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子侄像王献之等,叫“之”的子侄20多人,为何不用避讳?如果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武姓子侄,李唐还有机会翻盘吗_王羲之_武则天_子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子侄 王羲之 武则天 子侄

本文目录

  • 王羲之的子侄像王献之等,叫“之”的子侄20多人,为何不用避讳
  • 如果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武姓子侄,李唐还有机会翻盘吗

王羲之的子侄像王献之等,叫“之”的子侄20多人,为何不用避讳

表面上的确是这样未有避讳,王羲之的儿辈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 献之,孙辈有桢之 ,均在《晋书》有记载。

出现子孙辈与父祖辈名中有重合之字的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与名相比较,古人更看重的是字。

王羲之的子孙辈名中与其相重的只是“名”,而绝不会是“字”。

名,《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也就是说是自己说出自己的名字就叫“名”。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里“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是称“名”的第一种情况(自称)。

还有两种情况也会称名:一是在为人作传时,为了表示冷静客观,不带主观情感。如《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献之字子敬。“等。二是表示轻视、厌恶时,会直呼其名。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里这样说:“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

因此,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直呼别人名字,在古代是分情况、看场合的。一般情况下,自称或者长辈呼名都是可以的,其他情况下,直呼其名,不是骂人也差不多了。

另外,从使用的时间先后上,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20岁加完冠礼,女子15岁加及笄之礼)后取字。字和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意义关联。如大家都熟知的诸葛亮,名亮子孔明(很明亮之意);周瑜,名瑜字公瑾(国家之美玉之意)。

名用来自称或蔑称,字用来称平辈或尊长。名与字相较,古人更尊重看重字,所以,对名上不太讲究,即使晚辈名中出现和自己相同的字眼,也不觉得异常。

简单验证下:

王羲之、王献之、桢之这一家人,名里面有“之”不错,有重合,但他们 的字绝对不会相同;王羲之字逸少,王献之字子敬,徽之字子猷,操之字子重,桢之字公干。

二、王羲之及其儿孙所处的时代,虽然偏安于江南一个小边角里,但与之前的西晋有一点相似,还是一个乱字。

东晋建立之初,就有王敦之乱,后来又有苏峻之乱,连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竟然被反叛 的五斗米教首领孙恩杀害。

乱世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礼崩乐坏”、不讲规矩。的确,在人命如同草芥、不易保全的乱世,人们哪有心管像名字避讳这样的礼仪规矩呢!

三、从字的语法功能上说,”之“只是语助的虚词,在双音词中起辅助衬托作用。

衬托辅助,就是说只是协调音节,而不表意。所以,即使重合了,对表意上并无影响。不会造成认知、称谓上的混乱。

四、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王羲之他们性格上豁达开放,不把名上重字看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看王羲之的传记。他在本性上就是一个自由洒脱、不拘礼法、敢于突破常规,甚至有些厌弃功名的有个性之人。

咱们以点带面看下“东床快婿”这个典故:

年轻时,太尉郗鉴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请求,要在王家后辈中挑一佳婿。王羲之同辈兄弟都很重视、紧张,不免都要打扮捯饬一番。只有他一个人袒胸露腹,在东边大床上躺着,大嚼东西,好像没这一回事似的。结果,就凭这样的气质,王羲之被挑中了!其他兄弟估计都快气吐血了!

如果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武姓子侄,李唐还有机会翻盘吗

会,李唐翻盘几乎是必然的。若武则天选择传位武氏子侄,李唐的江山,要么毁掉,要么重回李氏血脉,不可能被武氏血脉所有。

武则天从心里不信任武家人,武家人势力弱小,难成大器

从武则天的出身,到她从尼姑庵爬上皇后位置后,武家人的所作所为,武家都不可能得到武则天全身心的喜爱和信任。

武则天进宫前:她生母杨氏是继室,同父异母的哥哥们全都欺负过杨氏和她的子女。

武则天好不容易在皇宫站稳脚跟后:她的姐姐、侄女全部跟她抢过老公,逼得她不得不痛下杀手。

武则天称帝后:武家真应了《红楼梦》里的那句,除了门口的石狮子,每一个是干净的。连武则天的生母杨氏都非常豪放,和自己的亲外孙贺兰敏之不清不楚。更有野史说,年少的太平公主去探望外祖母时,被贺兰敏之给玷污了。

在朝政和日常生活上,武家更是恃宠而骄、仗势欺人的事实时有发生,这样的武家,就像白眼狗一样,随时反噬,武则天怎么可能真心信赖?

相反,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最爱的女儿,她的权势是史无前例的大,在太平公主之前,从未有公主名正言顺掌握过滔天权势。武则天甚至有意培养她怎么玩弄权势。

李氏男丁也不遑多让,他们有皇室血脉的天然优势。李重茂、李显活着时,支持李氏的势力,致力捧他们上位,狄仁杰、张九龄等大臣和世家都是李唐支持者。李显父子死后,这股势力转而支持李隆基。

对比之下,被武则天轰出去打擂台的武氏家族,就很弱小了。所以武氏家族又很厚颜无耻,吸武则天的血,唯武则天马首是瞻,同时又是暴发户,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管是刻意还是不经意,注定要做些不得人心的事情。

武家没有能拿出手的青年才俊

最受宠的是武则天同母兄弟的儿子武承嗣,做到宰相了。如果武则天把皇位给武氏,武承嗣就是最热门的太子人选。

可惜,他除了武则天,一无所有。为了攀附武则天,帮武则天做了太多不光彩的事情,如致力鼓吹武则天灭掉李唐血脉、陷害良臣、重用酷吏等,最后被狄仁杰等名臣联手打下,太子之争中落败,武则天决定传位给李显后就抑郁而亡了。

武承嗣后,武家稍微有点出息的便是武三思,懂得出卖色相勾搭上官婉儿和韦后,搅起了一点风浪。可惜,他攀附上的女人们,根基都太浅,很快便败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势力之下。

如果武则天传位武氏,会发生什么?

假设武则天没有听劝,执意传位武氏,那么武承嗣就是太子。

第一个出来反对的,就是世家和大臣们。

武周朝的臣子,许多都是因为武则天是李唐儿媳妇才暂时忍她的。

武则天上位后,非常积极打压世族,开创了殿试,招揽寒门子弟为她所用,但寒门子弟当官后依然以娶到崔氏、卢氏等世族女儿为荣。可以说,当官的,天然就会和世家靠拢,世家的态度影响朝堂绝大部分官员的态度。

而世家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清干净,也不可能清干净,利益共同体这类东西是人类群居的必然现象。

总之,在初唐中唐时期,世家影响皇室气运。封建时代的世家,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可能支持太平公主这类“女皇”,除非造反,否则李唐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因此,得世家支持的李氏,一定可以翻盘。

官员们都盼着武则天传位给李氏,一旦传给武氏,他们就不忍了。(确定传位给李显后,他们也没忍多久……)

第二个蹦出来反对的会是太平公主和其他李唐男丁。

李氏血脉和世家同时谋划灭武则天的周朝,几乎是肯定的。

传位武氏,武周会提前灭亡,历史大概率与现在一样

历史有几种可能:

1、和现有历史一样,大臣们偷偷干掉武氏子弟,逼宫武则天退位,李显继位。

具体操作,参考他们偷偷干掉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李显的过程。最终还是李显继位。这是最好的结果。

2、其他李氏子弟造反,势力割据,爆发战争

差一点的结果,是李显继位前,李氏其他王族造反了,导致世家势力分散,李显继位后还得平叛。

3、李隆基或李重茂提前登基

众所周知,李显是被吓破胆的。

面对战乱,虽然大概率还是李显继续当皇帝,但太平公主、李隆基、李重茂的戏份可能就不一样了。但不排除,李显太害怕了,提前让位给儿子李重茂。

战事面前,韦后也不好对李重茂下手。李重茂或许能长寿一点。

哪怕不提前让位,李重茂作为太子得平乱。战争能让李重茂拥有自己的势力,若李重茂没被韦后宫斗害死,历史又不一样了。

4、出现天选之子,改变历史

当然,也可能出现黑马,如天选之子刘秀那样,经历过一番势力斗殴后,由黑马王子登基,历史又又不一样了。

5、割据势力提前壮大,五代十国提前到来

PS: 武则天时,藩镇势力还没遇到晚年的李隆基,还在掌控之中,所以五代十国提前出现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彻底排除,毕竟蝴蝶的翅膀,谁也说不准历史百分百的走向。

@红颜日记 ,觉得不错,就关注我吧。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