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枝是如何登上皇后宝座的?南宋权臣史弥远对金国屈膝求和,为何没有被列入《奸臣传》_南宋_北伐_皇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杨次山 如何 南宋 北伐 皇后

本文目录

  • 杨桂枝是如何登上皇后宝座的
  • 南宋权臣史弥远对金国屈膝求和,为何没有被列入《奸臣传》
  • 为何南宋主战派主持的两次北伐均告失败不是说主战派得到人民拥护吗
  • 史弥远祸乱南宋26年,谥号和秦桧一样,为何没进入《奸臣传》
  • 为何南宋大奸臣擅杀北伐宰相,矫诏立皇帝,还得了善终
  • 南宋的开禧北伐,大好形势,宋军为何兵败
  • 史弥远和杨皇后合谋杀死韩侂胄后,为什么将韩侂胄的头割下送往金国
  • 中国古代的异姓王列表
  • 宋朝的外戚被严禁掌权,南宋外戚权臣韩侂胄是如何上台的
  • 宋宁宗杨皇后为什么会赞成史弥远在宁宗灵前更换皇子

杨桂枝是如何登上皇后宝座的

因为杨桂枝样貌出众,如花似玉,聪明伶俐,千娇百媚,美丽动人,被招进宫里。平步青云,由于受到皇帝的宠爱,她被晋封为贵妃,最终登上皇位。

南宋权臣史弥远对金国屈膝求和,为何没有被列入《奸臣传》

谢邀




元人花了两年零七个月在宋代《国史》的基础上修成《宋史》共496卷,是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正史,元代史官根本没有时间对史料进行合理删削整理,所以《宋史》显得繁芜杂乱,常有“一事多见,互有抵牾”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宋史》基本上反映了宋代的真实面貌和宋人对事物的看法。结合多方史料来看,《宋史》在人物定位、评价上是非常准确的



史弥远为什么没有资格进《奸臣传》呢?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点


1.史弥远杀韩侂胄之“白手套”

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失败,开禧三年十一月甲戌,宁宗以~《宋史》本纪:宁宗二

杀韩侂胄是史弥远的主意,但当时史弥远只是礼部副职,没有权力命令夏震,他只是向夏震传达了“密旨”。这道密旨是谁下的呢?

韩侂胄为。诛韩一事在《宋史》史弥远传中的记载是:

~《宋史》卷414史弥远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宋人把杀韩侂胄当作是史弥远的一大功绩,参与其中的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宁宗的养子赵询

赵询的份量其实还不够杀韩侂胄。从《史弥远》传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韩侂胄北伐失败导致,后宫中必然有人参与,是谁呢?



南宋遗民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北伐作战失利,吴曦叛宋附金自力被杀,韩侂胄决定派方信孺出使金国议和,没想到金国的议和五大条件中有一条是。韩侂胄的操作吓坏了杨皇后

韩侂胄权势盛隆、宠眷未衰,皇后与皇子亲自“弹劾”都没有达到目的。杨皇后担心遭到韩侂胄报复,决心干掉韩侂胄,一劳永逸。于是史弥远走进了她的视线

~《齐东野语》卷三:诛韩本末



也就是说,在杀韩侂胄这件事情上史弥远充当了杨皇后、皇子赵询的“白手套”。周密的说法也得到了后世史家的普遍认可,《续资治通鉴》卷158就照抄了这段记载。






2.史弥远做人之“面面俱到”


为了议和,史弥远重新扛起丁割地赔款的老祖宗秦桧的大旗,在当时就饱受诟病,[(嘉定元年三月)戊子,复秦桧王爵、赠谥。当时用事人亟欲反韩侂胄之政,而不顾公议如此。亅~《续资治通鉴》卷158

但史弥远也没有去动岳飞的赠官、赠谥,理宗继位的第二年他还把岳飞的谥号由“武穆”改为了“忠武”,~《续资治通鉴》卷163

主降派、主战派,史弥远两边都没有得罪,随着形势转变,史弥远本人也由主和派变成了“暗中给金国下绊子派”和“坚决抵抗派”,他暗中接济金国境内的红袄军、招纳并支持李全等豪强对金作战;金国被蒙古打得丢城失地决心“取偿于宋”时,史弥远组织宋军抵抗,南宋非但寸土不失反而奇迹般地倒推了回去。在这个过程中,史弥远一手提拔了孟宗政、孟珙父子


史弥远还替赵汝愚平了反;替在诛杀吴曦时立过大功、后被上司安丙诬杀的杨巨源平了反;替被污名化了的理学宗师朱熹平了反……

史弥远大力提倡理学,理学由“伪学”成为了“正学”

~《宋史》史弥远传

受史弥远褒赠的还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张栻、张九成等人。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王咨夔当时在朝为官,屡次对史弥远喊打喊杀,触怒史弥远,但也只是外放宫祠。真德秀、魏了翁在史弥远晚年(绍定四年六月)得到~《续资治通鉴》卷165






3.史弥远的心胸之“气得发狂”


史弥远除杀韩侂胄议和赔款外,还有一件事让他饱受诟病——宁宗死后,逼杨太后同意废宁宗亲立的皇太子赵竑,改立自己亲自挑进宫成为皇子的理宗赵昀。

从赵竑得罪史弥远的过程和他被废后很快就牵连进谋反案来看,赵竑的性格缺陷很明显——平时“轻浮、狂傲”,遇事“轻信、软弱”,他并不适合在当时纷乱复杂的情势下出任南宋皇帝。“废立”这件事史弥远的确有私心,但如果站在国家角度看,并不算是一件坏事

但是史弥远阴谋废立的举动犯了儒家大忌


四川井研有个进士叫邓若水,邓若水一直看不惯史弥远。嘉定十三年六月,邓若水在廷试文章中就喷了史弥远一脸口水

~《续资治通鉴》卷161

邓若水凭这篇痛骂当朝宰相的文章考中了进士,考官的操作也是神奇,然后这篇文章就在临安传疯了。史弥远气得直吹胡子,就让临安府尹找人诬告邓若水在赴京赶考途中偷鸡摸狗拔蒜苗,想整邓若水。过了一段时间这事就慢慢平息了,不了了之


邓若水悠哉悠哉过了五年小日子,当他知道史弥远悄悄逼赵竑自缢后便立马给理宗写了一封信

[(宝庆元年五月)进士井研邓若水上封事曰:“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废默不闻于先帝,夜矫先帝之命,弃逐济王,并杀皇孙而奉迎陛下……弥远之徒,死有馀罪……”

邓若水在信里说:宁宗死后,法定继承人是赵竑,史弥远这龟儿子矫诏废了赵竑,改立了陛下。哎,你说废了就废了吧,对人家赵竑好点也行啊,结果没半年他龟儿子又把人家赵竑父子给弄死了……哎,陛下,我不是说你不配做皇帝啊,老子是在说龟儿子史弥远这伙人太歹毒了……陛下,砍了他替赵竑报仇吧!

理宗把邓若水来信交给了史弥远,史弥远气得

拿起毛笔就在信上一阵乱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估计史弥远涂完信气也就消了

~《续资治通鉴》卷163


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史弥远在位时南宋的言论基本上没有禁忌,与之前的绍兴党禁、庆元党禁相比简直就是民主典范。这事要是换作秦桧,邓袍哥自然铁定跑不了不说还会连坐一大批人,然后“嚓嚓嚓……”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

“言论自由”,这一条应该是宋代士大夫眼中史弥远与真正的巨奸最大的差距







4.史弥远的底线之“羞耻”

与真正的奸臣比,史弥远这个人是有羞耻感的,他愿意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绍定二年就有人说李全可能复叛,但史弥远没有拿这话当事,认为李全在山东处境复杂,有些事只是李全的权宜之策罢了。史弥远既然这样说了,其他人只好闭嘴

~《续资治通鉴》卷164

绍定三年李全果真反叛。惨被打脸的史弥远又羞又急,躲在家里不好意思见人,半夜时分睡不着觉就偷偷出门投水自尽,幸好被他的一位小老婆起夜发现,把他捞了起来

~《续资治通鉴》卷165

如果史弥远成功自尽,那才真是白死了。第二年正月李全叛军就被赵范、赵葵两兄弟打得大败,李全也被赵葵的手下赵必胜等人碎尸于烂泥塘中。

打败李全的赵氏兄弟也是史弥远于宝庆三年访来并一手提拔的










综上:史弥远是一位有能力的权臣,他当权二十六年不但没有得罪朝中主要派别,还通过提高理学地位收获了士子的芳心。他距入《奸臣传》还差着一个秦桧

总结:跟后来那位大清裱糊匠比,史弥远才是正经八百的南宋裱糊匠



为何南宋主战派主持的两次北伐均告失败不是说主战派得到人民拥护吗

秦桧与金兀术内外构结,以相令调动宋军,配合金军作战,又暗送机密军情给金军。有这么多才多艺能干的宋相秦桧,宋军怎有不败之理?!

史弥远祸乱南宋26年,谥号和秦桧一样,为何没进入《奸臣传》

史弥远(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奸臣,至宰相,尚书右仆射史浩第三子。

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金国来索主谋。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于玉津园槌杀韩侂胄,后函其首送金请和。史弥远在韩佗胄死后的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升任右丞相,此后掌权宋宁宗朝17年。

史弥远权势熏灼,太子赵竑心不能平,常说要发配史弥远到八千里外,并且预先定好“琼州或崖州”为其贬谪之处,史弥远恐惧,潜谋“伊尹、霍光之事”。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危,史弥远于是假传圣旨立沂王赵贵诚为皇子,宁宗驾崩后,他联同杨皇后义兄杨次山子杨谷及杨石,成功劝服杨皇后,矫诏拥立皇子赵贵诚继位,是为宋理宗,并贬赵竑为济王,藩封霅川(今浙江湖州)。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霅川之变发生,又借口谋反罪,赐死赵竑,赵竑自缢,史弥远对外谎称病死。史弥远因立宋理宗之功,更加掌握大权,至到1233年去世之前,史弥远一直掌握南宋实权,前后掌政约25年,是宋朝掌政最久的宰辅。

宋朝以左相为尊,史弥远却刻意屈于右相,目的是使政坛无人敢挑战其权威,更借此造成长期“独相”执政的局面。史弥远死后,理宗得以亲政,但其侄史嵩之仍居高位掌权。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祖孙三代皆拜相。史弥远的政治地位过于突出,宋理宗的光芒亦被湮没,有“渊默十年无为”之说。

史弥远掌权二十六年期间,虽因金国受蒙古威胁无暇南顾,而能保持南宋安定,但弥远排斥异己,贪污中饱,货赂公行,南宋国势渐衰。史弥远篡改宋宁宗的遗诏,立宋理宗继位,并假借霅川之变迫死济王赵竑,干扰皇统的继立。比南宋其他的权臣更为过分,例如秦桧察觉身为皇子的宋孝宗经常与自己作对,但最后并没有成功改变宋孝宗皇储的身份。但史弥远不同于南宋其他权臣(如秦桧妻族),其家族并未显达。而更不像韩侂胄锋芒太露。

史弥远并不太反对理学,所以《宋史》未将史弥远列入《奸臣传》,《宋史·史弥远传》只形容弥远“迨宁宗崩,废济王,非宁宗意。立理宗,又独相九年,擅权用事,专任俭壬。理宗德其立己之功,不思社稷大计,虽台谏言其奸恶,弗恤也。”而传中评论又指出“史弥远废亲立疏,讳闻直言…弥远之罪既著,故当时不乐嵩之之继也,因丧起复,群起攻之,然固将才也。”

韩侂胄当政时期,虽然专权和排斥异己,且用兵不当导致北伐失败,但其北伐的决心仍在当时获得一些正面评价。但是在宋朝的史书之中他竟然被例入奸臣传中,主要是他禁止理学,得罪了朱熹,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韩侂胄压制理学主要也为北伐作准备防止舆论导向不稳,后来他还是开放了党禁。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为韩侂胄鸣不平:“开禧之举,韩侂胄无谋浪战,固有罪矣。然乃至函其首以乞和,何也…譬如人家子孙,其祖父为人所杀,其田宅为人所吞,有一狂仆佐之复仇,谋疏计浅,迄不能遂,乃归罪此仆,送之仇人,使之甘心焉,可乎哉!” 韩侂冑流传至今的臭名声就是因为得罪理学祖师(道学宗师-朱熹),以至于在后世,理学盛行的文化中,心胸狭窄的理学徒子徒孙都抹黑韩侂冑为奸臣,韩侂冑的爱国心实在该被好好赞扬,如果撇开韩侂冑的身分,他的遭遇与下场,其实跟西汉景帝时的晁错雷同,强调重视五伦、忠君爱国的儒生,却总要让赵家皇帝卑躬屈膝地跟辽国、金国俯首称臣当哈巴狗,只图鸵鸟式的偏安,这算什么爱国;如同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就被打为奸臣。至于当官的会排挤他人,如同邹忌排挤田忌、晏婴排挤孔丘、这本来就是官场上的常态,官场上的鲍叔牙,根本就没几个。

为何南宋大奸臣擅杀北伐宰相,矫诏立皇帝,还得了善终

宋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伊始,自太宗兵败燕云十六州伊始,南北宋就以以主和派为主,只求朝局稳定,不求开疆拓土,除非到了亡国灭种那种地步,否则不会放松兵权,等到天下太平,等到功臣的就是死亡。在不思进取的南北宋朝堂上,除非到了亡国灭种那种地步,否则一般都是主和派为主,主战派一般都是低人一等,弄死你,分分钟的事

南宋的开禧北伐,大好形势,宋军为何兵败

首先谢谢悟空邀请。

在金庸老爷的《射雕英雄传》里韩侂胄以奸臣面目出现。宋史里韩侂胄也是入奸臣传的,但实际上韩侂胄绝非庸碌之辈,在南宋所有宰相里算是最有血气的一个了,而开禧北伐的失败是诸多方面造成的。时机不对,无可用之将。战略失误。这些都说明了韩侂胄能力的欠缺。

1142年,岳飞被杀,绍兴和议达成。1161年,28岁的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击败,宋金之间又回复了和平关系。1206年宰相韩侂胄开始北伐。史称开禧北伐。韩侂胄之所以在1142年伐金在于看到当时的金朝内部不不稳,军备松懈。金章宗昏庸无能。外部则是蒙古已经开始崛起。韩侂胄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由于当时军费不足,为此韩侂胄自己还自掏腰包20万贯补充军费。从宋朝自己这方面来说,韩侂胄属于外戚秉政,与宗室赵汝愚争相位。韩侂胄的相位不稳,也有转移矛盾的意思,这是典型的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没看见自己黑。这就说明韩侂胄动机不纯,时机也不对。

但韩侂胄北伐第一招就错了,就是不应该让吴曦去蜀地练兵。吴曦重新返回老根据地不仅没有北伐,而且以川蜀之地投降金朝。大英雄的孙子成了大汉奸。韩侂胄北伐之前首先追封岳飞为鄂王,贬秦桧为缪丑。做好舆论准备。最初打的还算顺手(金朝没有预料到)但金朝回过神来,一顿猛揍南宋被打回原形,于是只能向金朝求和。金朝议和的前提条件就是韩侂胄的脑袋,南宋对于韩侂胄的脑袋自不足惜。在一番密谋之下,韩侂胄的的脑袋送往,宋金嘉定议和签署。两国境界仍如前;宋以侄事伯父礼事金;增岁币为银帛各三十万;宋纳犒师银三百万两与金。宋朝皇帝,比“隆兴和议”更为屈辱。至此以后宋金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蒙古已经鹊起了。

之所以说开禧北伐时机不对,就是说有点早了。如果晚三年成功率还是很大的至少不会败,辛弃疾就曾经给韩侂胄上书,说过不能操之过急,但辛弃疾是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而韩侂胄更多地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还有一个原则问题就是战斗素养不行,宋军不善战。南宋军队战斗力堪忧,各路大军连战连败,只有毕再遇连战连捷。但这于事无补。“利器不利”机会再好也白搭。打仗三军主将很重要,但南宋缺将这个问题在开禧北伐中表现的很明显。

不打无准备之仗”韩侂胄是出于“私利”北伐,就是因为准备不够容易失败,而开禧北伐正是很好的证明,宋准备的不够。号称“富足”的南宋居然让宰相自掏腰包。可见南宋的疲敝到了何种地步。韩侂胄说金国民生凋敝,武备不足。这话倒是不错,但韩侂胄只看到了别人没看到自己。他自己的国家还不如金国了,只看敌之短长。未看己之短长。无人可用这也很主要的原因,辛弃疾、陆游当象征和“宣传员”可以,但上战场真的未必。谋定而后动,韩侂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这个评价很中肯,就是不自量力。

综合来看,就是韩侂胄低估了金国的实力,高看了自己的能力。宋军本身战斗能力差,南宋官场腐败,主和派与主战派内耗不断、韩侂胄准备不足,用人不当,宋宁宗意志薄弱不坚定,“开禧北伐”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史弥远和杨皇后合谋杀死韩侂胄后,为什么将韩侂胄的头割下送往金国

韩侂胄是南宋中期著名权相,最后下场却很凄凉,被政敌杀死后,将头颅装入盒中,送往金国以此换取两国议和。

为何如此?

只因为韩侂胄得罪了三种人:

其一,程朱理学派。

韩侂胄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既是名门之后,又是皇亲国戚,身份自然高人一等。

1194年,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人策划“绍熙内禅”,废黜罹患精神病的宋光宗,拥立其子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

韩侂胄也以“翼戴之功”,初封开府仪同三司,而后官至太师、平章军国事,成为南宋中期著名的权相。

韩侂胄在任期内,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便是禁绝兴盛一时的朱熹理学,贬谪以宗室赵汝愚为代表的大臣,并在王沇的奏请下,征得宋宁宗的同意,订立《伪学逆党籍》,以赵汝愚、留正、朱熹、彭龟年、杨宏中等五十九人列名籍上。

平心而论,朱熹理学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对南宋灭亡同样负有巨大的责任。

南宋苟安半壁江山日久,文人和道学家日益昏庸腐朽,已经无所作为。

南宋灭亡之后,时人周密沉痛地说,“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扞边者,则目为麄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醉心于程朱理学的人,往往都是沽名钓誉之辈,他们认为治财赋的是聚敛之徒,守卫疆土的是粗鲁无才学之人,读书做学问是玩物丧志,留心朝廷政事的是庸俗小吏,似乎只有像他们一样万事不理,沉迷于精神世界才是正学,国家怎能不亡呢?

不过,在韩侂胄执政期间,其针对朱熹理学的打击,却得罪了一大批文人。

到了元朝,丞相脱脱修《宋史》,因为其尊崇理学,为道学立传,而把韩侂胄列入“权奸”行列。

此后,明清两朝,理学日益尊崇,韩侂胄的千载骂名更是无法洗刷。

其二,北方的金国。

韩侂胄是南宋朝廷内少有的主战派,他上台不久就进行了“崇岳贬秦”,先是在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又主持追削秦桧官爵,谥号改为谬丑。

究其原因,韩侂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北伐作舆论准备。

1203年,被冷落已久的主战派人士,时年64岁的辛弃疾再次被起用,先后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等职。次年,辛弃疾晋见宋宁宗,断言金国“必乱必亡”,极力鼓励宋宁宗同意出兵北伐。

1205年,韩侂胄加封平章军国事,总揽军政大权,即下令密做准备,同时取朝廷封桩库金万两作军需。

1206年,韩侂胄任命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兼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郭倪兼山东、京、洛招抚使,赵淳、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以收复失地。

五月七日,南宋正式下诏出兵伐金,这就是著名的“开禧北伐”。按照计划,北伐军从江淮、四川两路同时出发。

战争初期,宋军取得不小的胜利,夺去了泗州等战略要地,金国被迫迅速从北方调兵南下增援。《金史·章宗本纪》称,“上以宋兵方炽,东北新调之兵未集,河南之众不足支,命河北、大名、北京、天山之兵万五千屯真定、河间、清、献等以为应。”

然而,谁也没有意识到的是,早在宁宗下诏伐金前一月,吴曦已在四川私通金国,图谋叛变割据。密约献出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今甘陕一带),求金朝封他作蜀王。

结果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吴曦在金兵临江时,按兵不动,最终使得金军东下而无西顾之忧。

吴曦叛变,对宋军伐金的部署破坏极大。

金国得以全力应付其他方向北伐的宋军,六月,韩侂胄任命的两淮宣抚使丘崈,上任伊始,就放弃已占领的泗州,退军盱眙。此前,江州都统王大节引兵攻蔡州不克,军大溃。皇甫斌引兵攻唐州,败绩。宋军攻宿州,败绩。

可以说,由于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从江淮至川陕的各个战场,宋军的攻势都遇到重大挫折。

十一月,金兵转而攻入宋境,“开禧北伐”以失败收场。

不过,金兵的攻势同样虎头蛇尾,当年年底,金军从淮南地区撤离。开禧三年正月,韩侂胄改命张岩督视江淮兵马,又自出家财二十万,补助军需。

二月末,吴曦之乱被成功平定,四川局势得以稳定,宋金之间再次恢复到此前的相持阶段。

问题出在和议环节,1207年九月,南宋使者方信孺回到临安,带回了金国的议和条件:“如能依应称臣,即许以江、淮之间取中为界。如欲世为子国,即当尽割淮南,直以大江为界。陕西边面并以大军已占为定据。”

意思就是南宋如果称臣,就以淮河为界,如果称父子之国,就割让淮南。

此外,还要求南宋“缚送”主张伐金的“元谋奸臣”,或“函首以献”。岁币则在“绍兴和议”的基础上,再加银、绢各五万两、匹,另给犒军银1000万两。

韩侂胄极力主张的北伐,不仅未能取得寸功,反而要让南宋面临更加屈辱的和议,包括他亲信苏师旦、邓友龙等人在内,还都成为金国指名道姓要“函首以献”的罪臣。

来自外部的压力,无疑让韩侂胄的政敌们找到了倒韩的最佳借口。如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就率先发难,上奏弹劾韩侂胄,指责北伐以来军民死亡无数,耗费财资不可胜计,给国家带来惨重灾难。

三、宋宁宗之杨皇后为首的政敌

此前,庆元六年,即1200年,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去世,中宫之位空缺。

宋宁宗宠爱的杨贵妃和曹美人都有机会进封为皇后,不过韩侘胄对皇帝赵扩进言,说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

最终,宋宁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并于嘉泰二年,1202年,立杨贵妃为后。

此后,杨皇后与其兄杨次山等人开始暗中继续力量,等待倒韩的时机。

开禧北伐的失败,使得朝中以史弥远为首的主和派与杨皇后等人勾结起来,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韩势力。

不过,出乎韩侂胄意料之外的是,他压根没想到史弥远勾结杨皇后,居然以矫诏的方式,串通禁军将其诛杀。

这在宋代历史上是空前的。

其实,早在韩侂胄被杀的前两天,他的亲信周筠就多次发出警告,“其夕,周筠闻其事,遂以覆帖告变。时?胄已被酒,视之曰:“这汉又来胡说。”于烛上焚之。初三日,将早朝,筠复白其事,?胄叱之曰:“谁敢?谁敢?”遂升车而去。”(《齐东野语》)

有宋以来,既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历来政治斗争都在朝堂之上,韩侂胄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居然会遭遇一场血腥政变。

于是,1207年11月3日 ,史弥远等人于韩侂胄上朝时,突然袭击,将他截至玉津园夹墙内暗杀。

甫至六部桥,忽有声喏于道旁者,问:“为何人?”曰:“夏震。”时震以中军统制权殿司公事,选兵三百俟于此。复问:“何故?”曰:“有旨,太师罢平章事,日下出国门。”曰:“有旨,吾何为不知?必伪也。”语未竟,夏挺、郑发。王斌等,以健卒百余人,拥其轿以出,至玉津园夹墙内,挝杀之。《齐东野语》

事后,韩侂胄被杀的消息才奏报给宁宗,至此,军政大权全归杨后、史弥远所操纵。随后,他们又把苏师旦处死。

接着,杨皇后,史弥远等人把韩侂胄、苏师旦的头割下,被涂漆后封于函中,并派使臣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

南宋最终以如此屈辱的方式完成了“和议”。

小奔说:

南宋以屈辱立国,此后偏安江南,自始至终毫无骨气可言。有极力主战者,如李纲、张浚等人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其中,尤其以主持开禧北伐的韩侂胄结局最为悲惨,毫无疑问,韩是北伐失败的第一责任人。

但是以函首大臣如此这般屈辱的方式换取和议,却是骇人听闻,当时太学生作诗讽刺说:“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

相比之下,金国在将韩侂胄的首级祭祀于宗庙后,再予厚葬,并封谥号为“忠谬侯”,说他“忠于谋国,谬于谋身”,意思就是说他为国家考虑得太多了,对自己考虑得太少。

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其实,自高宗赵构起,南宋就罕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除了宋孝宗以外,历任皇帝本心上都是安于这种南北割据的现状,毫不介意在屈辱中过太平日子。

这样的心态在朝廷庙堂之上,同样是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几十年之后,元兵大举压境之时,庙堂之上几乎一逃而空的场景也就毫不奇怪了。

呜呼,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诚哉斯言。

中国古代的异姓王列表

汉朝的异姓王主要有

1.楚王韩信2.梁王彭越3.淮南王英布4.赵王张耳.5.燕王臧荼6.长沙王吴芮7.韩王信8.燕王卢绾

宋朝的异姓王

1:柴宗训-----郑王2:符彦卿-----魏王(后周封,宋因之)3:孟昶-------楚王(追封)4:李煜-------吴王(追封)5:钱俶-------邓王6:赵普-------韩王(追封)7:曹彬-------韩王(追封)8:刘通-------魏王(外戚,追封)9:曹佾-------沂王(曹彬孙,外戚,追封)10:王安石----舒王(微宗追封,高宗削)11:韩世忠----蕲王(追封)12:秦桧------申王(追封,宁宗削)13:岳飞------鄂王(追封)14:张俊------循王(追封)15:吴磷------信王(追封)16:吴阶------涪王(追封)17:杨存中----和王(追封)18:刘光世----鄜王(追封)19:史弥远----卫王20:吴益------卫王(外戚,追封)21:吴盖------郑王(外戚,追封)22:李道------楚王(外戚,追封)23:杨次山----冀王(外戚,追封)

宋朝的外戚被严禁掌权,南宋外戚权臣韩侂胄是如何上台的

韩侂胄能掌握大权,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韩侂胄(1152-1207),字节夫,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姨母为宋高宗吴宪圣太后,侄孙女为后来宋宁宗的第一任皇后恭淑皇后。可以说从韩侂胄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皇亲国戚了,韩侂胄以父亲韩诚的门荫而得官,历任阁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宋孝宗淳熙末年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知阁门事是宋代掌管礼仪的官职,比如朝会、游幸、宴享赞相等

宋光宗登基之后,因为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再加上生性懦弱,又疏于朝政,正中李皇后下怀,于是皇权渐被其控制。有一次,李皇后唆使宋光宗封赏李氏外戚、建李氏家庙。李凤娘封娘家三代为王,侄儿孝友、孝纯官拜节度使,一次归谒家庙就推恩亲属二十六人,一百七十二人授为使臣,下至李家门客,都奏补得官。不仅如此李皇后还挑破光宗和宋孝宗之间的关系,使得父子失和。

孝宗临病死前,欲见光宗及儿媳最后一面,懦弱的光宗得不到李皇后的同意,不去探望临死的父亲,许多大臣上书要求光宗去看望孝宗,但光宗也不予理睬,至孝宗大殓之日两人也同样不理不闻,中书舍人陈傅良出班拉住光宗衣襟,李凤娘杏眼圆睁,大声呵斥道:“这里是什么去处!你们这些秀才要被砍头吗?”光宗与李凤娘不仁不孝的行为激起朝野公愤。于是宰执们赵汝愚和赵彦逾开始商量对策,决定逼迫宋光宗退位,将宋光宗的儿子嘉王赵扩立为皇帝。可是要逼皇帝退位要请出一位人,就是原来宋高宗的皇后吴宪圣太后,可是要找个中间人。于是赵汝愚找到当时的知阁门事韩侂胄,向他提出要求劝谏宪圣太后,立嘉王为帝。

韩侂胄也同意这个提议,于是韩侂胄立刻进入慈福宫活动,通过自己所熟悉的两宫内侍,让他们哭着向宪圣太后吴氏陈请,终于说服她同意让光宗“内禅”。于是在一帮大臣们的操作下,宋光宗被迫禅位,成为太上皇,嘉王继位,是为宋宁宗。

宋宁宗登基之后,赵汝愚以自己有定鼎之功,就开始有些自以为是了。不久,赵汝愚由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正二品),再进位枢密使(从一品)。八月二十八日,赵汝愚又自枢密使拜右丞相(正一品)。同日,留正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十月,留正在张叔椿的再次弹劾下落职。至此,朝廷中出现了由赵汝愚独相的局面。赵汝愚是道学的忠实信徒,他掌权以后,为了现固自己的权力,重用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官员及其信徒,结成宗派,排斥异己,故这些人在尔后韩侂胄与赵汝愚争夺权力的斗争中,都旗帜鲜明地站在赵汝愚一边,全力以赴地维护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赵汝愚执政后,承袭前朝权臣的做法,首先控制台谏,将与其友善的左司谏章颖升为侍御史,将吴猎由秘书省正字擢为校书郎,除监察御史,将原嘉王府翊善黄裳升为给事中,陈傅良、彭龟年并除为中书舍人。上述诸人,多数是道学之徒,或积极支持赵汝愚出任宰执之人。接着,赵汝愚召知潭州朱熹赴行在,让他出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成为宁宗的老师,又増置待讲;以黄裳、陈傅良、彭龟年等人为之。一些道学官员,如车祥、杨简、吕祖俭等人,也被引人朝廷为官。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没有过县一级官员的历练,就被召至行在为京官。这样,赵汝愚基本上控制了内外言路,结成了以他为首的道学家及其追随者的集团。 但是,赵汝愚对于同时立有“定策功”的韩侂胄、赵彦逾两人,却以“我与赵尚书(彦逾)皆宗室,而韩知閤(侂胄)乃右戚,各不言功”为由,抑制推赏。赵彦逾富有才干,所至治绩卓著,他本想借此升任执政,不料却将他打发到蜀地,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韩侂胄则想通过推“定策功”,获得节度使的赏赐,结果只由知閤门事(正六品)升任汝州防御使(从玉品)、再升宜州观察使(正五品)兼枢密都承旨。两人都大失所望,对赵汝愚深为不满。

既然作为宗室的赵汝愚,可以升为右相,韩侂胄想得节钺之赏确实也并非过分。叶适就看到了这一点,及时向赵汝愚提出,应该满足韩侂胄的这个要求,以免后患。老谋深算的朱熹,也提出“当用厚赏酬其劳而疏远之”的建议,并要赵汝愚“防微杜渐”。但是赵汝愚囿于宗派成见和对武人的轻视,不仅不听,反而故意冷淡韩侂胄,甚至拒不接见他。

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彭龟年还上疏宁宗,说韩侂胄“假托声势,窃弄威福,乞黜之以解天下之疑”。宁宗下罢去了彭龟年的中书舍人,赵汝愚却“请留龟年”,这更加激怒了韩侂胄。韩侂胄的官职虽然不大,因其与后宫的特殊关系,加之在内廷及当时许多人看来,这次绍熙“内禅”,皆是韩侂胄之功,因而“浸见亲幸”。“自是出入宫掖,居中用事”,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他与赵彦逾相互呼应,坚决要把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道学家及其信徒逐出朝廷。

赵彦逾在入蜀前陛辞时,将一些廷臣的姓名写给宁宗,指出他们皆为赵汝愚之党,并道:“老奴今去不惜为陛下言之。”于是宁宗对赵汝愚也产生了怀疑。韩侂胄通过内批将自己的亲信刘德秀、李沐刘三杰、胡纮、杨大法等人除为台官,以控制言路。“于是言路皆侂胄之党,汝愚之迹始危”。 朱熹作侍讲后,每次给宁宗讲的都是有关正心诚意、人欲天理的一套说教,要皇帝的一言一行完全按照圣贤的规矩办事。在讲书时,朱熹声色俱厉,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这样的讲书,对于一个智力低下、不善学习的宁宗来说当然不感兴趣,也不堪重负。朱熹还借给宁宗讲书的机会,攻击韩侂冑,并多次上疏议论朝政,要宁宗对太上皇(光宗)“益勤问安视膳之行”,十日一至而不得见,就五日一行;仍不得见,则三日、二日、甚至每日一行,要他“俯伏寝门,怨慕号泣,虽劳且辱,有所不惮”。当年十一月初一日,被朱熹搞得厌烦透了的宁宗,在韩侂胄的鼓动下,以为:“朱熹所言,多不可用!”免去了他的侍讲。作为道学宗主朱熹的被罢官,对道学官员是一个沉重打击,于是赵汝愚、吴猎等人纷纷上疏,请留朱熹,陈傅良以为朱熹之言虽然“频繁迁阔”,也不当将他逐走,但都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韩侂胄又将打击的矛头指向赵汝愚,先后罢去了吴猎、陈傅良、刘光祖等人的官职,以削弱赵汝愚在朝廷里的力量。可是,赵汝愚拥立宁宗的功劳毕竟巨大,他在士大夫中又颇有声望,要打倒他并非一件易事。为此韩侂胄谋于签书枢密院事京催,京催告诉他:“彼宗姓,诬以谋危社稷可也。”韩侂胄大悟,终于找到了打击赵汝愚的最好口实。 次年,改元庆元(1195-1204)。庆元元年二月,右正言李沐首先发难上疏言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非祖宗典故,方太上圣体不康之时,欲行周公故事。倚虚声,植私党,以定策自居,专功自恣”。于是赵汝愚被罢去相位,出判福州。并非韩侂胄之党的御史中丞谢深甫,也上疏効赵汝愚,赵汝愚又被罢为祠官。章颖、李祥、杨简、吕祖俭等人纷纷上疏救汝愚,以为他有大功,不当去位,结果以同党之罪,全遭贬黜。十一月,胡纮劾奏赵汝愚“唱引伪徒,谋为不轨”,再将他適永州(湖南零陵)安置,两个月后,赵汝愚死于赴衡州(湖南衡阳)的路上。

赵汝愚罢相后,宁宗擢韩侂胄为保宁军节度使,擢有“定策功”的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余端礼为右丞相,擢京镗为知枢密院事,擢谢深甫为签书枢密院事,除知泉州何澹为御史中丞。翌年正月,余端礼、京镗两人分拜左、右丞相。四月,余端礼因同情赵汝愚,且政见与韩侂胄多有不同而罢相。韩侂胄进而加开府仪同三司,权力在承相之上。在与赵汝愚的夺权斗争中,韩侂胄取得了胜利。

韩侂胄与赵汝愚之争,不是“忠”、“奸”之争,而是权力之争,赵、韩二人合谋拥立宋宁宗之后, 立即因分赃不平而勾心斗角、韩侂胄玩弄权术,击败政敌,可谓心狠手毒,而人们又总是同情失败者。其实,官场上相互厮杀,自来残酷,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至于韩、赵二人,很难说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韩、赵之争,其焦点仅仅在于权力再分配, 如此而已。

宋宁宗杨皇后为什么会赞成史弥远在宁宗灵前更换皇子

杨皇后刚开始是不同意史弥远更换皇子的,但她拗不过史弥远,只有同意。因为,他们是一条船上的蚂蚱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同意更换太子(皇帝)。而且,宋宁宗一死,她所谓的皇后,已经是皇太后,不能制约史弥远了。

宋宁宗原来的韩皇后在庆元六年(1200年)病死,立杨氏为皇后,主战派宰相韩侘胄力持异议,杨皇后对此耿耿于怀,衔怒于心。于是和主降派史弥远结成联盟,并拉上太子赵询一同对付韩侘胄。在他哥哥杨次山等的帮助下,在上朝途中刺杀了韩侘胄,然后才给宁宗报告。为了讨金国欢心,他们把韩侘胄的人头,送到金邦,并加码给金人送礼,达到妥协偏安的目的。嘉定十三年(1220年)太子刘询病死,宁宗另立宗室子弟赵竑为太子。但这个赵竑为人不知险恶,私下记述史弥远罪恶,甚至扬言“史弥远应当充军八千里”。被史弥远侦知,在这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史弥远下了血本,自己重新找了个姓赵的少年,改名叫贵诚,让专人教育,准备以李代桃。嘉定17年(1225年)宁宗病死,史弥远不顾杨皇后反对,将赵贵诚改名为赵昀,扶持其即位为皇帝,太子竑被废,封为济王,出居湖州。史弥远完全掌控了朝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