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太平天国杨秀清经常假借天父下凡附体发号施令,为何没人质疑_太平天国_天父_下凡

本文目录

  • 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 太平天国杨秀清经常假借天父下凡附体发号施令,为何没人质疑
  • 如果太平天国,洪秀全让位杨秀清,历史会否改写
  • 洪秀全杀了杨秀清,却为何最后要帮杨秀清平反恢复他的地位
  • 杨秀清和萧朝贵关系到底如何
  • 如果杨秀清不被洪秀全处死,杨秀清能带领太平天国打败曾国藩吗
  • 明明杨秀清才是掌握实权的人,为何却被没有实权的洪秀全给灭了
  • 太平天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讧天父杨秀清就是神经病,天王洪秀全为什么非要跟一个神经病过不去呢
  •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锉子里挑将军,在整个太平天国的创业集团中,杨秀清的军事才能还是最高的:

一、“花洲迎主”表现出了精湛的指挥能力和决策能力

杨秀清是太平军的编练者。金田起义前,为壮大声势,杨秀清令士兵们每人挑着四个灯笼在山上走动,既训练了部队,又达到了激发群众参军的目的。

1850年12月,在洪秀全、冯云山等人被围困于花洲的危急时刻,杨秀清运筹帷幄,大败清军,迎洪、冯胜利回到金田总部,表现出了精湛的指挥能力和决策能力,壮大了军威,鼓舞了士气,扩大了政治影响力。

二、杨秀清的军事指挥权是干出来的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实行的是五军主将制度,萧朝贵为前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杨秀清为中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

五军中,杨秀清的中军虽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并没有指挥其他主将的权力。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战争考验、杨秀清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洪秀全才下诏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秀清。一句话,创业时期,能者多劳。庸才上不去的。

1851年永安封王后,东王杨秀清又获得了节制诸王的权力。其后,本就缺乏行政与军事素质的洪秀全逐渐退居幕后致力于宗教宣传,杨秀清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

三、杨秀清军事才能的具体体现

杨秀清很注重日常的军事管理和军事训练,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严禁扰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特别注重阵营、阵法建设。其创设的螃蟹阵可以根据对方的列队进行灵活的变更;伏地阵可以在瞬息之间使万千人贴伏于地,寂不闻声,令敌方惊恐不已,从而转败为胜。

在日常作战中,杨秀善于运用伏击、布疑、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穴地攻城等方法,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

太平天国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从广西打到了南京,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取得与杨秀清是密不可分的,杨秀清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只不过,一个胜利迎接一个胜利之下,人容易膨胀而已。

太平天国杨秀清经常假借天父下凡附体发号施令,为何没人质疑

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发号施令,是谁也不敢质疑的。如果洪秀全质疑他,便是质疑自己,因为他是天父的儿子下凡;如果部下将士质疑他,除非不要脑袋。所以,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会在这种场合去现德兴,去戳穿他的鬼把戏。沈万三为朱元璋的大军出师卜卦,说他把一百个铜钱抛向空中,如果落地后全部正面朝上,大军出师便会取得胜利。接着他将一百个铜钱抛向空中,铜钱丁丁当当落地后,果然全部正面朝上。于是,朱元璋哈哈大笑,将士们群情激奋,都摩拳擦掌想去打一个大胜仗。在这其中,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质疑这一百个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吗?应该是有的,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沈万三是个造铜钱的人,所以他完全有可能把铜钱的两面都造成正面。但即便是这样,质疑的人也不会去捡起铜钱看,因为识破了危险,要掉脑袋。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太平天国,洪秀全让位杨秀清,历史会否改写

如果太平天国洪秀全让位杨秀清,历史也不会改写。

太平天国推翻清朝条件不具备,杨秀清也改变不了历史。杨秀清有军事才能,但是政治、文化方面不比洪秀全强。杨秀清有一些缺点,不会团结人,事业刚有点起色,就飞扬跋扈,没有大局观念,骄傲自满,不适合做领袖人物,洪秀全让位于杨秀清最终也搞不好,不能改写历史。

洪秀全杀了杨秀清,却为何最后要帮杨秀清平反恢复他的地位

洪秀全杀了杨秀清,为何最后要帮杨秀清平反?恢复他的地位?

1856年9月4日,北王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支持下率领三千精锐偷偷潜入天京城,趁夜袭击了杨秀清的东王府,屠杀东王府男女老幼数千人,杨秀清也在乱军之中被韦昌辉杀害。杨秀清遇害后,韦昌辉又在天京城大肆搜捕杨秀清的党羽,前后屠杀了两万多人。翼王石达开孤身一人逃出天京,留在天京的家眷全部被韦昌辉杀害。不久石达开率军讨伐韦昌辉,洪秀全迫于军事压力,不得不处死了韦昌辉,石达开也因为洪秀全的猜忌率军出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京之变。

天京事变结束后,洪秀全为了缓解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将天京事变的责任全都推到了韦昌辉的身上,同时亲自下诏给杨秀清平反,并且将杨秀清遇害的日子定为“东王升天日”。洪秀全之所以给杨秀清平反,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太平天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洪秀全统治的基础就是靠着宗教思想来愚昧百姓。而杨秀清除了是太平天国的东王外,还是“天父的三儿子”,并且拥有“天父下凡”的特权。

洪秀全自称是“天父次子”,即是杨秀清的哥哥,也是杨秀清的儿子(仅限于“天父下凡”的时候)。如果洪秀全把杨秀清定义为反贼,那么洪秀全就同时犯下了杀弟弟和杀老爹两项大罪,百姓们也就很难在继续相信洪秀全。洪秀全为了“拜上帝教”能够继续愚弄百姓,就必须要否定杨秀清的罪行,将杨秀清的死归罪于韦昌辉。这样一来韦昌辉(天父第六子)就背上了杀兄和杀父的两项大罪,洪秀全杀掉韦昌辉也是顺应民意了。

第二点是洪秀全意识到了杀死杨秀清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尽管杨秀清生前十分的狂妄自大,但是一直到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都没有想过除掉洪秀全。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手中又没有多少实权,杨秀清没有杀死洪秀全的条件,也没有杀死洪秀全的必要。

洪秀全为杨秀清平反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如果杨秀清没有遇害,以杨秀清的聪明才智和领导才能,太平天国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直到洪秀全去世,太平天国都没有再出现一个像杨秀清一样能够统筹全局的人。

第三点是杨秀清的亲属仍然手握重兵,前线的大部分将领都是杨秀清的旧部。韦昌辉能够偷袭东王府成功,主要是因为杨秀清的亲信主力都在前线作战。这些人在听说杨秀清遇害后,都拥兵自重不再听从洪秀全的号令。如果这些人投降了清朝,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而洪秀全想要赦免这些人,就必须要先赦免杨秀清。实际上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的旧部基本都是在各自为战,很少听从洪秀全的命令,洪秀全赦免杨秀清也只是避免了这些人投奔清朝,却没能收回离散的人心。

可以说杨秀清的死是太平天国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杨秀清遇害之后,洪秀全没有能力控制杨秀清的旧部,太平天国的很多高层将领都开始各自为战,原本统一作战的太平军逐渐沦为了一片散沙。尽管洪秀全在杨秀清遇害后,恢复了杨秀清的名誉,但是失去了杨秀清的太平天国,再也没能恢复天京事变前的势力,最终在苟延残喘8年后灭亡。

杨秀清和萧朝贵关系到底如何

杨秀清、萧朝贵,他们从好朋友,发展到以权力游戏玩家玩家的身份彼此明争暗斗。其中种种,给我们启示良多。

贫贱时期,患难之交,一起加入拜上帝会

杨秀清和萧朝贵,都是苦出身。他们都在紫荆山一带以种山烧炭为生。

他们年龄相仿,相似的出身,相同的生活处境,使得他们很早就建立了很好的友谊。

苦出身的杨秀清、萧朝贵,很早就成了好友。

1845年,传播拜上帝教四处碰壁的冯云山来到了紫荆山地区(洪秀全回老家理论研究去了),杨秀清、萧朝贵成为最早的成员。

从他们后来的各种作为来看,他们加入这个组织的目的,绝非是被冯云山忽悠了,他们加入,是出于改变命运的急切渴望。他们以敏锐的目光发现:拜上帝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他们积极到各族人群中宣传拜上帝教,逐渐把紫荆山地区的拜上帝会搞起来了!

洪秀全、冯云山四处奔波,搞了若干年都没有搞出名堂的事情,在杨秀清、萧朝贵加入后很快就干得风生水起了!看来,干事业的关键,还是得找对干事的人!

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就在拜上帝会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冯云山被捕了。尽管老冯没有被官府判处重刑,但被当做无业游民驱回原籍了。

此时,拜上帝会群龙无首,附近的官府、地主武装、土匪势力虎视眈眈,紫荆山这块根据地岌岌可危!

此时,杨秀清首先“天父下凡”安抚众心,以天父名义号召拜上帝会成员,领导起了工作。

杨秀清及时的“天父下凡“,稳定人心。

随后,萧朝贵不甘落后,以天兄下凡登场,频繁发布号令。

两位烧炭的贫贱朋友,以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名义力挽狂澜,维系、发展了拜上帝会这点险些熄灭的火焰。

联合起来,向洪秀全、冯云山要权力

在洪秀全、冯云山回到紫荆山后,尽管他们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对于具体事务的管理权,还是不可能顺手交出的。

而且,能代天父、天兄下凡是一回事,杨秀清、萧朝贵自己的地位,还是要争取的,毕竟,不能什么事情都找天父、天兄下凡去做。

当时拜上帝会中有一种声音,认为领导应该由有文化的人来担当。

杨秀清、萧朝贵就这个道理,做了激烈的反驳。“读书太多不知理,反不如读书不多知理的人。”

由于担心争论影响团结,拜上帝会组织了一次集体朗诵活动,把各首领召到一起,集中在一起大声诵读《圣经》中的十诫全文。

显然,这种现在都争不清楚的道理靠当时的“凡人”去争确实意义不大。

萧朝贵以“天兄下凡”,确立了自己和杨秀清的地位。他以天兄的名义和洪秀全说:“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俱是军师。你洪秀全是太阳,你妻子是月亮,冯云山、杨秀清都是三颗星,萧朝贵是两颗星,杨秀清和萧朝贵是双凤朝阳”。

借此,确立了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地位。

据《天兄圣旨》记载,1850年夏,拜上帝会的核心领导排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洪、冯、杨、萧、韦、石”变成了“洪、杨、萧、冯、韦、石”。

可见,经过杨、萧二人的配合,他们在拜上帝会中压倒了冯云山,成为二、三号人物。

杨秀清、萧朝贵之间的明争暗斗

天父的地位比天兄高。

可是,由于杨、萧二人都不能彼此拆台,因此,无论是天父圣旨还是天兄圣旨,基本上具有同样的地位,都是最高权威。所以,他们之间依然充满了明争暗斗。

率先打破平衡的是萧朝贵。

他利用更加频繁的天兄下凡,事无巨细地开始管起了事情。在1848年10月到1852年5月三年多的时间里,天兄下凡120多次,萧朝贵实际上操持起了拜上帝会的管理。

天兄下凡与天父下凡一样,都具备最高效力,萧朝贵频繁下凡,争夺话语权。

尤其是在1850年杨秀清得病期间(跳大神也很耗体力,身体差了跳不了),萧朝贵频频下凡,动作连连。

萧朝贵甚至曾经公开责备过洪秀全。当时,洪秀全违反了拜上帝会的规定,在随从还未集中就骑马先行,结果路上遇到强盗。萧朝贵以天兄之名责问洪秀全“缘何不遵命”,洪秀全只得表示痛悔,公开认错。

对于杨秀清,萧朝贵则常常先发制人,要他多休息,勿操劳。

此外,在人事上,萧朝贵还极力拉拢韦昌辉。不但以天兄下凡向韦昌辉示好,说他们是胞兄弟,还事事带着韦昌辉在身边。

拉拢了实力派韦昌辉,萧朝贵的势力有盖过杨秀清之势。

同时,萧朝贵不但能“天兄下凡”,还能“天母下凡”,一人扮演多个角色。难怪,萧朝贵曾经露过陷,在一次天兄下凡时,他居然以自己的口吻说话,称呼杨秀清“四哥”,幸亏当时的领导人都还比较团结,一起打圆场过去了。

不过,尽管如此,随着金田起义的临近,斗争形势残酷,这些领导人都还比较顾全大局,没有引发大的内讧。

永安建制,确立了三角权力格局

这种争斗,直到1851年12月,才告一段落。

萧朝贵在永安的永窦村一战中受重伤,他也实在没力气“天兄下凡”了。

在萧朝贵受伤7天后的永安建制中,分封五王,明确“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此后,一直到萧朝贵牺牲,总共下凡就几次,也多是鼓舞士气,没有再针对具体的人事、军事做出安排了。

此时,太平天国的权力出现了比较稳定的三角格局:杨秀清虽然可以节制诸王,但军事上依赖萧朝贵、韦昌辉作战,行政、制度建设上由冯云山把握。因此,杨秀清的节制诸王,主要还只是“指导”功能上的,并非大权在握。

在这段时间,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关系似乎正常了起来。

这段时间内,杨秀清、萧朝贵联名发布了很多檄文,都是以杨、萧自己的名义发布的;而所谓天父、天兄下凡,也基本都是鼓舞士气,或内部除奸。同时,这段时间,太平军领导集团的会议频繁,像道州决策这样的大计,基本都是在讨论的氛围中完成的。

这段时间,是少有的,能以公开积极讨论进行决策的时间段。也是太平军决策效率、水平较高的一段时间。

因此,要说杨、萧原本就喜欢争权夺利,还真未必如此,当相对正常的机制建立起来时,大家是能够继续团结一致的。

这段时间,太平天国领导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架构,能够团结一心地奋斗。

只是后来,随着冯云山、萧朝贵的相继去世,杨秀清才真正把握了军事、行政的大权。把三角游戏演变成了“二元政治”,洪、杨矛盾才逐渐尖锐起来。

对杨萧关系变化的看法:

一谈到太平天国内部的争权夺利,过去很多观点都要提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不靠谱。刘邦、朱元璋不也是农民出身吗?另外,难道地主、资本家们,就团结一致,没有争权夺利?

农民阶级,就要一定要局限?刘邦笑而不语。

我不认为杨秀清和萧朝贵后来进行权力斗争,是因为他们本人的所谓“局限性”。

一山不容二虎,在两个人说的话都是最高权威的情况下,要么一个人闭嘴,要么两个人争斗,这是人性,不是什么劣根性。

事实上,在永安建制后到萧朝贵牺牲这段时间,太平军高层内部的争斗明显少了许多。这可不全是外部压力大,(永安之前的压力,天京沦陷钱的外部压力,也都很大),而是永安建制,使得他们明确了权限和沟通方式。

虽然有天父、天兄下凡,但洪秀全毕竟是“凡人”中的最高领导,正因为他没有建立起合适的沟通机制,才使杨、萧之间只能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挥作用。

如果说,在冯云山的辅佐下,他尚能通过基本的权利架构来形成有效管理的话,冯云山死后,他就彻底乱了。

冯云山、萧朝贵死后,他没能及时进行架构重塑,导致杨秀清一把把握了军政大权。最终,只得采取严重内讧的手段除掉杨秀清。

石达开辅政后,又用无才、贪婪的兄弟来制衡石,甚至要加害石,导致石达开出走。

更有甚者,后来担心李秀成、陈玉成太强,又滥封王,导致太平军最终分崩离析。

争权夺利,哪里都有。小编服务过的,被商学院奉为标杆的企业,争权夺利也一点不少。

可是,有的团队,能有合适的制度、规则,使得这种争夺变得良性,“让彼此争斗的人团结奋斗”。有的团队,则喜欢玩弄所谓权术,引起内部的不团结。“把原本团结的人们拆散”。

朋友,愿您在良性氛围中,收获友谊和事业!

如果杨秀清不被洪秀全处死,杨秀清能带领太平天国打败曾国藩吗

不能,很多人都这么简单回答,我来大概说说吧。

所谓太平天国,其实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理想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并且无法调和,至少,这些领导者没有达到能调和的水平。

1,从太平天国的发家史,大概就可以看出后期必败的源头。

任何革命,能成功必须有个切合实际并能团结大多数人的纲领,太平天国早期靠什么?拜上帝教,梁发翻译的圣经,中文名《劝世良言》,洪秀全自诩上帝的兄弟,团结广西烧炭工的能力,来自于个人崇拜和冯云山的组织能力,洪秀全一开始就不是以能力为主的领袖。

太平天国的军队,一开始就是带家属的,当时也许是为了军纪,规定男女不能同住,不能来往,到了南京以后,为什么仍然执行这个政策?而且推广到了太平天国的全部机构,只有当官的能够有妻妾(而且特别多,洪秀全被清庭抓住的儿子交代,他有80多个王娘,杨秀清也有很多,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即使结婚了也不能住一起,要过夫妻生活必须写报告得到批准),虽然有上层腐败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上帝的指示不能改变,这是宗教需要,改变了不是就显得上帝不那么伟大了吗?

2杨秀清是总管全部政务的,在实际事物中,是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指令不发生变化和修改的,这就和洪秀全永远正确的形象必然产生冲突,杨秀清想出的办法是忽然口吐白沫然后上帝附身,这样他就可以以上帝的名义修正一些洪秀全的错误,并且可以对洪秀全的神权产生一些限制,他还联合萧朝贵(他口吐白沫附身的是耶稣,洪秀全的哥哥)更多的限制洪秀全。

这种畸形的政体最后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明明杨秀清才是掌握实权的人,为何却被没有实权的洪秀全给灭了

杨秀清原名杨嗣龙,别看他没文化,他却是人如其名,他可谓人中龙凤。在治国理政、调兵遣将方面,三个洪秀全也望尘莫及,更重要的是他权势熏天,他连洪秀全的屁股都打了。可万万没想到,如此龙一样的人却死于虫一样的洪秀全之手!杨嗣龙,死在逼疯万岁成为真龙天子的最后一步!

出将入相权倾天国的杨秀清,怎么就被连秀才也多次考不上的洪秀全给灭了呢?窃以为有三:

第一、东王太笨,自取灭亡。

在我们印象中,东王可是聪明中的聪明人物,他一个文盲又身无分文,不仅能在早早在太平天国立足,而且斗败对手,牢牢掌握了权力,还成为了洪秀全的爹——天父下凡!

早在杨秀清装神弄鬼玩天父下凡之初,洪秀全心里都不舒服,可考虑杨秀清也是为了公事,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信仰,洪秀全也真的说不出什么。更可气的是萧朝贵也学会了杨秀清,弄了个天兄下凡,说自己是耶稣。

洪秀全看他太聪明,而且打仗也很有一套,有天父下凡加持,在永安封王时封他为九千岁东王。学习杨秀清的萧朝贵封为八千岁,而为洪秀全跑前跑后,草创大业的缔造者冯云山只能屈居第三,封为七千岁南王。韦昌辉钱多被封为六千岁北王。好在天兄后来萧朝贵死于战场,他的死主要责任是东王,次要责任是天王,毕竟天兄那是超万岁的耶稣,这可是让洪秀全恶心的人,东王也不喜欢他,什么都学自己搞特权。

九千岁的东王,一口吐白沫直接就天父下凡了,说什么都比洪秀全好用。这真的是杨秀清的聪明之处,可以随时拿捏洪秀全。洪秀全看着这个一会儿弟弟,一会儿爹地,杨秀清恶心得不行却又无可奈何。

可杨秀清把天父下凡用到极致,都说伴君如伴虎,他不仅摸了老虎(洪秀全)的屁股,还把老虎(洪秀全)的屁股给打了。因为他以上帝的名义打的,洪秀全表面连屁也不敢放一个,实际上恨不得立即宰了杨秀清,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这样玩,这不是作死吗?这不是精过了吗?精过了就笨了,傻了。

如此作死,你得补救至少还防人之心不可无吧!却没想到杨秀清更笨了,还逼封万岁,这不是司马昭之心的升级版杨秀清之心嘛!

人间只有一个万岁,屁股打了就打,打了天王的屁股还要天王的宝座,这是逼着洪秀全反击他。如果杨秀清不笨,在打了洪秀全后就做好防备,也不要提什么逼封万岁。间接的学习司马昭,找个新时期的成济,结果了洪秀全即可,直接地做第二个陈友谅,一刀解决问题即可。

还有更简单的,直接以天父的名义赐死洪秀全也行,灭了洪秀全,不过是谈笑间的事。可那杨秀清守着天父下凡和权大于天,竟然败了,你说这不是笨是什么?

当然除了笨,就是狂!

第二、东王太狂,到处树敌。

杨秀清正是大权在握和天父下凡才狂妄不已的!这杨秀清没少滥用职权,以东王的名义不断揽权和打击对手,从原来的得道多助,生生变成了失道寡助。尤其是他以天父下凡的骚操作,打天王屁股,灭杀无辜,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同事像燕王、翼王、北王等人都得罪完了。

《金陵癸甲纪事略》记载了杨秀清得罪燕王、翼王的马夫事件:

杨秀清有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同姓叔叔路过燕王府,燕王马夫在忙没理他。这老大爷一边说自己是东王的人一边揍马夫。

马夫被揍得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大爷真是大爷,他还告到主管刑事的黄玉昆处,要再打马夫二百大板!这是往死里打人,这太欺负人了,大爷如此过分,但鉴于他和杨秀清沾亲带故。黄玉昆只是劝他大人大量,高抬贵手。

大爷见黄玉昆不给自己的面子,就跑到杨秀清面前说黄玉昆、马夫胆大包天,连东王都欺负。杨秀清把马夫五马分尸了,卫天侯黄玉昆、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非常生气,纷纷辞职抗议,这活儿没法干了。

杨秀清立即以天父的名义报复,逼着翼王石达开抓黄玉昆,这老黄可是石达开的老丈人,石达开硬着头皮把老丈人给绑了。最后,燕王、佐天侯、卫天侯分别被打了一二三百大板,这就是马夫事件。

黄玉昆辞职抗议,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表示支持,他们也辞职不干,向杨秀清施加压力。这还了得,大伙都辞职不干,杨秀清的脸往哪里搁呢?如此,杨秀清再次表演“天父下凡”的技俩,不但不同意辞职,还将秦日纲杖责一百大板、陈承瑢杖责二百大板、黄玉昆杖责三百大板。

在太平天国后期,北王韦昌辉是仅次于杨秀清的王爷。韦昌辉很会来事,对待杨秀清像孙子一样伺候着。就这样,还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把韦昌辉弄得很崩溃。

田产纠纷中,韦昌辉的哥哥被五马分尸。还把天京卫戍权由韦昌辉让给石达开,当然最后没弄成事儿。韦昌辉手下水兵搞事情,杨秀清直接杀了水兵,还打了韦昌辉的屁股。韦昌辉依然很恭顺,他表面上有多恭顺,心里就有多恨。

杨秀清想对洪秀全取而代之,却又把能得罪的人得罪个遍,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杨秀清逼封万岁时,已经演变成一人和一个集体的斗争,一人再聪明也不是人家的对手,更何况杨秀清狂妄惯了,谁也不放在眼里,洪秀全略施小计杨秀清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第三、天王太阴,欲擒故纵。

洪秀全虽然是学渣,但玩权谋上也是绝对的高手。洪秀全要的是自己做个甩手掌柜,什么事让店长干。再形象一点就是,洪秀全要做不管事的董事长,每天吃喝玩乐就好,日常工作由职业经理人杨秀清干。职业经理能干脾气不好,让自己不舒服就算了,还要夺自己的产业。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难免会玩阴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洪秀全一个欲擒故纵就搞定杨秀清了。

他一方面对杨秀清有求必应,这就让骄纵而看不起洪秀全的杨秀清更加轻视不设防,而且随着杨秀清的作恶多端,杨秀清大失人望,处死他也没什么难以预料的后果。杨秀清越不设防,洪秀全的机会越多,洪秀全一和韦昌辉联系,他们立刻布置,杨秀清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杨秀清忍不能忍,狠又不能狠,想当万岁,又做不了陈友谅,还把天王、北王、燕王、翼王得罪个遍,他不死谁死?!杨秀清明明是个将才,却偏偏有一个帝王梦,这梦就注定要破灭。

太平天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讧天父杨秀清就是神经病,天王洪秀全为什么非要跟一个神经病过不去呢

审视太平天国从轰轰烈烈走向失败,首要原因是金田起义和建国的理论基础存在问题,“拜上帝会”理论经不起推敲,这种宗教理论最终也难以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使太平天国运动吸收不了更多知识阶层参与。其次是内讧,内部分裂,使外部有可乘之机。另外,太平天国后期军纪也有问题,也没有处理好与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关系,没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杨秀清聪明绝顶,大权独揽,那怎么没逃过“天京事变”是疏忽吗

在天京事变爆发前,以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势力和影响力,杨秀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人会打自己的主意。正是因为这种过分的自信,才让洪秀全找到了翻身的机会。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之一,太平天国开国六王分别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前,萧朝贵和冯云山的势力都跟杨秀清不分上下,杨秀清还没有表现得十分张狂。

然而随着萧朝贵和冯云山的战死,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无法与杨秀清相抗衡,太平天国的权力天平逐渐开始失衡。到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唯一能够制衡杨秀清的洪秀全贪图享乐,将军国大事一手交给了杨秀清操办,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开始尽归杨秀清之手。从杨秀清统治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绩来看,杨秀清确实比洪秀全更适合做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杨秀清统治时期,太平天国发起了西征和北伐,势力横扫长江南岸,几乎要同清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反观这一时期的洪秀全,除了每天在天王府纵情酒色之外,基本上从来不管任何军国大事。久而久之,太平天国的将领就只知道有东王杨秀清,不知道有天王洪秀全了。在杨秀清的权力不断扩张的同时,杨秀清的野心也在不断地膨胀。为了能够在地位上全面超越洪秀全,杨秀清数次以天父下凡的名义欺辱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在众目睽睽下向自己下跪。而洪秀全表面上承认杨秀清天父下凡的“特权”,内心已经对杨秀清起了杀心。

不过此时洪秀全的势力已经无法消灭杨秀清,如果洪秀全贸然对杨秀清出手,大概率会被杨秀清除掉。当然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一手遮天,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都拥有一定的势力,只是两人的势力都无法与杨秀清相抗衡,没有洪秀全的支持,韦昌辉和石达开就算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跟杨秀清正面对抗。在杨秀清殴打韦昌辉的父亲,逼迫洪秀全下跪之后,洪秀全就开始偷偷命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共同诛灭杨秀清。

在诛杀杨秀清的问题上,石达开一直摇摆不定,但是一直到杨秀清被诛杀,石达开都没有向杨秀清告密。而杨秀清看到洪秀全和韦昌辉被自己欺负不敢反抗,也放松了对两人的警惕。毕竟杨秀清已经大权在握三年之久,这种长时间的高高在上势必会造成松懈。对于杨秀清来说,洪秀全已经是一个虚有其名的天王,韦昌辉也只是自己的小跟班。事实上杨秀清也拥有同时对付两人的实力,在韦昌辉的军队进入天京城之前,只要杨秀清有一丝的察觉,死的人都会是洪秀全和韦昌辉。

但是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在韦昌辉的军队攻击东王府之前,杨秀清都没有意识到任何风险。当韦昌辉的军队包围东王府之后,杨秀清再想反抗已经来不及了。从杨秀清被诛杀后,洪秀全杀掉韦昌辉平息众怒,以及洪秀全为杨秀清平反都不难看出,杨秀清生前的确在太平天国中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势力。当然从杨秀清生前的所作所为来看,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殒命也是咎由自取。在天京事变之前,杨秀清对待上级洪秀全骄横跋扈,对待下级韦昌辉专横无道,这样的行事作风必然不会落得好结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