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哪些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_王羲之_王献之_米芾

本文目录

  •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哪些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 王献之对书法的贡献和影响有多大具体有哪些贡献
  • 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 米芾是如何“继承”王献之的书法的
  •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哪些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题主这个问题,是个很有学术味道的问题。就王献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说说我的认识和看法。

一,在二王同代的东晋以及之后的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王献之的创立的“外拓”笔法,就是以圆转为主的,潇洒劲健,纵逸流美书风,被绝大多数书家所钟爱继承。

当时著名书家王氏一门中,王徽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珣,王志皆法王献之 ,宋,齐,梁,陈时的羊欣,丘道护,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王僧虔等,都是王献之的粉丝。梁陶宏景《论书启》载:“比世皆高尚子敬(王献之),海内遂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看《万岁通天帖》,《淳化阁帖》,可知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接近,承袭王献之书风。

梁虞龢《论书表》说当时的权臣“玄桓耽玩,不能释手,二王书迹,常置左右。”首先将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作为“新体”,“今草”的代表人物与汉魏时的张芝,钟繇并列:“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王羲之,王献之在书史的地位得以确认。两个王并立,在书史上再无二例。

二,梁武帝尚古拙,李世民讲规范,二位帝王推崇钟张(钟繇,张芝),王羲之,反对王献之的妍美纵逸。帝王的影响深远而巨大。王羲之书风在唐以后世俗的影响比王献之大。

但历代书法家却不买帝王的帐。

唐人张旭,怀素,颜真卿 ,宋米芾,黄庭坚及后世几乎所有的帖学大家都是王献之的粉丝。

真正继承王羲之“内擫”笔法的,仅唐欧阳询,宋李建中,元杨维桢,明张瑞图,寥寥数人而已。

书法的继承不是单一的就风格一个方面。具体技法的继承,和风格的取向是两回事。

就书风的影响力,王献之远远比王羲之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王献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小楷《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所书,被誉为“小楷极则″,雍容华美,飘逸爽朗。用外拓法,笔势伸展。顾盼生情。

(玉版十三行原石)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作品。

(玉版十三行原石)

虽然他随父学书,但风格各异。王羲之小楷书法内敛含蓄,如君子藏器。而王献之笔势开张外肆,飞动潇洒而奇险。

(玉版十三行原石)

此帖用笔轻快灵活,干净爽利。骨力劲健。结构欹侧取势,变化多端。章法布白十分灵活,打乱安排,横不成列,竖不成行,都未对整齐,参差错落,通篇自然,气韵足。有气质、有风度。

(玉版十三行原石)

张怀瓘评:“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徽人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王献之书。)

王献之对书法的贡献和影响有多大具体有哪些贡献

可以说影响很大,他与其父并称“二王”,可想而知,他在书法上的成就非同一般。

王献之主要贡献有三:

1、在王羲之书法内擫的特点基础上增加了外拓的笔法,使字势、笔势更加贯气。

2、发展草书的’’一笔书’’。

3、不因循守旧,使书法创新。

王羲之与王献之书法各有什么特点

谢谢邀请! 说实话 我没有过多看过王献之。王羲之的行书是真真的巅峰,其草书没有怀素,张旭,张芝的恣肆狂放,应该不是最高境界。王献之的行书比之王羲之应该还是有差距的,其草书较王羲之放的更开一些,但还是达不到狂草的境界。 王羲之行书,尤其是圣教序,俊健奇绝有些字美的无以复加,无可替代。 至于兰亭序,尽管美不胜收,个人以为很多字已经丢失了王羲之的本来面目,用笔味道气韵已经变了。 其草书十七贴。千字文劲健流畅俊朗,干净利落,也是小草里极品! 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米芾是如何“继承”王献之的书法的

谢谢邀请!

米芾习书,对古人书法用功很深,自谓“集古字”。早期,他曾练习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唐代名家法帖,后专师晋人,书房名“宝晋斋”,遍临“二王”法帖,几可乱真。

米芾率意自然的审美,使他在二王之间更倾向于王献之,他以为:“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实践中,他对二王尤其是王献之的作品用功精勤,持之以恒,《宋史》记载:(芾)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表现在书法上则是敢于创新,不为其父王羲之书法所困。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其实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米芾对于王献之的书法继承,绝不是照本临摹,他的临书作品很少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人,而是有所取舍,朝着自己的审美方向去努力,通过临摹取其意气,表现自己的真面目。米芾的行草造诣尤高,淋漓痛快,隽雅奇变,得王献之笔意最多。

米胜在姿,更胜在势,笔势愈强,线条愈苍劲老辣,墨色层次丰富多变。其蘸上一笔墨后,能够连续书写数字而保持笔锋不散,笔力不败,墨色愈干愈淡,层次也因此更加丰富,但毛笔中墨水减少后笔毛弹力相应减少,运笔难度增加,需要很高的调锋技巧。这种“一笔书”所形成的墨色变化最为自然,《虹县诗帖》把这一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篇首从“云”字开始一鼓作气连续书写七字,而笔毛不散,笔力不败,沉著痛快,墨色之多变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无声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无色而具有国画般的灿烂”。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虽然传《中秋帖》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截取一段文辞化身而成,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名迹。《中秋帖》笔法沉著痛快,情驰神纵,其体势乃王献之所创“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的典型书体,表现出王献之“一笔书”的特点与神采。透过《中秋帖》,我们所感觉到的不仅是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脉贯通,更有性格的相似,但米芾并未拘泥于王献之原作,笔画厚阔,呈现出舒张圆劲之势,具有米芾本人的一些书法特色。

董其昌曰:形在能合,神在能离。古字经过米芾的消化、吸收、重新组合,已没有明显的痕迹。综观米芾一生的作品,无论怎样变化而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结构、用笔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作细小或局部的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较早地创立自己的风格。

米芾仿古、模拟王献之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王献之较王羲之则是一种标新立异,《十二月帖》中“中秋不复不得”六字,已把喜好饮酒服药、淡泊人世的超逸之气荡涤干净,而以一种豪放、有为的感情宣泄出来。有人说,王羲之为“圣”,王献之则为“仙”。在这一点上,米芾对王献之的追寻,实现了最大的艺术真实,古法拘执,事贵变通,而这些,正是具有同样尤其值得称道的《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又更进一步,化用了王献之的很多笔法,笔势一贯直下,略无滞碍,充分展现其“八面出锋”的用笔技巧。米芾对王献之创造性的吸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与学习。

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请斧正!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谢谢悟空邀请!

大圣悟空又给我出题目了,题目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讲个历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后,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说:”故当胜。“,由此可知,王献之自视极高,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其父王羲之了。而在我看来,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都还没能超过王羲之。但王献之在王羲之的书法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这是不争历史事实。

至于王献之的艺术观是指什么艺术观,提问者没明示。以我个人的认识水平,是这样理解的,张怀瓘在《书断》行书篇中有一段记载说:“献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这恐怕是表达王献之的艺术观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王献之,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开创了新体,即所谓”一笔书“的连绵草法,为后世的张旭和怀素的狂草形成以及颜真卿行书风格的形成都提供了积极的思路。其中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对后世行草书的影响最大,而《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帖对后世小楷书的影响最大,由于王献之小楷是对王羲之小楷书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精神也就启迪了后来的傅山、刘墉、黄道周等书家小楷风格各具的导源。

我认为王献之和王羲之父子已形成一个独特二王书法体系,是一个不可被分割的整体,他们父子二人已经是魏晋书风的杰出代表人物。

以下发几张二王的珍稀书法图片供大家欣赏,如您喜欢请为我点赞,谢谢!

以上是王羲之的《姨母帖》

以上是王羲之的《行穰帖》

以上是王羲之的《初月帖》局部

以上是宋拓大观帖太清楼帖王献之书法翻墨本局部

以上是王献之的《兰草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