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书法(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_山人_书法_王羲之

本文目录

  • 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
  • 八大山人书法,算什么体呢
  • 八大山人的书法核心笔法是什么笔法
  • 为什么“八大山人”的字和画都很难学
  • 大画家八大山人,书法功力到底如何
  • 八大山人的草书就是钢笔字的写法,你怎么看
  • 八大山人的书法线条像是硬笔写出来似的,他的书法好不好,你怎么看
  • 临八大山人《心经》书法作品,你有什么体会

八大山人的书法好在哪里

要去讨论一名书法家作品的优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要从他的取法审美风格特点艺术境界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学书历程上看,有两个重要学习对象,一是董其昌,二是王羲之,八大山人主要通过学习这二人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首先是八大山人的取法对象和审美意蕴高明

从八大山人学书脉络上看他首先是学董其昌的字,得到了董其昌略有禅意的空灵气息,继而以篆籀用笔研习王羲之,开创了一派自古未有的全新“禅意”书风。

而禅意书风空灵散淡的特征实际上也成为八大在以后书法作品中的主要艺术表现。

如上图是八大山人临董其昌行草作品 。其风格从笔墨上看,墨色简淡、行笔悠闲,看作品觉得高僧意味在里面。而这些特征其实与董其昌的原作一致,这是对作品气息的把握情况。

其次是八大山人书法的风格特点格外突出

我们去看他他临董其昌所用的字法与董字不是全部一致,朱耷在结构上已经做了很多个人风格化的处理。

譬如第一行的“颜平原”“五”字,第二行的“帖”“祭侄”“争”、,第三行的“脯”,第四行的“家”等字,都没有遵循董其昌的处理方式,而是采用了一定的手法对原字做了夸张,本质上是以个人风格替代了原字。

那么,八大的字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八大是通过学习王羲之的字形,并加以改造,才有了八大自己独特的结字方法。

具体改造手法法是:将王羲之的字法做一定程度的留白处理,如上图画圈处,通过夸张王羲之的原字部分特点来达到塑造个人面貌的目的。

八大山人在个人风格塑造方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作品以一手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学王羲之高手风格的字出现在世人面前。八大写这一手新派的王字行书,虽然没有脱离董其昌“简静”、“恬淡”、“闲适”的审美意蕴, 但是在字形方面已经完全看不到董其昌的一丝影子了。

最后是八大山人的境界高超

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艺术品是怎么体现境界的?

其实当我们看到如《祭侄文稿》,感受到颜真卿悲愤交加;看到《黄州寒食诗帖》,感受到苏轼的愁闷孤寂;看到《兰亭集序》,感受到王羲之的娴雅悠游。如果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流淌,那么你必然已经读懂了这件艺术品最高明的本质——观者看书作便有所感。

那么,欣赏八大书法,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看左右两张图片,左图是八大自己的风格,右图是学董其昌的风格。

在书法中,我们很清楚“中锋取势,侧锋取妍”的道理,所以在董字风格的行书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八大山人中侧锋互用的笔画;但是在个人风格中,一旦遇到转折的地方,宁可重新再起笔,也绝不肯用一点侧锋。

这种态度你觉得是什么样的呢?我从中读出的是一种执拗,与他画翻白眼的鱼、鸟一样的执拗,是明朝遗民绝不事清的态度。

玩一个拆字游戏。八大山人名朱耷,朱字去掉牛是八,耷字去掉耳是大——朱家不再执天下牛耳了!诸位如果以为我是在附会,有朱耷自作诗二首为证: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他称清为虏,画梅花想的是南宋的遗民郑思肖。这位郑思肖就是元朝画兰不画土的画家,认为国土尽失无从立根,所以不画土。

八大山人以郑思肖为榜样,面对国仇家恨,毅然改变了风格,读懂八大山人后无一不为其所震撼,其中就包括我。

最后

为什么会认为八大的书法好呢?我们看他学董其昌创作的书法作品就知道,那是绝对优雅是绝对优美的,但是这只是明朝还在时的八大。后来入清,他执拗、叛逆,他给人一个白眼,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我读懂了八大,你呢?我是王舸。关注我,了解更多书法知识。

八大山人书法,算什么体呢

虽然说有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的特点特色,所以说应该是独特的八大体。

八大山人的书法核心笔法是什么笔法

研究分析八大山人的笔法,需要总结他一生经历儒家文化熏陶、出家念佛、潜心道教三时期,以及书画艺术历经临摹长进、个性发挥、安静成熟三阶段。

由此,他的书画比较充分吸收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兼具传承性、创新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征。我们研究八大山人笔法,主要研究其形成个性风格的中后期作品。

八大山人是书画家,他的书法经常要用于题署绘画作品,而题署绘画作品的书法,要求与绘画画面相呼应、相融合。因此,整体上,八大山人书法呈现出取势上的顺势而为,和布局上的融会贯通。

八大山人的笔法极具个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繁简相宜,以简为主;二是方圆呼应,以圆为主;三是字体常错位运行,擅于在变化中取势;四是细心谋划,楷行草交替并用;五是不失传统,大胆创新,独具一格。

为什么“八大山人”的字和画都很难学

八大山人朱耷是位天才,他的简笔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面貌,开一代新风。他的书法也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到晚年喜用秃笔,一变锐利的笔势而成浑圆朴茂的风格。

画咱不懂,在此不多言,说说他的书法。

关于八大,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近代人研究其书法,想要追溯其师承渊源,可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绘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

有人认为,八大山人最初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又转入黄庭坚等,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他的书法的成就,主要是笔法的改变。

他的很多作品中,虽仍然还保留着运笔的提按变化(只是变化很小),但是不知是否因为学习了《石鼓文》 这类篆书的缘故,他将线条的粗细 变化尽量控制在最小值之内。

看他的作品,猛一看可能会觉得像今天的硬笔书法,但是任何一位对书法创作有深刻体会的人,马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和“如冷水浇背”(徐渭语)般的静穆。

八大山人的巨幅书法绝没有徐 渭、王铎、傅山那种刚猛骇人、奔腾跳荡的气势,也不见了董其昌的平淡秀逸。

因为,他对自己的创作做了两个调整:

1、对线条的锤炼;

2、对结体的惨淡经营。

调整的结果是:他的线条达到了一种“纯净” 的境界。尽管他的线条还是中锋,还是厚重,有力量,但是他传达给你的首先是“纯净”。

这是此前任何一位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此后的书家大概只有弘一法师仿佛近之。

其次,结构的经营主要是忽开忽合, 忽草忽行。有时怨然冒出几个“八大造”的“怪”字。

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反而少了这些变化恐怕不行。这是八大山人的 本领、八大山人的境界。

这种天才的作品,你认为学习起来会容易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画家八大山人,书法功力到底如何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八大山人的书法不同寻常,很有个性。以篆法入行草,高古苍茫,简淡萧散,自成一家,别具面目。

其行笔中锋,自在从容。不疾不徐,不火不温。如枯藤挂月,似寒泉琴鸣。若松下瘦鹤,肖山寺老僧。

其心如水,气清神明。

淡然怡然,胸无点尘。

人书合一,自任情倾。

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其早期书法学的是董其昌,后来直溯其源,遍学百家,最后溶古铸今,自出机抒,形成自我。

因其遭亡国之痛,不与世合。多与高人

逸士往来,故没有半点尘埃。把孤寂之情融入书画,象远古洪荒的一片闲云,那独特的韵致,受到无数人的赞叹!

八大山人的草书就是钢笔字的写法,你怎么看

为了不跑题。 咱们只讨论他的草书,不讨论绘画。

您好。我个人认为不能把八大山人的草书和比作钢笔书法。任何我国传统毛笔书法都是钢笔书法没法比的,完全是两个项目。

咱们传统书法,离不开笔墨纸砚。要熟悉毛笔和纸的吃水,湮墨的那个感觉,那个尺度,这个尺度无论的物质成本 还是书写者下的功夫,时间成本都是钢笔?难以比拟的。咱们先看看八大山人。大家觉得他草书类似钢笔,就是因为他用笔极其简练,流畅,不似书法史上任何一个流派大家,咱们往后看。

说起朱耷,启功先生曾作诗一首,是这样描绘八大的:“钟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间未见书。异代会心吾不忝,参天两地一朱驴。”看,朱驴,启功在书画也是他晚辈,何以称他驴?因为他以驴自称。

朱耷,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号八大山人。因署驴、驴屋、个山驴等款。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代孙子。天启六年(162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十九岁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对朱耷来说,家国破灭,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看破红尘,23岁遁入空门,释名传綮,后来犯了癫狂病,这里注意,很多草书大家,其实都很癫狂,率性,比如怀素和尚,还有张旭等等。很多传世草书名作也是酒后,大悲大喜等情绪激动时挥笔而写,事后作者本人再也写不出来。55岁病愈后还俗。59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款。

朱耷在书法圈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难寻找到他书法的来路的,其结构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种经典的启发而形成的?也很难寻到些微的来历。虽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证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欧阳询的楷书、宋朝黄庭坚和明朝董其昌的行书,虽然清代的邵长衡在《八大山人传》说:“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但我们仍然很难发觉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八大体”有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

无论是崇尚沉着的用笔风格,还是追求轻灵的用笔审美效果,总归要节奏鲜明、清晰,这样,才会使点画丰富多样。到了八大这里,一反常态,崭的面貌出来了,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豪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这样的追求确是需要些魄力的,因为要冒着“单调”的风险。石涛和尚有两句诗称赞八大山人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就用笔追求上说,八大应该当之无愧的,是去掉铅华返本真。

其实用毛笔写出最有硬笔书感觉的,当属宋徽宗这个老小子是吧,银钩铁划,瘦金体已经是属于他个人的标签。八大,总归还是毛笔字。

谢谢阅读,回答完毕。

八大山人的书法线条像是硬笔写出来似的,他的书法好不好,你怎么看

能用软笔(中国传承千百万年的书写工具)写出硬笔(近代由外邦传入我国的泊来书写工具)的艺术效果,这才是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真谛!其道理为:若没有数十年长期不间断的、非常深厚的“内”、“外”扎实的功力,是断难达此上乘艺术效果的!不容置疑的当然好,不但好,而且是上乘艺术的好!有清一代,能达八大山人之上乘综合艺术(诗、文、书、画)的人甚少!因此八大山人继明代徐青藤开创了中国画大写意的一代新风,近现代大家宗师无不受其影响!最具代表性者若: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诸先生皆为继其衣钵而发扬光大者!

临八大山人《心经》书法作品,你有什么体会

一直喜欢八大山人书法作品。八大《心经》现藏于江苏省镇江博物馆,其格式为:


笔者所临帖本为:

据记载,八大山人自幼聪明,八岁即能作诗,开始涉猎书法、绘画、篆刻。20岁清兵攻占南昌,被迫离家避难,23岁剃发为僧,31岁潜心研究佛学与艺事。53岁在临川发病癫狂,56岁病愈还俗,后以作品为生,艺术创作交流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80虚岁)八月,因病逝世。

据落款所署,八大《心经》创作时间为乙酉五月,即逝世的前三个月。八大一生经历儒家文化熏陶、出家念佛和浸心道教三阶段,所以其书画作品能较充分体现儒释道文化。早期作品以学为主,中期作品逐步形成个性,晚期作品更加安静成熟。

临读八大山人《心经》,给人的体会是,作品介于有意与无意,有为与无为之间,尽缘而无执,驿动而有止,恰到好处。同时作品还给人满怀热情、诚意、敬意,超凡脱俗的艺术感受与境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