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太平军北伐名将林凤祥
- 如果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攻下北京,洪秀全能不能统一中国
- 进南京时洪秀全有60万大军,为何林凤祥北伐时只带2万
-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中,李开芳林凤祥被俘遭杀,其余三人如何结局
- 太平天国北伐主帅是谁,结局如何
- 你认为太平天国中最有能力的人是谁呢
-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 洪秀全为什么不派石达开这样智勇双全的人去北伐
- 有人说林凤祥凌迟,石达开凌迟,陈玉成凌迟,为何李秀成得以幸免你怎么看
- 为什么说林凤祥是太平天国最有骨气的将领
如何评价太平军北伐名将林凤祥
我们一起回顾几个林凤祥的事迹,其人如何,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被逼出来的格斗达人
林凤祥是武缘县(今天南宁下属的一个区)太平乡人。从小就学会了各种格斗技能,拳术、刀抢剑戟,全都学会了。
可是,这只是当时环境所迫。
根据李宗仁的描述,当年的广西十分混乱。“无村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当地的客家人和土著人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是常常械斗不止,刀枪相向那是稀疏平常,土枪土炮那也是有的!
而武缘附近,则更是山多地少,物资贫瘠,但各种人群聚集之地,格斗、争抢自然格外热闹了!
与威家军中的义乌矿工一样,林凤祥们的战斗技能最早来自于当时广西无日无夜的私斗。很多人说,早年的太平军哪里学来的战斗技能?其实,还真就是这独特的环境造就的!
参加起义
打来打去,热闹是热闹,但是冤冤相报,根本就没有个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恰好此时,洪秀全前来宣传拜上帝教。
虽然说,洪秀全的宗教体系我们实在不敢苟同,但是,他宣传了基督中人人平等,客家、土人是一家,要团结起来消灭清妖的主张,还是得到了很多当地群众的支持。
不堪打斗之扰的林凤祥(废话,打来打去,就为了争那么点东西,搁谁也受不了),只得和十几个青年人一起参加了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确实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可是,像林凤祥这样的人,原本只是一个寻求活路的苦命人,也许是一个相信能够建立太平盛世的大志之人。这些,真是无可厚非!
身经百战打头阵
林凤翔自随军起义,一直是军中急先锋。尤其在西王萧朝贵去世后,一路都是太平军的先锋官。从打长沙到攻汉阳下武昌,再到攻九江破金陵,一路奋勇当先,堪称天朝第一猛将。
林凤祥勇武超群,长期担任太平军急先锋!未曾响起的集结号
太平天国北伐之举,战略上争议颇多,但林李二将以两万之众,纵横北方,竟至京师震动,当北伐军进至天津附近时,遵当初与东王约定,放弃一直以来机动灵活的步伐,屯兵静海、浊流一带,待天京援军。
但授军众将,各怀疑惯,在改取临清后,离北伐军甚近之时,转兵南退。
数万南方健儿缺衣少粮,奋战待授,确始终未见到援军!
孤军奋战数月,终至覆灭。
奋勇坚持的北伐军,始终未能等到上级许诺的援军。最后时刻的坚持与豪气
在林凤祥兵败后,清军遍寻不见林凤祥。清军大怒,对林凤祥必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在“挖地三尺”后,清军找到一个洞。已受重伤的林凤祥正在洞中,洞中存粮尚可支一月!凤祥制止了亲兵与清军最后搏杀,坦然就俘。
在被凌迟处死时,林凤祥始终不吭一声,眼睛冷冷盯着刽子手,惨烈之状连清文人也不忍详述。
林凤祥以一贫寒少年成为一员超级勇将,已殊未不易,秀清择其能而用,也不可谓未逢伯乐。只是,他效力的天朝变质太快!一片英勇豪气,终结在混乱不堪的调配中。
只是,死死盯着刽子手的林凤祥不知道的是,天朝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如果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攻下北京,洪秀全能不能统一中国
不能。
一、太平天国北伐
1853年,爆发于金田的太平天国反抗军,历经重重磨难攻陷南方重镇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大本营,不久又派林凤祥、李开芳为主帅誓师北伐。
北伐军开始一路攻城拔寨,逼近伪清京城门户天津,伪清主咸丰匆忙派出由僧格林沁等人组成的满蒙精锐,进行阻击、围剿。
由于北伐的太平军放弃机动作战,与伪清正面决战,加上伪清军力数倍于太平军,北伐军失败被围困,最终全军覆没。
二、北伐军攻克伪清京城
如果林凤祥等人能够击败伪清的围剿,顺利攻陷京师。
伪清占据统治地位二百多年,早就行将就木,一旦听闻僧格林沁兵败,不等太平军抵达京城,就会连夜跑路。
或北上蒙古草原,或西进太原、西安,继续召集军队抵抗。
原伪清统治的地区,主要官员愿不愿意救驾勤王,能召集到多少兵力,与太平军重新对峙。
或观望伪清与太平军,谁能赢,那就倒向谁。
或割据一方,自立门户。
或加入太平军,共创新王朝。
北伐军虽攻陷伪清京城,使北方变为一盘散沙,太平天国还不能坐稳江山,因为太平天国自身。
三、太平天国性质
太平天国创建者洪秀全,是以西方基督教教义为蓝本,自创拜上帝教,形成政教合一,极端排斥传统儒家文化。
太平天国崛起迅速,短时间内无法剿灭伪清,又与新兴割据势力势同水火。
儒家文化影响千年,太平天国拒绝接受,也不选择与儒家合作。
即便伪清被剿灭,也得不到支持,甚至自己占领区内也会爆发新的反抗者。
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高层产生内斗。
太平天国不改变自身问题,纵然北伐军攻陷了伪清京城,也不能坐稳江山,只会让这块土地继续陷入混乱。
进南京时洪秀全有60万大军,为何林凤祥北伐时只带2万
林凤祥北伐?纯属扯淡。只能说是孤军深入,犹如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纵然林凤祥骁勇善战,又能如何?太平军虽然攻陷南京,南京乃战略必争之地。太平军数路人马和南京周边的清兵互有攻伐,实则陷入胶着状态无法分身。林凤祥深入北地,没有援军,后勤没有保障,在南方一呼百应的拜上帝会在北方人眼里就叫长毛,没有群众基础,只能带着两万敢死队,凭着一腔革命的热血去拼命。
单就这整个事件来看,不得不让人生疑!军事的最高指挥官是东王杨秀清,除了对洪秀全负责以外,杨秀清掌管着天国所有的大权,是绝对的实权人物。难道杨秀清会看不清局势,会蠢到如此地步?抑或有其它不可告人的隐情,如果有,真是细思极恐。天京初建,洪秀全一干人等讨论过北伐事宜,杨秀清考虑再三认为百废待兴不便北伐,但又恐别人说自已贪生怕死贪图享乐。
杨秀清想清楚了,北伐的锅不能背,必须尽快找一个人替自己去征战,至于后果暂时不能考虑。那么他想到了林凤祥,林凤祥在天国打仗一直是急先锋的角色,风头直逼诸王。杨秀清盘算好了,林凤祥忠于天王洪秀全,如果败了等于断了洪秀全一条臂膀,也是洪秀全逼的,到时候他自然无话可说。再说了林凤祥如果留着,对他杨秀清的地位迟早是个威胁,这个人太厉害了,军功卓著,以后再打几个大胜仗风头可能会盖过自己也不一定。想到这,杨秀清狠下了心,决定让林凤祥去北伐。
林凤祥的两万兵力在太平军来说已不算少,但是貌似杨秀清只给了他一万多人。林凤祥无奈下自己又征收了几千人马,他的目的是迂回战先拿下天津,然后象一把匕首一样直插清庭心脏北京。清朝岂能等闲视之,必将调集重兵围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林凤祥就算想清楚了又能怎样,只是这两万人马呢,在天京内乱的前夕,已然踏上一条不归路。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中,李开芳林凤祥被俘遭杀,其余三人如何结局
谢谢邀请。太平天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主要是因为这五人在早期天平天国的战斗中战斗勇猛而著称。
胡以晃(1816──1856)广西平南人。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地主出身。天国官员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为何震川)。早年参加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冯云山秘藏在平南县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义,为在附近思旺圩布防的清兵所困,他协助带领会众拒守,并派人往桂平金田村告急。旋得援军击败敌人,遂拥洪秀全至金田举行起义。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3月,抵南京。5月,奉命率部西征,克安徽和州。6月,过芜湖,占安庆。10月,取集贤关,继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攻占庐州。因功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6月,晋封豫王。不久,以六安失守,屡战受挫,革除王号,随石达开赴江西作战。1855年1、2月间,先后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寻归,守西梁山。封护天豫。10月,随石达开出师湖北,旋战于崇阳、通城一带,转入江西,攻克新昌、临江。次年1月,占领分宜、袁州、萍乡,所至有功。不久病死于临江。也有一说死于(天京变乱)他的儿子胡万胜后来当上了“幼豫王”。
胡以晃结局:
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癸好三(1853)年二月,建都天京。这年八月,西征军从南昌撤出长江后,其东归一路,即取安庆,进攻庐州。胡以晃被任命为攻庐州统帅。他率领军队从安庆出发,九月,克集贤关。十月,克桐城,旋克舒城,即向庐州进军。
清廷派江忠源做安徽巡抚,企图抗拒太平军。江忠源曾扼广西全州蓑衣渡、守江西南昌抗拒太平军,是湘军悍将。他先赶入庐州,胡以晃率太平军追到,重兵围困庐州城。
此时,清廷各路援军来救:总兵玉山带滁州兵驻拱辰门外,陕甘总督舒兴阿带陕、甘兵驻冈子集,总兵音德布带滇兵驻枣林,江忠浚带湘军驻西平门五里墩。胡以晃审察敌情,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庐州环城七门,筑木城土垒,此击彼应,声势联络,把清军内外隔绝不通。接着就向迫近拱辰门外的援兵先进攻,把玉山打死,滁州兵大溃。又连败舒兴阿、音德布两军。在消除援兵的威胁后,被包围的庐州清军日益饥困。胡以晃帅军在水西门外挖地道,埋火药用地雷攻城。十二月初十夜(夏历十二月十六夜),炸崩城墙,随后指挥将士在烟焰冲天、砖石横飞之下抢从缺口登城,克复庐州。江忠源从梦中惊醒,吓得魂飞魄散。他的随从背着他逃到水关桥,正遇着太平军进城,随从发慌,把他丢在地下逃命。他滚到桥下的古塘去,给水淹死。
胡以晃以克复庐州功封护国侯,改护天侯。甲寅四年五月,进封豫王。旋因在皖北战败,革去王爵,降为护天豫,调到皖南,指挥军队克复太平郡、繁昌、芜湖等处,留镇西凉山,守卫天京近畿的要塞。九月,命赴援田家镇,与石达开、罗大纲等在九江大破敌军水师。
根据李滨《中兴别记》,石达开、胡以晃率军于咸丰五年十一月至六年二月(1855年底至1856年初),在江西临江、袁州、萍乡一带,与清军主力曾国藩、罗泽南、彭玉麟及刘长佑等,开展了激烈的决战。可是二月以后,突然地再也看不见有关胡以晃活动的消息了。这就是说胡以晃很可能是这年二月中旬前后病死的。因为双方各路探报,通过旗号、告示,俘虏、间谍、截获文书等方法,很容易探知对方的主将姓名,故清方明确地报导了石达开在这年三月从江西调往安徽,又报道了石达开调走后江西军务改由黄玉昆主持。后来黄玉昆战斗阵亡,清方也及时掌握情报。胡以晃在此以前在安徽、江西一带活动,清方都有记载,为什么在石达开调离江西以前胡以晃突然下落不明了;又为什么石达开走后只由黄玉昆单独主持军务,而对一向由胡以晃、黄玉昆联名一起的这支主力部队,突然不再提及胡以晃姓名了呢?合乎逻辑的回答只能是在石达开三月初调走以前胡以晃病死临江军中,以致中止了他半生戎马的军事活动。
太平天国北伐主帅是谁,结局如何
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就派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率兵攻下镇江、扬州。洪秀全和杨秀清就开始计划北伐。
北伐的主帅是林凤祥、李开芳和吉文元,一共带领五万兵马 ,从扬州出发。
这三个人都是广西老兄弟,他们是忠勇有余,智谋不足。
他们北伐出发的时候,洪秀全和杨秀清又给了他们一道{师行间道,急趋燕都,毋贪攻城糜时日}的诏谕。因此,这次北伐注定了要失败。
在决定北伐前,罗大纲曾经主张{欲图北,比先定豫,车架住汴,军乃渡河,若孤军深入,犯险无后援,臣不敢奉诏。}。
这个主张完全正确,但是洪秀全和杨秀清根本就不听,一意孤行,最后导致北伐军血战两年,全部战死。
你认为太平天国中最有能力的人是谁呢
很多人异口同声:杨秀清,其实不是的,杨秀清具有较高的军事和组织能力,但是不是政治家,政治水平低下,和韦昌辉一样,被洪秀全玩弄于股掌之上,毫无防备之心,不团结部下,对部下好坏不识(比如陈承蓉)结果惨死内讧中。
太平天国最有能力的人:洪秀全!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杨秀清的战略,在今天看来大体是正确的。
在太平军3月定都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局势其实非常不好。
3月,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16日,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也就是说,南京城外就有一支清军主力驻扎,随时可能对城市发动进攻,这是心腹之患。太平军不搞定江南大营的清军主力,就无法像南方或者东南进军。
而江北大营则封锁了太平军北上道路,而西面湖北、江西地区也有清军重兵。
等于是南京四面都被清军战略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如果只求自保,固守现有的地盘,恐怕是坐以待毙。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就采用这种乌龟战略,步步坚守,最终结果就是死的慢一些。
即便战略要地安庆鏖战了2年之久,最终还是被清军攻破。而安庆被攻破以后,南京也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很聪明的使用部分太平军,分别北伐和西征。
大家注意,杨秀清派去北伐的军队其实不多,仅有2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是有经验的老兵。
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的北伐军虽然有了一连串的失误,尤其是后续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的部队无法跟上去支援,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杨秀清的高明之处,他认为满清在北方的统治是混乱的,比南方更乱。
实际上,太平军北伐部队所到之处,捻军、白莲教、天地会等各种武装组织纷纷加入。
北伐部队一度扩充到10万规模,先后进入安徽、河南、山西、河北等6省,一度攻入保定附近,攻入天津城下。
而清王朝陷入极大的惶恐中:8月28日攻克直隶重镇临洺关,京城震动,逃离北京的不下3万家。清廷一方面宣布京城戒严,咸丰帝任命其皇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以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总督四将军及察哈尔兵马,与胜保等人协力,倾全力以保北京;另一方面也作了必要时撤出北京的准备。由于北京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物价飞腾,米珠薪桂,一片混乱。
然而,此时北伐军却出现战略失误。
杨秀清认为此时北伐军骨干部队还有4万多人,加上加入的数万杂牌部队,完全可以同腐败的清军一斗,不允许他们擅自撤退。
其实当时北伐军因为没有根据地,长期转战,战斗力开始迅速下降。
如果此时北伐军迅速南返,此次北伐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北伐军依靠区区2万人去占领满清北方领土,是无稽之谈,荒谬绝伦,本来就是捣乱的偏军而已。
但杨秀清批准北伐军南撤迟了,而他派出北上增援的部队数量又太少(曾立昌、许宗扬和陈仕保等率领7500人),最终导致北伐军被清军团团包围,彻底崩溃。
即便如此,北伐军以区区2万之众,从1853年5月,一直转战到1855年3月,几乎有整整两年时间,前后杀死7万多清军。
北伐军完全吸引了北方清军主力,让十多万清军主力以及几十万清军地方部队,根本无暇南下参加攻打南京作战,同时搅乱了满清北方的地盘,北方多省陷入一片混乱,大大影响了满清的各种军事部署和财政收入。
北伐军虽然失败,但战略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在北伐军转战的同时,太平军西征就比较顺利,1855年不但在江西九江湖口决战大败湘军,随后还攻陷武汉三镇。
由于西面清军连遭败绩,北方清军难以增援,太平军在南京的局势好转。
到了1856年,太平军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完全解除了清军近距离的威胁。
由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完全可以迅速向外扩张,扩大地盘,占据半壁江山。
可惜此时高层内讧,天京事变爆发,具有极高战略眼光的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左膀右臂的石达开率领10万人脱离,只剩下神神叨叨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由此完蛋。
可以说,杨秀清对于北伐军的规划应该是,第一吸引北方清军主力,最低程度让这十几万清军无法南下围攻南京;第二搅乱满清北方的稳定,让他们政局和经济都陷入混乱中,减弱综合实力;第三联合北方反清力量一同作战,如果有机会就彻底掀翻北方满清政权。
但杨秀清头脑大体是清醒的,没有给北伐军太多兵力,因为它最主要的目的只是牵制和扰乱。
不过,杨秀清还是犯了错误,没有让北伐军及时南撤,也没有及时安排军队对他们进行接应。所以,最终北伐军虽有数千人分散逃回南京,主力却全军覆没。
其中有1万多人是太平军打天下的老兵,是骨干力量。
说真的,杨秀清还是厉害。没有杨秀清,太平军早就完了,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太平天国。
洪秀全为什么不派石达开这样智勇双全的人去北伐
洪秀全不会用人,有独当一面的英雄不敢用,生怕别人自立为王,石达开这样的人,本来就喜欢打野战,喜欢东征北伐。
可是,洪秀全居然想用“明升暗降”的办法来驾驭这样的人才,表面上是让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的朝廷主持政务,又不放心。
事实上,就算洪秀全百分百的信任石达开,让石达开在朝廷当真宰相,也是浪费了军事人才。
如果洪秀全敢于放权,多启用几个石达开这样如韩信的将军,不管是北伐,还是东征,都可以成功!
1
石达开就是韩信那样的人物,不想当皇帝,只想独当一面而已,可惜洪秀全不信任他,自始至终不能重用他
洪秀全不是个简单的人,另外他的帮手,所谓的那个九千岁杨秀清,虽然是个矿工,但此人天资聪明,文武兼备,故此人掌握了军政大权。
往下说,特别是那个石逆:石达开,他为什么要造反?咱到现在也摸不清,石达开家资巨富,是贵县里头一个有钱的绅士,居然变卖了全部的家产,加入了拜上帝教,可惜,那个洪秀全没有特别重用他。
只要他掌握重兵,官军最惧怕,每当见着他的旗号,多是望风而逃,不堪一击!
中国历史上不乏冲锋陷阵、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勇士,也有武功高强,谋略兼备,能统将领兵的帅才,在鄱阳湖战场旗开得胜的翼王石达开,不仅是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
在战场上,他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在武学修为方面,武术界将他与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之一。
事实上,石达开出身于“富贵之地”,是个新发迹的山村里的小地主。生长在南国山村的石达开,少年时代就比较成熟,身材高大。他虽然也种过田,打过柴,但他又是地主家里的独生子,因而有机会读了几年书。
据太平天国文献记载,他读书勤奋,尤其喜读《孙子兵法》,后因父母相继去世,石达开不得不辍学持家,重操父亲买卖耕牛的旧业,甚至还曾经结伙贩卖过私盐。
他结识了不少“江湖。上的朋友,博得了轻财好义的名声,在地方上渐渐成了崭露头角的人物。
- 谁能担此北伐大任,挽狂澜于既倒?
想当年,在杨秀清看来,按能力和资历来算,有资格出任北伐军团司令的,只有四个人: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一号人物天王洪秀全御驾亲征,这个基本上用不着考虑。
一来洪秀全没有统兵打仗的能力,上阵杀敌更不是他的强项。
二来天王“乃是一国之主”自然“不可轻动。
三来战况还没有严重到需要他老人家御驾亲征的时候。
洪秀全不主动申请挂帅,谁敢安排他这个差事?
二号首领杨秀清当然也不可能挂帅出征。
杨秀清确实走不开,杨秀清兼任的职务太多。
据说,石达开往往帮助杨秀清处理军国大事,接到下面的公文后,石达开就会送到东王的办公室,东王也会找他商量对策,然后写好请示报告,一起到天王那儿让他签字,再下发执行。
不久,杨秀清还让石达开接管了韦昌辉天京城防总司令这个岗位,负责对付城外的向荣,确保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安全。
事实上,杨秀清不想让石达开外出带兵。
石达开这个小兄弟的才干,杨秀清当然是非常清楚的。
石达开参加拜上帝会时,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小青年,但却已经是贵县鼎鼎有名的风云人物。
在金田团营时,二十岁的石达开竟然带来四千人的大部队,几乎占了起义部队的三分之一。
2
洪秀全不是杨秀清,他城府很深,不是就事论事,往往有很远的眼光,唯一缺乏用人的胆量,他喜欢提拔后起之秀,因为他们资历浅,就算成功了也好驾驭
据说,林凤祥和李开芳都是石达开的部下,让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真的是一箭双雕。
调动这两个猛将北伐后,可以削弱石达开的势力,又能够提拔重用后起之秀,就算林凤祥和李开芳占领了北京,也无所谓,要知道李开芳就是一个27岁的孩子,他哪有自立为王的胆子。
石达开就不同了,石达开本来就是翼王。
如果石达开占领了北京,那么他比韩信还要功高盖主。
况且李开芳也有两下子,何不让他试试看。
于是乎,一个27岁的闯将带着2万太平军北伐了。
事实上,本来太平军的北伐军实力挺大,斗志旺盛,离开天京的时候两万多人,后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曾经滚到六万人。
按照他们的战略部署,兵强马壮,这么打仗,老打消耗,不断地消耗,不断地补充,现在剩了四万多人。
后来,李开芳、林凤祥一商量:天冷,快到十一月了。
北方十一月的天气就渐冷了,咱说的还是阴历,可不是阳历,那十二月,天空飘着雪花,北风透骨。
他们来的主力军队大部分是广西人,两广的人居多,南边的人在北方生活,不习惯寒冷天气。
于是就想速战速决,找机会直逼北京。后来始终没有根据地,部队棉衣都没有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李开芳等人没有石达开那样的威望和智谋,他们勇敢有余,智慧不足,最后,北伐的结果可想而知。
3
石达开曾经打得曾国藩跳河自杀,如果让他北伐,估计北京的大清朝就危险了,可惜石达开可能有看起来更重要的任务,杨秀清想让他领导西征军
北伐军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咱详细地都讲了。
事实上,北伐的同时,太平军还有西征军,西征的最高统帅就是翼王石达开,让率精兵二十万,分兵五路要统一南九省!
这个安排看起来很好,事实上就是怕石达开抢了占领北京的头功。
想当年,太平军声势浩大,控制着长江,功必取,战必克,翼王这一路把安庆拿下来,其他各路把南昌拿下来了,大军一掉头,直奔湖南!
要把湖南再给占领了,天国就有五省的地盘了!那江南五省,都不小啊!鱼米之乡。
据说,石达开侦知安庆以下,途中已无强敌,于是在大军未至之前,派人到处张贴布告,宣传太平天国讨伐清廷拯救百姓的宗旨,号召百姓起义响应。
既有攻城之战,又有攻心之战,安徽各地望风迎降。
据当时的人记载:太平军由九江东下,皖省各处,纷传太平军的布告,官府告示,只用短条,不写咸丰年号,称太平军为西兵西骑。
甚至于有些绅士胁其地方官员,预造户册,欲等太平军到来,居然郊迎三十里,跪而投册纳印,来迎接石达开,有门首黏一黄纸‘顺’字者。
- 石达开曾经打得曾国藩跳河自杀,如果让他北伐,估计北京的大清朝就危险了
1854年驻守安庆,出兵攻克江西饶州府今波阳又与石达开增援九江,扼守湖口,力阻敌师,大破曾国藩湘军。
他率领太平军水师溯江而上追上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被逼投水寻死,被他的喽罗救起后,逃回南昌。
由此可见,如果让石达开北伐,洪秀全完全有可能一统天下,可惜洪秀全不信任石达开,杨秀清与洪秀全对石达开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把他当参谋,一个想趁机削弱他的势力!而且还想扶持后起之辈,于是就让娃娃将军李开芳北伐了。
一起探讨太平天国里的故事,欢迎关注我!
有人说林凤祥凌迟,石达开凌迟,陈玉成凌迟,为何李秀成得以幸免你怎么看
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1864年,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李秀成保护幼天王突围,兵败被俘。
李秀成被俘后,采取了与清朝合作的态度,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
史学界部分认为,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出“收齐章程”有助于曾国藩收服太平天国余部,曾国藩念其有“功”。
有史料记载,曾国藩曾与李秀成,数次面谈,也不排除对其有“惺惺相惜”之感 。由此,李秀成未被凌迟。
为什么说林凤祥是太平天国最有骨气的将领
林凤祥
最早加入拜上帝会的核心人员,广东揭阳人,是太平天国军队最早的四军帅之一。太平军四大虎将之一。是西王萧朝贵的心腹猛将,也是杨秀清倚重的开路先锋。从金田起兵到永安封王,林一直冲杀在前,屡建奇勋。自天国冲出包围后,克武昌、下镇江、平扬州、定南京,武功赫赫,天国早期名将无出其右者。自1851年到1853年,林凤祥累积军功封授靖胡侯,地位仅在洪杨等首义诸王之下,排名第七。
1854年3月上旬,北伐军主帅之一吉文元阵亡,天京知道北伐军被围后,派遣陈、曾、许三将率领7000多人做为援军北上救护,可是,该军到达山东境内被击溃。 此时,北伐军兵分两路,一路去同援军会合,由林凤祥率领,结果,在山东连镇被困,死守一段时间后,弹尽粮绝,林凤祥被擒。
1855年,林凤祥于北京被处死,凌迟处死他的时候,他非常坚贞“刀所及处,犹目光直视之,未尝出一声!”。
林凤祥惨死,有人看到其行刑被吓死
1855年3月15日,太平天国北伐军主将林凤祥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彼时行刑现场最为惨烈,致有观者惊吓而死。
据李桓《宝常斋丛稿》记载:“乙卯正月,北京菜市口寸磔逆首林凤祥。行刑之日,观者如堵,予往观,以人稠未得见,次日闻有观者以惊悸死。适遇萧芗泉侍御,问之,则曰:‘予亦奉派监刑。’因急问寸磔之法。曰:‘命刽子手十六人,各持木柄小铁抓,四面环锄,顷刻间自顶至踵,肉筋俱尽,仅余骨骼。’问:‘有观者惊悸死,信乎?’曰:‘吾同官满州连君,相隔数座,渠座后立一人,顶白毡帽,服反面羊皮袄,连君债客也,主其家。’其人欲观刑,连君谓曰:‘法场兵役多,闲人不能近,随予往,立座后乃可。’遂从之。其时官人无不顶红帽者,诸刽子见其怪状,相与言曰:‘是必御史亲故也。’谋所以虐之,于是背向监刑者四人,每施一锄,即挑向后掷,血溅肉飞,悉中其面,其人立处,多人紧挤,两手不能举,欲遁则足不能移,呼吸间血肉满面,头目尽肿。迨刑毕人散,则已昏晕倒地,气仅属。亟思刮去血肉,则牢不可解,襁负回寓,遂死。刽子手之心术狠矣!其手法则绝工矣!”
可如此惨死,林凤祥仍然“刀所及处,犹目光直视之,未尝出一声!”,所以说林凤祥是太平天国最有骨气的将领当之无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