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旅游过的地方中,有没有觉得名不符实的景点?你吃过哪些名不符实的招牌小吃_蜀汉_北伐_名不符实

本文目录

  • 你旅游过的地方中,有没有觉得名不符实的景点
  • 你吃过哪些名不符实的招牌小吃
  • 秦昊获得《声临其境》第二季冠军,网友认为他名不符实,你怎么看
  • 你们觉得有哪些“双一流”高校属于名不符实呢
  • 有的人觉得诸葛亮名不符实,蜀国真的是被诸葛亮拖垮的吗
  • 最名不符实的AAAAA级景区是哪里
  • 你觉得国内有哪些景点名不符实,浪得虚名,一生只愿一次游
  • 唐宋八大家中,有谁最名不符实
  • 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刘光世是否名不符实
  •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是不是名不符实

你旅游过的地方中,有没有觉得名不符实的景点

前段时间去了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七个牌坊八个故事常常出现在一些影视剧中,但是100元的门票价格真的高了,游客逛完牌坊群一般都不会去光顾捆绑销售的鲍家花园,强制被消费真的感觉很不爽?

你吃过哪些名不符实的招牌小吃

其实我这个人事儿多,回答问题都会先分析问题。我看了几个回答和评论,印象最深的,有说豆汁儿好喝有说难喝,有说贾三灌汤包好吃有说难吃的。名不符实的小吃,是什么名符什么实呢?我觉得根本矛盾就在这儿。你一外地人都没喝过北京豆汁,没吃过西安贾三灌汤包,你凭啥说人家名不符实呢?我是个土生土长北京孩子,豆汁儿这东西我们北京人说好喝,其实也是因为喝习惯了,口头上就说成了好喝,热乎乎的酸味儿里透着北京的实在实惠,家的味儿。你说真好喝么?它不香不甜不丝滑,就剩下醇厚的酸了,味道上不那么好,可我们北京人说得好喝只是我们习惯的那种老味道,人的味儿,家的味儿,京味儿。要说豆汁儿,我真得说对得起我们北京味儿了,名符其实!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应该用自己家乡的吃食来开刀。究竟一个地方的小吃是为了谄媚地让全国各地都觉得好吃重要呢还是只伺候好了家乡人,继续传承家乡味儿重要呢?名符其实,符的不是全国的众口难调,符的应该是当地的口味,当地的文化,当地的人的特点甚至说是世界观。所以最好还是本地人评本地小吃,免得外地人辛苦码字还招本地人骂,好好一个小吃问题变成了没意义的骂战。

秦昊获得《声临其境》第二季冠军,网友认为他名不符实,你怎么看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喜欢的不同,所以站在她的立场上,她就感觉不一样。从前有两个小徒弟,因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下其中一个小师弟,就跑进屋里问师傅,师付说你说的对。这个小师,弟,就把师傅的话告诉了师兄-,说师傅说我说的对, 师兄一听不服气也跑进屋里去问师傅,师傅说你说的也对-,师兄把师父的话告诉给了小师弟。师兄弟俩寻思怎么我俩说的都对呢?就一起跑去问师傅,师傅就告诉他俩说,每个人站在每个人的立场都是对的,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对也没有错的。所以秦昊获得声临其境,第二季的冠军,有些网友认为他名不其实不符合。假如,这次获得冠军的不是秦昊,而是另外一个人,那么也会有一些网友认为不符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

。凡事所有的问题都不是绝对化,所以,认为他名不符实了,我认为说的对,认为他名副其实的,我认为说的也对。昨天看完了秦昊在伪装者的配音,他那种,声泪俱下的表现力,他那种全身贯注的精神,给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叫我说这话,第二季声临其境, 他当选上冠军,是当之无愧,是名副其实的。

你们觉得有哪些“双一流”高校属于名不符实呢

我觉得还有很多“双一流”高校综合实力不如一般院校,比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燕山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山西大学等等,如果这些学校换个城市,也许早就是“双一流”或者以前的“211”院校了。

我只举例10所“双一流”目前综合实力不如上面十所,具体有延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仅代表个人意见,勿喷!!!

有的人觉得诸葛亮名不符实,蜀国真的是被诸葛亮拖垮的吗

抹黑和贬诋诸葛亮,是很多三国爱好者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大多数人熟知诸葛亮这个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的。而演义中的诸葛亮又太妖魔了,极其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一个逆反心理——他这么神,可是为什么他没有成功呢?

当很多人逐渐长大,进入所谓的叛逆期,通过对《三国志》正史,或通过其他一些二手三手四五六七八手史料的了解后,会愈发的肯定自己当年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然后这些人就会在各种场合抹黑贬诋诸葛亮,以显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但是,这些人反感的诸葛亮,其实反感的是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不如演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但他也确实是一个人杰。这一点,只要稍微看一下正史的记载,就能明白诸葛亮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时,他的处境到底有有多艰难。他对蜀汉的贡献到底有多伟大了。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奉节白帝城。他驾崩的时候,蜀汉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公元 219年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至少三万精兵被团灭。

一个月后,驻守上庸的孟达投魏,并带着魏军夺取了上庸三郡。汉军守将刘封不敌,连人带城全丢了。这一战,又有至少两万精兵被消灭了。

到了刘备临征东吴的前夕,张飞在阆中被下人所杀,黄忠在成都病死;刘备征东吴期间,马超也病死了。短短一年多时间,蜀汉损失了三员大将。

公元 222年八月,刘备兵败夷陵。四万汉军精锐被灭,一万精锐投降了魏国。顺带着还折损了一票蜀汉的精英。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人以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精兵是什么概念?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当蜀汉国内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后,离成都只有百里的汉嘉郡太守黄元造反,益州南部的越嶲、牂柯和益州三郡在土著雍闿的策动下造反。叛军呼应东吴,几乎半个蜀国都造反了。

总之就是:刘备临死前,丢下的就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给刘禅。

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留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给儿子,结果河北四州就被曹操吞并了。

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给刘琮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

后来,刘备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但是,诸葛亮把这个烂摊子给收拾干净了。避免了蜀汉雪崩。并且他又给蜀汉政权续了三十九年的命。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你还认为他名不符实?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矣”。这并不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

至于说“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诸葛亮拖垮了蜀汉经济”的观点,这完全就是谬论。正史上可没有这些奇怪的记载。

首先、诸葛亮并没有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坚持北伐。而是消除了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后才开始北伐。他的军事行动,是等到蜀汉恢复元气之后才开始的。

刘备病逝后,南中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诸葛亮的选择是赶紧带兵平叛么?

不,他的选择是: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5年三月,也就是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他才开始平叛行动。而此时,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三年。

一个为了休养生息,可以把平叛都能延缓两年的人,你认为他是穷兵黩武之人?

诸葛亮南征之后,得到了大量的资源,蜀汉的国力因此大增。然后,诸葛亮有因此而急着去北伐吗?

不,他选择是:继续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7年,也就是平定南中叛乱两年后,诸葛亮才上《出师表》进驻汉中。而他上表出征的前提是:曹丕去世了,魏国的国内有可能会产生动荡。

可是,当诸葛亮到汉中后,他发现魏国并没有因为曹丕的死,给蜀汉可乘之机。于是诸葛亮在汉中又休整了一年。一直到公元 228年春天才开始第一次北伐。

而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五年。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出兵北伐前,他在蜀汉的政绩表现的: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很显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他并没有急于北伐。甚至面对南中的叛乱,他都能忍着两年不发兵。在这五年期间,诸葛亮积极种田,休养生息,整顿军队,并且还花了大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蜀汉政权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力稳步恢复,补上了刘备去世时,留给他的巨大窟窿。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样的一个力挽狂澜的奇才,说他是一个名不符实,穷兵黩武的人,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其次、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他真正大规模的北伐只有三次,而且每一次间隔时间都有数年。并且,诸葛亮北伐的策略非常求稳,绝对不搞激进的军事冒险行动。

诸葛亮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是在228 年春。当时北伐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点优势,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要道,诸葛亮认为没把握,耗不起,便主动的撤了。

关于这一次北伐,如果换一个名将,说不定就有可能不撤退,选择跟魏军硬抗。但是硬抗显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胜,缩小蜀魏力量对比的可能;但也有可能大败,死伤惨重,被魏国乘虚灭国。

蜀汉在刘备手上已经折腾了十万兵马,诸葛亮好不容易攒了十几万人,他怎么可能会去硬扛呢?所以这一次北伐,不仅很符合诸葛亮的性格,也符合蜀汉当时的实际情况。

因为蜀汉再也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了,他要负责任。而他的这种负责任,正是他没有穷兵黩武,很清醒自己定位的表现。

而同年冬天围陈仓的行动,名义上虽然是第二次北伐,但实际上根本算不上二伐。因为这次出兵的起因是诸葛亮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想趁机骚扰一下魏国。

之所以说这一次是骚扰,是因为诸葛亮在出征前,他连粮食都没带够。如果打仗连粮草都不带够,这很显然就只是去骚扰一下而已。

到了公元 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也只是一场小规模行动,目的仅在于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以上便是历史上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从228—229,一年之内连伐三次。但是这三次中,只有第一次才是真正的北伐,另外两次都只是骚扰而已。

诸葛亮真正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伐,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这一次北伐,诸葛亮是拉拢了鲜卑柯比能之后才誓师出征的。并非以一己之力单独攻魏。

公元 231年春,诸葛亮养精蓄锐后,再次出征北伐。这一次,诸葛亮打急眼了,他不再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小心谨慎,而是大胆的放弃了后方,以自己和粮草做诱饵,引诱了司马懿上钩,并在卤城大败司马懿。

这一次大胜后,司马懿再也不敢跟诸葛亮正面交战。

后来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被迫退兵。但是在退兵中,还是射杀了张郃。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没有急着北伐。他在国内还是干着老本行——休养生息,继续鼓励耕织。

(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直到公元 234年,诸葛亮才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北伐,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此时离上一次北伐又过去了三年。这一次,诸葛亮是在联络东吴出兵夹击之后才出兵的。也不是不知深浅的单独出兵。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真正的大规模北伐只有三次。从公元228年—234年,六年期间,三次大规模用兵。每次大举出兵之前,诸葛亮都会进行了数年的充分准备。战略战术上也十分稳健,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样子,实在看不出诸葛亮哪里穷兵黩武了?这分明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北伐。

至于史书上记载蜀汉百姓“农夫废业,民有饥色”,这是在诸葛亮死了25年后,因为姜维连连北伐,庞大的军事开支严重影响了农业,从而导致的结果。与诸葛亮没有关系。

其实在诸葛亮时期,他一直都在尽可能的节省民力:

“一蜀之大,其兵多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蜀之所以强者,以孔明不尽用之。”
“蜀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于二十八万户中,二家零三分之余出一人,于五十六万四千男女口中,四丁零四分发一人,其不忍尽民之力如此。”

对比当时曹魏和东吴对百姓的压迫,诸葛亮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损耗,几乎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甚至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在曹魏境内屯田,以战养战,也更进一步削减北伐对于国内的负担和长途运输的损耗。

这么一个精打细算,重视节省民力的人。居然说他拖垮了蜀汉,良心不会痛么?

至于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急着北伐,这个道理在正史上说的很清楚了: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亮本身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同时,他认为自己死后,国内就再没有能跟曹魏抗衡的人了。所以他要趁自己还活着,尽可能给曹魏施压军事压力。并且在实际上,他也确实给曹魏带去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综合前面的内容(曹魏的滥用民力,诸葛亮的科学利用民力)来看,诸葛亮北伐,吃亏的都是曹魏。魏国为了对付诸葛亮,每次都要调中央军支援长安。因为魏国的边兵根本挡不住蜀军。而若是调中央军,魏国必然要开支大量的钱粮。

这到底是谁更吃亏?一目了然了。

当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压力锐减。曹叡就开始盖宫殿,搞腐化堕落。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诸葛亮去世了,战争没有了,曹叡手上也有钱了。

由次来看,你还会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必要的么?

最名不符实的AAAAA级景区是哪里

1、乌镇

乌镇早已不是以前的乌镇,没有水乡居民的古镇,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曾经对乌镇很向往,因为一部非常美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当时饰演男主的黄磊还不是大叔,当时饰演女主的刘若英还没有结婚,而当时剧中的乌镇,也还是小桥流水人家,是个让人来过就不曾离开的宁静小镇。

乌镇在江南水乡中是有优势在的,千年历史、完整保留的水乡格局、丰富的住宿选择,等等。风光的优势还在,尤其晚上有灯光之后确实很美,所以游客差评的还是少数。

江南古镇里,如今真有水乡居民的,要么风景稍逊,要么规模较小不及乌镇,要么商业气息比乌镇还浓……综合来看,乌镇就成了很多人避不开的选择。

乌镇的商业化比较成功,可以写进教科书里,从观光型小镇,到发展酒店住宿,贴上了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标签,再到现在发展会展和文化,一步一步,升级迭代。从经济发展来讲,乌镇成了无数古镇的标杆。

只是,如今的乌镇总会让恋旧的人觉得可惜,水乡居民搬了出去,换了商人搬了进来,好像皮囊还是古镇,但是内里被掏去了,填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进去。

那个古旧、清净、安详、而且幽静的古镇,就像一个远远飘去的梦,永远见不到了。

2、桂林的靖江王府加东西巷。

靖江王府,门票120,里面没什么可看的,楼都是翻修过的,到一个贡院给你表演模拟科举考试,然后就叫你买东西;到一个洞又是叫你买什么护身符防太岁。独秀峰上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雕刻算唯一有名景点?那个东西巷,号称什么百年巷子,我小时候是没听说过的,不过那个逍遥楼我倒是印象深刻。小时候逍遥楼那里可是噩梦啊,为了赶钉子户,在那里建垃圾场,每次经过都要捂鼻子。没错,为了赶钉子户在市中心建垃圾场!钉子户搬走以后在垃圾场原址开美食一条街,哈哈哈。

3、浙江横店影视城

因为是绝大多数明清古装热剧、宫斗戏的取景地,横店这些年一直很火,宣传推广也一个没落,记得今年过年那段时间地铁站都是横店的广告.....

5A景区+宣传推广+某些热门电视剧的带动,让横店的门票也是水涨船高,是的,你没看错! 不算梦幻谷,联票380元/人!!已经比九寨沟、张家界等老牌5A贵多了!

一家三口光门票就是1000多大洋,还不算吃喝住行。

好吧,心疼一下钱包,咬咬牙,买票进去了。黄金周,人山人海就不说什么了,如果不是古装剧爱好者、影视剧的狂热粉丝、来拍cosplay写真的人,你会发现,其实就是来看一堆仿造建筑的大杂烩啊。

广州街、香港街,就是徒有其形而已,山寨感让人不忍直视,去过广州香港的人,看到这个大概会笑吧,没去过的人,今后认真去那里一趟,吃早茶、逛老街,感受当地的文化不好吗,为什么要花钱来看这个?

4、河南嵩山少林寺

“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是多少有武侠情节的少男少女心中的向往之地啊。当年的一部电影《少林寺》,在多少人心中种下了美好。不过,很多去过的人都说,还是别去了,不然你的梦会碎.....

本应该一身正气的武林正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大型的坑人商家、诈骗团伙、讨钱和尚的聚集地。商业气息浓郁到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进错了庙门。

这里到处都是买卖,和尚就是老板,小和尚就是售票员和商场零售工。看个表演还能推销碟片、卖卖名师毛笔字,野导遍地,都快成市场了。

上香拜佛祈福的时候,僧人会直接要香火钱,还说人家都随一千三千的,施主随意,随的越多越诚心越灵验。当然若是你给少了,少不了被和尚白眼。

而且你们所看到的宣传的功夫表演,就是景区内武校小学生的表演,也就十分钟....

一路上还会有人半路叫你免费停车游玩,然后到他家吃农家饭,不论饭菜质量如何,四菜一汤基本250-300元。到了景区里面,一瓶农夫矿泉水10元,一碗面30。

景区规划也很不合理,进出只有一条路,上山游客跟下山的游客堵在一起。门票还捆绑三皇寨,不坐索道又玩不完,索道还要收费100。

如果想逛公园或者报个职业学院去各种武校的话可以去,如果想去瞻仰天下武功出少林或者方丈那破房子的话还是算了啦。少林寺就是个公园+市场。

5、黄鹤楼,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里面还有电梯。

6、华清池,能算得上遗迹的就是几个坑,其他的都是人造景观。

7、天津古文化街,如果这都算得上5A,你让南锣鼓巷、宽窄巷子情何以堪?

8、台儿庄古城,4A还好,5A你就过分了。

9、沈阳植物园,去过的人都明白,被严重警告是有道理的。

你觉得国内有哪些景点名不符实,浪得虚名,一生只愿一次游

我觉得兰州老城,去过一次就不想在去了,但从电视上获息,听说现在已经搬迁到新城去了。过去旅游到过一次,住了两天,清晨起来,放眼望去,四面高山,兰州环围,密不通风,气难循环,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能见度低,烟味熏人。黄河流水,污浊混沌,旅游一趟,感慨万千,印象不好,最后一次,从此不来,心情起伏,送给兰州,两句赠言,兰叫景好不见天,浊水长流滚滚烟……

唐宋八大家中,有谁最名不符实

看到前面几个回答很是无语,竟然异口同声说苏辙是八大家里最名不符实的,只是君子成人之美,把苏辙加进去以成三苏之名。

还有的说另七家都有著作流传于世,唯有苏辙没有代表作。

真是无知者无畏(恕我言语冒犯)。

其实我们现在讨论苏辙的文学地位不如直接看与苏辙同一时期文学大家的评价: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子由诗过吾远甚”。

秦观《答傅彬老简》:“中书(苏轼)尝自谓‘吾不及子由’,仆窃以为知言。”

南宋陆游、范成大等诗人也有类似评价。

苏轼诗词文俱可称雄古今,八大家中罕有其匹,但这不能作为今人踩压苏辙的证据,苏辙对自己也有定位:

“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哥哥苏轼去世后,苏辙悲痛难当,写下:

“敌手一时无复在,赏音他日更谁期?”

就是说苏轼去世后,自己再也找不到敌手,知音更是难觅。

苏辙著作颇丰,仅是脍炙人口的就有很多篇《上枢密韩太尉书》《上两制诸公书》《陈州为张安道论事事书》《答黄庭坚书》《贺文太师致仕启》《东轩记》《黄州快哉亭记》《黄楼赋》《超然台赋》等等

书信、史论、策论文在苏辙散文中成就最高,加上苏辙文章纡余婉转,语多质朴,很多读者不喜欢。但是只要耐心读一读,相信也会迷恋上子由。

所以说唐宋八大家中不存在名不副实之说,他们都是文坛大家,各擅战场,只有风格上的不同,不存在优劣高下。

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刘光世是否名不符实

【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刘光世为什么名不副实】

从北宋末期,一直到南宋和金国订立“绍兴和议”以前,宋、金两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黄河南北和长江东西,战火和硝烟弥漫,金国虽有胜,但完胜不多;南宋虽有败,但完败也不至于。那么,南宋与金国在战争中相持十数年为什么没有亡国?原因就是因为有一大批爱国英雄以血肉之躯抵抗着外族侵略,他们在最重要的关头挽救了南宋政权,使之最后能苟延残喘。因此,后来南宋的功劳簿上便有了“中兴四将”,他们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当然,还有其他与此不同的人物名单,这里不采用)。

这“中兴四将”中,对于军功,岳飞、韩世忠在民间几乎全部赞同,毫无异议,但对于张俊和刘光世,却有很多不同看法,最基本的,便是说这二人入选“中兴四将”名不符实,事情的真相如何呢?

我们来说说张俊。张俊的首功是勤王。1129年,金军突袭宋高宗的临时驻地扬州,宋高守仓皇出逃,到达杭州,扬州失守。面对步步败退的现象,当时驻杭州的鼎州团练使苗傅以及御营副将军刘正彦联合发动兵变,要宋高宗下台,逼他禅位于年仅三岁的儿子,从而架空皇权,拥兵自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屯兵吴江的张俊当机立断,率兵勤王,在杭州临平和苗傅、刘正彥的军队激战,最后击败叛军,使宋高宗得以复辟。

张俊的第二功是明州之战。在宋金战争中,金人发动了“搜山检海”的斩首行动,紧随宋高宗的逃跑路线,奋起直追。当时,他从扬州逃到杭州、江宁(今南京)、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在明州,张俊提兵来护驾,宋高宗安排张俊在明州抵抗金兵,并向张俊许诺:“你当竭力御敌,成功拍将封你为王。”然后,他从明州逃到海上。

这年除夕,金兵攻到明州,张俊率军与之交战,结果,在全军上下拼死战斗下,金军战败,死者数千,取得明州之战的胜利,后来,明州之战被南宋评为“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一。

勤王和明州之战,就是张俊直接领导和参与的最主要的两处功劳。其实,这样的功劳,相对于南宋初期在宋金之间的战争来说,并不算影响最大、决定战局走向的大功劳,那么为什么会成为功劳簿上最耀眼的光环呢?

我们得了解,所谓“中兴四将”,是根据南宋当权者对将士们的印象而形成的朝廷概念,而对于朝廷来说,谁对于政权和皇帝个人有重大帮助,谁就是大功臣。作为皇帝来说,有什么功劳比解救自己于叛军之手,使下台的自己又重新登上皇位还重要呢?没有了,所以,张俊排位在众将之首,朝廷上下毫无异议。而刘光世之所以列入“中兴四将”,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张俊勤王,救宋高宗于阶下囚,平定苗刘之变,他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是直接参与了战斗的功臣,于皇帝有救命之恩的人,皇帝自然不会忘记,所以,刘光世虽有“逃跑将军”的绰号,但他却是宋高宗眼里的大功臣。

而民间则以在抗金战争中,打了多少胜仗,杀了多少金军来评判功劳大小,所以就会对张俊、刘光世入选“中兴四将”持怀疑态度,而抱怨战功赫赫的吴玠、刘锜为何不入选。其实,大可不必抱怨,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中兴四将”名单。在老百姓眼里名不副实的张俊、刘光世,在宋高宗的眼里,却是名副其实的。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是不是名不符实

你好,我是@减肥中的小次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极限挑战》第一季播出的时候,我感觉还是很符合这个节目名字的,比如王迅爬上二百八十多米高空擦玻璃,只能悬在空中吃盒饭。黄渤体验送快递,水果烂掉被无情退货。孙红雷在幼儿园看孩子,被一群孩子吵到脑袋大。

到后来几季,虽然说不像第一季那么拼,但多了好多关于公益的节目,比如大家在海边捡垃圾,体验垃圾分类,公益演唱会。里面的黄磊老师的分析真的让我怀疑他拿了剧本,超出你想象的聪明,经过他一分析,整期节目没有了悬疑感,有种被剧透的感觉。

现在播到第六季,只剩下王迅和偶尔出现艺兴两个老成员了,而且节目有点倾向于跑男的味道,导致现在回想节目内容,容易跟跑男内容混淆,跟极限挑战这四个字倒没什么关系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