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真的无法挽回了吗?如果让赵云或王平去守街亭,街亭会万无一失吗_街亭_马谡_北伐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街亭 街亭 马谡 北伐

本文目录

  • 街亭失守真的无法挽回了吗
  • 如果让赵云或王平去守街亭,街亭会万无一失吗
  •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 街亭之战马谡做错了吗
  • 如果诸葛亮单派王平镇守街亭,那么街亭能守得住吗
  • 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历史会是什么样
  • 马谡如果守住了街亭,蜀汉是否可以重现秦国当年的格局
  •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够堵住张郃,诸葛亮是不是能够拿下整个凉州
  •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和马谡失街亭两人的军令状一样吗,都是斩首吗

街亭失守真的无法挽回了吗

街亭是蜀汉北伐大军后勤保障的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在战略上是绝对不可以失守的。诸葛亮明知道其中厉害,但是却错误地起用了他的学生马谡来守卫,结果导致街亭失守,使自己的后勤部门的几千老弱残兵直接面对来势汹汹的司马懿几十万虎狼之师,形势相当危急。

其实司马懿也看到了街亭对诸葛亮北伐大军的重要性。于是,决定亲率重兵攻打街亭,出征前他就分析道:“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果真,司马懿用计攻下街亭,街亭守将马谡兵败逃亡。司马懿率大军直逼蜀军后勤部队驻扎的老巢西城。西城内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关兴、张苞两将早被诸葛亮安排去转移姜维的母亲前往汉中去了。而魏延、吴懿两将此时还在陇右围城,与魏军作战正酣呐。内无人马,外无救兵,可见诸葛亮此时的境地已是非常的凶险了。

于是,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上,一场经典的战例戏剧性地发生了。我们不必过分苛求《空城计》在历史上有没有真的发生过,但这场在三国演义中两个最具智慧的人的较量,作者的构思是非常精彩绝伦的。诸葛亮也赢的漂亮,也因此赢得了撤回汉中的宝贵时间。

街亭失守,意味着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代功败垂成,蜀军元气大伤,所以,它在战略上失败的结果是难以挽回的。

如果让赵云或王平去守街亭,街亭会万无一失吗

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过了,就没法再篡改,想再找出能改变当时发生的历史,就只能用假设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马谡守街亭,而是改用赵云或王平其中任一人,能不能守住街亭呢?现在也只能做个推测了。

首先,街亭应该是个咽喉要道,宜守不宜攻。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时诸葛亮如果能派个有战场作战经验且稳当持重的大将守街亭,严格按诸葛亮死守防御的要求去做,也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诸葛亮也许觉得街亭险道,宜守不宜攻吧,有心想历练下马谡,就派出了马谡守街亭,不想竟铸成了千古大错。其次马谡是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人。这点儿刘备临终时就告诉过诸葛亮,刘备纵横一生,应该说在识人用人上,还是可以的。但马谡很有才华,兵书战策了如其胸,在诸葛丞相身边做事,就是诸葛亮做事心中有疑惑,也常常咨询马谡。平南中时,就是马谡向诸葛亮献的“攻心为上”的计策,受到诸葛亮的重视,七擒七纵,很快平定了南中。诸葛亮正是感到了马谡的才华见识,才想好好历练历练马谡,以备日后大用。不想马谡只是个纸上谈兵之人,从没带兵打仗的实战经验,却刚愎自用,死扳教条,再加他常在丞相身边工作,丞相有事也多次征求自己的意见,就没把诸葛亮严守防御街亭的将令当回事儿,到了街亭就不当道安营扎寨,而是跑到山上凭险自守,还说什么可以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来。再次马谡贪生怕死没有领会到严守防御的要点。既然是严守,就要彻底阻挡住敌军的来路,就要当道扎营寨,这没半点儿商量的余地。本来敌众我寡,就要充分发挥地形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采取一切可以加强防御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当道防御的准备工作。但马谡到了街亭,首先想到的是自保,在这种思想的导引下,就选择了到山上扎营的奇想。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被敌军顺利控制街亭要道,然后围山断其汲水送粮道,山上守军不战自乱,再想让山上守军来个猛虎下山,那只能是异想天开。其四赵云、王平久经战阵,战场经验丰富。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赵云王平多年实战,服从将令,如果让其中一人带兵守街亭,一定会严格按诸葛丞相将令去办,以严守为主,当道扎营,切实做好严防死守的抵御工作。等张郃军到,一定会奋力御敌,人在阵地在,必将阻敌于街亭要道之外,很好完成街亭阻击任务。即使敌军过于强大,最终守不住街亭,也一定会为诸葛亮争取更多的排兵布阵时间。街亭虽失,但自己已严尊将令把守尽责,情有可原,追究其来也罪不至死。

总之,街亭之失,直接导之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有用人不当之责,马谡有不尊将令之失,有人说马谡死得冤,替诸葛亮背了锅。战场上违背将令,导致失败,责任人本就是死罪,没什么替谁背锅不背锅的道理。要说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出于好心,想进一步历练历练他,没想到马谡真是言过其实,不堪大用,马谡死得不冤。如果派赵云或王平去守街亭,凭着他们忠诚持重及丰富的战场经验,也许历史上就会是另一种情形吧?。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马谡弃街亭布防而屯兵于山上,目的是破釜沉舟,置部队于死地而后生,以激发全体将士排除杂念,义无反顾,同仇敌忾,敢于牺牲,勇往直前。这是用心理战对付张郃,可惜功败垂成,身败名裂,为什么败了呢?
1.马谡是优秀的参谋人才,不适合带兵列阵,诚然,“收获孟获”理论,“联吴抗曹”理论都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出使东吴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都是文职工作,拟计划,搞谈判他是一流人才;而两军对垒时要战场经验,要军队威信,要有令人信服的战绩,这些他都不具备,纸上谈兵的意气风发,与大刀阔斧的杀敌冲锋是两码事。

2.他面对的是能征惯战的魏之名将张郃。

这是劲敌,张郃身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在魏军中资格老,先主刘备在与张郃对阵的时候也没有占上风,汉中之战时,刘备亲率一万多精锐士卒,利用十队士兵轮番攻击张郃,而张郃全无惧色,带头上阵肉搏,死战不退,在气势上就压倒了刘备,充分说明张郃有极稳定的心理素质与高深的战术素养;你想用心理战对付他,根本用错了对象。
3.马谡没有嫡系部队,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冷兵器时代,部队的令行禁止是取得胜利的保证,我们平时说“田横五百壮士”,项羽有“江东八千子弟”,岳飞有撼不动的“岳家军”,戚继光有“戚家军”,从一个侧面印证,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主将要有自己的一班人马作为核心,在冲锋陷阵时取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它士兵效仿跟随,才能形成泰山压顶的气势!

马谡在战场上单纯依靠军令来调动军队,很幼稚,自己又没带头冲锋;作为新来的指挥官士兵还不知道你几斤几两,为什么要为你卖命?指挥不了就杀偏将立威,暴露了自己的浅薄与无实际指挥能力,这是致命问题。

马谡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在部队里成长起来的,不能被认为是核心人物,非常容易溃败。足智多谋的张郃断掉马谡军水源的时候,蜀军人心涣散,敌军兵临山下,马谡无法掌控自己的部队,张郃进攻时,蜀军成一盘散沙,军队不能同仇敌忾,就注定不会置死地而后生。

街亭之战马谡做错了吗

街亭之战,马谡犯了致命的错误,就是山坡扎营。在当时敌众我寡的兵力下,想用冲锋击退敌人的想法是幼稚的。应当当道扎营,挡住敌人的去路,固守营盘争取时间。

街亭之战的失败,使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

反映了马谡言过其实,纸上谈兵。

如果诸葛亮单派王平镇守街亭,那么街亭能守得住吗

在《三国演义》中,王平的戏份不多,因此名气不大,很容易被人低估。不过按照正史记载,王平是三国后期蜀汉的防御战专家,张郃克星,即使魏延与之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让王平来镇守街亭,那么肯定能守住。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攻打陇右时,因为魏国缺少防备,加上赵云又率疑兵出箕谷,吸引了关中魏军的主力,陇右空虚,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少城池叛魏降蜀,因此蜀军进展顺利。

魏明帝曹叡亲自率五万大军增援关中。他一面命曹真去对付赵云,一面命张郃兵进街亭,增援陇右,自己则坐镇长安。

在接下来的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没有在街亭路口下寨防御,而是率军上山。结果被张郃切断了水道,蜀军因为缺水溃散,街亭失守。魏军增援陇右的道路被打通。诸葛亮不得不仓促撤军,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马谡这样从来没单独带兵打过仗的人,却不用魏延等老将有些儿戏。不过考虑到此时陇右尚有不少忠于曹魏的势力还在抵抗,像雍州刺史郭淮就率军退守上邽,陇西郡的魏军也坚守城池。而且凉州的魏军也正在南下,蜀军还有不少硬仗要打。

相比之下,此时尽管陇右告急,蜀军主力已经暴露。但是赵云驻守的箕谷临近长安,威胁更大。更何况曹叡自己也在长安,显然魏军在击退赵云前,不可能把主力调到陇右,所以张郃统帅的只是一支偏师而已,不是魏军主力,守街亭相对是一个比较轻松的任务。

因此不管是派谁去街亭驻守,只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在路口下寨,不给张郃可乘之机,那么守住街亭的可能性极大。更何况王平在蜀汉那也是防御战的大师级人物,让他来守就更没问题了。

说起来马谡在街亭战败时,王平就是他的先锋,也在街亭。在马谡想率军上山时,王平就对此劝谏,但是马谡却没有听,最终招致大败。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不过即使如此,王平还是带着手下千余士兵鸣鼓自持,虚张声势。张郃以为蜀军大至,不敢进逼,率军后退。王平得以收拢残军撤回。所以战后诸葛亮将马谡和张休、李盛等将处死,另外黄袭等人也被撤职,以示惩罚。参加了街亭之战的众将中,只有王平受赏,被升为参军,讨寇将军,封亭侯。

而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时,王平和张郃再次相遇。这次王平驻守南围,张郃率军屡攻不克。最后因为司马懿被诸葛亮击败,张郃也只能败走,第二次败在王平手下。

所以张郃遇到王平还真没什么招。不过比起来,张郃还算幸运的。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因病在军中去世,他临终前命长史杨仪率蜀军撤退。魏延和杨仪一向关系势同水火,因此不满诸葛亮这个安排,一怒之下起兵攻打杨仪。杨仪命王平去平乱,结果王平击破魏延人马,平息了叛乱。魏延最终被马岱追上杀死。

而曹爽伐蜀时,也是王平镇守汉中,率三万蜀军挡住了十多万魏军。最后费祎、姜维率蜀军主力赶来,魏军大败而走,死伤惨重。

我们不难看到,历史上的王平比演义上可强得多,张郃、魏延等名将对他都没什么办法。街亭之战王平以逸待劳,又占据了地利,张郃兵力上也没什么优势,自然守得住。

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历史会是什么样

马谡没有失街亭的话,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还是会失败,但是战果会大的多。

很多人扼腕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功亏一篑,但是实际上诸葛亮此次北伐并不占据优势,即使守住街亭,也很难挡住魏军接下来的攻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看着声势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纷纷响应,蜀军进展顺利,但是这只是以赵云为疑兵出斜谷道攻打郿,进占箕谷吸引为魏军主力,陇右空虚所造成的,并非因为蜀军兵力强大和战斗力强劲。

在兵力对比上,蜀军处于劣势。

蜀军北伐的兵力,史书上并无记载,我们只能从史料中推测一二。在蜀汉灭亡时,全国还有十万两千士兵,但是这包括了驻守各地的部队,而姜维统帅的蜀军机动部队,则只有“步骑四五万人”,考虑之前的战斗损失,蜀汉晚期能机动的兵力最多不过六万左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国力比蜀汉晚期要强一些,蜀军数量应该也要多一些。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第一次北伐时,永安的李严手下还有相当数量的部队。在曹真伐蜀时,李严带两万大军到汉中协助防守,诸葛亮才得以掌握这支部队。

因此在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还没有掌握所有蜀军,能用于北伐的部队的数量,不会比姜维的机动兵力更多。而且他还需要在汉中留下一定的兵力防守,因此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应该在五万人左右。

而魏国虽然对于蜀军北伐估计不足,但是雍凉二州有很多胡人,常有叛乱发生,因此两地驻军不少。而长安也是魏国在关中地区的支柱,也肯定有相当数量的驻军。而在蜀军北伐以后,魏明帝曹叡又亲率五万大军增援,此时在关中、陇右一带,魏军在兵力是占据优势的。

而且从之后魏国的历次军事行动看,五万大军远不是魏军可动用兵力的上限,如果需要,魏国可以调动更多的部队增援关中,因此从兵力上来说,蜀军是处于绝对劣势。

更糟糕的是,蜀军的战斗力,此时也很难和魏军抗衡。

在夷陵之败后,蜀军损失惨重,损失了很多将领和老兵。诸葛亮掌管军事以后,经过6年时间蜀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南中之战部队也得到了锻炼,但是相比魏军,还有相当的差距,在几次战斗中都没有获得胜利。

我们要注意到魏军的部署是以大将军曹真都督在郿县迎击赵云,张郃则攻击街亭,曹叡亲自坐镇长安为后援,这样看来张郃所统帅的魏军并非主力,应该只是前锋。街亭之战虽然主要是马谡部署失误,但是面对魏军前锋还是被击败,可见此时蜀军的战斗力和魏军主力部队还有相当差距。

甚至蜀军在面对陇右魏军地方部队时也不占优势。陇右雍州五郡有三郡叛乱,但是陇西和广魏尚有魏军抵抗。诸葛亮曾经派蜀军一部去攻击陇西郡,结果被陇西太守游楚率军击退。而雍州刺史郭淮率雍州部队在列柳城击败蜀将高翔。

所以从战斗力方面来说,蜀军也没什么优势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马谡成功在街亭挡住张郃,蜀军要平定陇右,也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事。而曹真一旦击败赵云,那么魏军主力部队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西进,面对优势魏军,蜀军能继续守住街亭多久是一个问题。

而且继续攻击街亭并非魏军唯一可选方案。

对于魏军来说,因为在兵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可选择的方案很多。除了继续攻击街亭外,也可以走陈仓狭道直扑祁山,攻击蜀军后路。或者是分兵从关中攻击汉中,迫使诸葛亮退兵。

另外除了关中的魏军之外,凉州的魏军也可以增援陇右。在历史上,凉州刺史徐邈曾经派凉州驻军南下,收复了南安。因此曹叡也可以派遣一支部队北上安定,和凉州军汇合以后再南下救援陇右。

无论魏军采取哪种方案,蜀军都不得不将更多兵力用于防御魏军援军,用来平定陇右的兵力更少,很难击败郭淮,平定陇西等郡。而时间拖的越久,魏军能调集的部队越多,对蜀军越不利,最终还是只能撤退。

因此以蜀军第一次北伐的实力来说,天水等三郡响应只是出其不意达成的战术效果。等魏国反应过来,即使马谡守住街亭不失,也很难继续扩大战果。当然,如果马谡守住街亭的话,那么魏军西进的速度将会延缓,那么诸葛亮有机会将天水等地的居民多迁走一些,获得的利益将更大。

马谡如果守住了街亭,蜀汉是否可以重现秦国当年的格局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一度局面大好,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起而响应。然而此后不久因为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匆匆撤兵。很多人因此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马谡没有守住街亭。但是实际上即使马谡守住了街亭,结果也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实力有限。

蜀汉是魏蜀吴三国中国力最弱的一家,其土地面积、人口数和军队数都排倒数第一。蜀汉灭亡时蜀军总兵力不过10.2万,而其中姜维统帅的蜀军机动部队不过4、5万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国力虽然要比末期要强一些,但是强的有限。加上此时李严在永安也控制着大量部队,是诸葛亮无法调动的,因此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最多也就5万人的样子。

相比之下魏国的实力就强的多了。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不算魏国原来在关西的部队,仅曹叡率领的援军就有5万之众。其兵力已经和蜀汉北伐总兵力相当,加上关西原有各军,魏军是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开始进展顺利,主要是打了魏国一个出其不意。

自刘备死后,曹魏上下大多认为蜀汉国力衰微,不可能北伐中原,因此对其戒备之心并不是很重,关西地区兵力不是很足。雍州、凉州的地方部队,平时也是以预防胡人叛乱为主。

而诸葛亮在出祁山前,还特意命赵云出斜谷,宣称要攻打郿县。郿县临近长安,长安又是魏国在关西最关键的要点。所以大将军曹真亲自率兵前来迎击,这么一来陇右就更空虚了。

既没有做好和蜀军作战的准备,兵力又空虚。诸葛亮其实是出奇制胜,这也是陇右防御在短时间内崩盘,被蜀汉连夺三郡最主要的原因。蜀军的实际战斗力并没有那么强,这可以从此后蜀军攻打拒绝投降的陇西郡,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而得到验证。

从陇西郡之战结果看,蜀军面对魏军主力时胜算不大。

诸葛亮守街亭是为了迟滞魏军西进速度,为扫平陇右争取时间。

诸葛亮也深知一旦魏国反应过来,判明赵云这一路只是疑兵,主力西进,那么蜀军是难以抵挡的。实际上就在街亭之战差不多的时候,曹真已经率军发起进攻,击败了赵云,此时魏军就已经随时可以大举西进了。

诸葛亮命马谡去守住街亭,是因为街亭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要点。一旦守住街亭,那么就可以减缓关中魏军西援的速度。这样诸葛亮就有时间击败陇右的残余魏军。一旦全取了陇右,那么对于蜀军来说就可以利用陇右的资源和魏军在街亭一线打消耗战。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设想

首先,即使马谡击退张郃,但是随着魏军主力赶来,单靠马谡一军的兵力也是难以坚持太久的。而此时蜀军在陇右除了陇西郡外,上邽还有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而北面凉州的驻军也在南下,面对的敌人并不少。诸葛亮在魏军主力感到街亭前平定陇右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从关中到陇右并非只有街亭一条路。魏军还可以从陈仓故道直扑祁山,威胁蜀军后路。而这条路当年马超进攻祁山时,张郃曾经率军走过,并不陌生,他肯定会想到。如果魏军兵分两路,那么蜀军也肯定要跟着分兵。在蜀军兵力比魏军少的多的情况下,这是很危险的事。

第三,魏国的总体实力远强于蜀汉,即使曹叡所带的5万大军一时无法击败蜀军,那么可以继续抽调援军前来。必要时候还能通过陈仓道等直接攻击汉中,迫使蜀军撤军。

所以即使马谡击退了张郃,守住了街亭,接下来对于蜀军来说还是有多的困难,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而在最不利的情况下,魏国依靠绝对的兵力优势,也至少可以守住关中一带,蜀汉最多不过是夺取陇右而已,无法和当年秦国一样,实现割据关中的格局。

如果马谡在街亭能够堵住张郃,诸葛亮是不是能够拿下整个凉州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用的计谋叫:声东击西、扼守要道、阻敌援军、收割城池

1、声东击西

诸葛亮以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军队作为疑兵,大张旗鼓地出兵褒斜道,出箕谷,吸引曹魏关中主力,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然后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走祁山道,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是夺取陇右五郡

从汉中到关中一共有五条路,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祁山道的北边是曹魏的陇右地区,陈仓道的北面是陕西的宝鸡(当时叫陈仓),褒斜道的北面是陕西的眉县,傥骆道的北面是陕西的周至,子午谷道的北面则直通当时的长安(今陕西西安)。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的主力在最西边的祁山道,而赵云的疑兵在中间的褒斜道,两者之间相距300公里以上,被赵云吸引的曹真10余万主力也在陕西周至县一带,就算魏军主力后来发现了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从陕西周至一带赶到陇右地区,最快的骑兵也要4~5天,步兵的时间就更长了,要7~10天,诸葛亮就是打这个时间差。

2、扼守要道、阻敌援军

从当时的长安经陕西周至、陈仓到陇右地区,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叫陇山道,也就是关陇大道,适合大军行进,后来张郃率领5万大军走的就是陇山道,陇山道通往陇右地区只有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就是街亭,马谡就守在这里,马谡扼守了关中进入陇右的交通要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阻止曹魏的援军进入陇右。

汉中到关中的五条蜀道

另一条路是小路,叫渭水道,比较难走,全程沿着渭水往西走,道路崎岖、山高谷深,走走小股部队还行,如果军队数量多了,这条路很难走,一般行军不会走这条路,这条路的尽头就是祁山道上的上邽,这个地方原本是魏军设置的据点,但诸葛亮在出祁山道之后,把这里包围了,同样是蜀军用来阻击魏军援军的据点。

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了,关中进入陇右的交通要道全部被蜀军控制,诸葛亮就是想借助地形地利,把从关中方向过来的所有魏军援兵挡住,然后自己亲率蜀军主力攻占陇右五郡。

3、收割城池

陇右五郡分别是:陇西郡、广魏郡、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其地理范围在今天甘肃省的南部,这里的位置非常重要,从关中到凉州必须要经过陇右地区,诸葛亮一旦控制了陇右地区,就切断了曹魏关中与凉州地区的联系,这是诸葛亮北伐非常重要的一步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图

收割陇右五郡的任务由诸葛亮亲自担任,当诸葛亮率领蜀汉主力一到陇右,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三个郡就投降了,只有陇西郡与广魏郡不愿意投降,当蜀军攻打陇西郡时,陇西郡太守游楚就对蜀军说道:

如果你们能阻断陇西一个月时间,让关中的曹魏援军不能到达这里,我陇西郡不用你来攻打就会投降,如果你做不到,你们这样是无法成功的。

游楚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陇右五郡的兵力无法抵抗诸葛亮的蜀军主力,陇右虽然有五个郡,但大多都是郡县兵,兵力少而且不强,曹魏在关中的主力都集中长安附近以及从汉中通往关中五条道的附近,当然祁山道也有,但被诸葛亮的主力包围了。

街亭之战

诸葛亮率领的可是蜀汉政权的主力部队,除去赵云、马谡之外,至少还有三四万人,这个时候能救援陇右的曹魏军队只有从凉州南下,事实上,当诸葛亮攻打陇右时,凉州刺史徐邈就已经派出了参军和金城太守率军攻打南安郡的蜀军,并取得了一些胜利。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并不担心凉州方向的魏军,因为整个凉州实力也并不强,况且凉州还得防守西北的胡人游牧民族,也不可能倾巢来救援,即使凉州魏军全部到来,也需要时间的,诸葛亮打的就是时间差,能在魏军援兵到来之前,把陇右五郡全部拿下,到时候就可以依靠城池和城中的补给反抗魏军援兵了。

马谡守街亭

所以整个战争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马谡所守的街亭,决定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成功与否,其实守街亭并非只有马谡一个将领,还有王平、魏延、高翔等将领,王平是马谡的副将,魏延率领一支军队守在街亭右边的山谷中,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守在街亭左边的列柳城,马谡是主将,马谡一败,魏延被张郃堵在谷中,高翔被郭淮击败,只有王平用计谋挡住了张郃。

回过头来看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整体战略,确实算是高明,所有能想到的问题,诸葛亮都想到了,唯独有一个问题他没有想到:马谡居然放弃当道扎寨,自作主张上山扎营,没能挡住张郃大军,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把街亭给丢了

诸葛亮用错了人

街亭一失,魏军援兵从街亭进入陇右,增援陇右五郡,诸葛亮再想攻下陇右五郡已经不可能了,同时街亭丢了之后,蜀军的战略陷入严重被动的境界,如果魏军沿着祁山道南下切断蜀军退路的话,诸葛亮分散在陇右五郡的蜀军主力就会被切断归路,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诸葛亮正是看到了这一危险,所以在得知马谡丢了街亭之后,立即放弃陇右五群,全线撤退。

为诸葛亮争取时间撤退立下大功的人就是王平,王平率领一千人以计谋挡住了张郃大军,致使张郃不敢趁胜追击,蜀军依然控制了街亭以南的祁山道,直到诸葛亮率主力安全撤退,自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

那么问题了,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一定能成功吗?

答案是可以的

陇右的位置

如果马谡挡住了张郃的主力,也不需要很久,就像陇西太守游楚说的一样,只要挡住一个月时间,诸葛亮就能收割陇右五郡,攻占所有城池,拿下城池后,诸葛亮就能靠这五郡提供补给,占据城池,同时与祁山道连成一片,成为蜀汉的控制区。

那么魏军会如何反应?

张郃如何夺不下街亭,肯定会想其他办法,渭水道是一个选择,但由于路难走,也被诸葛亮派兵严密防守,也很难突破,只能从关中北上绕个圈子经宁夏到达凉州,然后再联合曹魏凉州军队一起南下攻打陇右,这样一来,需要的时间会更多,一个月时间都不止。

三国鼎立图,陇右能切断凉州与关中的联系

那么在这段时间中,诸葛亮以蜀军主力拿下陇右五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接下来,诸葛亮就切断了曹魏凉州与关中的直接联系,然后诸葛亮会经营陇右五郡,巩固占领区,一面阻挡来自关中地区的魏军,另一面会北上攻击凉州,因为这个时候的凉州是陇右背后的眼中钉,这也是诸葛亮整个北伐战略中的一个小战略。

如果凉州受到攻击,曹魏依然很难救援,关陇大道是走不了,补给只能绕远路,而且效果还不好,凉州只能孤军奋战了,其最后的结果就是如同陇右五郡一样,诸葛亮利用地利和时间差同样会攻下凉州。

诸葛亮历次北伐图

不过以魏国的实力,尽早会攻下街亭,马谡就算能守住街亭一个月时间,也不能永远守得住,街亭毕竟没有达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步,当曹魏缓过神来,拿出实力,依然能够攻下街亭,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曹魏与蜀汉会反复争夺街亭这个地方,毕竟这里是扼守关中与陇右的交通要道,同时还能切断关中与凉州的联系,只要诸葛亮能夺取陇右五郡,蜀汉与曹魏就会在街亭一带的祁山道进行反复争夺,至于凉州,只要失去了与关中的联系,迟早要被诸葛亮所控制的。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和马谡失街亭两人的军令状一样吗,都是斩首吗

谢谢邀请。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和马谡失街亭,两人立的军令状都是斩首。

演义小说中常出的所谓军令状,实际上相当于部将向统帅提出的承诺书,必须完成某个任务,如果完不成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提头来见。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请命到华容道拦截曹操,和马谡请命去街亭阻拦魏军,都有立军令状的段子。从程序上说,是完全一样的。

孔明曰:“倘 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 军令状。”云长曰:“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谡曰: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 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 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 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但就本质上而言,两者完全不同。

首先,在最初的战略格局上不同。一个是诸葛亮意料中事,另一个是诸葛亮意料外事。

关羽违反军令状放走曹操这事儿,是诸葛亮事先就心知肚明,故意纵容关羽放走曹操的:

玄德曰:“吾弟义 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 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而马谡失守街亭,对诸葛亮而言,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惨痛损失:

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 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

其次,从影响结局上,一个没有不良后果,另一个造成严重后果。

从客观上说,关羽的违令放走曹操,实际上并没有给蜀汉造成致命损失。按照原著,诸葛亮表面上说的是“操贼合未身亡”,反正拿不住曹操,就让关羽做个人情,“亦是美事”。实际上分析起来,如果撇开天数之类的迷信,也可以理解为要留下曹操来制衡孙权。当时东吴势力远远强于刘备,而且周瑜对诸葛亮、刘备已经有了很深的猜忌心,在火烧赤壁之前便多次企图下杀手。如果曹操一死,周瑜失去牵制,必然会全力扑杀刘备。相反留下曹操,趁着曹孙相争,刘备却可以趁机夺取荆州之地。在演义中,后来的进程正如诸葛亮所料,刘备趁着孙曹二虎相争,从中渔利。这反过来也解释了为何诸葛亮明知关羽要放走曹操,还安排关羽前去。

而马谡失去街亭,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根本转折点。原先顺风顺水,接连获胜。但从街亭一失,蜀汉军的全线战略部署失去了依托,只能撤军。可以说,最好的一次北伐机会,就此完全葬送。

最后,在违令过程中,两人的表现不同。一个是为了信义堂堂正正,另一个则是自作主张违背军令。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整个过程来看,就是为了所谓春秋大义,报答曹操当年的恩义。当然,这种为了私人情感,违背公务的举动,其实站在现代角度是不对的。但是,关羽明知自己会被杀,依然放了曹操,这种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属于被赞许的一类: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 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 谓众军曰:“四散摆开。”……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 不忍。……云长曰:“关某特来请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上来?”云长曰:“是从那里 来。关某无能,因此被他走脱。”孔明曰:“拿得甚将士来?”云长曰:“皆不曾拿。”孔 明曰:“此是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但既有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遂叱武士推出斩之。正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而马谡的失街亭,虽然从本心上说,他是奋力与魏军作战失败,似乎比关羽的直接放走曹操要好一点。但整个过程,却是很不堪的,先是违令,然后拒谏:

孔明从 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 去。……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 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 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 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可见,马谡之败,主要在于先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又不听王平的劝谏。同是违令军壮,但造成结果严重得多,故而被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