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毁了三个王朝,说的是历史上哪个家族呢?贾诩的孙女是谁的皇后_王羲之_的人_司马

本文目录

  • 一代人毁了三个王朝,说的是历史上哪个家族呢
  • 贾诩的孙女是谁的皇后
  • 关于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 一生被誉为“忠臣君子”,号称孙权克星、司马懿“催命符”的名将

一代人毁了三个王朝,说的是历史上哪个家族呢

我们中国人提起别人来,总喜欢带上三代,不管是骂人还是捧人,那都是如此。把你的家人安排的明明白白的,那才算是圆满。对此可能很多人会反感,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这是从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规矩”,不信你去看看历史名人录,一般都是说这个人的父亲是谁,儿子是谁。有的甚至还能延续算到孙子,曾孙那一辈的。当然了,能把一个人介绍那么长的,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起码这人本身就很猛,他儿子也很猛,他孙辈也一点不差才行。不过话说回来,这“猛”字也不一定都是正面的。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一家三代,那可不是一般的猛,他们一家三代终结一个朝代,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了,他们就好比如今我们玩的游戏一样,能在一品官老爷这个游戏玩到第一不是难事 但连麻雀飞青天这款游戏玩得也是第一,那就十分难得了。而这三位猛人的名字分别是贾逵,贾充,贾南风。贾逵是贾充父亲,是魏朝忠臣,他参与了扶魏灭汉的整个过程。贾充是贾南风父亲,他参与了灭魏扶晋的整个过程。而贾南风作为贾充的女儿,贾逵的孙女,她却成了西晋灭亡的祸根,导火索。

一家三代都见证了历史变迁,也真是不容易啊。先说贾逵。贾逵出身微寒,穷的叮当响,不过他生在一个“好时代”,当然这是相对于贾逵本人来说的,没有乱世,像他这种微寒之人,想要出人头地那是想都别想。他在乱世中投靠了曹操,很快他的处事果断和精明就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因此对他也很器重。而贾逵正因为感恩于曹操的知遇之恩,自然也是十分卖力的报答曹家,他在曹操死后,仅用了三言两语,就把试图抢夺曹丕王位的曹彰给镇住了,让他趁早断了这个念头,避免了魏国(汉朝)内乱,功不可没。之后更是在曹丕篡汉时立下大功劳。

而他的儿子贾充靠着父亲贾逵的庇护,他很小就被封了爵位,他父亲死后也官居高位。可是他父亲虽然受了曹家的看重,贾充却对曹家嗤之以鼻,于是他改门换庭,直接抛弃了曹家投奔司马家族 。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朝局中占有一定地位,他可以说在司马家篡曹家位置时十分卖力,他不仅亲自去搬掉了拦在司马家篡位路上的绊脚石,甚至还亲自下场,把曹魏的皇帝给杀了。如果这个世界有灵魂转世一说的话,贾充要是到了地下,也不知道他有何面目见过自己父亲。不过正是由于贾充的出力,所以他的女儿虽然长的丑,但也能嫁给了太子做妻。

本来司马家族是看中了贾充的忠心和才干,加上太子天生愚笨,因此让他太子娶丑妻,这样一来太子也就没多大心思去乱搞,好安安静静的治理天下。可是估计司马家族不知道有句话叫丑女多作怪吧。贾南风从担任太子妃开始,就变得嚣张跋扈,欺负太子其他老婆。在太子登基后,更是意图不轨,结果直接点燃了西晋灭亡的导火索,自己也把性命给搭进去了。要是贾逵地下有知,也不知道他会什么想的。

贾诩的孙女是谁的皇后

  • 没有提到这样的孙女,若是归为皇后,一定会载入史册的

  • 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叫贾南凤,是贾逵的孙女,贾充的女儿,与贾诩没有关系。

关于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张衡制造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无盐女钟离春;诸葛亮丑妻黄阿丑;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民族和亲的使者王昭君;陆游与唐婉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号称巾帼首相第一人
  班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立为婕妤,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团扇诗》应是作于长信宫中,这首小诗词彩清新,情致哀怨,而表现的却委婉含蓄,有一种怨而不怒的气度。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坦腹东床
  坦腹东床,又叫东床坦腹。故事主人就是王羲之。王羲之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中为快婿,这就是“东床快婿”的来历。东床快婿或称 “东床娇婿”、“东床娇客”。   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璇,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郗鉴要为女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这些刻意打扮的王公贵族,无不卯足了劲,唯盼雀屏中选。   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阮裕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后来阮裕把王羲之袒胸露腹的事,禀告郗鉴,郗鉴不禁拍手道:“真有此事!好一个任性率真,胸襟豁达的公子呵!”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羲之三吃
  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灿陟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之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不避“之”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一生被誉为“忠臣君子”,号称孙权克星、司马懿“催命符”的名将

中国 历史 上有许多“子不类父”、“儿孙不肖”的故事,像明朝懿文太子朱标在世时,不但能使朱元璋这样严酷的老爹感到满意,更是让他手下那班虎狼一般的兄弟,以及大明开国以来的那些宿将勋贵无不臣服称赞,而他的嗣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却毫无其父的英武超然之风,最终竟使其四叔燕王棣扫北平南,靖难一举,将他的帝位龙椅掀翻,最后不知所终。

更有西周开国元勋周公姬旦,他本是周武王姬发同母四弟,为了扶周灭纣,他手持金斧扈从在武王身边,一路杀进殷商首府朝歌,斩下纣王之首,悬于白旗之下,从而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基业。

而其子姬伯禽被封鲁侯,本是开国以来第一大诸侯,却是“子不类父”,做事拖拖拉拉,婆婆妈妈,到曲阜封地之后,竟不像齐太公那样诛逆立威,反而纠结于典章礼教这些繁琐枝节,后来周公得知后,叹道:“将来在东方,鲁国只能做齐国的影子了!”

而今天我要讲一位“父亲”,他本是乱世间难得的“忠臣君子”,甚至连他死后,枭雄巨奸梦见他都会忌惮三分,可他的儿孙却完全和他形同陌路,不但助纣为虐,更是直接弑君篡逆,最终落得国破家亡,遗臭万年!

闲话少絮,还是让我先来讲一讲这位“好父亲”的生平,待看官们细品其一生事迹之后,再来想想他的儿子和孙辈们为何会变得反差如此之大哉!

其人生于汉末,姓贾名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即今山西临汾襄陵,以春秋晋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贾逵小时候就迷恋兵法,他的爷爷大为惊异,于是口授兵法万言,让他饱读兵书。

贾逵成年后在郡府做小吏,后来做了绛邑长,绛邑在如今的山西运城绛县地界,是春秋晋献公时的晋国绛都。汉献帝刘协末年,冀州大首领袁绍第三子袁尚的部将郭援攻打河东郡,所经城邑都被攻了下来,只有贾逵坚守绛邑,郭援始终打不下来,还引来匈奴大单于的骑兵一起猛攻。

城池将要沦陷的时候,绛邑的父老强烈要求郭援不得加害贾逵,郭援也素闻贾逵的威名,就想收到自己麾下做部将,于是派出士兵将他劫持,可贾逵坚决不为所动。

郭援的士兵就强按贾逵向郭援叩头,贾逵大怒道:“我是朝廷命官,怎么可能向反贼叩头呢!” 郭援震怒,就将要他斩首,绛邑的官吏百姓听说郭援要杀贾逵,全都登上城楼大叫道:“你们要是负约杀我贾贤君,我们就一起去死!”这时就连郭援的部将都劝他不要斩杀贾逵,郭援只好作罢。

起初,贾逵路过山西皮氏县,见到那里的山川地势,就说道: “谁先占据兵家必争之地,谁就能制胜于敌!” 后来郭援大军压境,将绛邑围困,贾逵知道自己逃不掉了,于是派人将自己的官印绶带全部送还郡府,并传话希望郡守大人赶紧派兵“急据皮氏”。

后来郭援占领了绛邑,准备进军皮氏,贾逵又害怕皮氏很快会被郭援攻下,于是又对郭援的重要谋士祝奥说了很多话,致使他让郭援在绛邑留停了七天之久,而这时郡守听从贾逵之言,抢先在皮氏布防,因此才击败了郭援。

后来郭援还是被投靠曹操的马超部将庞德所斩杀,而贾逵则被推举为茂才,并授予渑池县令。不久之后,并州刺史高干反叛曹操,张琰也准备举兵响应,而贾逵还不知道他的图谋,便去和张琰见面,当他得知兵变的消息后,本想赶紧回去,便又怕被张琰捉住,于是依旧与其商讨公事,就像同谋者一样,这样竟使得张琰也信任了他。

当时渑池县的治所暂寄在蠡城,城池不固,贾逵建议张琰派他到脩城去请求援兵,而与张琰一起作乱的将领在贾逵面前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也使得贾逵把这些反贼一一都记在心里。后来贾逵得到张琰的允许跑去了脩城,就以脩城之兵抵抗张琰,张琰最终兵败,贾逵却以爷爷去世为名,回家守丧戴孝。

后来,曹操把他叫到许都来做司徒掾,并以议郎的身份参与司隶州的军事行动。魏太祖武皇帝曹操征伐马超,兵马抵达弘农郡,说道:“这是西边的要道!”于是就让贾逵在这里做弘农太守,后来召他来议事,心情大悦,便对左右说道: “如果天下食二千石俸禄的官员都像贾梁道一样,孤还有何忧呢?”

贾逵后来在郡内征兵,发现屯田都尉私下藏匿流民,贾逵便去向他索要,可屯田都尉却认为自己不属于郡守管辖,强行顶撞贾逵。贾逵震怒,立马派兵将屯田都尉捉拿,并公开他的罪行,然后施以挝刑,又斩去双脚,后来朝廷认为贾逵僭越了自己的职权,就罢去了他的官职。

可丞相曹操大人却非常欣赏贾逵,直接将他任命为丞相府主簿,不久之后,曹操带兵进入汉中,征讨刘备,先派贾逵到斜谷察看山形地势,在道路上碰到了水衡都尉,用囚车运送了数十车囚徒入狱,贾逵认为现在战事这么紧,还让这么多壮丁去坐牢,到时候征兵都没有人了,于是快速进行了甄别,只判了一个重罪之人下狱,其余全部放归乡里。

曹丞相得知之后,更加器重贾逵,认为他做得对,于是晋升他为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共同掌管军中日常事务。后来曹丞相在洛阳去世,贾逵被安排监督丧仪。当时曹操第三子鄢陵侯曹彰是越骑大将军,手握重兵,从长安跑到洛阳来奔丧,见了贾逵就问道:“先王玺绶何在?”

贾逵当场就发怒道: “太子丕在邺城,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就是告诉他,你二哥曹丕就要继承王位了,玉玺肯定在他那呀,你还有什么好问的,之后他就护送着曹操的棺椁回邺城下葬去了。

后来魏王太子曹丕代汉称帝,也就是魏世祖文皇帝,当时邺城有数万户百姓,在三国时期已经称得上是“人口众多”的大都市了,而邺城之人又有许多不法之徒,曹丕于是命贾逵为邺城县令,一个月之后,又晋升他为魏郡太守。

后来大军出征,新魏王曹丕又任命贾逵为主簿祭酒,跟随曹丕行军至黎阳,见到很多士兵毫无纪律,在渡口码头乱来,贾逹立马以军法将他们斩杀,大军才重新恢复了秩序。

后来曹丕又在曹操老家谯郡,任命贾逵为豫州刺史,当时天下战事方息,州郡很多事务都没人管理,贾逵说道: “天下每个州本来都有御史驻扎监督布政,朝廷也有六条诏书专门制约各地二千石以下官吏,如今官吏怠慢国法,使得盗贼公然横行于天下,州郡知而不纠,毫无作为,这样下去天下还能恢复正道吗?”

贾逵到任之后,立马审查当地二千石以下只会阿谀奉承,纵容不法的官吏,并请示曹丕将这些官员全部罢免,魏文帝见了他的奏本,叹息道:“阿逵真刺史也!”于是布告天下,各州官吏都应以豫州为吏治榜样,又加封贾逵为关内侯。

豫州之南与东吴的荆州相连,贾逵立马派出侦察兵到处刺探吴国军情,又勤练兵马,时刻准备对吴作战,这也使得东吴不敢进犯豫州,除此之外,他又修通了豫州当地的各大运输河渠,人们便将二百余里的运河称之为“贾侯渠”。

魏文帝黄初年间,贾逵又与朝廷诸将共同征讨东吴,在洞浦大破东吴大将吕范,被晋升为阳里亭侯,加授建威大将军之号。后来魏烈祖明皇帝曹叡即位,又为他增加了二百户的食邑。

当时吴王孙权在东关,专门从豫州南进攻魏国,一会西入江夏,一会东入庐江,沿着长江相去四百余里,这使得魏军防不胜防。而魏军南下,一般都是从淮河或沔水河进军,豫州兵马一般都驻扎在项城、汝南、弋阳这几个地方,并且基本只是为了防御守境而已。

孙权则从来没有惧怕过魏军,魏军没有主动进攻,东吴大军因此很少败绩,贾逵则在豫州修建了好几条又宽又长的直道,直通长江沿岸,孙权再度进犯魏国,魏军的调度要比之前快速了许多,这也使得吴军越来越忌惮贾逵,魏明帝因此对他大加夸赞。

后来东吴大将军张婴、王崇来投降,魏明帝太和二年,曹叡派出贾逵前去监督当年的“关羽克星”前将军满宠,还有东莞太守胡质等四路人马,当时还有大将曹休在皖河一带,而司马懿在江陵驻扎,贾逵则抵达五将山,曹休上表奏请接纳东吴请降之人,并求带兵深入敌境。曹叡于是下诏让司马懿严守边境,而使贾逵、曹休两路人马杀入吴国境内。

贾逵认为吴军在东关必定没有防备,不如全军从皖河进军,出其不意,如果只听曹休之计,冒然与吴军硬磕,在江南的水洼之地,必定会遭受惨败。于是部署诸将,水陆并进,深入了二百里,捉住了吴军俘虏,才得知曹休那路人马果然大败,而孙权派兵到达夹石切断了魏军退路,魏国诸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说就坚守在当地等待援军吧。

贾逵冷笑道: “曹休兵败于敌境,现在没有了退路,进不能战,退不能还,吴军敢这样围困曹休,是料定我们等不来援兵的,只会坐以待毙的,如今不如火速突围,此所谓先声夺气也!吴军见我们如此勇猛,必定会败走的!如果一味等候援军,吴军在险地彻底切断我们的归路,我们兵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下令全军火速进军,并在路上多设旗鼓作为疑兵,吴军见势赶紧退去,贾逵抢先攻占夹石,并给曹休送去粮草,乃使得曹休那边出现一线生机。起初,贾逵与曹休关系不睦,黄初年间,魏文帝想把天子符节赐给贾逵,让他代天子节制诸军,曹休却对曹丕说道:“阿逵性情刚烈,素来欺侮诸将,不可做诸军大都督!”曹丕当然更信任宗亲大将曹休,于是没有将军权交给贾逵,可后来夹石之败,如果没有贾逵的话,曹休早就成为了吴军的俘虏了。

后来贾逵病重,他对左右之人说道: “我贾某人深受国恩,恨不能斩孙权再下九泉而见先帝也!我有愧啊,我的丧事不能大办啊!” 他病逝之后,被赐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西晋开国第一奸相贾充,他的曾孙女贾南风也是后来西晋第一妖后悍妇贾南风。

豫州的老百姓为了追思贾逵,还在当地给他刻石立祠,魏明帝青龙年间,曹叡东征,还乘坐车辇进入贾逵的祠堂,下诏言道:“昨日路过项城,见到贾逵的石像和碑文,怆然伤感,古人有言,大丈夫患名之不立,不患寿之不长,贾逵忠勇存于青史,使人百般思念,可谓死而不朽者也!”

后来贾逵之子贾充却做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麾下第一谋士,还亲自帮助司马昭斩杀了魏天子高贵乡公曹髦,据说司马懿病重之时,时常做梦,梦见“老同事”贾逵的鬼魂,来捉拿他,并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做一个忠臣!后来司马懿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一命呜呼!

而贾充却完全和他亲爸爸相反,背主求荣,就连后来投降的吴末帝孙皓都说贾充如果在东吴,是要被他剥皮剜目的,而贾充的孙女贾南风做了痴儿皇帝司马衷的皇后,最后将司马家的天下白白断送在了自己手中,而堂堂魏国大忠臣贾逵名列“魏晋八君子”之一,若知子孙如此不肖,不知会如何哀伤愁怨哉!

做人“假子”,却一心想“封王打天下”,最终活成笑话的一代名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