备占据益州后,费祎作为原益州本土势力的一员转而效忠刘备,并且表现出来了自己的才华。

关于费祎的才华,《三国志》中记载的更多是费祎作为外交官和东吴君臣斗嘴的逸事。

后来跟着诸葛亮,费祎起到了调和杨仪和魏延矛盾的作用。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开会的时候一度闹到魏延拔刀向杨仪,杨仪一个劲的哭的地步。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继任,但是没几年蒋琬就把手中的大权陆陆续续过度给费祎。费祎也成为蜀汉建国后的第三位丞相。

但是很遗憾,费祎刚刚开府第二年,在岁首大宴会上喝的醉醺醺的费祎被魏国投降来的高官郭循所杀。

二、刺客郭脩

郭脩据记载是魏国在西凉的中郎将。按照《魏氏春秋》记载:“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修不为屈。”

郭家也算是豪门,但是在姜维北伐的战争中,郭脩成为了姜维的战利品。

在返回蜀国后,郭脩这样的一名战俘和降将却火箭一般的蹿升为左将军。

但是就在郭马上要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却不要自己的性命,干出了刺杀蜀汉丞相费祎的大案,并在成功后自杀。留下来了千古迷案。


那么此案的背后有人指使吗?有的话嫌疑人是谁呢?

一、曹魏

曹魏指使郭脩的可能性不小,郭脩自己本身就是曹魏的中郎将,而且郭妻儿都在曹魏。有理由被曹魏策反。

但是疑问也很多。首先费祎是著名的主和派,而且一度压制住主战派的姜维只能带领一万人,这对曹魏极为有利。

其次曹魏此时正在面临内部曹氏和司马氏的大内斗,根本无暇顾及外部。

二、姜维

首先姜维和费祎不合很久了,费祎不喜欢主战派姜维,前面说了一度压制的姜维只能统领一万兵马。姜维有动机。

其次,本案的凶手就是姜维俘虏过来的,姜维有很大的机会暗中替换死士伪装郭脩。姜维也有操作的时间和手段。

第三,姜维在费祎死后获得了军权,是费祎死后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但是姜维也有疑问,姜维虽然能力很大堪于费祎相比,但是姜维自己都只是个卫将军,都没有坐上左将军一职,他又有啥权力把一个降将推到左将军位置上?

要知道,蜀汉的左将军一职是有特殊含义的,因为当年刘备曾长期担任这一职务的原因,蜀汉后来继任左将军一职的不是皇室心腹就是名望极高的重臣。有资格任命大臣成为左将军的,除了丞相和皇帝本人,再无他人有这样的权力。


那么曹魏、姜维都有可能又都有疑问,难道是马伯庸小说所言郭脩是假死脱身的马谡前来报仇嘛?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后主刘禅!

诸葛亮死后,刘禅终于摆脱了丞相一职的制约,有了足够的权力。

于是刘禅不打算再来一个“相父”制约自己,于是他有理由敲打继任丞相不要学诸葛亮。

所以第二位丞相蒋琬才在当上丞相没多久就开始主动躲避,不在成都办公,而是在涪地办公,而且把手里的权力分给费祎、姜维等人,极力避免被后主猜忌。

但是费祎继位丞相后,却没有领会领导的意思,称为大将军在汉中办公,一度准备前往成都。

但是三国志中记载了非常奇怪的一句话: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费祎打算去蜀汉首都成都当丞相,这没有问题的,为何突然冒出来一位望气士跟费祎说啥成都没有相位这样的话?

而且费祎很明显完全明白了这个望气士的意思,马上就退出成都,来到汉寿这个地方准备开府。

望气士这种掌握天象解释权的人一般都是权势不大,但是必要关头极为致命的那种人。谁会派/谁有权力派望气士出来跟一国丞相说成都没有相位这样的话呢?答案只有一个:皇帝刘禅!

而且费祎死后得利最大的真的是姜维吗?

皇帝刘禅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刘禅短时间内失去蒋琬、费祎两位专权的丞相,后来的丞相在没有一个可以有堪媲美皇帝的权力。刘禅终于可以随意重用自己喜欢的臣子了,这才为后来宦官黄皓专权铺下来了伏笔。

而且郭修在死前说自己是本来打算刺杀刘禅,没有机会才改为刺杀费祎。这一席话可以说把刘禅摘的干干净净的。但是郭修死就死了,为何还要画蛇添足的强调一下本来要刺杀皇帝呢?

写三国志的陈寿估计也猜到这件大案后面的水深不可测,所以把这件三国第一大案竟然轻轻一笔带过,给后来人留下来了无尽的遐想……

所以说费祎遇刺一案细思极恐,你认为凶手是谁呢?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如果费祎没被刺死,再活十几年,263年蜀汉会被灭亡吗

我们知道,263年蜀汉灭亡,主要在于姜维的屡次北伐激怒了曹魏,当权的司马昭为了在朝中树立权威,就组织三路大军讨伐蜀汉。当时蜀汉因连年北伐,国力凋敝,宦官黄皓在朝中当权,打击正士,排斥异己,政治腐败。姜维虽为大将军,早已被边缘化,为逃避黄皓迫害,只好到沓中避祸屯田。魏国三路大军伐蜀,姜维赶忙率军于剑阁有效阻住了钟会主力的进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邓艾率偏军却敢剑走偏锋,偷渡阴平小道成功。邓艾疲兵兵临成都城下,成都城却无得力人主事,投降派谯周乘势劝刘禅投降,于是刘禅放弃抵抗,率众臣开城投降了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那么如果费祎不被刺死,蜀汉还会遭到灭亡的命运吗?

费祎字文伟,东汉末年江夏鄳(音盲)县(今河南罗山县)人,父母早丧,跟着从父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母是当时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遣使迎伯仁,伯仁就带费祎入蜀游学。后来刘备平定蜀中,费祎便留在益州,以才名为蜀汉征用,受到了诸葛亮的重视。费祎是三国时蜀汉著名的四相之一,是诸葛亮临终时指定的继蒋琬之后的第三代接班人。陈寿在《三国志·费祎传》中说:“费祎宽济而博爱,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可以说,陈寿对费祎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费祎很会调和处理内外关系。对外,诸葛亮生前很器重费祎,常派他出使吴国。当时吴国孙权很爱调侃蜀国使者,在朝会、宴席上刁难蜀国使者。费祎却总能很得体地给以回怼,既不伤两国和气,又能维护本国尊严利益,孙权对费祎甚表器重,对费祎说:“先生是天下之淑德,将来必成为蜀朝的股肱重臣,恐怕不能常来东吴了。”正是在费祎的出使下,吴蜀两国关系更加和睦融洽。对内,费祎与朝中大臣们都能很好交往,就是当时最不好接近的魏延,费祎也能与他交流。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对方,每次并坐都要发生争吵,魏延常举刀刃指向杨仪作威吓,杨仪则泣涕横集。费祎常介入二人坐间,为他们谏喻分别,以释其意,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可以各尽魏延、杨仪之所用者,全赖费祎从中匡救之力。

费祎身居高位,却能始终廉洁自守。诸葛亮治蜀,为蜀汉打造了一个廉洁政府,他率先垂范,廉洁勤政。费祎也师法诸葛亮,廉洁自守,以上率下。据《费祎别传》记载:“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意思就是说,作为一国最有权势的人,费祎很谦虚朴素,家无余财。儿子们都布衣素食,出行不带车骑随从,于常人无异。公生明,廉生威。费祎的廉洁自律,无异在朝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费祎处理事务才能超人。据《费祎别传》记载,费祎代蒋琬做尚书令后,于时举国 多事,公务烦猥,而费祎识悟过人,每次省读书记,举目稍视,已能究知其意旨,其速度数倍于人,而且过目不忘。费祎常于早上听知政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每能够尽宾客之欢,而不废自身大事。后来董允代费祎为尚书令,欲效法费祎之所行,但在旬日之中,事情多所愆滞。董允不得不叹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远,此实非我之所能及啊!我听事终日,却犹觉没有余暇可处。”

费祎遇危不乱,泰然自若。延熙七年(244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等兵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守兴势之围,以待援军,形势危急。费祎便留镇南大将军马忠于成都,平尚书事,自己则督诸援军赶往兴势赴救,率众御魏。光禄大夫来敏至费祎住所送别,求共对围棋。其时军中筹备严驾,纷纷营营,而费祎与来敏留意对戏,面无厌倦之色。来敏就说:“我来与你围棋,实则只是聊观试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对付贼者。”费祎至兴势,果然很快击退了魏军,取得了胜利。

费祎限制姜维北伐,更注重保境安民。费祎主政期间,卫将军姜维自以通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计画引西北诸羌、胡以为羽翼,并指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之。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向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因此,费祎主政,以保境安民防御据守为主,对姜维的北伐加以约束,遵循诸葛亮治蜀成规,与民休养生息,国家战事少,蜀汉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费祎力主据守保境安民,却疏忽了乘曹魏变乱之机出兵北伐。当曹爽与司马懿争斗,曹爽讨伐蜀汉大败,以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魏国震动,变乱四起之际,费祎无视蜀汉“汉贼不两立”的立国之旨,一力防御据守,抑制姜维北伐,违背了诸葛亮“待天下有变”就出兵北伐的策略,白白丧失了“恢复汉室”的大好时机。费祎的保境安民,一力防御据守,也许可以延续蜀汉国祚,但让蜀汉从此没了生存动力,只能偏安一隅,最终难免被中原兴盛王朝灭亡的命运。

费祎重用陈衹,导致了蜀汉政治腐败。以前董允在朝廷做侍中,以其中正严直,能很好规劝刘禅的肆意妄为,能很好抑制宦官黄皓的权力。董允去世后,费祎就重用了自己一向看好的陈衹,让陈衹做了侍中,费祎被刺后,陈衹又兼任尚书令,成了朝中实际掌权人。陈衹做事不再规劝刘禅的肆意妄为,不再约束黄皓的权力,而是与黄皓相互勾结一气,把持朝政。没过三年陈衹去世,宦官黄皓不但做了侍中,还兼任尚书令,完全控制了朝政。他害正士,排异己,完全边缘化姜维,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民心渐失。

费祎多搞无故天下大赦,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大赦就是将全国的犯罪者,无论罪行大小,全都赦免。这种事在古代很常见,但常见于改朝换代当中,用以庆贺皇帝继承大统,收买人心。但费祎总是无缘无故的,就突然来了一场大赦。在他主政的七年间,就无缘无故来了三次大赦。

费祎的性格宽济博爱,大赦也许与费祎的性格有关。费祎善调和,他总想将朝中对立的北伐派和反对北伐派调和到一起,力争达到团结和谐的局面,因此他才在253年正月,趁庆新春之际,将朝中大臣都召集到汉寿,来了个新春联欢宴会,结果联欢不成,他却被魏降人郭修刺杀,欢宴刹时变成了丧会。

诸葛亮依法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方达到了“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效果。费祎的大赦,虽然可表现出执政者的仁慈,赢得一定人心,但是要知道,大赦的可都是以前有违法犯罪记录的罪犯,无缘无故地对他们进行大赦,就会让犯罪者逍遥法外,受不到应有的惩罚,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就容易让社会道德沦丧,政治腐化。费祎的无缘无故大赦,也给后来的蜀汉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费祎之后,刘禅及主政者频频大赦,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让蜀汉一步步失去了公信力。

因此,陈寿在夸赞费祎的同时,也指出费祎有“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的美中不足。

总之,费祎作为蜀汉四相之一,做事稳重,善调和各方矛盾,以保境安民防御据守为主,限制北伐,与民休养生息,繁荣经济,短期内也是很有成效的。但他放弃了蜀汉立国之旨,没了灵魂动力,又重用奸猾的陈衹,无缘无故大赦,破坏政府公信力,必将不利蜀汉的长远发展。如此,如果费祎不被刺杀,十几年后,263年的蜀汉有可能因多防御据守放弃连年北伐不惹怒魏国,而不致灭亡,但从长期来看,依然避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到底有多“强大”

诸葛亮死后,曾钦定了两个接班人,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这两人都是身具大才,为蜀汉立下了大功。尤其是费祎执政期间,蜀汉国力得以恢复提升,一扫过去的积弱,大有重新走向富强之势。怪不得很多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费祎究竟是有多强大!

费祎

费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臣,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在蜀汉的声望非常高。其实在执掌蜀汉大权之前,费祎的才能就已经展现了出来,深受诸葛亮的看重。诸葛亮征讨南中,大胜而回,面对众臣的欢迎,诸葛亮独独邀请费祎共乘一车,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多么的重视费祎。

诸葛亮死之前,钦定费祎为接班人,让其带领蜀汉走向富强,而实际上,费祎也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希望。他掌权期间,文治武功,都十分耀眼,蜀汉国力稳步上升,长此以往下去,蜀汉必定会越来越强大。蜀汉的强大,当然是魏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便有了这么一种看法:那就是费祎的死其实是魏国的谋划。

费祎为人宽厚博爱,待人十分真诚,所以十分的受欢迎,就算是在面对敌国降将,费祎也没有歧视,而是正常对待。当时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修也在场,由于费祎为人宽厚,没有对郭修多加防备,反而是开怀畅饮,最终酒醉,被郭修刺杀身亡。费祎在蜀汉人缘非常好,又与民生息,受到大家的爱戴,所以基本是没有什么仇怨的。而杀死费祎的人,又正是魏国的降将郭修,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费祎之死,与魏国有关了。

那么,魏国究竟为何这么怕费祎呢?其实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原因!

一、费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费祎这个人,性格谦恭真诚,深受大家的喜欢。关羽身死后,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基本是降到了冰点。然而随着夷陵大败,蜀汉实力大减,不能再继续和东吴为敌了,于是诸葛亮派费祎出使东吴,希望重归旧好,结盟共同对抗魏国。而面对孙权的刁难,费祎条理清晰,不卑不亢,最终成功的完成了结盟任务,和东吴重新修好关系,诸葛亮这才敢大举北伐曹魏。

蜀汉的魏延和杨仪关系是非常的糟糕,互相看不上对方,甚至于到了要剑拔弩张的地步,然而费祎居于其中,却能妥善处理二人的关系,劝服二人,虽然未能化解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但却使得二人不因私非公,共同为蜀汉效力的目标。

二、能力强大

作为著名的蜀汉四相,费祎的执政能力,那是非常的优秀,常常被大家赞颂。而除了理政能力,费祎在军事上的造诣其实也并不低。延熙七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听闻这个消息,费祎亲自领兵前往拒敌。费祎深知兵法,据险固守,使得魏军“进不获战,攻之不可”,最终成功击败魏军,缴获大批的粮草马匹。而曹爽在此次军事行动失败后不久,就被司马懿夺权诛杀了。

三、有大局观

费祎掌权期间,主要执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这和当时很多的人看法不同。由于受诸葛亮的思维影响,很多人仍然是坚持北伐,想要进攻曹魏,但是由于连年的作战,蜀汉国力其实也是越来越弱了,因为每次大战,虽然蜀汉都占据上风,但始终没能取得有效的战果,只是空耗国力,令百姓困苦。

费祎当权以来,深知大战对蜀汉的影响,所以都是尽量避免大的作战。但是为了不凉了那些猛将的心,费祎也不会阻拦小规模作战。比如姜维的北伐,费祎每次给的兵力其实都不超过万人,这样的话,于国力损失不大,又不凉了大将之心。等到蜀汉国力进一步强大后,就能有更多的选择了。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费祎是比姜维更具有大局观的,姜维后期的北伐,劳民伤财,使得蜀汉国力加速减弱,蜀汉的灭亡其实和姜维也是有一点关系的。

结语

费祎是蜀汉名臣,文治武功都不差,有他在世,黄皓怎么可能插手朝廷大权,姜维怎么可能会被逼得不敢回朝。而他一直坚持与民休息的策略,蜀汉国力进一步增强,又怎么会被魏军轻易击败亡国?所以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费祎的死和魏国应该也是有一丝关系的。

为什么费祎最后没能阻止魏延与杨仪之间的斗争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依据《三国志》分析如下:

一、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不可调和。

A、魏延和杨仪均有大才,均有大功,均在蜀国地位崇高。

刘备的识人之能是连“多智而近妖”的孔明也叹服的,刘备、杨仪在刘备生前均受重用。

魏延作为刘备的私人武装随刘备入蜀,屡建战功,升牙门将军。刘备晋汉中王,迁治成都,须选重要将领镇守汉川,大家以为必选张飞,张飞也信心满满,但刘备却慧眼独具,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刘备问他任上有何打算,魏延答道:如曹操亲来,我为大王抗击他;如偏将带十万军来,我为大王吃掉他!豪迈如此,刘备称帝后,升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孔明驻军汉中,魏延率先锋部队,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率军西进羌族地区,大败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大军,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以符节,晋封南郑侯。简言之,魏延相当于北伐军副总司令。

杨仪原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背傅群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后授功曹,作为使者西行去见刘备,与先主谈论军国大事,被先主任命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晋汉中王时,杨仪为尚书。后因与上司尚书令刘巴不和,降职赋闲虚职弘农郡太守。建兴三年,受孔明赏识,升参军、代理丞相府事,五年随孔明到汉中。八年,升长史、绥军将军。孔明出兵,杨仪是合格的参谋长兼后勤部长。

魏延勇武过人,杨仪调度有方,两人是孔明的北伐军事、政治上的最得力的助手。

B、两人均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魏延每次北伐,均想带一万兵马作偏师,仿刘邦时韩信惯例,均被孔明阻止。魏延常叹孔明胆怯,自身才华不能施展。魏延性格是关羽第二!勇武过人,善待士兵,但性情矜持高傲,同僚避让他甘居其下。

而杨仪却从不买他的帐!孔明在日,两人相互憎恨,每当坐到一起便相互争吵,魏延有时还举刀对着杨仪比划,杨仪则涕泗横流,费祎常过去坐在两人中间,劝说开导将两人拉开。孔明在世时,魏杨相安无事,魏延、杨仪的才能始终得以发挥,杨仪有周旋之功!

C、孔明死后,按孔明遗令,杨仪已成代理总司令,魏延仍不遵丞相遗令,加之与杨仪有仇,意气用事,魏延形同叛乱,费祎是神仙也解开不了两人的仇结,也无需解结。

孔明临终遗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万一不听从命令,可不理会他让大军照常撤退。这一安排,是合法、合理的。孔明既死,理当北伐大军南归朝廷,不然就有欺君之嫌,至于北不北伐,理应由刘禅圣裁;加之,蜀汉主帅新丧,军心动摇,暂时也不宜进兵。魏延最应该做的是给全军断后,凭自己的威望震住魏军,从而让北伐军安全撤退。孔明病逝后秘不发丧,费祎奉杨仪命去探听魏延之意,魏延说:丞相虽死,我健在,府中亲戚官员护送丞相灵柩归葬,我率全军继续北伐,我不能听杨仪指派,做断后将领!还让费祎写好文告并和自己连名告知诸将。这已经不是和杨仪有过结了,这是欺幼主和不遵孔明总司令遗令啊!费祎骗他说:我回去向杨长史解释,他是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您决定。费祎飞马而去,魏延追之不及。魏延派人侦察,得知大军已依孔明遗命依次撤退,魏延又犯浑,趁杨仪还未行动,便率所部直接向南进发,将经过之处所有山谷间栈道悉数烧毁。至此,魏延所言所行,如同背叛!魏延、杨仪同天上表奏告对方叛逆,魏延人际关系太差,蒋琬、董允立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劈山开路,昼夜兼程,紧跟魏延之后。魏廷先据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人,至此,魏延已不是简单的和杨仪有矛盾,而是等同叛乱!费祎已没有调解必要,而是参与平叛。杨仪派何平在前抗击魏延,何平一通指责,魏延手下纷纷做鸟兽散,魏延只带了儿子及数个亲信逃亡汉中。最终,杨仪派马岱干掉了魏延,马岱将魏延首级带回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踩着魏延脑袋,骂:愚夫!还能干坏事么?于是诛杀魏延三族!魏延并不存心叛乱,但他的行为已是相当于叛乱!

二、费祎作为政治家,权衡利弊,为国为私,魏延的存在对蜀国对自己均不是好事。

魏延狂妄之极,孔明在日,尾巴有所夹紧。但孔明一死,如悟空少了紧箍咒,狂态毕露,他又一意北伐,和蒋琬、费祎的有限北伐,防御为主的蜀国执政主张严重冲突。客观地说,蒋费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蜀汉的命运在蒋、费先后执政时本可改观,可惜蒋琬病丧,费祎又遇刺身亡,姜维为报丞相之恩,穷兵黩武在外,黄皓又卖官鬻官在内,最终蜀国被攻灭。

孔明死后,向刘禅举荐蒋琬、费祎为第一、第二顺序接班人,蒋、费政见相近,在即将到来的蜀汉后孔明时代,功高位显、政见不同、目中无人的魏延,必将成为新政的障碍!姜维一代将才,虽也力主对魏全力进攻,但仍能听蒋费节制,但魏延性格、地位在孔明死后,都堪称关羽第二,现在他自己作死,费祎又无需学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何乐而不为?

你不要说苍茫大地信口雌黄,政治家不是节妇,费祎绝不是干干净净之人。杨仪回成都后,授予中军师,无统领对象,赋闲。蒋琬后来者居上,成功上位,杨仪愤怨之声发于五脏六腑,无人肯和他私交。只有后军师费祎去慰问看望他,杨仪把他当知已,发牢骚:以前丞相去世之时,如果我率全军迎合魏延,处境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令人追悔莫及呀。费祎密告,建兴十三年,被废成平民,杨仪到达流放地,又上书怨望,措辞激烈直率,于是朝廷派人去郡中收押他。杨仪被逼自杀。你为避嫌,完全可以冷落杨仪!但费祎此事做得恐非忠诚两字能概括,有怕大才杨仪重新上位之嫌啊,这是彻彻底底的诱奸,阴谋啊!

如何看待诸葛亮选出的几个接班人,包括费祎、将宛、姜维

蒋琬更有些理想特质,和庞统、魏延有共同之处;费祎更机敏巧辩,却死于身边之人,死因宛如半个张飞;姜维内外受制,最好还奋力一搏,像是剥离了政治才能的诸葛亮。

而如《三国志》所言“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固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则是另一种角度的利弊呈现。《三国演义》中对三人略有表示,但已是配角,新《三国》蒋琬和费祎压根没出现。

魏延想通过“子午谷奇谋”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虽然有宛如“李云龙打平安县城”那样有很多的未知和变数,但是蜀国经不起折腾。蒋琬想通过水路进军,但是此举更无退路,大军难还。费祎和姜维对他进行劝阻。蒋琬曾上书“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表现的心情和悲怆无异于《出师表》。蒋琬曾被任命为小官,但是却不理政事,刘备大怒,诸葛亮表示他非小才,刘备才重新任命,和庞统如出一辙。

费祎是蜀中大族之后,其族父之姑乃是刘璋之母。为人机敏,左右逢源,外交能力很强,但是军事能力稍显弱之。他经常出使者东吴,深受孙权器重。对于杨仪、魏延的争斗,费祎参与其中,最后二人都因为“嘴大”被费祎打探了消息,二人都惨淡了事。

费祎的死是很有说法的,有阴谋论认为他是被姜维害死的,历史上他是死于降将之刺杀,费祎喝的烂醉,被降将郭循杀死。

蒋琬和费祎政治上有很大影响力,这远超过姜维。

姜维后期为了避祸选择在外驻扎,刘禅不知是昏庸还是想制衡姜维,对黄皓之事十分纵容。从结果来看,姜维放弃汉中前线的防御,打算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蜀汉没有那么多军队可以调动去围剿敌军。魏国三路出兵,这三路的任何一路都能起到牵制姜维主力大军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策略确实失策。

诸葛瞻“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实际上就是刘禅一手造成的,这也是蜀汉必亡的原因。姜维最后奋力一搏,颇为悲壮,然拗不过天意,实在是强人所难。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寸功未立的蒋琬、费祎做接班人

謝谢邀答:诸葛亮为什么选寸功未立的蒋碗,费祎做接班人?

蒋碗,费讳是诸葛亮看好的人,两人的不光有才而是高调做事,低调人而深得民心。

蒋碗字公琰,他是零陵乡人,蒋碗二十岁时就很有名气,以书佐身份随刘备入川,任广都县长,有一次刘备突至广都,发现蒋碗各项政事都未办理,又喝得烂醉,刘备大怒,欲加罪处罚,诸葛求情讲蒋碗是治国栋梁之才,不是管区区百里之地小才,他为安政以安民为本,从不装门面,刘备为汉中王时蒋入朝为尚书郎,诸葛亮开府时征聘蒋碗为东曹掾,后为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由蒋碗与长史主持留守相府事宜,诸葛北代后勤都有蒋碗负责供应,关系不错诸葛在世时就上书后主,如臣有不幸后事可托给蒋碗。

从这里进行分析,一是蒋碗,费祎有才深得诸葛亮的欢心,是诸葛亮一手培养起来的,其中也包括姜维,诸葛死后事实证明他们是能办事之人,费祎在修复东吴之间关系上连孙权都佩服,在这一点上诸葛亮还是有眼光的,蒋,费二人都做了该做的事,所以一路升职,官至极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再见!

蜀汉在蒋宛、费祎主持军政时期为何没有大力北伐

蒋琬和费祎,显然是诸葛亮钦定的两位接班人。蒋琬比诸葛亮小不了几岁,没几年就退位让贤了。所以诸葛亮的接班人大体上就是费祎了。

在蒋琬和费祎统治蜀汉的那些年里,始终都没有看到蜀汉大规模北伐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诸葛亮的遗志他们是不想完成了么?

蒋琬和费祎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带兵的料子,但又不好放权。

蒋琬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担任丞相长史,一直负责筹措粮草,补充兵源等后勤工作。在前线指挥打仗的经验基本没有。

  1. 费祎长期在军中担任文职,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指挥过战争。可以说蒋琬和费祎这两位,都是诸葛亮刻意留下来辅佐刘禅的。
  2. 诸葛亮执政的12年里,先后五次北伐,把蜀汉的那点积蓄都给败光了。这就是一场豪赌,如果赌赢了,那么蜀汉就能坐拥天下,如果赌输了,那么蜀汉就要从头再来。
  3. 很显然诸葛亮死的时候,这场赌局并没有赢,但是也没有输,一切依旧僵持在那里。可是诸葛亮所投入的成本,已经相当巨大了。

为了保证蜀汉能够延续下去,诸葛亮要么能够找到一个比自己还要优秀且忠心的军事统帅,继续北伐,要么就是找一两个治国能臣治理蜀汉,暂时停止北伐的事业。

很显然前者是非常难找的,有军事才能的人,未必就足够忠心,有忠心的人,未必就有军事才能,诸葛亮并没有找到类似这样的人,所以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案。

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三国志》

蒋琬和费祎都是治世能臣,但是却不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只有这两个人接班,诸葛亮才能安心离开。

蒋琬和费祎自己也清楚,他们没有军事才能,不可能像诸葛亮一样,在前线指挥若定。所以他们便发挥自己的专长,专心于治理蜀汉,发展蜀汉的经济。

蜀汉没钱了,也只能停止北伐。

北伐工作消耗是巨大的,刘备入川的时候,因为没钱,所以在刘巴的建议下,铸造直百钱剥削了一遍老百姓。

后来又依靠蜀锦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可是在诸葛亮长期北伐的时候,先前攒下来的票子都被诸葛亮给花光了。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三国志》

诸葛亮自己都在感叹,军资供给,如果没有蜀锦的话,根本就维持不下去。由此可见,蜀汉的经济是真的到了崩溃的边缘。

等到蒋琬和费祎上台以后,蜀汉压根就没钱了。可能还欠了一屁股的外债,需要给人家生产十几年的蜀锦才能抵债。

为此蒋琬和费祎当然就没办法发动北伐战争了,他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把这个大坑给填补起来,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

军事人才没有掌握北伐大权。

蜀汉后期没有军事人才么?当然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王平、姜维,这都是著名的军事人才。比如说王平,当时镇守汉中多年,一点问题都没有出现。

姜维就更牛了,在费祎被杀以后,姜维九伐中原,想要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可见军事人才是有的,但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这帮军事人才并没有资格决定是否北伐。

姜维是曹魏刚投降没多久的大将,虽然对刘禅和诸葛亮忠心耿耿,但是论资历他还太浅,根本就没有决策权。

王平是在刘备时期投降蜀汉集团的,他的资历虽然老一些,可是已经被委任为封疆大吏,没有资格参与到最高决策中来。

这么一来有军事能力的将领,没有决策大权,没有军事能力的人,手握决策权。北伐计划自然就成了一纸空文。

刘禅发自肺腑地不想打仗。

诸葛亮北伐多年,导致蜀汉内部经济凋零,刘禅心里也是非常着急的。毕竟每天巨额的开销账单,都是要呈现在他面前的。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可不敢有什么异议,毕竟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老大,他只是个象征性的皇帝罢了。可是诸葛亮去世以后,他手握实权了,再不提出点异议,实在是说不过去。

毕竟每天所花费的,那都是刘禅的钱。既然北伐的回报率这么低,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连刘禅都是反对北伐的,那么蒋琬和费祎,自然就更加不可能支持北伐了。这一回从上到下,意见再次统一。

总结:北伐没有回报,这是停止北伐的关键。

任何一项投资,如果长期看不到回报,那么投资人很可能会撤资,即使无法撤资也不会追加投入,这是人之常情。

在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当中,刘禅就是那个天使投资人,而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就是他投资的项目。

很显然,诸葛亮并没有给刘禅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连续12年的时间,刘禅只知道花钱,却不知道收入在哪里。

为此刘禅当然要请自己的会计给自己算一笔账,看看北伐到底还有没有投资的意义,结果很显然,短期搁置是有必要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刺杀费祎的郭修,是姜维的死士吗

按照谁受益谁就是凶手的逻辑,姜维存在嫌疑。不过这个说法仅仅是逻辑推理,要想验证结果,必须有证据。可惜翻遍史书,没有任何证据!

《三国志》和《魏氏春秋》记载,郭修也有可能叫郭循,因为繁体字的修(脩)与循太相似,后人都搞不清他真实的名字,姑且称他为郭修吧。他官居曹魏中郎将,延熙十三年被姜维所俘虏,投降了蜀汉,被刘禅封为左将军。

郭修刺杀费祎始末

从曹芳的诏书中可知,郭修根本不想投降蜀汉,他的举动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目的竟然是想接近刘禅,并刺杀他!郭修曾经几次接近刘禅,但都被刘禅的近侍阻挡,近不了身,没机会下手。

于是郭修退而求其次,将目标放在了蜀国重臣费祎身上。延熙十六年正月初一,按照常规,费祎召集众臣,举办岁首大会,郭修就在其列。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

费祎喝得伶仃大醉之际,猝不及防,被郭修持刀所害!

裴松之对郭修刺杀费祎的质疑

从上述过程可知,费祎遇刺就是做了刘禅的替死鬼,郭修的举动就是为了为曹魏尽忠。

不过这个说法遭到了裴松之的质疑,他提出了三个疑点:

  • 其一、郭修仅仅是“西州一男子”,并没有受到曹魏政权的恩惠,没有理由为曹魏尽忠。而且,如果郭修想要为曹魏尽忠,当初就不会被俘,这种刺杀行为不符合逻辑。

  • 其二、曹魏和蜀汉的关系并没有深仇大恨,并不像春秋时期智伯与赵襄子那样的私仇,所以曹芳将郭修比作豫让,有点牵强附会,解释不通。

  • 其三、刘禅和费祎都不是那种杰出的政治家,刺杀他们俩,对时局没有裨益,也很难产生大的效果。也就是说,郭修的刺杀工作意义不大。

裴松之的解释,让本来很简单的一件刺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似乎另有隐情。不过,裴松之也没有说出他的怀疑对象,这大概就是题干的疑问理由。

裴松之的理由是否成立?

个人认为,裴松之的说法也有问题。

其一、郭修的身份真的就是一名普通“西州一男子”?曹芳说他是中郎将,裴松之说这就是事后的“伪称”。不过,理由呢?证据呢?没有!

我认为郭修不可能是普通人,很简单,假如郭修只是一名普通人,他被俘后,刘禅为什么要封他为左将军?左将军是军队高级将领,要比杂牌将军地位高得多,一名普通降卒,怎么可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

再者,从郭修在蜀汉能经常见到刘禅,还能出席费祎组织的会议来看,郭修地位肯定很高。他蜀汉一共就三年时间,没见他为蜀汉立过功。那只有一个理由,郭修在曹魏就是高官,地位很重,中郎将的说法应该是真的。

其二、蜀汉两国虽然没有私仇,但是作为你死我活的敌对国,采取行刺举动有违常理吗?谁说刺客只用于报私仇?

其三、刘禅和费祎虽是平庸的政客,但是地位放在那里呢!他俩假如遇刺,那就是蜀汉政坛的一次大震荡,跟他们的才能无关。再说,郭修的刺杀行为,肯定不是曹魏政权的计划,而是郭修个人相机而动,逻辑上有问题吗?

郭修是姜维的杀手吗?

费祎死后,姜维独掌军权,是的,姜维获利了。不光如此,费祎生前与姜维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姜维是鹰派人物,坚持要北伐,费祎是鸽派人物,主张休养生息。费祎曾经对姜维说: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对蜀汉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以他和姜维的才智,都远远不如诸葛亮,连诸葛亮都不能取得北伐胜利,可见北伐不可行。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守社稷,静等后人,不能拿国运做赌注!

可惜姜维听不进去,坚持要北伐。费祎只能以掣肘的方式,每次只给他不超过一万的人马,随他闹腾,不伤害国本就行。

费祎死后,姜维的春天来了,他一改费祎的保守,大举北伐,结果跟费祎预料的一样!

那么,会不会就是姜维迫不及待,安排了郭修这个杀手呢?

对不起,仅仅是推论,没有任何证据,一点也没有!顶多说逻辑上存在这种可能性。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理由如下:

郭修是曹魏将领,投降蜀汉前后只有三年,短时间内,姜维很难将他培养成心腹。刺客必须是很可靠的人,尤其对自己的上司动手,弄个不靠谱的降将,有点匪夷所思,三年内姜维拿什么验证郭修对他的忠诚?

假如姜维要想刺杀费祎,应该多的是机会,根本不用外人。以姜维的地位,身边还缺忠诚的杀手吗?还愁没机会靠近费祎吗?

费祎是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两人都是诸葛亮的“爱徒”,虽有分歧,但并没有闹到你死我活。费祎对姜维还是很克制的,虽然不同意姜维北伐,但是依然在有限的范围内满足姜维。可见两人的关系没有闹僵,不至于你死我活。

综上所述,个人倾向郭修的身份,应该是曹魏的中郎将无疑,裴松之的质疑站不住脚。郭修为何刺杀费祎,因史料缺失,已经无解,也许就是曹芳所说为国尽忠,也许酒喝大了头脑不清醒也未可知!但姜维派出的刺客说法很难成立,至少没有任何证据!

三国时期真实的费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时期真实的费祎是一个怎样的人?

(原创)

三国时期真实的费祎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用四句话告诉你!

一,生活很节俭。

二,才干很突出。

三,活得很潇洒。

四,结局很糟糕。

具体分析如下:

一, 生活很节俭。

蜀汉早期,费祎与董允齐名。

许靖的儿子死了,官员都去吊唁,董允与费祎也去吊唁。

去那样的场合,官员都是坐着车子去,还有点摆谱的意思。

董允与费祎没有车子,也不想徒步去。

董允父亲董和有车子,董允就叫来父亲的车子,但是董和父亲的车子很破旧,董允有点难为情,犹豫着是否坐父亲的车子,这时费祎已经上车了。

到了地方,董允看到别的官员车子很漂亮,诸葛亮的车子也很豪华。

董允有些羞赧,可是费祎没有半点感觉,仍然一如往常。

董允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叹说:“我原来以为董允与费祎之间看不出差别,今天我明白了,他俩之间差别很大。”

《祎别传》介绍:“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二, 才干很突出。

费祎经常出使孙吴。

吴主孙权非常健谈,再加上他身边的诸葛恪、羊誖等人博才、雄辩,孙权想以此刁难费祎。费祎总是对答如流。

后来,孙权出歪主意,用酒将费祎灌醉,然后再与费祎辩论。费祎仍然对答如流。孙权感叹说:“你这样有才能,一定是蜀汉的股肱之臣,我们日后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并将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刀赠给费祎,费祎巧妙地拒绝了!

后来,费祎继任尚书令,并不像蒋琬那样热衷北伐。在他看来,北伐对于偏安一隅的蜀汉说,无异于以卵击石。就是姜维要带兵北伐,费祎也适当进行阻止,并对姜维说:“当年诸葛丞相北伐,也没有成功,我们这些人与诸葛丞相差得很远。诸葛丞相都完不成的事情,我们更没有能力完成。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维持现状,等待将来形势的发展。”

对于北伐的看法以及态度,表现了费祎的远见卓识。

三, 活得很潇洒。

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回来,朝廷官员远道迎接,当时费祎也去了。费祎在当时地位低,年纪小,某种程度上说,还属于晚辈。可是诸葛亮却让费祎上自己的马车,把一众官员丢在路边。

费祎代替蒋琬为尚书令后,每日要处理的事情既多也很繁琐,但是丝毫不影响费祎的生活节奏,生活、公务、娱乐等一样不少。有时是边吃早餐,边处理公务;有时是边与人聊天,边处理公务;有时是边与人下棋,边处理公务。而且既没有耽误公务,也让自己享受了生活快乐,也让身边的人快乐!

延熙七年,魏国军队进攻蜀汉边境,朝廷让费祎带军与魏军作战。

出发前,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送行,要求在费祎出发前,他两人下一盘棋。

这时前方紧急公文,不断送来,军队已经做好出发准备。费祎仍然安心与来敏下棋。

事后,来敏感叹说:“刚才与您下棋,只不过想借此观察您在局势严峻下的心态罢了,您的表现,让我觉得是办大事的人!”

当魏军知道是费祎前来指挥作战时,自动离开了边境!

四,结局很糟糕。

费祎这种举重若轻的大家胸怀,在大事面前从容面对,既表现出了大家风度,让人崇拜,也和孙策一样,平时疏于防范,潜伏着很多危机。

延熙十六年新年第一天的聚会上,费祎饮酒过多,被曹魏投降过来的郭偱杀害了!

这就是三国时期真实的费祎!

山野老人讲三国,不管您满意与否,都盼望您阅读后写两句您想说的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