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_太平天国_太平军_千岁

本文目录

  • 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

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他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是天生的,也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提及太平天国,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洪秀全,但在太平天国准备和兴起的过程中,另一个人的作用可能比洪秀全更为重要,那就是杨秀清。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来源于拜上帝教,这是屡试不中的洪秀全发梦之后结合基督教宗旨创立的。作为创立者的洪秀全自称“天父(上帝)之子、天兄(耶稣)之弟”,成为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注意是名义上,实际上在天平天国前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洪秀全并不掌握大权,甚至不干预和处理具体的军政事务,其地位类似于当今的英女王。

从拜上帝教到后来的太平天国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洪秀全并不是一个有太强的能力和主见的人,太平天国能够崛起,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冯云山,另一个就是杨秀清。

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学,两人关系很好,冯云山也是拜上帝教最初的信仰者,而且他的文化水平远高于洪秀全,能力也强得多。

1844年,冯云山与洪秀全离开广东,前往广西传教。到广西后洪秀全因为生活艰苦很快又返回广东,而冯云山则留下来继续传教。

冯云山第一次大规模宣教的地点是广西紫荆山,那里万峰重叠,与外界交流较少,是秘密传教的好地方。冯云山以塾师作为掩蔽,一面教书,一面与劳苦大众聊天,又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渐渐获得大众的信任。

这些劳苦大众饱受地主剥削,冯云山就宣传上帝爱护穷人,上帝眼中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大家要同拜上帝的思想,将穷人们组织起来,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

这群人中有不少是烧炭者,其中就有杨秀清,他年幼时就父母双亡,是伯父抚养长大,又因没有土地耕种,只能以烧炭为业,一年辛苦到头,也只能混口饭吃。

冯云山在紫荆山三年,就发展了两千多教众,洪秀全喜出望外,从广东赶往紫荆山,与冯云山商量着把宗教斗争引上政治斗争,通过打砸庙社来引导民众反抗清朝,这时期,杨秀清还是个不起眼的普通教众。

杨秀清没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但由于卖炭需要翻山越岭离开紫荆山去卖,他常年跟外界的商人打交道,被现实锻炼成一个深谙世故、脑子活泛、善于交游的人,在紫荆山一带颇有人缘。

1847年2月底,冯云山因带领教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首先想到的竟是向官府情愿,还跑到广州去告官,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而洪秀全一走,拜上帝教陷入群龙无首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

这时候,杨秀清出场了,他借鉴当地的降童巫术,来了一套“天父下凡”戏码,代表天父传达圣旨,稳住了人心。随后,杨秀清号召大家每人出点钱,贿赂救出了冯云山。

杨秀清的戏法骗的了穷人们,却骗不了洪秀全和冯云山,但他们看到这法子的作用,正好可以利用,于是杨秀清就成了拜上帝教的领导人之一。

杨秀清的能力更甚冯云山,而且冯云山个人不喜好争权,当初传教时就反复宣传洪秀全是老大,他甘居洪秀全之下,杨秀清则不同,他是个野心勃勃之人,很快就将冯云山挤了下去,成为拜上帝教中的二号人物,论起实权,他才是一号人物。

1850年金田起义爆发后,杨秀清一直扮演军事统帅兼宗教领袖的双重地位,多次利用“天父下凡”来指挥军队作战,从太平天国的迅速扩张来看,杨秀清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

随着战功累计,杨秀清的地位自然也是青云直上,在随后的永安建制中,杨秀清被封为东王九千岁,仅次于天王的万岁,在他之后的还有西王萧朝贵八千岁(这是杨秀清的徒弟,搞“天兄下凡”)、南王冯云山七千岁(不争名利的实干家,从老二变老四),北王韦昌辉六千岁和翼王石达开五千岁。

最主要一点,是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都受东王节制,也就是说,杨秀清已经具有了军队的控制权,是太平军实际统帅。

作为实际统帅的杨秀清给太平天国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在战术上的指挥也非常正确,使得太平军在前期可谓一路高歌猛进,比如1852年7月围攻长沙不下时,杨秀清果断进军江南,先夺取武昌、汉阳,然后沿长江东下进抵江宁(即南京),并于11日后将其攻占,太平军由此控制了南方的形胜之都。

在进驻南京后,杨秀清更进一步,整顿营规、立法安民这些事都是他来做,不仅仅是教权和军权,行政上杨秀清也插上手了,此时的他,已经集教权、军权、政权为一身,是太平天国真正的领导人!

此后杨秀清指挥攻破清军江北大营,随即命令太平军进攻江南大营,太平军众多将领都觉得军队已经疲惫,不如暂缓攻势。可杨秀清认为江南大营孤立无援,又士气低落,乘胜攻打更为有利,坚持命令进攻,最终攻破江南大营。

两座大营拿下,南京周围的清军势力被一扫而空,太平天国达到全盛,而这,显然都是杨秀清的功劳,洪秀全只是个招牌!

不过杨秀清的内部斗争经验还是不足,最后中计身死,太平天国因此分裂不说,失去了英明领导,形势每况愈下,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后来感慨:“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

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带领一群农民起义军,日辟百里,除了天生的军事才能,实在难以解释,而军事才能这东西,的确是可以天生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这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原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1、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2、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3、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4、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5、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释义: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