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写的是什么景象_词人_辛弃疾_破阵子

本文目录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写的是什么景象
  •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这个英雄梦亦或是驰骋沙场的壮士,亦或是守卫国土的英雄,亦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曾几何时,我们读到辛弃疾的《破阵子》的时候,会为词中的壮志豪情而热情澎湃,梦想那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梦想那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沙场驰骋,我们都被《破阵子》中那爱国的赤忱所感染。

辛弃疾的《破阵子》是一首充满着爱国豪情的词作。今天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将我的思绪引入了词作中所营造出的意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提问,所以我想将自己对这首词的看法写出来。《破阵子》词中有一条小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词如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首现实与梦想结合的词作,也是一首书法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词作。在解读词作以及回答楼主的问题之前,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辛弃疾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做一个交代。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好这首词作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词中的关键字。

词人简介和词作的创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生活在北宋向南宋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的童年是在家乡历城度过的,那时候他的家乡已经成为金国统治的地方。二十一岁辛弃疾便参加了耿京的义军,辛弃疾胆识过人,立下了许多战功。

南渡之后,辛弃疾归顺南宋朝廷,他积极主张恢复大业。他一次次地将自己的意见上传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安于现状,对辛弃疾的主张不予采纳,辛弃疾也遭到了主张议和派的嫉恨和打击。

辛弃疾的雄才大略得不到采纳,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收复大业的愿望。因为辛弃疾被议和派嫉恨和打击,他一度赋闲在家,没有任何的职务,赋闲前后长达20年之久长。

辛弃疾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大业的雄心壮志得不到实现,所以抒写收复大业、倾诉壮志难酬的愤慨就构成了辛弃疾此时创作的主旋律。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创作的一首词作。

根据词中小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这首词是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一首词。陈同甫就是陈亮,陈亮字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也被人称为称为“龙川先生”。陈同甫为人才气超迈,议论纵横,陈同甫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陈同甫也是一位主张收复的人物,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与辛弃疾一样遭到议和派的打击。辛弃疾和陈同甫因为有共同的志向,两人意气相投。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9年)冬天,陈同甫到江西上饶拜访在此地赋闲的辛弃疾,并且留住了十天,两人虽然都赋闲在家,却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寄豪情与酒中。陈同甫告别后,辛弃疾写了一首《贺新郎》的词送给陈同甫,在《贺新郎》的小序中,辛弃疾详细的记述了两人的相会的事迹,《贺新郎》小序写道: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我之所以在此处引用辛弃疾《贺新郎》小序的记载,就是因为这段小序可以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作的创作背景相互参照。陈同甫收到辛弃疾的词后,回赠了一首诗。此后,两人经常用同一词牌往来相寄唱和。

这首《破阵子》就是作于此时,辛弃疾时年50岁。正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的那样,词人弃疾已经是“可怜白发生”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这首《破阵子》,全词以两个对偶句开篇,通过具体的描述,表达了多层的词境。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只有六个字,却使用了三个连续的、特征鲜明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通过这些动作可以看到词人所处的环境。

这也在无形中让我们产生了诸多疑问,词作一开篇的腔调就这样高昂,是什么原因呢?词人为什么在醉酒之后还要将灯挑亮呢?为什么还要观摩自己的剑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不禁回旋在人的脑海中。

其实问题的答案也就包含在词中。挑灯这个动作说明时间是晚上,词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思潮澎湃,无法入睡,他便独自饮起酒来。谁曾想,借酒消愁愁更愁。

词人饮完闷酒之后,思绪仍然无法平静,他将昏暗的油灯挑的更亮,词人拔剑出鞘,仔细观摩起来,词人的这把宝剑是跟随自己征战过沙场,是辛弃疾的武器。词人看着这把跟随自己上阵杀敌的宝剑,不禁陷入了沉思,随着时间的消逝,词人总算是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词人就进入了“梦回吹角连营”的梦境中,这是词作在时空上的转换。词人的梦境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景呢?原来在梦境中,词人回到了他曾经带兵作战的阵营,而此时的阵营显然是大战在即的场景。

“连营”就是一个阵营连着一个阵营,而且此时阵营里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是战前的序曲,是用来鼓舞士气的,词作读到此时,词人“醉里”、“梦里”的一切好像都变成了现实。

接下来两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两个对仗细致工整、词意开阔雄壮的句子,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在战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就餐,为即将到来的大战而饱餐一顿。

只有吃得饱饱的,才能为战斗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体力支撑。而他们吃的是烤熟的牛肉。就餐一结束,在嘹亮的军歌声(五十弦翻塞外声)中,将士们马上就排成整齐的队伍。这是一支军容整饬、训练有素的队伍。

这两句写出了全军将士们昂扬的斗志,突出地表现了阵容的整饬,也展现出一派慷慨激昂的战前场面。

上片最后一句“沙场秋点兵”,突出了战争发生的季节。秋季,农作物成熟,阵营的后勤补给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而且战马在秋季也是膘肥体壮的,更加适合长途的奔涉,更加适合战争的需要。

所以从将士们的斗志、后勤和战马三方面考虑,秋天是军队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期,也是体现部队战斗能力的最佳时期。兵精、粮足、马壮更加适合进行一场长时间的战争,所以词中的“沙场秋点兵”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这一句中的“秋”字本身即用的相当好,选择在秋高马壮的时候出征出征,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也预示着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下片开篇两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的意思是领兵的将军率领着队伍奔赴前线,战斗开始了,一时间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中,词人从形、声两方面落笔。“快”描写形,指的是将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气势;“惊”描写声音,指的是弓弦拉满,万箭齐发的声音。“快”和“惊”两个字连用,具有非常强烈而鲜明的画面感,动感十足。

词作虽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做过多的正面描写,但从飞驰的战马和霹雳的弓弦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战争的场面:

对方的队伍在我方凌厉的攻势下,已经乱了阵脚,我方的将士们乘胜进击,尤其是骑着的卢马的将军,他既是全军的指挥者,又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线。他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对方的队伍一瞬间就败局已定,他们被彻底击溃了。这时候我方的阵地上旌旗招展,将士们高唱凯歌,欢声雷动。

这一场战斗,彻底击溃了对方,将军指挥全军克敌制胜,一战成名,战争得到了全方位的胜利。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一场何其雄壮的胜利,这是一支何等的雄壮的队伍。词作写到这里,也令读者欢欣鼓舞、热血沸腾,这样的词作就像词人在小序里写的那样,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壮词”。

词人驰骋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实现了自己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恢复大业的宏愿时。词作忽然来了一个大转弯——梦醒了,词人也回到了现实的境界里,他回味着梦境中的壮举,不由得发出一声感慨:“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将昂扬向上的战斗激情渲染到极致后,在气势陡然顿挫中戛然而止,随着词人一声长叹而曲终阕尽,将词人强烈的忧愤与痛楚表达的淋漓尽致。

词人虽然已经50岁了,经精力和体力也没有年轻时充沛了,可是词人报国的热血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愈演愈烈。词人回想现实,白发已生,可收复大业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想到自己的雄才大略无法得到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也只能在梦境里实现了。

词人只能在梦境中征战沙场,只能在梦境中实现自己的平生夙愿,只能在梦境里快意人生,连词人都觉得这是“可怜”的。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自己的一片衷肠呢?他想到了他的好朋友陈同甫,他把自己梦境中的豪情壮志填成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也正像辛弃疾在另一首词作《贺新郎》中说的那样:“知我者,二三子”,可以说陈同甫就是辛弃疾口中的那个“知我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的关键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关键字是什么?这是楼主问题中提到的,也是我打算详细解读一下的。这首词中的关键字是哪一个?我觉得就是“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的“剑”字。

本词中的“剑”出现在开篇句中,全词也出现了这一次,“剑”出现在词人在词人酒醉时分时分,词人将灯挑亮,观摩宝剑,可以设想词人此时的眼神是一直凝视着这柄宝剑的。从词人眼神停留在剑上可以知道:词中人应该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一个一直渴望重新骑上战马、驰骋沙场的壮士。

假设将第开篇句中的“剑”字去掉,这样词意就毫无意境可言了。“剑”虽然在全词中只出现了一次,但是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剑”字也为全词定下了慷慨激昂的腔调;“剑”字也与全词梦境中征战沙场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剑”字也起到了明确了这首词创作主旨的意图。

还有一点,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剑”字是全词的关键字呢?,那就是在全词的意境考量上。因为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正好是赋闲在家的时期,而且这段赋闲时间前前后后总共有二十年之久。可以说辛弃疾是很长时间没有上过战场了,但是词作却描绘出了战前的沙场秋点兵、连营号角的场面,以及波澜壮阔的战场场面。

《破阵子》词作里所描绘出的所有场面都是通过“醉里挑灯看剑”这一句来过渡的,与其说是这一句,还不如说是只靠这一个“剑”字来过渡完成的。

可以说,“剑”字为词作梦境中的种种场面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开篇句中的这个“剑”字引出了第二句中的梦境,所以“剑”字也起到了铺垫下文、渲染气氛的作用,也完美的体现了这首豪放词的意境。

小结

词人辛弃疾的宏愿就是上场杀敌和收复大业,可是他的愿望在现实里无法实现,他只有将这种愿望寄托于梦想中,借助梦境来实现自己的宏愿,所以这首词的开篇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很好理解了。

词人梦境中的阵营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在词人心中:阵营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最令他激情澎湃的地方。

辛弃疾一生的愿望就是收复大业,他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却矢志不渝,他报国的一腔热血从未减退。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在他的词作中那种壮志未酬的愤懑才表现得更加沉郁悲壮。所以在这首《破阵子》中,词人于曲终阕尽处才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写的是什么景象

正值春和景明时节,陌上草芽青葱、枝头花气袭人,自然里处处一派睦阳广照晏晏生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迷人景象。这样的时节不由让人心情也随之明快起来!望着春景,感着春景,我们再一起来赏析一篇晏殊的《破阵子》看一看诗词里春景的明媚吧!

破阵子·春景(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从全词描写的物象里感受美丽的春天景象。

词的上片,作者首先提到了两个节气:新社与清明。

新社,即春社,是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祭祀“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在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这一天。(除此外,一年里还有另一个社日,在“秋分”这一天,自然叫“秋社”。)春分物候特点,古人说:一候玄鸟至,二侯雷乃发生,三侯始电。玄鸟就是燕子,人们认为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所以又把燕子称为“社鸟”。这时,梁间燕子呢喃,天上雨水增多,不时地雷声阵阵,电光闪闪,便是这个时节特有的物候特点了。

清明,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节气。古人谓之“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此时桐华竞放,喜阴的田鼠蛰伏地洞,鹌鹑鸟逐渐增多,雨后天上开始出现彩虹。此时山明水秀,也是踏春赏景的大好时节。

另外,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气文化里,还有“花历”之说,亦即从“小寒”到“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十五日自然有三期花信。春分节后、清明前夕的三花信分别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所以综合以上,开篇一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便包含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春天特有的景象呢!

这个时节雨水丰足,气候温润,地上草木生长自然格外繁盛,鸟儿们有了枝叶的依凭,也仿佛格外欢欣。且春分之日昼夜均分,过了春分便昼长夜短,杨柳亦开始飞絮……所以词人充分抓住以上自然界的景物特点如神助之笔般一番生动描述“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古人写诗填词通常讲究意蕴曲婉,也就是说他主要写什么并非开笔就来,而是先来一番其它相关事物的描绘,就比如以上特有时令节气时的景物描绘。但这肯定不是重点——重点在下片转笔后的人物描绘:“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下片写到一个古时十分盛行的游戏“斗草”。这是古人在端午节,或春分、清明时节特别兴起的一种游戏,有“武斗”、“文斗”之分——以草茎相交结,斗者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先断者为负,这种斗草方式称之为“武斗”;另外一种则是互相比试采摘花草,试谁采的花草种类最多谁就是最后胜者,这就是“文斗”。

下片描述的是,主人公边漫步行走,边欣赏春景走在采摘桑叶的小路上,突然邂逅了东屋邻家女伴。有趣的是,她边走,边自顾自地巧笑盈盈,便不由让人生疑:“自个儿笑什么呢?是不是昨天夜里作了什么好梦呀!”女伴自然会嗔怪地解释“哪有什么好梦!人家明明是早上和伙伴们玩斗草,赢了个好彩头呢!”说着,笑容便更绚烂地在脸上荡漾开来。看,这一段描写里,一个“巧笑”,一句“笑从双脸生”。便把少女羞涩、绯红满颊,又笑意盈盈的美妙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如睹其真。可见作者老练又不着痕迹的“白描”功夫有多厉害!

最后我们综合全词,整体感受一番词中描写的生动迷人的春天景象,及春景衬托下少女的青春活泼

春社过后,剪剪紫燕空中翻飞;清明前夕,瓣瓣梨花翩然飘落。池畔苔生鲜翠,林间黄鹂清鸣。柳絮因风轻舞,白日应时而长……正一边赏景一边去悠然采桑,却在林间小路邂逅了东邻姑娘。只见她绯红满颊、巧笑嫣然,思绪定是还沉浸昨夜甜美的梦乡!却未曾想,她今晨和伙伴赢了斗草游戏,禁不住笑意在颊边荡漾……

结笔

词作全篇景物衬着人物,人物呼应景物,恰如春光的明媚鲜妍,少女的清新美好一起扑面而来,顿时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置身于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的美妙意境里。

#我是风西夜昨,一个力求务实的纯文学爱好者,喜爱阅读喜爱写作,所发作品皆为自主原创,愿与头条同好共结笔友!#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先看看辛弃疾的《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有家长提议移除破阵子的原因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两句,是在说忠于古代皇帝,是一种愚忠,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话说现在也没有皇帝可以忠,现在能忠诚的是国家。毕竟移民美国,取得美国国籍后,第一件事就是宣誓忠于美国。古代忠于皇帝也没有毛病吧。

如果让这种词都撤出课本,不得不说这种家长已经属于脑壳不正常。你学了这首词影响了你的心智?全国那么多人学了这首词,没有见到谁说要去复辟一个皇帝来表衷心吧?

所以,靠一篇课文来影响心智的说法,就是在扯淡。

那些说《背影》里面,横穿铁路违反交通规则的,也是脑壳有包的人,一边要孩子学会孝道,学会感恩,学会爱父母;一边又要把这些涉及父爱的文章移除。这种人才是心理已经有疾病的人。

动辄以不良引导上纲上线的,应该深思熟虑孩子的生活环境对他影响大,还是一篇课文影响大。别的不说,多少人是在工作后,或者当了父母后,才读懂《背影》的。

若我们回答有用,给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大家支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