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辛弃疾没有评价过苏轼?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_辛弃疾_南宋_北伐

为什么辛弃疾没有评价过苏轼

这个问题,还真是让我晕了好久。宋朝词人我最喜欢有两人,李清照和辛弃疾,可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做为稼轩词的爱好者,我仔细而认真地思考了好久,得到一个不敢承诺正确,甚至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答案。

稼轩可能,或许,大概对东坡的词创作持保留看法。但由于东坡是北宋一代文宗,自然不好抨击或质疑,毕竟东坡并不是不会写,也不是写不好,只是个人不大喜欢而已。

辛弃疾是模仿过李清照的词风的(《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可以看出他对李清照的推崇。但偏偏在词作中对东坡少有提及,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李清照写过一篇文章叫《词论》里面对苏东坡存在一些保留看法,这个保留看法就是音律不美。而再看辛弃疾的词,就会明白一些了!

百度上有很多关于苏词和辛词的比较,我这里就不拿别人的东西来装扮自己的虚荣了,仅以我个人看法表达一个恶俗之人的观点。

东坡为人豁达,洒脱,所以他的词显得随意自然,仿佛一个人拎着酒壶坐在石头上和谈哲学,谈人生,谈对美好的向住。稼轩的词却不是这样,典故组合很多,音律俨然分明,仿佛是一个将军拎着一大坛酒,在长亭之外,慷慨陈辞,就此决别。

其实两个都写过很多类似“婉约”的词,但是从“婉约”看来,两人的创作风格并不相同,东坡一贯是那种让人心疼或心喜的直接表白,比如“纵使相逢犹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比如“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非常接近于口语化,像就一脉情浅在指尖滑过。辛弃疾却是另起一行,比如“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比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更像一个雅致的士人,浅吟低唱,情不能已。

也就是说,虽然同类豪放派词人,但是他们的创作模式,技巧,意象,布局,用词,格律,没有一处相同。哪怕是豪放,也是两种不同的颜色标签。

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的创作观点,也是他的创作取向。

且不说什么文人相轻,但是对别人存在质疑或保留看法是允许的,只不过出于对人格,品德,遭遇的认同或尊重,不做置评而已。这种不做置评反而是最大的肯定。

杜甫是我疯狂崇拜的诗人,我认为他的诗完美到令人发指。可是,有一次读书,发现苏东坡并不是特别喜欢杜公,但是他从来不在正式场合里说,只是在暗地里曾经说过一次。

原因很简单,只是他自己个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杜诗不好,也并不代表对杜公本人的质疑。

再说声明,这个想法,只是个人的胡扯之言,做不得真。毕竟后辈俗人,哪有资格对这两人评头论足,一笑而过罢!

何况我并没有通篇细读稼轩全集,又怎敢断定他的文章中没有东坡的字句呢。这完全是假设楼主所说是真实的情况之下,万一错了呢,岂不贻笑大方。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词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首先,我们读这首词时,看到的是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词人登北固楼,远望中原,想到国家大事,思潮翻滚。大宋朝遭遇外族入侵,战乱纷纷,一败再败,致山河破碎,丢失了长江以北大片中原地区。词人一生征战几十年,忧国忧民。而今国家岌岌可危,朝中大臣却懦弱无能,极力言和,没有一个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挺身而出,力据外敌,词人不禁感慨万千。借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讽刺朝中权贵,像猪狗一样,没有一丝英雄气慨。

其次,这首词结构巧妙独特,三问三答,关联密切,逐层递进。思想感情也随之升温。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北固楼。远望大好河山,进而想到国家大事,于是就有了第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历史以来,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太多了,宛如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由此自然引出下片的怀古,借古讽今。下片怀古,盛赞三国孙权,自然引出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最后用曹操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结尾,讥讽当朝权贵,没有英雄模样,实在妙绝。真是大家手笔,千古绝唱。

如何评价辛弃疾最终的结局怎么样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豪放派词人,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常之高,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词人之一。既与苏轼并称“苏辛”,又被称为“词中之龙”。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他已做了极致,但从他一生的追求——“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角度来看,他的一生又是悲情且命运多舛的。

南渡之前:快意恩仇的侠客少年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他出生时济南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二十三之前的人生都是在金国度过的。按理说辛弃疾出生在金国,并且在金国长大,本应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没有太大的执念。但是辛弃疾从小被祖父抚养交易,深受其祖父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 1161年,完颜亮大举入侵南宋,北方的汉人纷纷起义在后方反抗金人的压迫。当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就召集了两千人,并投奔到耿京领导另一支更加强大的起义军中,因为辛弃疾的书生模样,耿京任命辛弃疾担任掌书记,也就是耿京本人的秘书兼参谋。

  • 据《宋史》记载,和辛弃疾一起投奔耿京的还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两人平日里关系不错。但是义端受不了苦,偷走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逃出营地准备向金军邀功。耿京本欲将辛弃疾问罪,结果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当场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追回帅印。当晚辛弃疾就追上义端,随后杀了义端取回帅印,此后耿京更加器重辛弃疾。

  • 后来耿京让辛弃疾渡江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完成使命后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整个义军分崩离析。气愤之下的辛弃疾率领几十人夜袭军营,在万军之中将叛徒张安国生擒,并一路押送到建康,交由南宋朝廷处决。

综上,青年时期的辛弃疾就表现出文武双全,豪气干云的个性,不仅年纪轻轻就能号召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而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更是侠义豪情,夜追帅印和生擒叛徒的事迹让现代人将他形容为“南宋第一古惑仔”。同样的,南宋朝廷当时虽然是主和派占上风,但是对辛弃疾的表现也的确让他引起了宋高宗赵构的注意,于是二十五的辛弃疾就被任命为江阴佥判,正式开始他在南宋的仕途生涯。

南渡之后:壮志难酬的失意官员

辛弃疾在南渡之前在北方起义军中的表现,特别是生擒叛徒的壮举,的确让他名噪一时。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就出任江阴佥判,按理说文武双全的他应该能有一个好的舞台实现自己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是辛弃疾后来的四十年人生中,他虽然报国热情很高,但却一直未受重用。

  • 南宋整体上的保守偏安政策导致大多数时期都是主和派主政。作为一个典型的主战派,辛弃疾与一派天下无事、歌舞升平的环境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因此他在南宋基本上就是在各地的地方官的职务中不断变换,丝毫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 “沦陷区”南渡的身份让他始终处于被提防和被打压的状态。他在南宋历经四位皇帝,包括被认为南宋最有作为的宋孝宗时期,他始终没有获得朝廷的重用和信任。虽然他积极向皇帝建言献策,但大多因为他的身份没有得到重视。

  • 时代大局也没有给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机会。辛弃疾所处的时代是金与南宋的对峙阶段,虽然金国也没有了将南宋一口气吞并的能力,但是也没有给南宋多少可乘之机。总体上来说金国还稍站上风。正如辛弃疾自己写的《美芹十轮》中提到,南宋收复中原的唯一出路是增强自身实力,然后寻找金国的破绽然后一举收复失地。但是当时的金国皇帝中,除了完颜亮之外大部分都还是较为贤明的皇帝。而辛弃疾等待机会一直没有出现。

综上,南渡之后的辛弃疾因为主和派当政,基本上很难有发挥实力的舞台。再加上他的身份和在沦陷区投奔的情况,他也始终被提防和不受信任的状态。只有当南宋朝廷需要一个办事能力强的认识时,辛弃疾才会被朝廷委派到平叛和练军等工作中去。

“杀贼”之叹:四十载人生无用武之地

1207年,南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是此时辛弃疾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说他在病床上上奏请辞后不久,就大呼“杀贼!杀贼!”然后去世。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宋朝名将宗泽临终前高呼的“渡河!渡河”。在辛弃疾南渡之后的四十多年中,他的每一次实现抱负的希望都被南宋王朝完美的扼杀了。

  • 1162年,是辛弃疾南渡之年,也是宋高宗退位,宋孝宗继位的年份,但是初到南宋的辛弃疾受到宋孝宗锐意北伐的鼓舞,非常热忱的提出自己的北伐建议。但是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又是刚刚从金国回来,宋孝宗根本不可能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宋孝宗本人也是刚刚登基,认为自己只要振臂一呼就能轻易战胜金国,收复失地。而辛弃疾提出的方案则是“稳”字为主,以壮大自身实力为基础,再等待金国犯错是辛弃疾的北伐方案。这显然不是刚刚登基的宋孝宗喜欢的方案。

  • 1163年宋孝宗发动的北伐失败了,1164年宋孝宗不得不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随后宋孝宗转而采取更稳妥的策略,即类似辛弃疾的北伐方案的做法。这一时期宋孝宗表现出对辛弃疾能力的关注,不断安排他出任各种地方职务,包括让他在湖南等地练兵,他在湖南组建的飞虎兵实力称雄一时。但是因为没有大的战事,所以辛弃疾也就不断在地方任职。

  • 1189年,宋孝宗退位,他的儿子宋光宗继位,但是这时一个精神方面有问题的皇帝,南宋朝廷被弄得一团乱。而且总体而言宋孝宗执政后期就开始以主和派为主了,因此辛弃疾也从1181年开始,在江西上饶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 1194年,宋宁宗受禅登基,南宋朝廷开始转向主战派执政,但是当时朝廷斗争激烈,直到1203年,已经63岁的辛弃疾才开始被起用参与谋划北伐,但是因为主导北伐的韩侂胄用人不当,1206年的北伐再一次失败,宋金双方又进入到和谈状态,第二年辛弃疾就病逝了。

综上,辛弃疾在南宋的四十年时间里,每一次看到实现抱负的希望往往又被主和派或者时局形势所扼杀。南宋王朝长期以来推行偏安国策让这位文武双全,颇有才干的能臣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直耗到六十七岁离世还发出“杀贼”之叹,不禁让后人惋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