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给学生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孟之道”中孟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_孔子_学生_黄庭坚

本文目录

  • 孔子给学生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孔孟之道”中孟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 《论语》雍也篇第六中,孔子让学生原思做总管,如何看待今日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 孔子开办私学,当初是以什么为教材
  • 鬼谷子的学生和孔子的学生谁更厉害
  • 孔子是否对学生“留了一手”对今天做教师有何借鉴意义
  • 如何评价孔子孔子和他的学生要表明的道理是什么

孔子给学生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孔子施教,因人而异,应缘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讲不同层次的道理。

对于那些悟性差的讲入世法,对于那些悟性高的讲出世法。

应用入世法,可以解决人世间一切现实问题。应用出世法,可以让一切凡俗之辈转凡成圣。

“孔孟之道”中孟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孟子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先圣,孟子是亚圣,孔孟之道是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72贤都对儒家思想做出贡献,曲阜有三孔,曾庙等,我的家乡有颜庙,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贫而好学。孟庙在邹城,有亚圣府。孔姓孟姓起名字辈分非常重要,孔姓人家谱非常讲究,人死后只有在家谱的人可埋入孔林,外孔不可以。孟姓小孔姓三辈始于孔子是孟子祖师爷的缘故。

《论语》雍也篇第六中,孔子让学生原思做总管,如何看待今日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和朋友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既是一种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朋友关系,同时又是一种上下级关系。

说师生关系,这是自古以来公认的,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传授给学生知识,经验,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原则,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而学生在这种关系中,就是一个学习者,他通过观察,模仿,思考,总结,从老师的行为中收获他需要的一切。

说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关系,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教师关系解读,这种关系它不再过分强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威严和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相处。这种关系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

最后,说师生关系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其实这也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说法。教师是长辈,学生应对其有对长者的尊重和敬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班级管理,卫生打扫,既帮助了老师,又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锻炼。

不论哪种师生关系,都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调整,总能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

孔子开办私学,当初是以什么为教材

孔子来办私学,最初的理论来源就是周礼!周礼是一套包含国家各种层面统治的礼教。孔子以周礼为根基,以现实自己观察,以自己的揣摩思索相结合。形成了以周礼为根本,逐步发展,扩展,延伸,休整……形成了儒家学说!

鬼谷子的学生和孔子的学生谁更厉害

这个要论时期,终究来讲的话,儒家学术影响力要深远一些,在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弟子谋略可谓是一时龙卷,合纵连横烽火战歌。毕竟人类不可能长期打仗,取一时巧计并不足以安天下。儒学考虑长久,可以兴万世。

孔子是否对学生“留了一手”对今天做教师有何借鉴意义

这段话出自《论语 述而》,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的一番话,意思是:“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和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的学问实在太高深了,有些学生理解不了,他们就私下里议论孔子是否有什么秘而不传的高超,就连天资聪颖的子贡也曾当着老师的面说过这样一番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怀疑孔子没有传授他关于人性和天道的学问。面对弟子们的疑问,孔子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学问上,我对你们没有丝毫的隐瞒,平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但据我了解,古代师傅传授弟子技艺,确实有“留一手”的现象,传说《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和罗成表兄弟俩相互拜师学习武功,秦琼教罗成秦家“锏法”,留了一手“撒手锏”;罗成教秦琼“罗家枪”,留了一手“回马枪”。后来二人比武,正当各自山穷水尽之际,便使出了自己的看家功夫,两人最终还是打了个平手。这说明,即使拜亲戚、兄弟为师,师傅也要有所隐瞒,否则的话,往往会导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老师”的严重后果。

孔子没有这样做,他作为“大成至圣先师”,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一批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杰出人才,进而实现他“仁政”的社会理想。他希望他的学生个个都有真才实学,甚至都能超过老师,他曾说:“当仁,不让于师”,这种对学生心胸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世师者树立了榜样。

客观地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有高低之分,但无论是高水平的教师,还是低水平的教师,一旦走向讲台,都会倾其所有,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天性,更是其职责所在,像有些报道中所说的“教师课上不讲、到辅导班上去讲”的现象我几乎没见过。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尽管教师是无私的,但同样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设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接受快、学得好;有的学生悟性差、接受慢,学得不好。面对这一差别,孔子又给我们开出了另一个良方——因材施教。在这段话中,孔子说自己对学生没有丝毫隐瞒,该传授的都传授了,但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孔子除了注重言传之外,还注重身教,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贯彻于和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场景,面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孔子往往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答案,所以孔子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孔子做到了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无隐”,至于最终教学效果如何,那就看每个学生的悟性和造化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佛学故事:苏东坡的大弟子,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曾是一位学佛之人,尤其对禅宗特别爱好。他在江西跟随晦堂禅师学禅多年,但总是没什么感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便对禅师说:“可否以真传教我?”禅师没有理会他,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对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晦堂禅师的意思是说:我随时随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那有什么办法呢?说完便拂袖而去。黄庭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茫然不知所措。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黄庭坚随晦堂禅师游山,正值八月桂花开放,轻风吹来,漫山遍野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闻之欲醉。师徒二人走在路上,晦堂禅师突然回过头来问黄庭坚:“闻到了吗?”黄庭坚答道:“闻到了,好香啊!”这时,晦堂禅师瞪着眼睛对他说:“吾无隐乎尔!”就在那一刻,黄庭坚开悟了。学习知识,做老师的从来都不会隐藏什么,就像修行佛法一样,关键看学生的悟性和勤奋程度。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请“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如何评价孔子孔子和他的学生要表明的道理是什么

孔子,是孺教的祖师,被后人称为圣人,他的学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算是吸收很多学生的学府,传教,仁,义,礼,智,圣。给封建统治者,起到了治国安帮作用,使中国文化,推向了高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