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除了词外,有没有诗传世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辛诗传本,是清代嘉庆年间辛启泰和法式善辑录成书的《稼轩集抄存》。该书是对辛弃疾诗文的辑佚,收录了辛弃疾诗歌 111 首。1998 年由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收录辛诗 145 首,是目前收录辛诗最多的文本。
辛弃疾的诗,彪炳宋末,自张一帜,辛诗在艺术上有着不同于词的独特风格,即雄豪悲壮的感情基调,纡曲宛转的抒情方式,狂放悲愤的自我形象,沉雄飞动的艺术境界,加之拗折峭拔、质朴重拙的语言,浑然融合为辛诗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诗有写意托志的咏物诗,有清新明丽的写景诗,有深沉顿挫的感怀诗,与词比较,辛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辛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才能把握辛诗的精髓与神韵。
迄今收录辛弃疾诗歌最全的当数北京大学出版的《全宋诗》,共收录辛诗 145 首。辛弃疾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题材内容也称得上十分广泛,辛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题材内容:
第一、闲适诗
淳熙八年(1181),深受猜忌和排挤的辛弃疾即被弹劾落职,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开始了漫长的赋闲生涯。长期闲居乡野的平静生活,让辛弃疾满腔的国忧己愁也不得不沉寂下来,进而去反思一生为之劳碌奔波的功名事业,反思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更尝试参透佛家和道家的哲理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他将这些思考写进诗里,同时又不惜笔墨地记录其生活居所的点点滴滴,以及读书运思的万般感慨。
《题鹤鸣亭》
【南宋】辛弃疾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
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辛弃疾不断地反思功名,功名本是身外物,是很多烦恼的源头。辛弃疾心慕弃官归田、东篱种菊的陶渊明,悠闲的岁月让他更加沉潜心绪,瞩目自然。这首诗应为辛公晚年闲居时所作,表面写的是辛公淡薄的心境,实则写的是辛公对南宋的失望,对报国无门的苦闷。
第二、赠和诗
师友学侣作诗唱和,通常“和意不和韵”,而力求推陈出新,在他人粗浅疏忽处,表现精致思深。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中,这种文人唱和的风气依然兴盛。加之辛弃疾退居时期,认识的新旧朋友众多,与之唱和的有郑舜举、任师、杨氏瞻、赵直中、赵昌父、傅岩叟、葛元亮、吴克明、郭逢道、赵晋臣、赵国兴、赵茂嘉、赵文远、李都统等等。唱
和的对象包括梅花、石头、问讯新居、糟蟹、琴、山等等。例如:
《和诸葛元亮韵》
【南宋】辛弃疾
偊泛清溪李郭船,路旁人已羡登仙。
看君不似南阳卧,只似哦诗孟浩然。
因友人之名近似诸葛亮,所以联想到南阳躬耕的诸葛亮。但是辛弃疾认为友人更像吟咏田园之诗的孟浩然。拿盛唐的大诗人作比,高度赞美了友人的文学才华。
第三、亲情诗
英雄之气与儿女之情并存是很多文人的共同之处,辛弃疾亦不例外。除了我们常见的立志杀敌的爱国志士、倦游官场的朝廷士子之外,他也是一位多子女的父亲,在诗中亦有其挚爱亲情的抒写。例如:
《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
【南宋】辛弃疾
春雨昼连夜,春江冷欲冰。
清愁殊浩荡,莫景剧飞腾。
身是归休客,心如入定僧。
西园曾到不,要学仲舒能。
既欣喜于第四个儿子发奋不辍用功的精神,又以西汉董仲舒勤于治学,三年不窥园的精神勉励他。并期望“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闻科诏,勉诸子》),等到科诏下来,辛弃疾则继续鼓励诸子发奋学习。能像梅福和仇香那样的古人一样读书养性,以德化人。
第四、咏物诗
辛弃疾的咏物诗继承文学传统,又自有特色。他往往遗貌取神,不注重对所咏对象描形状物,而多是脱离外形,写神取意,或者隐含寄托。例如:
《江郎山和韵》
【南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表面上句句状眼前之景,实际上却句句写胸中之情,景中无一不寄托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即像青峰一样卓世独立、无依无傍。
辛弃疾咏物中独最爱梅,其所咏品性高洁,不同流俗的梅花,恰如其人格精神的化身。
第五、山水诗
辛弃疾笔下的山水诗作并不为多,但笔势流畅,风格独特,是其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例如: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其十》
【南宋】辛弃疾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在辛弃疾笔下,大自然具有磅礴狂宕的气势美,具有无比的征服力;也具有清秀柔和、空灵俊逸的沉静之美。九曲九峰经诗人一径描绘而来,优美清绝,意境高远。
第六、咏怀诗
辛弃疾另有咏怀之作,例如:
《忆李白》
【南宋】辛弃疾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如淳熙五年(1178)他由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舟行经过当涂李白墓,有感而作《忆李白》,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崇敬和热爱。
总结:
辛诗主要是其闲适心境下的产物。其用典、意象和想象等都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感,并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辛弃疾博览群书,汲取前人所长,作诗主要沾溉于楚辞,又相尚于鲍照和邵雍,并且在宋诗群体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图片均来自网络)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没有好的婉约风的词举例说明一下
辛弃疾、苏东坡都是宋词领军人物。以豪放词闻传千古,但其婉约词也柔肠千转。
辛弃疾的豪放词慷慨悲壮、情感炽热、回肠荡气。
辛弃疾的婉约词温婉清新、意境优美、内涵丰厚。
辛弃疾是一个刚柔兼济、风格多样的宋词集大成者。
选几首“辛弃疾”中最著名的婉约之作。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辛弃疾最有代表性的婉约词之一。这首写元宵节狂欢与“众里寻人”的词作,最后升华到了人生的追求与探索体验,达到了婉约词的最高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清新明快的“田园词”,也是辛弃疾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透着一股丰收喜悦、祥和宁静的美妙情感,充满诗情画意。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婉约词,在深情哀怨的背后,蕴含一股沉郁苍凉的无奈之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清新柔美的田园词,将田园生活写得如诗如歌,令人神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一首著名的“愁诗”,以年龄的变化,对比“愁”的内涵变化。最后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将个人的愁情体验,升华到了全新的境界。
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这是一首唯美的中秋词。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是一首著名的相思词,温婉而唯美。
辛弃疾的词,全都豪放吗
他是诗歌界真正的侠士
辛弃疾能文能武,才高八斗,胸怀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又壮志难酬。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23岁独领马匹直闯敌营,是真正的侠客义士,然生不逢时,昏君当政,他只能把一腔热血与豪情统统释放于诗词歌赋中!
我读大学那时,才真正的知道辛弃疾当年写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首词竟然是写在我的故乡。后来辞职下海,深刻体会到辛弃疾豪迈之后的云淡风轻与洒脱飘逸、荡气回肠!
再后来,陈彼得先生把《青玉案.元夕》这首词谱曲唱得荡气回肠,老泪纵横,再次把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推向高潮!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辛弃疾中年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
在此之前,辛弃疾还写了一首词《青玉案.元夕》名垂千古!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接下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多么的接地气啊!繁华落尽,岁月沧桑,唯有一颗心不死!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那缕缕清风拂去岁月的尘埃,那淡淡的月光洒落些许宁静,此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淡包容,包容慰籍了一颗沧桑的灵魂!所谓高处不胜寒,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时的辛弃疾已然归心于乡野,超然物外!
这便为我们理解他的另一首词《青玉案.元夕》提供了思路,我想在那一刻,他的心在哭泣!
---------------------------
惊魂一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景。好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那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肆意漂流。词中“宝”、“雕”、“凤”、“玉”,这些绝美的用词,可以说正是辛弃疾的独具匠心之处,正反衬出他此时的内心惆怅落寞。
因此在下阕,由景及人。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巧妙地托出诗人孤寂彷徨的内心世界。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正好映衬出那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此处,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此刻,词人是多么的需要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温暖、碰撞、相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首看似婉约的词,许多人拿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其实本人以为值得商榷。辛弃疾自身所具有的英雄的胸襟和气度,更加上平生的不凡经历及不幸遭遇的交互激荡,造成其词的意境得以突破传统。所以辛词对传统的突破,可以说是其人与其世相结合而造成的必然。这首《青玉案》看似婉约,却婉约中透着豪情万丈、沧桑横流,荡气回肠!
这正是辛弃疾人生与个性的真实写照!
他善于捕捉艺术形象,寥寥数笔,即勾勒出生动形象的一幅画面,犹如传神的简笔速写,可谓词中有画。
本词中的画面感十足,灯火阑珊处,伊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此时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宝马雕车、暗香浮动,词人却落寞惆怅、孤独彷徨,这种强烈的反差,他的情思在瞬间被无形的力量碰撞、喷薄而出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亦喜亦悲!
只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等的激荡人心、何等的悲怆飘逸、何等的欣喜若狂?又是何等的孤独彷徨、何等的落寞惆怅、何等的欲哭无泪?!
那一刻,他的心在哭泣!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何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