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楷书为什么不是黄庭经?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_黄庭坚_王羲之_楷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黄庭 黄庭坚 王羲之 楷书

本文目录

  • 天下第一楷书为什么不是黄庭经
  •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 黄庭坚的《清平乐》的意思是什么
  • 黄庭坚书法造诣如何
  •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 黄庭坚的《清平乐》的简单意思是什么
  • 王羲之《黄庭经》有什么特点
  •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
  • 传说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黄庭经》是写来换鹅的,是这样吗
  • 学书法一年半,主要临摹北宋贴为主,大家能否提宝贵意见

天下第一楷书为什么不是黄庭经

不知道这个“天下第一不是《黄庭经》“说法从何而来?

历代并没有一个统一共识,认为天下第一楷书是什么帖,因为楷书写到极致美,所谓不激不厉,中和致美的法帖太多了,比如钟繇的《宣示表》,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钟绍京的《灵飞经》。以及唐宋四大家的楷书经典等。

然而大多数书法家,还是认为王羲之所以为书圣,那么他的楷书同样是天下第一楷书。首先比如在孙过庭看来: “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就是说王羲之与钟繇和张芝两人相比.王羲之正是因为楷书好,所以在综合实力上要强于钟繇和张芝二人。

他还说“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集序》,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翻译过来,王羲之的楷书无论楷书行书都是天下第一之绝。

其次,还有记载的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右军书目》里说过:“《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楷书第一,《黄庭经》雍容和穆,笔致婉丽列为第二“的论述。

翻译过来,说在王羲之楷书里《黄庭经》是数一数二的佳品。黄庭经与乐毅论合在一起,还是天下第一楷书。

更令人称奇的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曾把《黄庭经》与《瘗鹤铭》做过临摹比对,认为两个笔法同出一辙,相互表里 ,而且专门推崇备至《黄庭经》认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别的小楷只能做小楷放不大。反而《黄庭经》可以放大临,笔法结构仍然丝毫不影响,因此也可做中大楷书体来临写。

所以,从《黄庭经》笔法结构看,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基本褪去了钟繇隶书的意味,波磔笔画写法全变为撇捺,结体不再扁阔,从而创造了完备的楷书用笔准则,王羲之的小楷被后人誉为“千古楷法之祖“,《黄庭经》与《乐毅》论作为天下第一楷书是当之无愧的。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谢邀。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写清明的诗很多,一般以清寒为主,那么黄庭坚的作品被称为“最特别”的,自然就是诗歌主旨超出了这些常道。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仄起(“节”是入声字)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对句情绪完全相反,这是一点独特。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却令人感到凄凉。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滋润郊野旷原,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赋予这首作品独特之处的,正是黄庭坚这种站在身在事内,眼光却高在事外的心态。在他的眼中,清明的无限春光,不过是反衬出荒冢的凄凉,而齐人的无赖,介子推的高洁,都是繁华落尽之后的笔上清谈,于他们本人并没有任何意义。

联想到自己在官场的际遇,我们这么坚守着自己的人格操守,后人又能记得我多少呢?

此为简答,另有长文详述分析,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查看。

黄庭坚的《清平乐》的意思是什么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是一首惜春词。全词把春的形象拟人化,对词人来说,春天的消逝就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上片是词人的幻想,他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它回来和自己同住。

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可词人仍然抱有一线希望,或许黄鹂会知道春天的踪迹。但黄鹂的啼叫声也无法给他解答,这更加重了黄庭坚心中的寂寞。

全词委婉曲折,惜春之情层层加深,读者被带入到浪漫的想象中,寻春恋春,意犹未尽。

黄庭坚书法造诣如何

“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苏黄米蔡,可以说宋四家应该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都是底蕴深厚,风格迥异,独具个性的苏家。而在其中书风最为突出的,最具开拓精神的应该是黄庭坚和米芾了。

黄庭坚在诗歌上是名动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他拜在苏东坡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子”之一,与苏东坡并称“苏黄”。但其本身诗歌水平极高,在宋诗的对后世的影响力上甚至超过了苏东坡。

他自有聪颖,又勤奋好学,对自己的书法要求极高,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总是不满意自己的旧作。他49岁之前,心追晋唐,以二王为宗,又沿着苏东坡的路线走,书法受苏东坡影响甚多。49岁之后,看了镇江焦山江心岛《瘗鹤铭》摩崖石刻,误会为右军所书,于是痴心临摹,深入其中,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于书道上大彻大悟,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他们二人互相影响,又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开拓,最终都成为了一代顶级的书法大家。

黄庭坚的草书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加上观察舟楫划桨,逆流而上,舞蹈中宫紧缩,大开长合,形成独特结构和用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可以说,黄庭坚是晋唐之后,难得的开宗立派,创新和变革书风,形成自己独特的强烈的书法艺术魅力的书法大家。其在书法史上崇高的地位,没有一点是虚的,全都是实打实来的。

最后,黄庭坚是诗坛宗师,书坛北斗,诗书都足以匹配其千秋之名。

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什么样的治诗理论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是苏门四学子之一,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黄庭坚一生不但写诗,硏究诗,而且又提出很多的诗歌理论。例如他主张:“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忿怨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换成现代的话就是说,诗歌主要是吟诵人情人性的,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强词夺理和人争吵,漫骂,以泄自已积怨私愤的。

黄庭坚还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理论。他认为写诗既要学习前人,又要坚持自已独立,创新。也就是说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力求推陈出新,以俗变雅,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

除了以上兩点外,黄庭坚又主强作诗一定要有“句中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诗眼),一字一句,关键字词绝不可随意而为,必须要“月锤季炼,经过长久的推敲。例如和他同代的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受黄庭坚的影响,先用过,又用到,入,滿等,最后才觉得用“绿“比较理想。

黄庭坚的这些论诗的理念,无论对当时北宋的诗人还是后世,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黄庭坚的《清平乐》的简单意思是什么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转眼,春光已逝,可有人知道她回到何处去了吗?留下的只有一片寂寥,丢失了春天来去的踪迹。因何而起,又为何而泯?从何而来,又归去何方?若有人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将春唤来,与我同眠。

可是,春天的线索已断,要找寻她的踪影,恐怕只有去问黄鹂了。它一遍遍地鸣叫,声音婉转动听,仿佛不知疲倦地诉说着春的消息。可惜无人能解其意,只得趁了风势,飞过蔷薇丛去。

这首词作于崇宁四年,两年前黄庭坚被贬,而这个地方,后来也是黄庭坚溘然长逝之地。因而这首惜春之作,除了表面上的伤春之情外,更暗含影射时局之意,以及抒发自己人到暮年却碌碌无为、漂泊他乡的哀愁。

全词将春拟人化,无一华丽字眼,“归”、“行路”、“同住”、“踪迹”等词平淡简约,但富于变化,既体现出了春天的生动活泼,也表现出了词人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与不舍,因为留恋,词人将春天写的像亲人一样,希望能与之同住,然后找寻其踪迹,在问黄鹂鸟的时候,情感表达渐近高潮。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起笔写出了词人因春天即将过去而产生的伤春之情,因为寂寞才会寻春,这样的开头,为后文的发展做了铺垫。“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二句语言生动活泼,表达了词人留春之情之深,可见,词人对春天的喜爱程度是多么地深。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紧承上文,词人清楚,春天去了哪里,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答案没有人知道,既然无人知晓,那就去问问黄鹂吧,想法奇特,趣味感极强。“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后人评价此句说:“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全词语言朴实、构思巧妙、趣味感极强,同时,又能引发读者对春天消逝的无限感慨和深深地眷恋,不愧为宋词中的经典作品。

王羲之《黄庭经》有什么特点

答:王羲之《黄庭经》有三个特点:

一、“扁”与“长”相结合。

结字上,《黄庭经》保留了钟繇诸表的结体特征,结体偏扁,多横势,也增加了“今妍”成分,即结体向纵势发展。

二、疏”与“密”进行对比。

《黄庭经》小字结体宽绰有余。

三、整体的匀称整饬与局部的变化多端相统一。即在规整的基调中,加入斜正、攲侧的穿插,这样使整贴看起来生动、活泼。

如何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

评价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诗帖》,我们先大致对他有个了解,再来谈谈这幅作品:

黄庭坚其人

黄庭坚,宋四家之一,早年受教于苏轼,受苏轼影响,诗风与苏轼颇为相似,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

《松风阁诗帖》的由来

有天黄庭坚与友人相约游玩,行至今天湖北鄂州西山灵泉寺,途径一凉亭,那里的风景美不胜收,当即便于友人商定在此露营过夜,看着松涛海浪,绵绵夜雨,黄庭坚当晚就写下了大气磅礴的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墨迹就是被后人评为他代表作之一的《松风阁诗帖》。后来《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最后在清道光年间,由王家璧携带回鄂。

书法风格

黄庭坚的书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融各家所长,合为己用。这一阶段,他自称为元祐间书。他中年时期,因喜爱苏轼,还模仿过苏轼“偃笔”作书,还有单钩执笔法,那个时期的书风多笔画肥厚,字形偏扁。

如下图,《糟姜帖》(又称《承惠帖》),纸本行书,28.9×37.6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在他53岁的时候,见到了怀素真迹《自叙帖》后,领悟到草书的真谛,并不是“弄笔左右缠绕”,而需“通得古人朴拙妙处”,之后逐渐有了第二个阶段极力创新的书风。

《松风阁诗帖》的特色

本文所要讨论的《松风阁诗帖》就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贴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笔法

这幅作品笔法上时有变化,黄庭坚采用颜真卿的笔意,但将颜字的短笔延长,长波大撇放射出去,显得苍劲有力。起笔处欲右先左,收笔处回锋藏颖。“今”“年”这两个字就很典型。

结体

整幅作品明显特点是中宫收紧,由内向外辐射,舒展又不失张力。

布局

从这幅作品来看,黄庭坚在书写的时候,一定是执笔很高的,这样才能让线条最大限度的释放,以达到舒展的效果,并且不失重心。整幅下来,流畅、连贯。

《松风阁诗帖》充分展示了黄庭坚厚重、舒展、骨劲、跌宕的书写风格,一种古朴的力量浑然天成。他反对过度依傍古人,强调个性。有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是逼真。”

传说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黄庭经》是写来换鹅的,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王羲之是东晋(301一361)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出身于两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传说他还是一位信奉道教的信徒。

王羲之除了对书法的爱好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鹅,打听到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有多远都会跑去欣赏一番,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渐渐地他这一嗜好也就不径而走,很多人就知道他特别喜欢鹅。

话说山阴城外有座道观的一位老道,很想收藏王羲之的字,在揣摩透了王羲之爱鹅的这心思之后,就精心地养了一群鹅,这群鹅呢养的也确实出众,老道每天就将鹅赶到王羲之有可能经过的道路旁的池塘去放养,目的是为引起王羲之的注意。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有一天王羲之从这里路过看到了这群鹅,马上被吸引住了,挪不动脚步了,直接问是谁家的鹅,待道士赶来说明情况后,就问道士卖不卖,开个价。老道故意吊起了王羲之的口味说不卖。最后说你实在想耍还有一个办法:“听说你王右军的字是一绝,贫道乃玄门上清派,宗门有《黄庭经》一卷,垦请你为敞观书写此卷,以便留诸后世”。意思就是说可以用鹅换字,王羲之应允之后就随老道来到了道观,然后就有了后来的小楷《黄庭经》传世。王羲之也满意地宠鹅而归。

所以《黄庭经》还得了个别号叫《鹅换帖》。

那为什么王羲之那么喜欢鹅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王羲之喜欢鹅是为了书法,

据清代《艺舟双辑》里解释说“书法其要在执笔,食指需高钩,大指压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意思就是说鹅的两掌拨水之势,可以对握笔和书写有所启悟。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与书法毫无关系,不应该把两者硬扯到一起,说古代的道家与医学和化学是联系在一起的,修道的人为了延长寿命,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会服用大量的丹石(丹药),而鹅的内脏有解除人五脏丹毒的特殊功能,故而被道士们所重视,被列为上品,王羲之出生自天师道世家,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据《晋书·王羲之传》)。所以说鹅换字并不是为了书法,而是为了吃鹅解毒和滋补身体。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请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学书法一年半,主要临摹北宋贴为主,大家能否提宝贵意见

米芾的《淡墨秋山诗帖》,临的较像、有原帖大致风貌,如果临帖时,把较粗的笔画再写厚重一点,节奏感更强。

在读帖时,注意字帖中的笔画对比,把最粗的、最细的笔画对比关系找出来,哪些字是最大的,哪些字是最小的找出来。在临帖时,心中有数,把这种对比关系易写准确。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淡墨秋山诗帖》大图纸本29.1x3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运笔爽快,丰腴雄健,是他中年时期行书中的精品。

此帖笔法多变,如秋、远、天、暮、霞、还、添、故、人,这些字的捺画形态各异,变化丰富。(见下图单字)。线条粗细变化对比较強。如紫、霞、平、淡等字的厚重笔画和故、人、好,这几个字的轻细笔画,形成粗细节奏对比。

(上图书法作品为米芾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