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地图(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败曹魏)_祁山_北伐_陇西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败曹魏
  • 《三国演义》诸葛亮伐魏为何要出祁山
  • 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在什么地方
  •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如今的哪个地方
  •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走的那几条路线(有地图最好)

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败曹魏

确实如作者所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能打败曹魏,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几乎是百战百胜,让蜀国日益强大,证明诸葛亮是既有能力又有实力。至于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大败曹魏的原因,十二十页将从自身原因,团队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诸葛亮会六出祁山?

1、“岐山”在哪?

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部,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在文化层面上,祁山已成为诸葛丞相北伐的标志、品牌,或与之紧密相连的精神图腾。出祁山即北伐,北伐即出祁山,二者不可分。

2、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来历

历史记载诸葛亮只有两次从祁山出兵伐魏,“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六出祁山”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

3、六出祁山的原因

  • 曹魏地盘逐渐扩大,不得不出,当时经济重心基本上在北方,长时间的战乱,也就是两京附近的经济环境稍好一些。而曹魏的成长会越来越快。长久休养,西蜀必为曹魏所灭。因此,从经济上来说,与曹魏的战争是硬仗,但非打不可。

  • 匡扶汉式江山,刘备在白帝城对诸葛亮托孤,并且劝告诸葛亮,可以对刘禅取而代之。刘备一生的理想就是匡扶江山,扬眉吐气。因此说,刘备死后,从精神上来说,对于这样一个为自己着想的先主来说,实现刘备的愿望也就成了实现诸葛亮的愿望。

  • 军事因素,这时蜀国虽有万人敌关羽和张飞不在,但赵云马超黄忠魏延尚在。新生代将军之上,关兴张苞等也已脱颖而出。而且在鼎盛时期八大将军之一的曹魏,死后病逝,而且随着曹操的去世,曹丕称帝,这些武将原来都是名义上的汉臣,现在变成了魏臣。道德上已经站不住脚了。因此,在道德上,西蜀武将是占上风的。以武力取胜,这也是诸葛亮不断出兵曹魏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从祁山六出的决策,对于贯彻《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巩固霸主地位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虽然六出祁山,但“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最终病逝五丈原,未能战胜曹魏。

二、六次北伐失败的关键事件

1.六次北伐为何失败

  •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算准司马懿要去取街亭,便派马谡去守街亭;但马谡轻而易举地就把街亭丢了,诸葛只好退却。

  •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去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将乘胜追击之时,他自己却发现粮食不够,只得撤退!

  •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以计将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然听到有人报告张苞死了,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倒在地,因此得病卧床不起,只好返回汉中

  •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摆出八卦阵来打击司马懿,但司马懿买通了蜀国的军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布谣言,说孔明早晚要篡位,刘阿斗大惊失色,急急忙忙命诸葛亮回师,有没有退却的必要!

  •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计将司马懿杀得落花流水,忽报永安李严有书来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攻蜀,诸葛亮只得退兵,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严却因怕军粮不保,而编造假消息哄骗诸葛亮。

2、失败的自身原因与团队原因

  • 后发制人,困难太大,有了统一的中原大地,曹魏早就有了安定的后盾,有了充足的军队和庞大的后备军,又率先迎来了汉献帝,抓住了先机,充分占据了时间。而且西蜀的气候太迟,草本植物生长得太晚,已经失去了优势

  • 粮草问题,中原的人力物力极其充裕,不但有广阔的机动空间,而且在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过长,千里迢迢运送粮食和物资十分困难,国力、民力迅速耗尽。粮食一断,不战而退。在北伐眼看要胜利的关键时刻,诸葛亮多次因粮草不足而失利,从他的兵书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后勤,正如他所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 武力上的人才相对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以将才而言,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前期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英杰,实力并不小,但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一些;到后期,由于长期征战,由于地域狭小,西蜀人才匮乏,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 用人上的失误,诸葛亮没有听刘备临终前“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提醒,便让马谡当上了前敌主帅,而马谡死套兵书理论而不顾实际情势,没有听诸葛亮的命令,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街亭的丢失致使诸葛亮除了撤退别无他途,战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也主动承担责任,请求“自贬三等”。失去了最佳机会。

  • 团队实力不匹配,魏国:总兵力在65万左右,蜀国:总兵力在15万左右,吴国:总兵力在25万左右,《晋书.宣帝本纪》里记载:“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魏蜀两国交战兵力对比是20万对11万。

其实,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相对来说最有胜算的一次就是第一次,首先人数上蜀国占了优势。蜀国出兵10万,而曹魏方面根本没有准备,连忙调遣6万大军。

其次,战争的形势最初对蜀军很有利,初战屡胜,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可就是因为马谡,最后被迫收兵。

毛主席曾说“初战,亮宜自临阵”如果诸葛亮首次北伐能够到达前线,就一定能够实现及时有效的指挥,避免突发情况的发生。事后诸葛亮吸取了教训,毛主席又说:“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十二十页结语】

诸葛亮死后十一年,刘备也病逝。十一年来,诸葛亮恩威并济,与东吴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西蜀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算作无愧于刘备的要求和期望。惟有与曹魏对峙,六出祁山,最后没有得到一寸土地的补偿,自己反而病逝于五丈原。但尽管表面上看这一成就并不大,但其实质意义却是西蜀政权寿命的延续。真是无愧于他在《出师表》中所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诸葛亮伐魏为何要出祁山

诸葛亮北伐走了两次祁山,分别是第一次和第四次。第一次由于街亭之败,第四次由于粮尽而退兵。

诸葛亮出祁山,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个是祁山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当时的关中长期战乱,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而陇右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仅祁山一地就有万户人家。祁山以西又多产马,这样,蜀军夺取祁山,能够得到粮食,马匹的物资补充。

而诸葛亮出祁山的第二个原因是夺取陇右。利用陇右高原的地理优势,瞰制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夺取祁山就是控制陇右的第一步。如果控制了陇右,就可以下一步进去关中。

蜀国的国力不足,北伐难以达到目的,诸葛亮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出祁山是他比较好的选择。这就是他出祁山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在什么地方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陇南名胜_祁山,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如今的哪个地方

首先简单回答一下,祁山在哪。作为一个甘肃人,这个要是不知道有点说不过去了。祁山在甘肃省礼县东部,原来叫做祁山乡,2014年改为祁山镇。

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两者密不可分。

为什么做出重西轻东的决策?原因有几个,比如陇西地区曹魏势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资利用;比如陇西地区地势较高,且可居高临下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比如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寄希望于一役,而是徐图缓进,陇西恰好可为一块坚实的踏脚石。

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让诸葛亮选择了走陇西地区?

从汉中到陇西,有一条相对宽阔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这条通道从东南的汉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条走廊。走廊的南墙是南秦岭和岷山山系——武都、阴平即在此处——北墙是北秦岭,完全是穿山寻地而行,婉转曲折,最后抵达祁山。到了祁山,就等于出了山区,一路开阔可抵天水。

这条走廊除了两端以外,还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是在成县,连通散关故道,可以通过大散关直抵陈仓。暗度陈仓,就是走的这条路。另外一个出口在文县,这里古代叫阴平,有一条七百里的山路,直通绵竹。换句话说,无论诸葛亮是去祁山还是走散关,这里都是必经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这条走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一带的地形相当复杂,西边朝青藏高原过渡,北边向黄土高原过渡,南边向四川盆地过渡,三大地质带在这里交会,可想而知地形有多么错综复杂。所谓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对比较低的丘陵组成。这种地形,勉强可以行军,但对运输辎重粮草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噩梦。除非有河流可以帮忙。

古代搞后勤运输,效率最高的办法是漕运,也就是走水路。一条船运走的粮草,可以与几十辆车相当,且速度要快得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拉车更便当。这是摩擦力的选择。诸葛亮用兵的特点,就是依水而行。他走的路线,一定是有河流可以协助后勤。比如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是因为中途有褒水和斜水。

诸葛亮如此执着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为这里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齐寿山,古称嶓冢。西汉水在这里发源,流经天水、盐关、祁山、永兴、城关,然后转向南侧,至石桥、江口、龙林、雷坝,掉头向东,进入西和县、成县,抵达略阳,与嘉陵江合流。西汉水的上游——古称漾水——和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样。

另外嘉陵江的源头之一,发源于凤县代王山,流经两当县、徽县,抵达略阳,和西汉水合流。这条路线,恰好与散关故道相合。

而往南看,西汉水和嘉陵江一起汇聚在略阳,再通向广元,和从甘南过来的白龙江合流,三源合一,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嘉陵江,恰与金牛道相接。换句话说,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资可以不必绕路汉中,从嘉陵江水路直接运抵略阳,接济北伐。从略阳到广元这条路,与嘉陵江重叠,因此又叫嘉陵道。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略描述,其实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比如祁山道在西汉水上游还分为铁堂峡道、木门道——这三个地名分别和姜维、张郃、密切相关,熟悉北伐史事的人都知道——在中段还有寒峡道、龙门径、骆谷径、威武径,南端有覆津道、鸣水道、青泥河道、木皮岭道、白水路等……限于篇幅,就不详细说明,学诸葛亮观其大要即可。

总之,祁山古道、散关故道有西汉水、嘉陵江可资利用,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军事行动都围绕这条路展开。有水力漕运支撑,他的后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这个关键节点。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杜甫在乾元二年在天水呆了几个月,然后也是走的这条路入蜀:他从天水出发,坐船沿西汉水到祁山,然后下船至寒峡、西和县,再到成县、徽县,从青泥河至略阳入川。他一路看风景一路吟诗,加上之前在天水写的,写了一百一十七首诗,统称为陇右诗系列。后世学者考证陇西地区、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带的史事变迁,杜甫的诗成为极为重要的佐证。“诗史”这个称号,可不是白给的。

其实诸葛亮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祁山古道妙用的。东汉安帝朝有一位高人叫虞诩,他曾担任武都太守,抵御羌人。在当时,祁山古道极其难走,漕运不通,用驴马运输,沿途损耗高达五分之四。虞诩亲自主持,“自沮(略阳)至下辩(成县)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 虞诩的开漕效果惊人,他就任时,整个武都才一万户左右居民,两三年功夫就激增到四万户,而且盐米比从前丰富了十倍不止——要想富,先修路!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前,勘察了一圈虞诩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写信给刘禅说:“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意思是我光是看祁山到略阳这一带居民区附近的坟头,就知道他们多富裕了。

这一带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汉水。很多人看了这名字,很容易和汉水搞混。

其实汉水的发源地是在留坝和凤县之间的紫柏山,从这里至勉县叫沮水,到了勉县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郑附近,也开始称为汉水。汉水和西汉水之间,并不联通,是彼此独立的两条水系。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两条水没关系,为什么西汉水要叫西汉水?为啥不叫西嘉陵水?有人提出一个假设,会不会在古代,西汉水和汉水本来相通,是后者的上游水源,所以才因此得名。后来因为这一带地质变动很频繁,导致河流改道,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结果在历史文献里,果然找到了一条证据。在《汉书-高后纪》里,有这样一条证据:“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这场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点正是在略阳。这场地震的结果,导致宁强县阳安关附近的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堵塞了西汉水和汉水之间的通道,让嘉陵水把西汉水给夺走了。从此西汉、汉水之间再无联通。而且地震导致氐道、羌道受到严重损害,到了虞诩时代才重新修通。

这事让人特别遗憾。试想一下,如果西汉水和汉水之间能够联起来的话,那等于把益中、汉中和祁山、陇西四个区域完全联成一片,物流更为顺畅,诸葛亮用兵进退自如,北伐说不定会是另外一番局面。几百年前的一场地震,居然影响了后世的国运,这还真是奇妙。

我们离开西和县之后,地形地貌已经大体变成了黄土高原,不过四周还有一些秦岭余脉萦绕,化为远方绵绵山脊,仿佛与我们依依不舍。车子开过长道镇之后,两侧黄绿色的山峦向后退开,让出一条宽阔的出口,前方视野陡然开阔起来。在我们面前是一个丁字路口。朝南边走,是礼县县城,朝北边走,就是祁山乡。远处已经可以看到祁山脉络。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个岷山——的支脉,南临西汉水,北至天水秦城区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东至盐关镇郑家磨。正好与礼县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进,成为侧屏。祁山乡就在主脉之下,是个很小很小的镇子,没什么高楼,S306省道从中间穿过去,路上最多的是拖拉机和运苹果的小皮卡,后来我才知道,潘苹果的原产地离这儿非常近。镇子周围是一片片宽阔的田地,西汉水在旁边流过。看上去就是一个毫无特色的西北小镇——如果没有那个东西的话。

我们开过祁山大桥后,一眼就发现,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土山。

说它是山吧,略微有点小,说它是丘吧,却稍嫌有点高。这座土山坐落在田地之间,孤拔挺立,和周围的地质风格截然不同,好似半空飞来一样,显得特别醒目。小山主体呈土黄色,上细下粗,清晰地分成两层结构,每层外围都种植着一排排整齐的松柏。山形不是普通的锥形,体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军舰,舰首舰桥都清晰可见。开近一点后,我们还能看到在土山顶端修着一圈城堞,俨然一副城堡的模样。

这么一艘庞然巨舰趴在田野里,被夕阳余光拉长了影子,河水哗哗在身畔流过,真是说不出的雄壮与悲凉。

这条路和牌楼都很新,可又显得破落。给人的感觉,不是年久失修式的衰朽败落,而是无人问津式的脏乱。比如路肩随处堆着未清理的建筑垃圾,比如路边有白墙红瓦的新建筑,却脏兮兮的没人打理,大门都紧锁着。看不到任何商贩,只有两三个老人懒洋洋地蹲在路边。这种环境与其说是幽静,倒不如说是空寂。

我们走过牌楼,来到路的尽头。这里一个景区大门,里面竖起一面硕大的广告牌和一个不算小的停车场,就在祁山堡山下。一抬头可以看到山顶的大树。在景区侧面还有一栋小楼,窗棂半裂,墙壁斑驳,底层的几个房间还有烟熏痕迹。

我们停好车,去楼前询问门票,顺便问问有没有导游解说。楼里居然还有几个工作人员在,他们态度倒挺不错,先告诉我说今天没导游,又说你们等等哈,进屋打了个电话。一会儿功夫,匆匆来了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导游。女导游语带抱怨,说今天本来不是她当班,只是听说有领导要来,所以临时过来待命。既然我们先来了,就带我们去转一圈吧。我们自然是千恩万谢。

女导游虽然是临时拉过来当差,但一进入角色就表现得非常职业。我们跟着她从景区小门进去,沿着一条小路走到了祁山堡的入口。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实的砖制城门,新东西,但修得不错,有点味道。两侧是两堵高耸逼人的土壁,上有城堞,也是新东西,感觉也还好。可见景区里不是不能修新东西,关键是得放对地方。

真正吸引我兴趣的,是土壁的结构。这里的山体内部完全裸露出来,毫不遮掩,可以看到其壤质很紧致,上面还有很醒目的一条条土线痕迹。也就是说,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一层层夯起来的。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每一条夯土线,都是三国时期的人一锤子一锤子在版筑里砸出来的。

这种感觉,最让人兴奋。从成都出发之后,我们一路上古迹看了很多,说是三国遗迹,其实大部分是明清重修的,真正属于三国时期的东西太少了。此时看到这种真真切切诞生于三国时期的痕迹,耳边仿佛能听到工人们挥汗如雨地喊着号子,把土山一层层加高。

其实严格来说,祁山堡的建成跟诸葛亮没关系。这地方早在建安年间就有了,当时叫建安城。后来曹魏先占据此地进行修缮,派兵据守。诸葛亮出祁山时,首先攻克此地,然后才兵发陇西。从此以后,这里成了蜀汉和曹魏之间拉锯的战场,祁山堡也反复易手。诸葛亮不是祁山堡的建造者,他只是充分利用过它。

祁山堡大门前有一副楹联:隆中一对鼎足三分天下事了如指掌,前后二表祁山六出老臣心惊泣鬼神。这楹联写的吧……不过不失,没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但也毫不出彩,单纯堆砌罢了。

进了门以后,是个照壁,上面对诸葛亮北伐的事迹略作讲解。我对导游说这个就别介绍了,说点祁山堡有特色的地方吧?导游对我的需求有点困惑。我对她说,把我们带到一个可以俯瞰周围地形的地方就可以了。导游哦了一声,乐得轻松,直接把我们往山上带。

这祁山堡虽然不高,上山的路还挺陡峭。一米来宽的石板路崎岖盘绕,在满是灌木小树的林间穿行。平心而论,这堡上的绿化做得真不错,总算有了点幽静的意思,不像外头那么破落不堪。很快我们就抵达了堡顶,上头有一个武侯祠。祠前是一个小广场,恰好围着祁山堡的边缘修了一圈城堞。站在这里,堡周围的风景可以一目了然。

我这次自驾游,以了解山川地势为主,希望能搞清楚许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史事。所以在登山的过程里,我很自然地在想,为什么这个祁山堡要设置在这里?军事意图何在?为什么在蜀魏拉锯战中,祁山这个地方如此重要?

当我站在祁山堡的高处,俯瞰四下的一瞬间,这些疑问全都消失不见了。太清楚了,尽管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但这地势仍旧是太清楚了。几万字的北伐分析论文,都不如站在祁山堡顶上这么一看。

祁山堡这个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诸葛亮的大军穿过西和县的重重秦岭,在祁山堡西南处离开山区,进入平原——至今那里还有一个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这个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对着的山顶,还有诸葛亮观阵堡的遗迹,与祁山堡成犄角之势。

西汉水也流经祁山堡的堡下南方,北去天水,南入西和,其漕运亦在祁山堡的监视范围内。我们目测了一下,堡顶距离西汉水不过两百多米,算上高度优势的话,弓箭完全可以威胁到船只。

而在祁山堡的北侧,是南北走向的北祁山。沿山麓南侧的大路开进,可以直达天水,按古道里程不过一百二十里,沿途除了木门之外再无险可据,易攻难守。更何况船队可以沿西汉水上溯,比陆地行军更加便利。邓艾接手陇西地区防务时,舆论认为蜀汉国力已尽,姜维不会再来。邓艾却忧心忡忡地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 这个“船行”,就是借西汉水之力,让远来的蜀汉军反而占据以逸待劳的优势。姜维时代尚且如此,诸葛亮时代的优势就更大了。

而在西南方向,通过祁山堡可抵达礼县。那里是直入羌中的通道,可以威胁到南安郡。魏延曾在这附近的阳溪大败郭淮,而姜维与司马昭在铁笼山大战也在这附近。总之一句话,蜀汉在西北的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必须以祁山为基点。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祁山堡没有藏兵洞,不可能驻屯大军。可见祁山堡这个地方,是一个进攻型的要塞。当一支军队奉行防守策略时,它太小了,不适合固守,只能起到监视作用。当一支军队打算进攻时,它却是一个绝佳的出击基地。可以这么说,祁山堡是一个通往陇西地区的钥匙,谁拿到这把钥匙,谁就推开了陇西的大门,掌握着天水与西和之间广阔地区的主动权。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诸葛亮的北伐要称为“兵出祁山”。因为祁山是整个北伐策略的关键节点,是大前提。没有祁山,就没有一切。这一个“出”字用的非常准确,完全体现出了蜀军千辛万苦走出山区,踏上祁山堡这个平原入口时的心情。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走的那几条路线(有地图最好)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结合卫星地图分析一下五次北伐的路线。

刘备基本上把三国史上有点名的主投奔了一遍,像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后来这些主都一个个被曹操收拾了。刘备也终于傍上了大腿,到了荆州,刘表粮多地广,刘备赖在荆州达八年之久。

刘备麾下武有关张赵,都是万夫不当之勇,但文就寒碜了点,只有孙乾、简雍。也就是在荆州期间,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那一年,诸葛亮二十七,刘备四十七。

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了取天下的几个步骤:取荆州、益州;结好孙权,出秦岭。后来关羽没能守住荆州,刘备也没能熬到最后,但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基本上还是隆中对时定下的战略。

先来看一下长安、汉中、陇西的地理位置。

长安、汉水、陇西整体位置

横的是秦岭,竖着的是陇山(六盘山),秦岭和陇山把汉中、长安和陇西分成三部分。诸葛亮从汉中出发要打到长安,要么是翻过秦岭,要么是向西绕过秦岭从天水、宝鸡到达长安。这两种方案在历次北伐中诸葛亮都进行过尝试。

1.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7年春,兵多粮足,士气高涨,就凭《出师表》,现在读来也让人心潮澎湃。这次北伐也是希望最大的一次。

诸葛亮一开始放出话,要从褒斜道直捣长安,曹叡派曹真驻守在斜谷的眉县一带,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从褒斜道进军,而仅仅是让赵云、邓芝从褒斜道佯攻,自己率大军主力走的是祁山大道,沿勉县-略阳县-成县-西和县-礼县到达陇西。诸葛亮的战略是先在陇西站稳脚跟,然后从陈仓或街亭进逼长安,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事实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陇西的汉阳、南安、安定三郡纷纷起兵,反魏附蜀。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生前,曾告诫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到底还是用了马谡来守街亭,最终马谡被张郃切断水源,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没能得到实施,只能退回汉中。

2.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的第二年(228年)夏天,吴国的周鲂诈降于魏军,曹叡得到消息后,派三路大军伐吴。司马懿出汉水向江陵,贾逵向东关,曹休是主力,率大军十万,和陆逊在东吴的皖城(安徽潜山)进行一场大战,结果被曹休杀得大败。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年十二月,诸葛亮出散关,围攻陈仓。这次走的是陈仓古道。

有了第一次的北伐,这一次魏军就有经验了,坚守不出。陈仓的守将郝昭也是了得,诸葛亮堆土填护城河,郝昭就在城内筑重墙,诸葛亮挖地道,郝昭就挖沟拦截。最后围了二十多天,粮尽退兵了。退军中斩杀了魏将王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227年春,东吴和魏国的交战是228年夏秋,第二次北伐是228年冬天。诸葛亮和孙权基本上没有配合起来。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作用不是太大,而且距离第一次北伐时间太短,粮草跟不上,又是冬天。而且打了二十多天,没打下来就退军了,这次北伐的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维护孙刘联盟,响应孙权。

3.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是发生在229年春,这一次打的是陇南,为的是后续北伐保障粮道的顺畅。诸葛亮派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亲自在甘肃西和县截击郭淮的援军。郭淮退军,诸葛亮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又被任命为丞相。

4.第四次北伐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攻祁山,这次走的和第一次北伐的路线一样。

这个时候,曹真病重,魏主派司马懿援助祁山。诸葛亮分了一部分兵力继续攻祁山,自己率大军去打司马懿。途中魏军郭淮相遇,一战而胜,当时正值麦熟,蜀军在上邽附近收麦,以充军粮。司马懿据险而守,一段时间后,蜀军缺粮,不得已退军。诸葛亮退,司马懿就进。司马懿一路尾随到卤城,到了卤城之后,掘山筑营,仍是坚守不出。

魏将张郃劝司马懿进军,司马懿没有听从。后来魏将集体请战,讥笑司马懿像老虎一样惧怕蜀军,恐怕要为天下人所耻笑。司马懿无奈只好出军,诸葛亮使魏延迎战,大败司马懿。

231年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带兵追击,张郃又劝其勿追归军,司马懿不从。张郃追无奈,只好追击。在木门道,中蜀军埋伏,中箭身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5.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带十万大军,进行了第五次北伐,这次走的是褒斜道。由于历次北伐都是粮草不济,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木牛用来在蜀中的山道上运粮,流马则用于在煲水、斜水上运粮。

司马懿还是一贯的战法:坚守。诸葛亮派人送了司马懿一套妇人的首饰,嘲笑司马懿,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想要速战速决,而自己的后方供应又要好于蜀军,所以不管诸葛亮怎么挑战、刺激,都是固守不出。

诸葛亮一生谨慎,就连最后一次北伐,也没有出奇兵,屯兵在离长安更近的武功山(周至县附近),而是在渭南屯田,作出打持久战的打算。无奈,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年八月,诸葛亮魂归五丈原。蜀军退回汉中。

参考:

1.《三国志》2.《魏晋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