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曾国荃?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掌握大清朝半壁江山,为何不造反_曾国藩_湘军_太平军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曾国荃
  • 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掌握大清朝半壁江山,为何不造反
  • 曾国藩把最好资源给了曾国荃,为何曾国荃没能成为李鸿章你怎么看
  • 如果曾国荃能多活4年,中日甲午战争有翻盘的机会吗

如何评价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年)湖南长沙人,一品,官至两江总督,曾国藩一共有9个兄妹,曾国藩是老大,曾国荃是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早年曾国荃跟着哥哥曾国藩筹建湘军,1856年开始率军出征,是湘军主要将领之一。

图为曾国荃画像。

曾国荃小时候跟着哥哥们读书,后求学于长沙岳麓书院,1852年开始跟着曾国藩到长沙办团练,1856年曾国藩湘军失利后,曾国荃在家乡招募兵勇驰援江西九江湘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随后在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抗击太平军,屡立战功,职位也是一路升迁,从同知、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封“巴图鲁”,赏黄马褂,1864年曾国荃率湘军破天京,升浙江巡抚,赐双眼花翎,加封太子少保。

图为曾国荃题写的“世风雍睦”大匾,现藏于山西永济市浦津渡博物馆。

1866年曾国荃率军镇压捻军,因屡次失利被迫辞职,1875年复出任河道总督治理黄河,1876年山西大旱,曾国荃奉命调往山西赈灾,在山西督率抗灾救灾3年之久。此后曾国荃辗转全国任职,沙俄侵略时任兵部尚书负责山海关防务,中法战争时期任两广、两江总督负责地方防务,1890年曾国荃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朝廷追太子太傅,谥号忠襄。

曾国荃旧居敦德堂,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现只剩下断垣残壁,图为敦德堂正厅。

作为晚清重臣,从政30多年,曾国荃去世后,其族人整理其诗文、书信、奏疏等,从1848年曾国荃写的家信《致伯兄》到1890年去世前2月的电文《复张之洞》,共记200多万字收录于《曾忠襄公遗集》,内容涵盖了晚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重要价值。

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掌握大清朝半壁江山,为何不造反

曾国荃,左中棠,曾劝过曾国藩,有句;鼎之轻重试可问焉。就是出自左中棠之口。

1、只是当时的湘军已近不能用了。烧杀抢掠,已近没有了斗志。

2、曾国藩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忠君思想很重。

3、其实当时曾国藩和他的九第曾国荃手中的兵力有限。

4、清朝政府一直在军队中有很多大量的满人作为领导者。

曾国藩把最好资源给了曾国荃,为何曾国荃没能成为李鸿章你怎么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半圣人,晚清的名臣曾国藩便是那半个圣人。虽说只是半个,但两千多年的浩瀚历史中能入围已经是惊献之举了。

曾国藩一生的功绩主要体现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上。他的成功,还离不开一个的支持——弟弟曾国荃。

曾国荃是曾国藩一手培养出来的,曾国荃也不负厚望,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屡立奇功,并且第一个攻进了南京城,名垂青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接替曾国藩衣钵并不是曾国荃,而是白面书生李鸿章。这是为什么呢?

曾国荃可以用九个字来形容:性格躁,野心大,欲望强。他虽然跟随兄弟屡立战功,但因不拘小节,以抢夺战利品为诱饵,虽然提长了士兵的战利力,但导致军纪败坏,无法无天。名气不太好。

而李鸿章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老成持重,处事圆滑。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曾国藩回家训练湘军的时候,李鸿章就积极响应他的号召,回老家拉起了一支淮军队伍,以此来帮助曾国藩。后来,他也扬名于对抗太平军之战中。

话说,公元1864年,太平军兵近威逼上海之时,告急文书如纸片般飞向曾国藩。曾国藩询问李鸿章的建议,李鸿章主张救援,一是上海属于富庶繁华之都城,救上海可以捞到不少“战利吕”,这对解决湘军一直头疼的饷银问题是有好处的;二来救上海等于开拓了新的战场,一旦成功,便是扬名立万之举。

曾国藩听从了李鸿章的建议,思量良久,决定派其曾国荃为主将,李鸿章为副将,率军前去援沪。

然而,当时的曾国荃正在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立功心切的他竟然断然拒绝了兄长的“美意”,选择了按兵不动。曾国藩劝说无效后,只好用李鸿章代替他为主帅,率淮军前往沪救援。

结果这竟然让李鸿章一战成名。而一夜成名的李鸿章懂得进退之道,拯救了上海后,他率淮军又一路势如破竹地打下镇江的太平军,此时已经直逼南京城下了,然而,在这个抢功的关键时期,他却选择了按兵不动。原因很简单,这天大的功劳,他需要让给一个人——曾国荃。表面上的目的,世人当然猜测这是李鸿章为了感恩曾国藩所做的举动。

事实上,李鸿章故意让曾国荃抢头功,是作秀给“老佛爷”慈禧太后看的。向慈禧太后释放一个信号:我忠于朝廷,淡泊名利,无欲无求。

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表现很是满意,对其嘉奖有加。

事实上,曾国荃果然给曾国藩惹麻烦了,攻下南京城后,他的本性彻底露出来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劫太平军的国库,然后把金银珠宝打包偷运回老家去了。据说各类财宝装了二十多船,可见财宝之巨多。后来,慈禧太后查问太平天国国库的财宝时,曾国藩只好为其弟打埋伏,说太国天国国库空无一物。

连傻子都不相信,这样能唐塞过精明的慈禧太后吗?因此,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两人尽管被加封为一等侯爵的太子太保,声望达到极点。然而,慈禧太后对曾氏兄弟的猜忌之心渐浓,她担心曾氏兄弟拥兵自重,留下祸患。为此,慈禧太后一方面积极培养年轻将领,来分化湘军,比如说左宗棠、沈葆桢等人逐渐得到了重用,同时极力打压曾国藩培养的接班人——九弟曾国荃。

狡兔死,走狗烹。曾国藩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最终曾国藩无奈之下只好裁掉湘军自保。再后来,慈禧一纸调令将曾国藩调离了两江,从此,曾国藩彻底告别了自己创立的湘军,被成功“架空”。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对“淡泊名利、忠于朝廷”的李鸿章的表现很是满意。很快把他拉拢为心腹之人。

公元1872年,有着“半个圣人”之称的曾国藩平病逝,最终接替曾国藩的却是其学生、建立淮军集团的李鸿章。成为慈禧太后宠臣的李鸿章在仕途上青云直上,先后担任了两江总督,随后又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后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直接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曾国藩的接班人的李鸿章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其中,他主导的洋务运动成就远在曾国藩之上,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曾国荃因功劳之大、身份特殊,让清廷对他抱有强烈的戒心,甚至还成为慈禧太后最讨厌的人。而曾国荃为了自保,在兄长曾国藩病逝后,他称病告老还乡。据悉,曾国荃回到老家后,痛定思痛,把历年曾国藩写给他的家书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最后叹道:只因贪腐和蛮横,竟成官场的公敌,我真是天下第一蠢人啊。

两年后,也就是1874年,曾国荃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机,朝廷重新起用他,担任了河道总督,后又担任了两广总督。期间,早已洗心革面的曾国荃的表现令慈禧太后眼前一亮,以至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给了他7字评价:老于军事,专倚之。

慈禧太后对曾国荃竟有如此高的评价,对此,世人感叹:曾国藩当含笑九泉了。

如果曾国荃能多活4年,中日甲午战争有翻盘的机会吗

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个人而改变,但英雄人物对历史有重大影响。

所以这个问题问的相当好,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日本明治政府于1868年成立,而后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使国力日渐强盛,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我们注意几个时间节点:

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清朝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所以彼时日本还不是清军的对手。

1888年,清廷成立北洋水师,列强受到一定程度震慑,减缓了侵略中国的脚步。

1890年,日本颁布《教育敕语》。

1893年,日本军部逐渐形成。

所以一直到1893年日本才做好同清廷进行战争的准备,而不是因为曾国荃在世不敢侵略。

那么假如1894年“曾铁桶”还活着,甲午中日战争可能翻盘吗?

答案是绝无可能。

曾国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晚清名将,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1890年曾国荃去世时已经66岁,不是特别老,但是精力肯定不旺盛了。此人同太平军打了半辈子,杀人无数,打仗经验有,不过主要限于围城战,没有对外战争和海战经验。况且此人也不属于洋务派,相对左宗棠等人差距不小。

当政者慈禧主和。慈禧忙着过六十大寿,把维护北洋舰队日常开支的银子拿去修了园子。

战争一开始,北洋舰队的整体吨位不是特别劣势,但是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穿甲弹,射速慢,威力不足。而日本海军训练有素,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占尽了优势。

即便此战由假设未死的曾国荃挂帅,顶多也是在士气上有所提振,战斗时间会延长一些。但因为装备落后,执政者不支持等原因,最终依然会一败涂地。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