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俘虏眼中的太平天国(中)_钦差_太平军_大人

文/唐俑

素材源自《被掳纪略》

赵雨村,笔名“刀口余生”,河南商城一农庄读书人,咸丰十一年夏被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下抓住,随太平军“转战”南北,后来根据自己的亲生经历,撰写了一本《被掳纪略》,描写了他眼中的太平军,涉及太平军纪律、知识分子政策,以及英王陈玉成的一些情况等等。

根据其记叙,采用第一人称编译如下。

06

隔了几天,我随黄大人来到汪大人馆里,汪大人举止颇为儒雅,问我是哪里人,何时来的,因何来到黄大人馆里,我一一相告。

正谈说间,忽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开口对我说:“你是商城人吗?商城我去过。认识黄秋江吗?他和我关系不错,我去商城看他,那里是个好地方啊。你咋个被这些龟孙裹来的?”

汪大人似乎怕他说出更出格的话来,连叫“老先生请进去”,老先生理都不理,只管说他的。

又说他原是李鹤人钦差的师爷,专门替他写奏折的,李钦差被太平军俘虏后,他也被裹挟来了。

又说:你不晓得长发者一寸头发一寸金,你们这些新来的,哪怕是王孙公子,他也要欺负你,不过有我在,你不要怕——怕他个锤子!

说完这些,他才进去。

黄大人被送走后,朱大人竟然喊来当差的,安排我与老先生住在一间屋里。

我心想,老先生慷慨直爽,一定是可亲近之人,心中暗暗感激朱大人的安排。

展开全文

一番交谈过后,老先生果然是我猜想的那种人,与我性情契合,对我照应有加,无微不至。

在汪大人的“文馆”里开始“工作”时,我有幸看到了书架上的各营册结,知道了一些“秘密”,比如“天朝”也就是太平天国的组织结构、官衔名称、英王陈玉成统率人数、英王率军打了多少胜仗、活捉了四个大钦差等等。

根据这些资料的记载,英王打仗很厉害,基本上仗仗都是势如破竹,清军根本不是对手,后来遇到鲍帅(鲍超,湘军将领,四川奉节人,太平军劲敌),后者从来不和他正面pk,总是从后面包抄,或左右横冲,清军才有了一点转机,英王才受了一点挫折。

所以有人说,鲍帅堪称清朝之柱石。

我还知道了,那个李鹤人钦差,虽然当了俘虏,但太平军无人不佩服,即使是英王,对他也是赞赏不已,说他“忠肝义胆,不易才也”。

根据那些册结的记载,英王之所以如此“猖獗”,多半拜一个叫胜保的清军将领所赐。

册中记载道,因把带兵当作儿戏,胜保得了个“孩儿”的外号,与英王打一仗败一仗,打了四十多仗,败了四十多仗,“英王之‘猖獗’由此,清朝之挫锐气亦由此”。

可见清廷用人,差不多也是儿戏!

07

上面提到的那位老先生,姓葛名能达,原籍浙江绍兴,寄居北徐州。

老先生多次对我谈到李钦差,每次提到,他都要哭一回鼻子,述说钦差待人多么厚道,胜保多么混蛋,李钦差纯粹是胜保那杂种害的。

葛能达老先生说,李钦差原先根本看不起胜保,然而安徽失守后,胜保权势越来越大,李钦差那些带兵官却越来越操蛋,导致钦差被太平军包围。

被包围的钦差离胜保很近,然而,钦差一连给他发了九道鸡毛信,请求救援,胜保却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打死也不救援。

英王的军队一到,就如泰山压卵,花旗队营官首先不战而降,其余跟着投降。

“走投无路”的钦差,虽然主动来到太平军军营,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

英王令其叔陈得材去劝降,得到的却是钦差这样的回答:

胜败军家之常,势已至此,夫复何言!上是青天,下是黄土,中间是良心,务必要说实话。譬如我若将英王活擒,能甘心降我乎?彼能甘心降我,我即降他,万不宜作违心之论!

英王大怒,叫叔叔再也不要去劝他。

太平军对钦差很好,简直待若上宾,好吃好喝地供着,钦差还说他有个叫孟平的胞弟,他已被擒,但请把他胞弟送回去,英王叫人去查,查出送回固始。

李钦差的大名,天王洪秀全竟然也知道,英王到南京去见洪,后者还说李钦差是有用之才。

英王回奏说,李钦差是忠臣,也是节士,宜全其节,“于是天王下诏正法”。

李钦差被正法后,英王的叔叔还用一口绝好的棺材,盛了他的尸首,抬棺到固始,让他魂归故里。

08

冬月十一日,英王命工部尚书汪文炳,到天京(即南京)去见干王洪仁,特意交代令我同行。

来到天京,我们住在水西门外,有时进城去看看,看到天王府极其奢侈靡丽,其余王府,虽然不如天王府,但其奢靡程度,也令人咂舌。

五天后,汪文炳就离开天京,经太平府回庐州。

没多久,清帅多隆阿就将庐州围得铁通一般。

听说退守庐州的英王,尚有军队九十多万。

又听说有一天,英王派人送信给多隆阿,信中说:“人各有母,太皇后数年未面,如有人心,能令我母子一面否?”

多隆阿的营盘是从江中扎起的,英王要想到庐州城去见“太皇后”,必须穿过他的大营。

多隆阿答应了英王的请求,并保证他穿营而过时,他绝不趁机暗箭伤人。

英王便坐了一艘炮船,径直穿营而过,多隆阿下令不准伤害他。

来到庐州城下,英王问守将叶云莱,太皇后是否安好,叶云莱在城墙上失声痛哭,边哭边说,英王怎么开恩来了,多隆阿那个杂种,多次假扮英王来骗我,幸亏都被我识破,未中其奸计。

他告诉英王,太皇后把皮箱都煮来吃了,草根也没有了。

英王痛骂了一顿,当即开船回到七星关,坐在帐中大叫,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今天都要给我拼命,安徽要定了!

多隆阿见太平军来势凶猛,让弱兵诱敌,精兵锐意攻城。

正在进兵的英王,忽然得到省会丢失的噩耗。

战败的太平军,被活埋数万,瘟疫也来凑热闹,英王损失惨重。

又与清军打了几仗,也多是有败无胜,太平军中便有人说,英王走运时,想怎样就怎样,倒运时,想一着错一着。

一位叫王筱亭的浙江钱塘人(也是被掳来的,其父当过池州知府)对我说,这出戏一唱,多隆阿肯定会退地扎营。

后来果然如他所言,简直神了!

王筱亭说,道理其实很简单,英王诡计多端,高深莫测,他请来戏班子唱戏,多隆阿不晓得他要搞什么鬼,自然要防备,退后扎营最稳妥。

然而这一次,除了请戏班子唱戏,英王似乎已“黔驴技穷”,根本没有别的“诡计”,但能令多隆阿退后扎营,目的也达到了。

好在粮食还有不少,足够吃两年,火药也很充足。

然而,开门七件事,柴草也是其中之一,没有柴草也是个大问题——总不能生吃吧?

09

包围英王的是多隆阿、鲍超和杜某三军,多达五十五营。

英王一点没虚,决心尽快踏平清军。

然而这一回,他遇到了对手,清军扎营很巧妙,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不知什么原因,之前老打胜仗的英王部下,这回却成了渣渣,英王令孙魁新打先锋,他却一个时辰不到就败下阵来。

又令有小阎王之称的张罗型之侄迎敌,也是一战即败。

而这些,都是英王的精锐!

英王先是不解,继而怒发冲冠,亲自带中队出战,但也仅战了三个时辰,就顶不住了。

鲍超见他坐在高处,命令两百杆枪对准他齐射,却一枪也没打中,简直有上天保佑!

鲍超只好鸣金收兵。

二更时分,战斗终于告一段落,英王令各营清点人数,少了七十多万,炮击而死伤的占了多数,也有不少人投降了清军。

英王从此气短。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苗沛霖。

苗沛霖是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私塾教师,后来在家乡办团练,与捻军作战,渐渐搞大了,控制了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1857年投降过胜保,1861年举兵抗清,与太平军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被太平天国封为奉王。

苗沛霖这个王,还是英王送印亲封的,所以英王对他非常信任,尽管他反复无常。

苗沛霖对英王,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好,可当他看到英王失利、安徽失守,不到一个月就丢了十多个州县,仅剩庐州一府,就又投了胜保。

这可是唯一的一条生路,绝不让他扎成,即将扎成时,英武派出精兵,一举将其挖平。

就在这时,叛徒苗沛霖粉墨登场。

他令一个乞丐手持竹杖,把每一节都打通,下留二节,里面塞入给英王的信。

信是写在黄缎上的,全是蝇头小楷,基本上全是谄谀英王之话,肉麻到无以复加。

苗沛霖写信的目的,是请英王到开封,他可以帮他实现之前的愿望。

英王之前常说,只要得到开封,黄河以南大江以北,都可独当一面。

苗沛霖认为,如今孤城独守,实乃兵家大忌,英王盖世英雄,何必为这股残妖所困,所以在他看来,前往开封正是时候,他可以帮他四旗人,一旗三十万,用这些人马攻打开封,何愁不下?

苗沛霖请英王先到寿州,然后再好好筹划攻打开封事宜。

苗沛霖此信,正中英王下怀,他立马把左辅施大人、右弼殷大人请来商议。

两人都有“奇才”之称,也都是英王的智囊,英王什么事都要找他们商议。

未等两人开口,英王就迫不及待地对他们说,苗雨三(苗沛霖字雨三)真有韬略,我们非到寿州不可!

听了英王的话,右弼殷燮卿吃惊地说,听说苗雨三又投了胜妖,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如此反复无常,实乃地道小人,这样的小人,怎么能信呢?

依愚见,千万不能去!

左辅施大人也想说什么,英王示意他不要说话,他沉吟半晌,突然有点烦躁地说,这事儿暂时放下,以后再谈…

究竟英王有何办法攻打开封,请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