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解释
闻 鸡 起 舞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近义词:发愤图强、废寝忘食、锲而不舍
反义词: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 成语故事 //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从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即听到鸡鸣叫就起来舞剑。后来用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自励。但为什么会被引申出来这个含义呢?这就要从成语典故说起。
晋代的祖逖(tì)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出自《晋书·祖逖传》: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cù kūn)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想获得超常的本领,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只有通过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实现理想。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现在天亮的越来越早,天气越来越暖和,大家早上起床上学上班也越来越容易,这时候,咱们不妨向祖逖学习,闻鸡起舞,早起为美好的生活奋斗吧!
闻鸡起舞的意思是什么
以“闻鸡起舞”比喻及时奋发。
闻鸡起舞
读音:[ wén jī qǐ wǔ ]
出处: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白话译文: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所以后来才会成为英雄。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自强不息
读音:[ zì qiáng bù xī ]
释义: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译文: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闻鸡起舞是什么意思
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据《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tì)(266—321),字士稚,晋代范阳遒(qiú)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他从小死了父亲,依靠哥哥抚养长大。由于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到十四五岁时还不肯好好读书。后来,祖逖感到自己这样下去没有什么出息,就检点行为,认真读书。几年里,他不但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寻师访友,探讨学问,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能,渐渐受到人们的称赞。
过了几年,祖逖移居阳平(今山东莘县),后来和名士刘琨一起到州里去做主簿。两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合盖一条被子睡觉,关系十分亲密。每到深夜,一听见喔喔的鸡啼声,两人就起来舞剑,一直舞到东方发白。从此,“闻鸡起舞”就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后来,西晋发生内乱,祖逖率族人几百家渡过黄河,南迁到淮河流域。公元307年,祖逖被琅玡(láng yá)王司马睿征召为谘祭酒(军事顾问官),移居到京口(今江苏镇口)。公元311年6月,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祖逖要求北伐,收复中原。司马睿内心不愿作战,只任命他为豫州刺吏,要他自己招募军队,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一百多家横渡长江,当船到中流时,他举起桨来叩击着船舷起誓说:“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就决不再渡江回到南方去!”
祖逖有勇有谋,不久就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但他的行动引起了晋朝统治集团的疑忌,对他施加压力。公元321年,祖逖五十六岁时,怀着未了的志愿饮恨而死。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准备为国效力的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