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何被称为民族英雄?李秀成奋力实现太平天国的中兴,可为何最终却难免败局_太平天国_太平军_天京

本文目录

  •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何被称为民族英雄
  • 李秀成奋力实现太平天国的中兴,可为何最终却难免败局
  • 李秀成是如何被抓住的
  • 太平天国李秀成怎么死的
  • 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 如何评价李秀成
  • 李秀成真的是忠王“不忠”吗
  •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最终是真的降清了吗
  • 杨秀清“逼封万岁”是真是假
  •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如何从通力合作走向见死不救的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何被称为民族英雄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著名将领,在太平天国反清的同时,面对着帝国主义对太平天国的敌视,李秀成率部攻入上海,和外国人组织的汪枪队战斗,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体现了反对外来入侵的坚决态度。因此,李秀成被称为民族英雄。

李秀成奋力实现太平天国的中兴,可为何最终却难免败局

俗话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太平天国后期的李秀成恰好印证了这句话的含义。不可否认,李秀成确实是太平天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可无论他如何努力补救,也堵不住一条满是破洞,即将沉没的破船,这就是李秀成所面对的现状。

万古忠义李秀成

李秀成,原名李以文,广西藤县人,家境贫寒,1851年,太平军攻打永安州途经藤县,李秀成举家参军。1854年跟随豫王胡以晃攻打庐州,破城后负责把守安民。

1856年天京变乱爆发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人才凋敝。在众臣的推举下,洪秀全起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一批年轻将领,李秀成被封为地官副丞相,驻守安徽桐城,保固安省。1858年,李秀成与陈玉成互相配合,大败清将德兴阿部,攻破江北大营。随后又取得三河大捷,歼灭湘军精锐6000千余人,悍将李续宾兵败自杀。

这两场战役的胜利稳固了岌岌可危的战局,1859年,李秀成受封忠王,洪秀全亲书“万古忠义”四字,并将至高无上的“秀”字赐给了他。

二破江南大营

李秀成一生中最经典的战役莫过于二破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江南大营是防范太平军向苏浙挺进的重要屏障,太平军占领天京后第八天,清将向荣在孝陵卫筑营,始创江南大营。

1856年6月,杨秀清集结石达开、秦日纲两部人马,城内守军配合出战,实施内外夹击,首次攻破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在丹阳自缢身亡。天京变乱后,清军再建江南大营,以和春为钦差大臣,天京再次陷入围困。1860年,李秀成采用“攻其必救,调虎离山”之计,率精锐1350人奔袭浙江杭州,迫使和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救援。

李秀成趁机撤出杭州,抄小路赶往天京,会合陈玉成、刘官芳、杨辅清、李世贤等各路大军共同作战,攻破清军营垒数十座,二破江南大营,主帅和春吞鸦片自尽,悍将张国梁战死于丹阳。太平天国获得空前大胜,呈现出回光返照的耀眼光芒。

挥军苏浙,建立苏福省

江南大营的溃灭,打开了阻挡太平军进军苏浙的通道。洪秀全命李秀成率部攻取苏、浙,并限期回奏,于是李秀成率大军向苏州、浙江挺进,成功占领苏州、杭州、金华、宁波、无锡等地,建立了苏福省,成为太平天国极其重要的粮饷基地。

与此同时,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却大举入侵安徽,对天京最后的屏障安庆实施合围。1861年9月,安庆失陷,天京彻底暴露在清军面前,1862年5月,湘军水陆并进,在雨花台扎营,对天京展开合围。洪秀全连颁严旨,催促李秀成回援天京。

1862年10月,李秀成大军与湘军在雨花台大战46天,却始终无法取胜,太平天国最后一线生机就此化为泡影。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李秀成在城外方山被俘。

结语

李秀成想挽狂澜于既倒,却最终宣告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太平天国的内耗极大的损伤了元气,致使人才凋敝,无将可用;另一方面是战略出现了失误。南京位于长江下游,要想稳固政权就应该朔江而上,攻占九江、武昌等军事重镇,而不是挥军攻取苏浙。此外,太平军后期战斗力大幅衰落,滥封王致使指挥系统瘫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单凭李秀成一己之力,根本不具备实现中兴的可能。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秀成是如何被抓住的

湘军克复天京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报朝廷“至伪忠王李秀成一犯,城破后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日夜,提督萧孚泗亲自搜出并搜擒王次兄洪仁达。”曾国藩的意思是说天京城破后,忠王李秀成受伤后藏匿于山中民居,被提督萧孚四带队搜出,并且还搜出洪秀全的二哥洪仁达。曾国藩所奏报的纯属瞎话,是用来欺瞒朝廷的。事实上,自1864年四月十九日洪秀全病死之后,忠王李秀成便成为清廷的头号通缉要犯,谁能擒获便属大功一件,萧孚泗就因此而获封男爵。

五月二十一日,地堡城失陷后,天京彻底成为一座孤城,破城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湘军李臣典派人在太平门外挖掘地道,六月十五日夜,地道挖成,填入六百多包火药,黎明点火,只听得闷雷般一阵暴响,太平门附近城墙被轰塌二十余丈宽的缺口。湘军分成梯队,从缺口处冲入城内,天京宣告失陷。年仅16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在阁楼上看到湘军入城,丢下四位妻妾匆忙跑到忠王府。李秀成带领千余残兵,保护幼主突围,可城门都被湘军封锁,左冲右突就是出不了城。直到天黑,李秀成下令换上从湘军身上剥下的号衣,假扮官兵从太平门缺口处冲出城外。

幼天王无马代步,李秀成把胯下战马让给他,自己骑了一匹不甚得力的老马。出城之后撒腿狂奔,湘军紧随其后,四处搜捕。到天亮时,李秀成才发现与大队失散,身边只剩下两三名随从,人困马乏,逃到附近一座荒山上的破庙内歇脚。李秀成身上用纱带绑有宝物,逃命时刻带在身上的必然珍贵非凡。李秀成把身上宝物卸下,绑在一颗树上,趁机纳凉。不料,一伙住在山脚下的农民,听闻天京城破,料想必有人藏匿于荒山野岭,于是结伴上山,想趁机弄几个钱花。

李秀成和随从见有人上山,夺路而逃,忘记取下树上挂着的宝物。那伙山民追逐而来,大喊“你们把身上的钱交给我们,不伤害你们的性命”,被山民追上,发现是忠王殿下,全都跪地流涕,表示要救助忠王逃出生天。李秀成感激山民,愿意把宝物献给他们,于是回到破庙,谁知宝物已被另一伙山民拿去。山民们把李秀成藏在家中,去找另一伙山民取回宝物,对方答道“这些宝物是天朝大头目所有,你们一定是抓到此人才知道有此宝物”。两方为了宝物大打出手,互相抗争,于是把李秀成押去见官,投入附近湘军营中,这营恰好是萧孚泗的手下,李秀成就此被擒。

湘军主帅曾国荃闻听擒获逆酋李秀成,大喜过望,派人特制大木笼囚禁,押到天京,一见之下,想起湘军围攻天京两年有余,死伤无数,皆拜李秀成所赐。不禁怒火中烧,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用锥子猛扎囚在笼中的李秀成,顿时血流如注,李秀成毫不闪避,说道:“曾九,你我各为其主,何况胜负乃兵家常事,这样做又何必呢?“过了几天,曾国藩来到天京,立即提审李秀成。曾国藩好言宽慰,派人替他疗伤。李秀成心存感激,愿意如实招供,于是曾国藩让他写供述,用十天时间写成近七万余字的《李秀成自述》,详细描写了金田起义的过程,天京事变的前因后果,以及在上海与“常胜军”交战的情况等,还特别总结了“天朝十误”,是研究太平天国的原始资料之一。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被秘密处死,年仅42岁。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平天国李秀成怎么死的

关于李秀成之死
1864年7月19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督湘军从太平门
攻入南京,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失陷。第二天清晨,忠王李秀成带一千
多人,护着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这一着确是高招,一百年后,毛泽
东登上太平门,盛赞李秀成这种胆识和智慧。
出城后,李秀成让幼天王等先走,自己断后。由于李秀成出城时
把自己惯骑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现找的马很不得力,渐渐地跟不上
队伍,后面敌兵紧追,不得已,只好藏在南京郊外方山的农民家,不
料被两个奸民认出,并向敌人报告,7月22日,李秀成不幸被俘。
7月23日,李秀成被送曾国荃部肖孚泅营。据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日
记记载:曾国荃“闻生擒伪忠王至,中丞(曾国荃)亲讯,置刀锥于
前,欲细割之。或告予,予以此人内中(指清廷)所重,急趋至中丞
处。耳语之。中丞盛怒,于座跃起,厉声言:‘此土贼耳,安足留,
岂欲献俘耶?’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曾国荃久攻
南京不下,对李秀成恼怒之极,暴跳如雷。而李秀成则表现的大义凛
然。
当晚,赵烈文前来探访。李秀成与之作了长谈。最后,赵烈文问
李秀成对生死作何考虑,李秀成答道:“惟死而已”。但也留了一句
话:“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遗之,免戕害彼此之命,则瞑
目无憾!”
此时在安庆的曾国藩听说抓获了李秀成,一面上奏朝廷:对李秀
成是“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一面赶往南京。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当晚即提审李秀成。审后,曾国藩下
决心在南京杀害李秀成。第二天,曾国藩给在安庆的儿子曾纪泽写信
说:“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正法。”曾国藩为什么决定在南
京杀害李秀成,主要是怕清廷从李秀成嘴里得到对他不利的东西。
俘获李秀成,轰动朝野,为对天下有个交待,曾国藩“取伪忠王
详供”(曾日记),让李秀成写一份“供词”。于是,李秀成在他生
命的最后17天中,不顾伤痛和酷暑,留下了一部数万字的“自述”。
李秀成被害后,曾国藩把李秀成自述作了删改,抄一份交清廷。
为掩天下人耳目,十几天后,就在安庆刊出了经曾国藩删改的刻
本,取名《李秀成供》。以后坊间流传的五花八门的刻本都是根据这
个安庆本演化而来的。这份自述的真迹,一直秘藏于曾氏家中。直到
1962年,在台湾的曾国藩后人才将这部秘藏了98年的原稿影印刊行,
书名《李秀成亲笔手迹》。第二年,中华书局据这个影印本,题书名
为《忠王李秀成自述》,以线装影印发行。在这份自述中不仅叙述了
李秀成一生的经历,而且涉及到几乎太平天国的全部历史,同时,流
露出屈膝乞降的思想。一百多年来,史学界(其实不光是史学界)围
绕这部文献争论不休,其论述之多,有人统计,几乎占到整个太平天
国史研究论文的十分之一。

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杀了李秀成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著名大臣,他一手创办的湘军,对日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李秀成,则是太平天国后期,支撑起衰弱的太平天国的将领之一。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占有的分量非常之大。在太平天国衰弱之时,仍然能带领太平军获得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正是有李秀成这样的将领在。因为天京事变而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才没有那么快的走向衰亡,而是又延续了好几年。

李秀成被太平天国封为忠王,同时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的他,在清朝黑名单上所占的地位绝对不低。像他这样地位出众的“反贼”,照理来说,应该是要押解进京,进行具体的审问之后,再斩首示众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李秀成写下自供之后不久,不能押解进京,曾国藩就提前将他杀了。

对于这样一件事情,后世人保持有很多疑问。对于曾国藩有这样的一个做法,也做出了许多的猜测。

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的是李秀成在被俘之后,曾经向曾国藩投降。表示敬佩曾国藩,希望能够投靠曾国藩。

看《李秀成自述》,里面的确存在有对曾国藩极具奉承的言语。如:“久悉中堂恩深 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

如果只有这样,也没什么。关键是在曾国藩家族中流传有一个说法,说的是李秀成在投降之后,曾经便是愿意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曾国藩那个时候的处境,的确非常的尴尬。曾国藩开办团练,创办湘军,是清王朝在面对内外压力之下,无法从容应对之时,特别开的特例。地方开办团练,虽然是清朝统治者自己放宽的限制,但是等局势差不多稳定之时,统治者又会怎么想呢?

曾国藩所创办的湘军,是最早办团练的那一波。而且势力非常强大,后来李鸿章创办淮军,也是在曾国藩分了一批湘军过去,才能迅速的办成的。

对于地方团练,是个人都知道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想要依靠这支力量,安定江山,镇压内部反叛,抵抗外国侵略。但是这笔力量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始终是不放心的。曾国藩手中掌控着这支力量,自然受到朝廷的忌惮。

在攻陷武昌后,曾国藩短时间内收到过两封圣旨,一是封曾为湖北巡抚,二是下令撤封。湖北巡抚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呢,就被撤封了。要说曾国藩不知道朝廷在忌惮他,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曾国藩是傻子。但是曾国藩是吗?显然不是!所以如果李秀成真说过辅助曾国藩当皇帝的话,那么曾国藩急急忙忙将他处决也就说的过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实际上曾国藩在诱哄李秀成写自供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提前杀他的打算了。“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这说明曾国藩一定是给了李秀成说明承诺,或者说是希望,所以李秀成才有这么一种说法。

但是在拿到李秀成的供述之后,曾国藩与赵烈文商议,赵烈文说:“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这并不仅仅是赵烈文一个人的想法,实际上也正是曾国藩心中所想。

关于李秀成后代的说法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不可信的。明确知道的一支,李秀成的次子忠二殿下李容发。在江西被俘之后,被湖南巡抚陈宝箴收养,后来娶了一个婢女。但是按照一般被抓住的反贼后代,沈葆祯奏章中说“监禁,俟岁满后按例处置”。也就是说,先是收禁,年满十二岁之后,就阉割给功臣为奴。

按照这种处置,如果李秀成后代没有侥幸逃脱的人,那么自然就没有后代了。

如何评价李秀成

先不做评价,看看李秀成的简介,你就明白了。李秀成(1823 -1864年),又名李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清代晚期中国军事家、政治家,被洪秀全封为“忠王”,有“万古忠义”之称。遗憾的是“忠王”临终不忠,变节后遇害。

李秀成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弟弟李明成。幼年时和父母弟弟一起“寻食度日”。 李秀成的舅舅是村塾教师,在他八岁那年,舅舅带他去读了两年多私塾,十岁那年,他家生活实在太苦,便不能再读下去了,被迫回家帮助父母干活。

“金田起义”前,也就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从广东花县进入广西桂平紫荆山宣传基督教、组织拜上帝会。李秀成和父母先后加入该组织,成了信徒。1850年“金田起义”爆发。次年(1851年),起义军路过李秀成的家乡,李秀成因“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加入了太平军。后随同太平军一路转战到达江南重镇江宁(今南京)。李秀成因作战勇敢,被东王杨秀清破格提拔,一路擢升为“右四军帅”(太平军中下级军官,即右四军的主官),负责守卫天京(今南京)太平门。不久又升任为四监军(太平军中级军官),驻守仪凤门。1853年10月,李秀成作为胡以晃部下,跟随翼王石达开驻守安庆。1854年1月,李秀成随胡以晃攻克庐州(今合肥),因功提升为指挥(太平军中上级军官),并委以防守庐州的重任。从此,李秀成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后李秀成调任驻防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负责天京上游防务。

太平军占领天京不久,清军在南京东侧孝陵卫筑建江南大营,并在扬州州郊外筑建江北大营,意在伺机剿灭南京太平军和上海“小刀会”。1854年,天京、镇江粮道时常受到清军“红单船”(清军轻快的火炮船)袭扰。接着清军又从东面向镇江围来,城内军民靠吃粥度日,杨秀清为摆脱困境,决定从湖北、江西、安徽抽调兵力救援天京、镇江。在“燕王”秦日纲统一指挥下,首先救援镇江。此时李秀成已升任地官副丞相(太平军上级军官),与冬官正丞相陈玉成西、东对进,镇江守将吴如孝居中联络对清军实行夹攻,秦日纲负责总策应。

1856年3月,秦日纲亲率大军与清军正面作战,双方胶着、战斗

正酣。李秀成突然从敌后山上杀了出来,清军腹背受敌、阵势大乱。这时,陈玉成、吴如孝如期杀败各自敌人,策马赶到,清军大败。太平军乘胜连克16营,攻克清“江南大营”后,胜利进入镇江。4月上旬,李秀成率先头部队攻破土桥清营,大败三汉河之敌。接着与陈玉成等先后攻破清营120座,大破清“江北大营”后,夺得扬州城。但江苏巡抚吉尔抗阿率清军则趁机重占江南重镇镇江。

同年5月下旬,秦日纲命李秀成率先锋部队返回镇江,李秀成在城外大败清军,击毙吉尔抗阿,再夺镇江。经休整后,李秀成回到天京东北燕子矶、观音门。1856年9月,“天京事变”后,清军乘机从各个战场反攻。李秀成入守桐城,率残军六七千人把守孤城。1857年春,李秀成与陈玉成在枞阳(今属安徽铜陵)商定出奇兵制敌的计策,北上六安、霍邱,途中招得捻军将领张乐行、龚德树等,并大破清军。1857年,天王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为副掌率,与陈玉成共掌提兵符之令。李秀成趁机建议洪秀全召回并重用翼王石达开,弃用于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均为洪秀全之兄)。遭到干王洪仁玕(洪秀全之弟)当即训斥。天王洪秀全非常生气,革去李秀成本兼各职。后经陈玉成等朝臣力谏才得以复职。

此时,清江南提督和春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事务,带兵围困镇江。太平军自“天京事变”后,风光不再。决定救出镇江守军后,收缩兵力放弃镇江。李秀成率部东下,一路所向披靡,于1857年底杀到镇江,救出守将吴如孝部后合兵一处,在李秀成的带领下,一路突破清军围追堵截,回到天京。

太平天国放弃镇江后,和春率大军一路跟来,驻扎在天京城外高桥门、龙脖子一带,恢复了江南大营。江北清军此时也移居天京浦口、江浦,重新建立江北大营,会同江南大营逐步缩小对天京的包围圈。李秀成鉴于天京被围,外无可调之将、内无多用之兵。便主动要求自己率部寻找机会。洪秀全本不同意,鉴于形势所迫,只好同意,但只许带本部人马出战。李秀成兵少,不敢直接攻击清军江南大营,便打算渡江攻击较为薄弱的江北大营。1853年3月,李秀成先到安徽芜湖,与堂弟李世贤商议,让李世贤防守江南,自己攻击江北。4月,李秀成率5千人马悄悄渡过长江,5月他们出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小岘山上),连克和州、全椒、滁州、来安等地。李秀成将滁州交给李昭寿后,回到全椒。

6月5日,李秀成攻击大刘庄清江北大营,因兵力不足失利,损失千余人。迫于无奈,“后军主将”李秀成在1858年7月行文各镇守将,在枞阳召开太平军军事会议,谋解天京之围。“前军主将”陈玉成与等各路人马如约而到。大家“各誓一心,订约会战”。陈玉成按计划攻舒城、克庐州,9月与李秀成会师于乌衣镇(安徽滁州东南)。当时,清钦差大臣德兴阿在江北大营驻有1万5千余人。9月26日,清军鞠殿华部由小店来犯。李秀成、陈玉成奋起反击,鞠殿华败退,清军冯子材部来援,又被击退。李秀成、陈玉成他们连续作战、突破清陡冈防线,然后回头猛扑清浦口江北大营。清守将、副都统裴音保、乌尔恭额被击毙。李秀成、陈玉成兵分两路,李秀成攻占安徽天长、江苏仪征,夺回了江北重镇扬州;陈玉成则围攻江苏六合。

就在李秀成、陈玉成等围攻江北大营时,湖广总督官文命湘鄂军队兵分两路进犯安徽:南路围安庆、北路攻庐州。清北路湘军统领李续宾一路攻城夺寨,在攻破桐城、舒城后,占据三河镇。陈玉成得报,急忙从江苏率军赶回三河镇(今属安徽合肥)迎战李续宾。李秀成则急忙率军前来增援,在白石山闻讯后立即投入战斗,他们将李续宾部分割包围,逐一消灭,最后全歼李续宾以下官兵5千余人,取得了太平军有名的“三河大捷”!接着又克复了桐城、舒城。围安庆之敌闻讯立即撤围退去。就在李秀成增援三河直接,太平军滁州守将李昭寿、江浦守将薛之元先后接受清军贿赂和引诱投降叛变。接着,李昭寿、薛之元又协助清军占领了浦口,天京江北门户再度洞开。

李秀成得知消息,匆匆赶回浦口,与左军主将、堂弟李世贤合力进攻浦口、江浦,被清军江南大营提督张国梁所败。太平军此时兵少将寡,无军可调,幸亏陈玉成率军及时杀到,稳住了阵局。此后李秀成、陈玉成联手转战六合、滁州、来安、天长、扬州等地。将清军调得团团转,李秀成趁机占领浦口。1859年秋,洪秀全得知消息,钦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书“万古忠义”四个大字相赠。但李秀成不肯接受,他上疏说这功劳都是原捻军将领的,恳请天王先加封捻军将领韩碧峰、韩肃峰、孙葵心、刘天祥等人爵位后才肯接受。

1859年11月,李、陈率部与张国梁大战近6昼夜(实5天多),双方杀得昏天黑地、焰火流星。后张国梁坚持不住退去。李、陈先后攻破清营50余座,斩杀清军湖北提督周天培。洪秀全疑心很大,自“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李昭寿薛之元叛变后,洪秀全疑心更大。上次为稳住李秀成,才勉强给了一个“忠王”称号,其实对李秀成也有所防备,将他调入天京任职,协助处理“朝政”。1860年初,下关(今南京鼓楼区西北)、狱州(今南京江宁区郊)先后被清军江南大营侵占,天京非常危急。李秀成与干王洪仁玕商议,他们知道,硬打清江南大营,肯定打不赢,还可能连带天京不保,最后的办法就是用“围魏救赵”之法解救天京之围,获得日常主持朝政的洪仁玕认可。

1860年1月28日,李秀成动身先到芜湖,部署进军作战。2月10日,李秀成率部出芜湖、经南陵、绕过宁国、攻克广德,经短暂休整,率主力进入浙江。连占长兴泗安、红星桥。又派李世贤攻击湖州,迷惑清军。自己则率6千多人乔装清军,经武康直趋杭州。杭州是清江南大营的重要粮饷供给地,地位非同小可。当时清军只有3千多人防守(众兵调往江南大营),做梦也想不到太平军此时会攻击杭州。加之李秀成军又是清军打扮,猝不及防,3月19日,杭州易手。

虽说和春对太平军意图有所警觉,但由于咸丰皇帝严令他救援杭州、湖州。和春只好从江南大营分派1万3千余人,在张玉良统领救援,他们在杭州破城后第三天赶往杭州。李秀成闻之大喜,见敌人中计,便悄悄召集众将,趁夜从杭州秘密撤军,李秀成从余杭、孝丰火速北返。4月8日李秀成与各将领在建平(今安徽郎溪)召开军事会议。各路大军(号称10万)云集天京外围。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各率人马(五路)对江南大营实施反包围。李秀成一路由今南京尧化门攻入紫金山东,各部亦按计划攻击各自目标。这时天京城内守军由东、南门也出来助战。5月2日,太平军发动总攻,5日,清江南大营西面弹药库被炮火击中、发生连环爆炸,清军为之胆寒,无力再战,先后弃营逃命。正在东面指挥作战的和春、张国梁见势不妙,亦撒腿就逃。“江南大营” 再次被破。

此后,李秀成领东征军由天京出发,占句容、克丹阳、攻常州、夺无锡。清钦差大臣和春见逃跑无望,自杀身亡。李秀成杀死清江苏巡抚许有壬,收降清兵5万多人,缴获大批洋枪洋炮。李秀成在攻打上海问题上与天王洪秀全发生不快。攻打上海时先胜后败。后在英、法和清李鸿章淮军联合干预下,李秀成败退回太仓。1862年5月,曾国藩部彭玉麟、曾国荃攻破南京雨花台,李秀成因兵力不足战败。不久苏州守将骆国忠叛变投敌,接着又传来安庆失陷消息,6月英王陈玉成被害。李秀成痛感没有可用将帅,只能仰天长叹。洪秀全对李秀成心生不满,给了个“严责革爵”的处分。只是鉴于太平军无将可用,只好强命李秀成、(护王)陈坤书渡江“进军北行”,否则严惩!

李秀成知道此去,天京必定不保,限于严令,只能无奈与陈坤书渡江北进,1863年2月底,李秀成、陈坤书占领浦口、江浦,然后西进巢县、无为。后攻庐州、舒城不下,转攻六安又不成,由于此时正值青黄不接,无粮可调,只好由寿州返回天京。这时,苏浙战场发生巨大逆转:李鸿章淮军先后攻下常熟、昆山、吴江等地,在李鸿章分化拉拢下,太平军部将郜永宽叛变,杀害了主将谭绍光,苏州再次易手;左宗棠湘军在浙江步步为营,相继攻破宁波、金华、绍兴等地。向天京压了过来;彭玉麟、曾国荃对天京呈半包围状态,实行粮草困毙作战。

李秀成鉴于粮草补给困难,上奏洪秀全撤离天京,遭到严厉训斥!据《李秀成自述》记载,那天李秀成是带着眼泪走出宫门的。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死,由其幼子洪天贵继位,李秀成负责守护天京。曾国荃在天京挖掘地道,同时用百余尊大炮轰击天京,7月3日,地堡城(即龙脖子)被破,李秀成孤军奋战,步步抵抗。7月19日,天京失陷,李秀成被俘,装在一个木笼里,受尽了酷刑。史载:“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久攻不下。他‘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7月28日,曾国藩由安庆赶到天京,亲自审讯李秀成,在曾国藩诱导下,李秀成选择了归顺,以一天7千余字的速度写下了数万字的《李秀成自述》。然而,曾国藩并没有饶恕他。8月7日,曾国藩下令将李秀成处死,时年42岁。据史称:李秀成“在临刑前,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10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野史说:曾国藩之所以没有将李秀成送往北京,是为了遮人耳目,杀人灭口,因为李秀成知道曾国藩底细的太多、有损形象。借口是李秀成欲效法姜维诈降,所以才杀掉了他。

清人著的《李鸿章传》中说:李秀成“聪慧明敏,富于谋略,胆气绝伦”!又说:“李秀成真豪杰哉。当存亡危急之顷,满城上下,命在旦夕,犹能驱役健儿千数百,突围决战,几歼敌师。……及城已破,复能以爱马救幼主,而慷慨决死,有国亡与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将,何以过之”!《中国古代秘史》评价李秀成:“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智勇过人,战功显著”!现代《将典丛书》说李秀成:“戎马一生,富予谋略,讲究政策策略,……由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太平军统帅。自1862年后,独撑危局,……尽管变节为世人诟病,但丝毫不影响他作为太平天国乃至整个晚清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地位”!

李秀成真的是忠王“不忠”吗

李秀成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人物,号称太平天国“万古忠义”之人物,李秀成一方面誓死捍卫洪家王朝,另一方面则纵容部下叛逃,有时甚至是支持和鼓励,这实在是有意思。一起来看看。

李昭寿叛变,苏南动乱,李秀成纵容、鼓励,甚至是支持。在杨秀清时代,太平天国之所以战无不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实行“精兵政策”,所招收之部队都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率十万精兵外出单干,李秀成为弥补这一损失只能不分良莠地大规模扩军,将天地会、捻军等纪律散漫之武装力量拉进太平天国。李昭寿,河南固始人,屡次在清廷和太平天国之间反叛,后来被李秀成招入麾下,作为联络淮北捻军的桥梁。事实证明,李昭寿做统战工作还是比较厉害的,他居然能将捻军首领张洛行拉进太平天国,给洪秀全带来近十万精兵强将。不过,这家伙立场不坚定,典型的随风倒之人,经常“不听调”,以致陈玉成在河南作战时就想杀了他。果不其然,1857年7月,李昭寿在江北叛变太平天国,将滁州、来安、天长三城献给清军。对此,李秀成虽然不满意,但还是纵容他而去,并将李昭寿妻子偷偷送出天京交还给他,“其献滁州投大清,我亦未责,将其在京所配之妻瞒我天王而偷送付。”真不知道忠王李秀成是怎么想的,这明摆着纵容部下叛逃。

1862年10月,宅男洪天王连续下三道圣旨,强令李秀成回援京师,与曾国荃吉字营展开决战。很无奈,由于缺少制江权,苏州大本营无法给前线将士大量运送补给物资,李秀成在雨花台大战中失利。随后,洪秀全瞎指挥,强迫李秀成执行所谓妙招的“进北攻南”计划,太平军来回奔波,几乎全军覆没。此时,加入太平天国的原清军地主武装在苏南发动叛乱,大将陈坤书派兵镇压,一时间内苏南局势顿时恶化。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回到苏南后,不但不责怪这些犯上作乱的部下,而且还给其发抚恤金,任由其投向清军阵营。为此,陈坤书既无奈又畏惧,于是干脆跑去常州混,以躲避李秀成可能的“责罚”。陈坤书跑后,洪秀全十分高兴,立马封他为护王,以分李秀成之权。在军事局势万分危急的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纵容部下叛逃之行为,十分不可取,后患无穷。

危难之际,陪伴君主左右;既为“忠臣”,难为“孝子”。李秀成纵容部下叛徒是事实,对敌人“仁慈”也是公认。不过,李秀成却十分忠于太平天国,忠于他一生为之服务的洪家王朝,堪愿在危难时刻陪伴在君主左右,不离不弃。众所周知的是,自从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就不再相信异姓诸侯王,对陈玉成、李秀成等战功卓著之将领更是时刻提防,有时甚至分割他们的权力,其中又以李秀成最为明显,洪天王后期滥封诸侯目的之一便是对付李秀成。虽然如此,李秀成还是堪愿为他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864年初,李秀成拒绝堂弟李世贤“另寻出路”之正确建议,趁着夜色单骑出逃回到岌岌可危的天京,陪伴宅男洪秀全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誓与城池共存亡。当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之建议被无情拒绝时,他曾泪流满面,“请死于殿前”,可惜天王不为所动。

洪家王朝对李秀成不公平,但李秀成却“不计前嫌”,在洪秀全驾鹤西去之后扶持幼天王洪天贵福,践行“两朝开济老臣心”之理念。1864年7月,还没等到李世贤大军从江西“就粮”归来,曾国荃吉字营已经突破天京城最后一道防线天保门,湘军杀入内城。此时,李秀成回到家中辞别老母亲,表示“既为忠臣则难为孝子”,含泪离开了对他有养育之恩的母亲,径自带着在温室中长大的幼天王洪天贵福出逃。可惜,此时战马过于稀少,李秀成只好将良驹让给幼天王,自己则骑着一匹劣马率四百将士奋勇杀敌,掩护幼天王突围。很不幸,李秀成因无好马而无法突出重围,最终在一小山坡上被俘虏,成了洪家王朝的陪葬品。更加不幸的是,幼天王被俘虏后,居然说“今生不再做长毛”,李秀成若是听到这句话不知该作何感想。

总而言之,李秀成是一个双面人物,既纵容部下叛逃又誓死捍卫太平天国,这实在是有意思。那么,李秀成为何还要这么做呢?欢迎各位留言分享。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最终是真的降清了吗

李秀成和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柱石,主要将领。正是他们的英勇浴血奋战,太平天国才得以延续若干年。

关于李秀成投降的问题。

李秀成被俘后,在他写的自述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秦为秦,在楚为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在太平天国,就为太平天国效力;我在清朝,就为清朝效力。

如果就这句话而论,李秀成是表示了投降。后来有人也因此把李秀成定为叛徒。

但是,联系李秀成全部奋战史,以及他当时的处境,定他是叛徒是不公允,不正确的。

李秀成对天国事业是无限忠诚的。在楊秀清等开国五王去世,天王洪秀全昏庸腐化,清军大兵压境,天国面临倾危的情况下,李秀成呼啸而起,奋勇而战,扛起了保卫天国的重任。他无数次在战场上拼杀,无数次出生入死,为天国事业竭尽了心血。事业虽然失败了,但李秀成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李秀成被俘,标志着太平天国的灭亡。天国即已灭亡,便谈不上李秀成出卖谁,或损害天国利益。没有出卖谁,没有损害天国利益,怎么能说是叛徒呢?

李秀成说“在秦为秦,在楚为楚”的话,或许是想保留下自己的生命,以便在以后有机会东山再起。

即便李秀成没有东山再起的打算,只是想活下来,我认为也没有什么错。

毕竟天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李秀成已经为天国彻底尽心尽力了,那么,如果能活下来,为什么不争取呢?

可惜,曾国藩没有给李秀成留再活下去的机会。他杀死了李秀成。他似乎也怀疑到了李秀成的“投降”的真诚性。

所以,不能以“在秦为秦,在楚为楚“一句话,认为李秀成是投降,更不能因此定李秀成为叛徒。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英雄。

欢迎点评。

杨秀清“逼封万岁”是真是假

关于杨秀清是否曾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一事,其实是有争议的。不过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确有其事。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以至于公开决裂,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天京变乱,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被处死,翼王石达开率精锐出走,令天平天国元气大伤。

长久以来,由于太平天国一直处于清军的封锁、包围之中,使得外界很难获得准确的信息,即便是对于天京变乱这样的大事也是众说纷纭。

关于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存在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东王杨秀清不满足既得利益,用“代天父传言”的伎俩给自己谋权夺势,并且逼天王封他为“万岁”,从而引发了洪秀全的不满。

按照这一说法,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和燕王秦日纲三人诛杀杨秀清。但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也仍未发现足以证明洪秀全曾下达相关密令的证据。

另外,在天京变乱中,领兵攻打东王府的是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翼王石达开领兵在外,并未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在事变后,韦昌辉和秦日纲大开杀戒,竟然连石达开的家小也一并铲除了,甚至还想杀石达开。

从这一层面来看,似乎洪秀全当时已经很难控制局势,或者说韦昌辉和秦日纲已经杀红眼,使得诛杀杨秀清的活动成了一场血淋淋的内战。

至于杨秀清此前到底有没有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则如同是否为洪秀全主使韦昌辉、秦日纲杀杨秀清一般难以考证。不过,按照史景迁等人的说法,东王杨秀清确实曾经十分猖狂,甚至利用“代天父传言”的方法,从天王府夺走了四名年轻女官,而且还想获得“万岁”的头衔,与洪秀全平起平坐。

当然,事情真相到底如何,着实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天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曾经锐意进取的领导者们,开始争权夺势,并因此导致了流血牺牲,使得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

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如何从通力合作走向见死不救的

回顾李秀成和陈玉成关系的变化,不免感叹:好环境让人变好,坏环境让人变坏。

早年同乡好友

二人来自同一乡同一村。李秀成说他与陈玉成早年就是至交,到太平天国后,更是“格宜深友”。

如果不是出自《李秀成自述》,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陈玉成参加起义时15岁,李秀成参加起义时28岁,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职场老油条,这两位成为好友,想来都十分奇特。

老友,常常在一起打江山时成为彼此的依靠。

如果李秀成没有乱说的话,那合理的推测是,两位好友间,李秀成应该是“长兄”。

分别升起的两颗将星

参加太平军后,两位都由底层混起。

不管是屡建战功的陈玉成,还是在建设中任劳任怨的李秀成,都得到了太平军高层的认可,是当时提升速度最快的青年将领。

早期太平军军令严整、赏罚分明,极利于能人脱颖而出。

到天京事变前,两位都在“五丞相”之列。

在他们击破江北大营后,曾联名反映:部队疲劳不堪,希望先休整再打江南大营。结果,被杨秀清一顿呵斥,严令之下,坚决作战,打破江南大营。

可见,在天京事变前,他们在杨秀清的威严下大气不敢出。执行层的他们,彼此是纯粹的“战友”关系,要说争权夺利,还没够资格。

珠联璧合的双子星

天京事变,王杀王,诸王手拉手去找天父天兄了,陈玉成、李秀成顶了上来。

石达开出走后,为了应付新局面,陈玉成被任命为正掌率,李秀成被任命为副掌率,一起支撑残局。

大战三河镇,陈玉成与李续宾焦灼之际遇,闻讯而来的李秀成杀入后路,双子星携手完成了太平军历史上少有的歼灭战。

破江北大营,二将又密切配合,一举取胜。

不过,珠联璧合的背后,是“他(陈玉成)名已显,我(李秀成)名未成”。

一方面,由于石达开精锐多交给了陈玉成,使陈玉成兵马、地盘都有绝对的优势。

另一方面,李秀成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洪秀全的信任。在石达开出走后,李秀成上书洪秀全,要求召回石达开,废安、福二王,惹恼了洪秀全。而他和李昭寿眉来眼去,也让洪秀全生疑,又是要李秀成交人质,又是断绝李秀成回天京退路,李秀成几乎弹尽粮绝,勉强支撑,至于争权夺利的奢望,是不敢生的。


在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连是否跟随石达开出走都和李秀成商量,可见,这个阶段,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确实是好友!

裂痕

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以蒙得恩为中军主将,节制各军。

这个调整,是事实上剥夺石达开“通军主将”的权力。但同时,也使得各军的利益开始分化。

因为,无论是蒙得恩,还是后来的杨辅清,他们都不是当年的杨秀清,中军主将表面上有节制各军之权,却都不具备统领各军的威望。

因此,由于中央系统的瘫痪,各军作战主要依赖自身地盘的粮秣赋税,彼此利益分化,争地盘的行为层出不穷。


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曾经提出若干改革建议,但天王要等诸将返回时一起商议,容闳看出门道,失望而走!

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第一次明显的不合,就来自这种地盘争夺。

当时,杨辅清与韦俊相攻,韦俊被迫移军,但遭到了陈玉成的拦截,双方在和州干了起来。和州,正是李秀成的地盘,李秀成的部队也二话不说,一起干了起来:帮助韦俊打陈玉成!

对于这次内斗,人们一直在争论李秀成军的参战是否来自李秀成的命令。

小编以为,那不重要,即便没有李秀成的命令,李秀成军的参与也是必然!你陈玉成打韦俊打到李秀成的地盘上来了,难道李秀成的部队就旁观不管吗?

此事,反映的是太平军各部的割据化。

既然陈玉成和李秀成都割据化了,其最终的分裂也是必然的了。


五军主将制设立后的主将会议通常由李秀成发起。李秀成事实上的影响力开始超过陈玉成。

竞争

利益冲突的发生,多始于新地盘的争夺。

在太平军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后,太平军作出决策:攻略苏浙。

大家都知道,李秀成经营苏浙,可是,事实上,陈玉成为了抢夺苏浙,也是卯足了劲的。

1860年6月20日,湘军攻克枞阳,开始围困安庆。8月8日,陈玉成军还在攻杭州府!9月26日,陈玉成才会合捻军,开始解围安庆!

安庆,是陈玉成的主要基地,陈玉成居然在安庆遭遇围困3个月后才开始回援,可见,陈玉成对“经略苏浙”的积极性一点不比李秀成低!

有一点很奇怪的是,在苏浙期间,陈玉成部存在严重的掠民行为。这让人十分困惑,因为在安徽,陈玉成轻徭薄赋,治理得还算不错。小编以为:不排除李秀成部故意使坏的可能。

因为,李秀成一直想方设法把陈玉成挤出去。

他们多次发布告示,告诉大家要小心英王所部,他们军级败坏,提醒大家注意财产安全。使得很多英王即将通知区域的富商、百姓纷纷进入李秀成地盘。

在苏南期间,两部之间的内讧、械斗不断。

更有甚者,陈玉成回救安庆后,李秀成干脆把陈玉成部赶出了常熟等地,彻底“独占”苏浙。

滑头仗

安庆被围后,陈玉成感独力难支,希望李秀成前往援助。但李秀成却让陈坤书回信,说苏南刚平定,形势危急,兄弟走不开呀!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1、陈李之间的沟通已经要通过中间人陈坤书了!到后来陈玉成被困庐州期间,也始终与陈坤书等人书信往来求救,没有直接找过李秀成,可见两人私交!

2、专业的合作关系,已经被各怀利益的私心所取代,安庆是你陈玉成的,不关我事!

最后,还得洪天王百忙之中亲自出面,才邀请二人配合,定下围魏救赵之策。

可是,李秀成的这次围魏救赵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滑头仗!他一路招兵买马,军力扩充,就是没有怎么和清军交战,也没有全力赶赴武昌。

更离奇的是:李秀成居然托汉口的巴夏礼给陈玉成带信!难道当时李秀成和陈玉成之间已经彻底失联了吗?

对于安庆解围战,很多朋友说李秀成尽了力,损失惨重云云。


可是这个观点连他们的对手曾国藩及李秀成本人都不认同!

在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专门与李秀成讨论过这一问题。

“当初陈玉成大战安庆,为什么你们都不去救,只有杨辅清去救了?”赵烈文都很诧异!

“因为我们离得远,杨辅清近,就去救了。”被俘后一向回答中肯的李秀成开始耍滑头了。

“可是你曾经已经很近了呀,为什么遇到鲍超就退了呢?”顶级幕僚可不好忽悠。

“因为我没兵。”心虚的李秀成开始瞎掰了。

“到处都是你的兵,你怎么会没兵呢?”赵显然受不了这种愚弄!

“当时苏州已经攻占,杭州还没占领,如同鸟儿少了个翅膀。”李秀成一语道破动机!

安庆、天京的门户,这场保卫战对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意义,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李秀成是不会不了解的。

既然是生死之战,无论李秀成、陈玉成都应该决死一战,而不仅仅是委派部分部队来救援。

如果说最先回去打杭州,还险些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的话(清朝曾严令曾国藩撤安庆之围救援杭州,被曾国藩拒绝),那在攻破杭州,调动湘军未果,而陈玉成明显不支的情况下,依然大举东进,不顾大局!

走投无路的陈玉成

陈玉成最后是被苗沛霖出卖的,可是,苗沛霖早已经投降了清朝,陈玉成与捻军兄弟长期联合作战,即使不确实消息,也是绝对知道苗靠不住的。

最终前去找苗,也实在是因为陈、李不合!

陈玉成在困守庐州时,并非没有退路!过了巢湖,就是李秀成的地盘了!而当时围攻庐州的清军兵力并不强,李秀成是绝对能救的。即便不能击败清军,但坚守巢湖,接应陈玉成还是有极大把握的!

而陈玉成自始至终没找过李秀成,依然找陈坤书,甚至不惜在信中连叫陈坤书叔叔!遗憾的是,此时的陈坤书已经起不到沟通桥梁的作用了,他自己已经和李秀成闹翻了,因此,陈坤书只得自己来救,最终兵少无果。

陈玉成就义后,李秀成哀叹“我无助矣!”他深知此时他已独力难支了!可是,他原本有能力救援陈玉成。

总的来说,陈、李二人的分裂,有二人本身的问题,但根本的,在洪秀全的机制。

陈玉成少年得志,人际关系处理上是有一些问题,他与李秀成、李世贤、洪仁玕等人关系都不好。可是,一个二十来岁的人,处理不好复杂的利益关系很正常!这样的人,就需要搭档帮他处理关系,一起配合!曾经的李秀成,曾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秀成善于安抚人心、建设政治。可是,他长期被小自已一轮的“小弟”压了一头,无论名利地位,还是地盘实力都长期不如陈玉成,逮住机会想要好好经营,不愿再无端被陈玉成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

遗憾的是,洪秀全作为最高管理层,不但没有帮助这些兄弟扬长避短,加强配合,还人为制造混乱!

“五军主将制”重建,并委托无权威者担任中军主将,无非是制止重新出现功高震主的军事领导人。塑造了各将领之间的平衡关系,却打破了曾经团结奋战的集体。使各主将形同藩镇,由战友而为对手!

自己本事不济,不能亲自带领团队进步,却又好玩弄平衡权术,洪天王亲手把一个个亲密战友集体撕裂成了一盘散沙,最终兵败!

好制度使坏人变好,坏制度让好人变坏!

陈李悲剧,到今天依然在不断上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