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究竟要怎样解释?“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枕戈待旦”的刘琨结局如何_闻鸡起舞_刘琨_北伐

本文目录

  •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究竟要怎样解释
  • “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枕戈待旦”的刘琨结局如何
  • 成语“闻鸡起舞”中的两个主人公,历史上都有着怎样悲壮的结局
  •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 闻鸡起舞故事里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
  • 纸上谈兵,入木三分,指鹿为马,闻鸡起舞这几个成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 闻鸡起舞成语的由来与故事是怎样的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究竟要怎样解释

闻鸡起舞,这句汉语成语,我是这样理解

作者:胡永红

古人经常参战,对于练武也就特别重视了。

由于长年累月的战争,很多人疏于习文,多数时间用于练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故而,我认为闻鸡起舞,这个汉语成语,极有可能起源于古代某位将军的成长史。

他可能从小就闻鸡起舞,从而练就了一身好本领,长大后参军杀敌立功,而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将军。

当然,闻鸡起舞的人很多,历朝历代都有人闻鸡起舞。也就不能说是某一位人刻苦练武了。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武二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有才的人,必然是文武双全的人。于是,有志者一边习文、一边练武,而这种举动,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由此可见:闻鸡起舞不仅指闻鸡习武,也指闻鸡习文。

这样来解释闻鸡起舞,还是很不全面的。我还认为:古代的女子,尤其是宫女,必须习练舞蹈,那也是必须刻苦习练的啊!因而,闻鸡起舞,就是指女性于天不亮,就在室外习练舞蹈了。

一面之词也是难以服众的。广大的网友,你们还有更深刻的解释吗?

“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枕戈待旦”的刘琨结局如何

一个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两晋之交的祖逊和刘琨在历史上成功的留下了名字,但他们两人之后的故事很多人就不怎么了解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闻鸡起舞“后祖逖和刘琨的人生轨迹和最后的结局。

坚持敌后,浴血奋战——刘琨

刘琨在西晋内部的“八王之乱”中最终归附于东海王司马越阵营,于光熙元年(306年)九月,司马越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这些任命表面上看是对于刘琨的重用,但实际上却是使刘琨陷入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局面,此时的并州在连年的战乱中早已残破不堪,并且强敌环饲。

但是刘琨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绝望,很快就在晋阳打开了局面,经过刘琨的努力在不到一年晋阳及其周边地区就慢慢恢复了生气。刘琨在并州对内发展建设,对外和鲜卑段部发展关系,与其一起并肩作战,刘琨在并州扎下了自己的根基。

此时的中国北方正在被崛起的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所蹂躏,西晋军队在与汉赵的军队屡屡战败。建兴四年(316年),汉赵的大将军石勒进攻并州,刘琨因不听手下人的建议,在出击石勒军队的过程中遭到伏击而全军覆没。同年,刘曜最终攻破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正式宣告了灭亡。

随着刘琨根据地并州和军队的丧失,以及其身后西晋政权的灭亡,刘琨归附只能归附到段部鲜卑。最终刘琨在东晋司马睿太兴元年(318年),由于段部鲜卑族的内乱,部族领袖段匹磾假称奉皇帝诏旨将刘琨缢杀。

挥师北伐,誓扫中原——祖逖

与刘琨在北方坚持战斗不同,在北方大乱后祖逖随同其族人一同南下。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到了相对和平的南方后,一定不会有强大的意愿去北伐夺回失地。而祖逖却做出了与众人不同的选择,亲自向东晋皇帝司马睿提议进行北伐战争。司马睿此时致力于稳定江南而无意北伐,但其也没有理由反对祖逖组织北伐,出于利益考虑还是同意了祖逖北伐的做法。

于是任命祖逖为祖逖为奋威将军、挂一个豫州刺史的官职,在实际的物质支持方面,司马睿只拨予祖逖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在得到司马睿的支持后,祖逖迅速的行动了起来,在江阴招募了两千人的军队,由于没有得到铠甲兵器,只能自己铸造铠甲兵器。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祖逖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首先阻挡祖逖北伐的,不是北方少数民族军队,而是地方割据势力。祖逖凭借其的谋略消灭了不服从他命令的地方势力,在战领谯城后,在豫州最终稳住了他的根基。

正在祖逖决定北渡黄河继续北伐,但是此时后赵石勒之子石虎率领五万军队前来与祖逖作战。东晋太兴二年(319年),祖逖出兵征讨陈川,石虎则率五万大军救援,结果被祖逖所击败。祖逖在击败石虎后,继续大力消灭和拉拢地方势力,积极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

而此时东晋朝廷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权臣王导蓄意谋反。祖逖因此日夜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最终导致忧愤成疾,最终于公元321年在雍丘病死,时年五十六岁。

刘琨在时刻“枕戈待旦”的北方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数年,最后死于鲜卑人之手;而祖逖在“中流击水”的豪情北伐后,因目睹东晋政权内部的明争暗斗,最终忧愤而死。 他们两人死去是那个大乱世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英雄的必然结局,在权利的漩涡斗争中英雄只能以这种结局走向死亡。

成语“闻鸡起舞”中的两个主人公,历史上都有着怎样悲壮的结局

闻鸡起舞讲的是祖逖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期间,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闻鸡起舞”的故事涉及两位主人公,一个是祖逖(tì,另一个是刘琨(kūn)。

刘琨在西晋内部的“八王之乱”中最终归附于东海王司马越阵营,于光熙元年(306年)九月,司马越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这些任命表面上看是对于刘琨的重用,但实际上却是使刘琨陷入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局面,此时的并州在连年的战乱中早已残破不堪,并且强敌环饲。

但是刘琨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绝望,很快就在晋阳打开了局面,经过刘琨的努力在不到一年晋阳及其周边地区就慢慢恢复了生气。刘琨在并州对内发展建设,对外和鲜卑段部发展关系,与其一起并肩作战,刘琨在并州扎下了自己的根基。

此时的中国北方正在被崛起的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所蹂躏,西晋军队在与汉赵的军队屡屡战败。建兴四年(316年),汉赵的大将军石勒进攻并州,刘琨因不听手下人的建议,在出击石勒军队的过程中遭到伏击而全军覆没。同年,刘曜最终攻破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正式宣告了灭亡。

随着刘琨根据地并州和军队的丧失,以及其身后西晋政权的灭亡,刘琨归附只能归附到段部鲜卑。最终刘琨在东晋司马睿太兴元年(318年),由于段部鲜卑族的内乱,部族领袖段匹磾假称奉皇帝诏旨将刘琨缢杀。

与刘琨在北方坚持战斗不同,在北方大乱后祖逖随同其族人一同南下。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到了相对和平的南方后,一定不会有强大的意愿去北伐夺回失地。而祖逖却做出了与众人不同的选择,亲自向东晋皇帝司马睿提议进行北伐战争。司马睿此时致力于稳定江南而无意北伐,但其也没有理由反对祖逖组织北伐,出于利益考虑还是同意了祖逖北伐的做法。

于是任命祖逖为祖逖为奋威将军、挂一个豫州刺史的官职,在实际的物质支持方面,司马睿只拨予祖逖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在得到司马睿的支持后,祖逖迅速的行动了起来,在江阴招募了两千人的军队,由于没有得到铠甲兵器,只能自己铸造铠甲兵器。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祖逖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首先阻挡祖逖北伐的,不是北方少数民族军队,而是地方割据势力。祖逖凭借其的谋略消灭了不服从他命令的地方势力,在战领谯城后,在豫州最终稳住了他的根基。

正在祖逖决定北渡黄河继续北伐,但是此时后赵石勒之子石虎率领五万军队前来与祖逖作战。东晋太兴二年(319年),祖逖出兵征讨陈川,石虎则率五万大军救援,结果被祖逖所击败。祖逖在击败石虎后,继续大力消灭和拉拢地方势力,积极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

而此时东晋朝廷内部矛盾却日益尖锐,权臣王导蓄意谋反。祖逖因此日夜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最终导致忧愤成疾,最终于公元321年在雍丘病死,时年五十六岁。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刘琨。

扩展资料

 祖逖和刘琨是晋朝时期的一对好友,两人有着相同的抱负,但愿为祖国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两人感情深厚,惺惺相惜,常常同塌而眠。

  一天半夜,祖逖听见公鸡的啼叫声,他灵机一动,与刘琨约定以后听见鸡叫声便起床练剑。于是两人一边刻苦练剑,一边广泛阅读书籍,天长日久,终于变得文韬武略,能文能武,实现了报效家国的理想。

闻鸡起舞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它的意思是听到鸡叫声便起床练习舞剑,常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发奋图强、及时振作、努力刻苦,是褒义词。

闻鸡起舞的近义词有然糠照薪、发奋图强、锲而不舍、废寝忘食、自强不息等,反义词有自暴自弃、苟且偷安等。

闻鸡起舞故事里的主角后来怎么样了

成语“闻鸡起舞” 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晋书·祖逖传》记述:东晋时期著名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个“闻鸡起舞”主人公的故事。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名将、军事家。祖逖家是北方的大姓,祖上世代担任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他的父亲祖武,曾任太谷太守,祖逖还不大时,父亲就去世了。祖逖兄弟六人,性情都比较豁达。祖逖少年时比较淘气,就是不喜欢读书。他干事不拘小节,轻财重义,为人慷慨,很有志向。他经常周济贫困百姓,别人问他,他不说自己,只是说兄弟的主意。祖逖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开始发奋学习,博览书籍,涉猎古今。和他接触过的人,都称其有治世、辅国之才。

24岁那年,阳平郡郡府推举他为孝廉,司隶校尉列举他为秀才,祖逖都不肯去应命。太康十年(289年),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特别要好,经常在一起谈论世事,有时谈到深夜还不入睡,各自披着被子坐在一起,相互勉励:“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公鸡刚叫头遍,祖逖就叫醒刘琨,立即拿起宝剑锻炼,切磋武艺。“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由此产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美谈。

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也随军出征,不料在荡阴战败,祖逖逃回洛阳。惠帝被挟持到长安后,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相继征召祖逖,祖逖都没有应命。辅政大臣、东海王司马越直接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但祖逖适遇母亲去世,以丁忧守孝为名没有去任职。

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诸王纷争,洛阳陷落,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淮泗(今安徽、江苏一带)避乱。他躬自步行,把车马让给老弱病人,又把粮食、衣物和药品分给有需要的人。逃亡途中多遇盗贼险阻,祖逖应付自如,被一起逃难的人推为“行主”(管事的头儿)。到达泗口(治今江苏徐州)后,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治今江苏镇江)。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侍中、左丞相、大都督司马睿主政,命祖逖等率兵赴洛阳勤王。当时,豫州(今河南大部)地区主要有两股势力为大;一股是羯族首领的石勒部,一股是汉族的坞堡(非人名,是部落首领代称)部。他们互相联系,表面依附晋朝,暗中对晋使绊子,八王之乱末期,这两部分人马后来逐渐归后赵石勒统一指挥,多次与晋军发生对峙,时有摩擦。

司马睿偏安一隅,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司马睿尽管不愿意北伐,但又不想公开反对,以免落下恶名。极不情愿的给了祖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名誉。又象征性的拨给他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兵士,自造兵器”。

司马睿的消极态度,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缺兵少粮,尚可想法子,没有兵器如何打仗?祖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旧部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并在大江之中,用力拍击船楫,立誓说“如果不能扫平中原,祖逖就像江水一样,有去无回”。他们渡过长江后,暂时驻扎在淮阴,开始起炉冶铁,锻铸兵器,又招募到士兵二千多人,祖逖同时训兵备战。

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司马邺被汉(前赵)文帝刘渊俘虏。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邺(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祖逖的军队得到江北老百姓大力支持,捐款捐粮,很快打下了安徽北部及河南南部豫皖地区。祖逖用离间计,引诱张平部将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祖逖进据太丘,围困谯城(今安徽亳州),对谯城守将晓以利害,樊雅于是率众出城归降。

太兴二年(319年),祖逖进一步北伐,他宣布:原参加胡人(少数民族,这里指石勒羯族)队伍的人,愿意参加晋北伐军的欢迎,不愿参加的回去好好干活,继续参加胡人的坚决打击。陈留(今开封东)有一个叫恶霸叫陈川的,投靠了石勒。祖逖就坚决予以打击,石勒的弟弟石虎率兵增援,被祖逖伏兵打败,陈川捉到后,被处以极刑。大大震慑地方豪强势力,很多人不敢明面上和石勒军联系。祖逖杀了陈川,攻下浚仪(今河南开封),镇守雍丘(今属开封)。

祖逖喜欢用怀柔、攻心之术。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祖逖以后捉到了不少濮阳石勒、坞堡的部下和探子,他总是优待他们,送他们回去。家属在这边的,就让他们与家属团聚。这些人感激祖逖的恩德,联络了很多人过来归附。石勒、坞堡认为这样下去,必定会不战而败。石勒、坞堡派一万多精兵抵拒,被祖逖打败。每次打仗,石勒总是让坞堡军打头阵,并扣押不少坞堡汉军家属做人质。坞堡由此与石勒离心离德。祖逖让他们表面依附石勒,也假装相互攻打,目的让他们通风报信。坞堡感谢祖逖恩德,石勒一有什么动静,马上就报告了祖逖。

祖逖早年好友刘琨经常给石勒那边的亲戚写信,大力称颂祖逖威德,希望他们能为和平出一把力,并保证不会为难他们的。晋元帝司马睿下诏擢升祖逖为镇西将军。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主动命人在成皋为祖逖的母亲修缮茔墓,又致信请求互市。祖逖虽未回信,却开通了双方互市,为此收利十倍,兵马日益强壮。后来,祖逖部将童建叛归后赵,石勒将其斩杀,向祖逖示好。祖逖亦与石勒修好,禁止边将进侵后赵,边境暂得和平。

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不久,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祖逖死后,豫州百姓如丧父母一般,痛哭失声。谯梁百姓为他修建祠堂。

祖逖死后,后赵石勒趁机入侵河南,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又被后赵攻陷了。

纸上谈兵,入木三分,指鹿为马,闻鸡起舞这几个成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赵括,讲的是赵括学习兵法的故事!

入木三分主人公是王羲之,讲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故事!

指鹿为马主人公是赵高,讲的是赵高颠倒黑白的故事!

闻鸡起舞主人公是祖逖,讲的是东晋将领祖逖满怀抱负的故事!

闻鸡起舞成语的由来与故事是怎样的

闻鸡起舞(拼音:wén jī qǐ w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典故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祖逖(266~321),字士雅。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后。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八王之乱又经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北方沦陷,只有刘琨坚守在并州,是当时北方仅存的汉人地盘。后因爱慕刘琨发兵帮助的鲜卑首领拓跋猗卢被兄弟杀死,没有兵力与各族争斗,投奔辽北,后因辽北内部争权而死。诗仅存3首,却与左思齐名。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寓意

刘琨和祖逖能成为东晋著名将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国仇家恨和爱国精神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另外,他们勤奋刻苦,为实现梦想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只有持之以恒、永不放弃,才有可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和荣光。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为褒义词。一般在使用时多用于象征或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中,是引用典故的用词手法。现代的意思是形容立志为国效力的人奋发自励。

运用示例

后晋·刘昀《旧唐书·韩混传》:“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

明·吾邱瑞《运甓记·新亭洒泣》:“遭时不幸,闻鸡起舞兴堪乘。”

清·孙雨林《皖江血·兴学》:“闻鸡起舞心还壮,造时势,先鞭不让。”

曹靖华《花》:“令须发霜白的人,闻鸡起舞。”

丁玲《真》:“要宣传这里的农民都闻鸡起舞,乐于从军,而知县呢,则亲自抚慰。”

成语辨析

闻鸡起舞—顿学累功

“顿学累功”指的是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闻鸡起舞”与“顿学累功”尽管都有勒奋练习,努力奋进的意思。不过,它们的适用对象不同。“闻鸡起舞”多指代那些拥有一技之长而为国尽力的人;而“顿学累功”指代的是天资不聪颖的人只要勤奋勇敢,也会取得成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