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全诗解释(求 李白 的古文翻译)_李白_诗人_山人

本文目录

  • 求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的古文翻译
  • 山寺夜起古诗词赏析200字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幕从碧山下是那首诗有带拼音的吗
  • 归来不看山的完整诗句意思
  • 古诗 翻译,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竹入幽静,什么意思
  • 如何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是什么意思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求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的古文翻译

诗题:《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  1、终南山:即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过:拜访。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
  2、碧山:指终南山。
  3、下:下山。
  4、却顾:回头望。
  5、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6、苍苍:暮色苍茫。
  7、翠微:青翠的山坡。
  8、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9、及:到。
  10、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11、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12、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13、行衣:行人的衣服。
  14、挥:举杯。
  15、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16、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17、陶然:欢乐的样子。
  18、机:世俗的心机。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韵译】  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
  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
  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
  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
  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
  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
  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
  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
  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糊涂,你乐得癫狂,
  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李白作这首田园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隐士。本诗以诗人的活动为中心,以田家饮酒为题材。从「山月随人归」开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畅饮美酒,放声高歌,忘却人间的名利,淡泊而恬远。诗人极具渲染之势,既写了山色的青翠,又写了豪饮的畅怀,表达了诗人遇知己的欢乐喜悦。
  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采飞扬,颇有清俊之味。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赏析】  中广网 2004-04-28 11:35:44 文/阎琦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所写。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
  李白一入长安,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在长安一年,却没人赏识他,没人提携他。饱尝了人情世态的冷暖后,他愤然离开了长安。十年之后的第二次入长安,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回是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入京的。当时李白正在吴越一带漫游,听到玄宗的诏令,十分高兴,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告别子女,于这一年秋天到了长安。玄宗一见李白天姿英朗,非常高兴,下车步行迎接,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并让他作翰林院待诏。唐玄宗还对李白说:“你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名字为我所知,可见你的道德才学是多么了不起!”似乎玄宗召李白入京,是要请他干一番事业了。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翰林待诏”,不过是以文学词章而备顾问的侍从,一个皇帝的高级清客而已。不过,初到长安的李白尚没有料到这个,他以为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来了,对各方面颇受优待的日子相当满意。他曾秉笔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他曾陪同皇帝圣驾去华清温泉宫;他曾出入宫廷,为唐玄宗及其宠妃杨玉环写宫中行乐词。
  当然,待诏翰林初期的李白,并非真的成了专门奉承别人的庸俗角色,成天周旋于王侯贵族之间的宫廷文人。他原是嗜酒如命的,因而常与长安名士贺知章等人饮酒欢谑,有时竟醉倒在长安街头,被人称为“饮中八仙”;他原是任情适性,喜好大自然的,少不了常常留连于山水之间。另外,待诏翰林的生活也并非一味地春风得意,很快地,就有人借故中伤他,说起他的坏话来了。这些坏话传到李白耳朵里,也使他隐隐感到烦恼。《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就是诗人待诏翰林初期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的反映。
  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在长安以南。这里丘峦起伏,林壑幽美,唐时长安的士人多来这里游玩或隐居。斛斯山人,是一个复姓斛斯的隐士,山人是对隐者的称呼。诗的题目比较长,相当于一段小序,意思是诗人从终南山下来,经过斛斯山人的住处,承他留宿,置酒款待。诗大约就是写给这位隐士的。
  这首诗全用赋体——叙述体。前四句写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这几层意思,诗人一路迤逦写来,平平淡淡,随随便便,浑不着力,全诗并无惊人的字句,也没有李白其他诗篇惯用的夸张想象之辞,然而诗中那种真率自然的淳厚质朴之气,却是一般低能的诗人万难学到手的。这是李白诗歌,尤其是他五言古诗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先看前四句。“暮从碧山下”一句,说诗人从何而来,即诗题是“下终南山”的意思。暮字表示下山的时间,说明诗人整日是在终南山里游玩,直到日暮才踏上归途。碧是深绿色,颜色要比绿稍浓黑一些,这是因为山峦林壑染上了暮色的缘故。“下”自然是写归途,但这个“下”字还透露出诗人虽然游山终日却倦意毫无,步履仍然轻捷。首句起得极简洁,白日游玩山水的情景一概略去,而且极有精神。盛唐诗人王维有一首游终南山的五律,末联两句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游兴已足,游人也多少带着倦意。我们不能说王维诗的结句便不好,但李白的起句透出的游兴未足、毫无倦意,确实更令人精采振奋。正因为诗人精力弃沛,游兴未足,所以他才能情味很浓地注意到下山途中的景色。“山月随人归”,诗人首先注意到的是山月,天色渐渐昏暗了,月亮在东边现出来了,淡淡的月光照着下山的诗人,仿佛随诗人一起向前走着。大凡有月夜行路体验的人,都会有这种错觉。东晋诗人陶渊明有这样一句诗:“带月荷锄归。”月亮升的要比李白诗中的月亮高一些,体会却是同样的。这一句也是诗人的实感,写得或许算不上奇妙,可是这恋人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显得多么有情意啊。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翠微,青黛色,这里指山。这么着走了一段路,暮色又浓似先前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不甚分明,所看到的是颜色愈加深绿的终南山横亘在身后,仿佛狭窄的小路也溶进终南山里去了。体味这两句,不能放过前面的暮字、月字。暮色渐浓,因有月亮,所以不至于昏黑一团,整个山、路都溶进暗夜里;但暮色毕竟浓了,月华初起,光线较淡,所以狭窄的山路看不分明,原先有层次、有远近的终南山也模糊不辨了。这两句也是实写,我们一般人夜行也有这样的体会。难处不在于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而在于能不能把这体会写出来,所以这两句貌似平淡,实则反映了诗人提炼思想、锻炼词句的深厚功夫,这就是诗家常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境界了。
  再看中间四句。“相携及田家”,田家指斛斯山人家。斛斯是隐士之流,但仍有田园,不是真正的农家。“相携”两字,颇值得咀嚼。可以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李白与斛斯山人同游终南山,两人相携,一起到了斛斯的家;二、李白在下山途中偶然遇见了斛斯,两人相携到了他家。两种解释于诗意都通,但与诗题不甚贴切。诗题中说“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应是李白一人到了斛斯的家。那么,“相携”指谁呢?我以为指山月,而且,如此解释,则诗意妙趣顿生。上层说山月似解人意,依恋诗人,与诗人相随而归,所以此处说与山月相携,一点儿也不突兀。携有牵、引、扶持的意思,也有连接、随同的意思。“山月随人归”是月解人意,“相携及田家”是人亦有情。
  斛斯是李白老相识,下得山来,天色已晚,遂到斛斯之家。“童稚开荆扉”,童稚,指小孩,可能是斛斯使唤的童子。荆扉,是用荆条编成的柴门。唐诗中表示寒素清贫,而用于隐逸之士,则添些野趣,表示主人的不慕官爵,远离俗尘。“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写斛斯山人院里青幽深邃。想来暮色更浓了,绿竹,青萝的颜色当然已不能分辨,但竹之绿,萝之青,不待诗人想象可知,因为诗人和斛斯是老相识,来这院里已不止一次了。萝指女萝,是一种攀援树木而上又自树稍悬垂下来的植物。这里,诗人未写树木的高大和浓绿,然而读者亦不待想象可知。斛斯山人家里的茂竹、大树,与诗人所游的碧山、所回顾的翠微,组成了一个绿色的令诗人陶醉其中的世界。“绿竹入幽径”的“入”,使人感到这幽径是绿竹相让出来的,分明是表示对诗人来临的欢迎。“青萝拂行衣”的“拂”,更是对诗人的热情迎接。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情之物,和那随人而归的山月一样。那么,和诗人相携而止的山月呢?到了深邃幽静的斛斯山人院里,自然就看不见了,知情识趣的山月便暂时与诗人分手了。
  最后六句写诗人与斛斯山人的交欢和诗人的感慨。“欢言得所憩”是说两人话语投机,憩,指留宿。“美酒聊共挥”是说二人酒逢知己,挥,指饮酒。这两句切了题面上的“宿”和“置酒”。形容饮酒,不用其他的词。而用“挥”,可能是为了趁韵,另外又表现了诗人当时豪饮的情状:“挥”有洒、泼的意思,是满饮一杯后倾去杯中余滴的动作。这个动作,我们现在或可以在古典戏曲和舞蹈中见到。从一个“挥”字,可以想见“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的“酒中仙”的形象:洒脱、豪爽,神情散朗。中国古典诗人中,嗜酒的很多,然而恐怕只有李白等少数几个能当得一个“挥”字。不过话又说回来,诗人遣词,并非搜索枯肠或妙手偶得,在李白,这只是他的人格、天性的自然流露而已。“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二句,是说二人饮酒畅叙时间已久。长歌,应是声调上引,拖得很长,所谓曼声、引吭。吟松风,是说歌声和山松的涛声交响在一起——诗人并没有忘记白日游山之乐。河星稀,指夜深。河星,银河众星山。月渐渐升到中天了,月明星稀,月华如水般倾泻下来。
  一曲唱罢,抬头望天,看见了皎洁的月光——诗人也没有忘记有情而识趣的山月。这首诗,原本不是写他与斛斯山人的交情的,所以诗人在写了“欢言”、“美酒”,字面上交代足了斛斯山人对他的盛情之后,又不经意地和开头的“碧山”、“山月”相呼应,从而使全诗浑然成为一体。“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陶然”是乐融融的样子,“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与世无争。这两句,意思是说,我醉了,您也很快乐,我们都似乎忘掉了血肉之躯的存在,远远离开了世俗的巧诈和虚伪。这两句很像平常烂熟的浮文套语,其实是全诗点透主题的关键话头。斛斯山人是隐士,是道家之流,李白用道家语“忘机”说给他听,是看客说话,是应酬;而在他自己,意味却是十分深长的。他待诏翰林之初,入出宫廷,周旋官场,冷眼看去,宫中、朝中争名逐利的事,无非是苍蝇逐血,何曾放在心上,但是想不到,他的备受“荣宠”,引来了一些小人的中伤。中伤他、说他坏话的人,都是在暗中干的,偷偷摸摸、躲躲藏藏。真是可笑得很,以李白的旷达,哪里有闲心思去和他们计较?“陶然共忘机”是兼说自己和斛斯山人的;名字不详的斛斯山人是否真能做到“忘机”,我们且不去管他,李白,确是在大自然和美酒的陶醉下,真的“忘机”了。
  李白这一次在长安,首尾三年,实际时间只有一年半多一点。天宝三年初夏,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李白离长安不久,和杜甫在洛阳相会。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约为知己。杜甫在写给李白的一首诗中,说到了自己的经历:“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意思是他在东都洛阳待了两年,所闻所见,对那些蝇营狗苟的机巧,实在厌烦透了。可能李白对杜甫所有倾吐,所以杜甫写了这些话也向李白表白。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经历尽管不同,然而他们坦荡的胸怀却何其相似!

山寺夜起古诗词赏析200字

1.诗《山寺夜起》的诗词鉴赏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2.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200多字不超过300字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

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岚光催起鸟儿宛转歌唱,

清潭将人心的污垢涤荡。

深山万物呵,

静得没有其他声响,

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

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 ,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 。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 ,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与一般五律不同 ,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 “,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变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

3.观沧海赏析200字

观沧海赏析:

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观沧海 (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4.古诗词赏析大全200字15篇

江南曲① 李益 嫁得瞿塘贾②,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③, 嫁与弄潮儿。 【注释】 ①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②贾:商人。 ③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

【简析】 ??这是一首写商妇候夫不归的闺怨诗。诗的首二句,以商妇口吻,道破夫外出经商,独守空闺的孤寂。

后二句,写商妇想入非非,悔不嫁个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语言平实,不事雕饰,空闺苦,怨夫情,跃然纸上。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看似轻薄荒唐,实则情真意切。

从“早知”二字,可见商妇并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痴情痴语。 列女操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释】 ①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②殉:以死相从。

【简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

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

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评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

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

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

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

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野望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

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

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 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简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 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5.夜宿山寺的赏析(不要太多)

《夜宿山寺》是记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6.鸟鸣涧 赏析 200字以上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7.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片段 200字左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 夜幕从青黛色的山间落下,挂在山腰的月亮照着归家的人们。

  • “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出自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幕从碧山下是那首诗有带拼音的吗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出自唐代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拼音版:
  mù cóng bì shān xià , shān yuè suí rén guī 。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què gù suǒ lái jìng , cāng cāng héng cuì wēi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xiāng xié jí tián jiā , tóng zhì kāi jīng fēi 。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lǜ zhú rù yōu jìng , qīng luó fú xíng yī 。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huān yán dé suǒ qì , měi jiǔ liáo gòng huī 。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cháng gē yín sōng fēng , qǔ jìn hé xīng xī 。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wǒ zuì jūn fù lè , táo rán gòng wàng jī 。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归来不看山的完整诗句意思

1. 关于山的诗句意思
关于山的诗句意思 1.关于山的诗句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 李白《劳劳亭》

3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唐 李白《蜀道》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李白《关山月》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望天门山》

6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李白《游金陵凤凰台》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 柳宗元《绝句》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岳》

1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1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守枕上看潮头。——唐 白居易《忆江南》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17青海长云暗雪山,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昌龄《从军行》

1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唐——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 王维《山居秋暝》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 ·王维《汉江临眺》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22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南朝 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23岷山高已峻,燕水清切寒。——南朝 宋 吴迈远《棹歌行》

24摧折寒山里,遂死无人窥。——南朝 梁 吴均《伤友》

2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梁 王籍《入若耶溪》

26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南朝 梁 伏挺《行舟值早雾》

27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南朝 陈 沈炯《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

28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 陈 阴铿《晚出新亭》

29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南朝 陈 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30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北朝 刘昶《断句》
2.关于山的诗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酒泉子·长忆孤山

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游终南山

姚合

策杖度溪桥,云深步数劳。青猿吟岭际,白鹤坐松梢。天外浮烟远,山根野水交。自缘名利系,好此结蓬茆。

早春夜宴

武则天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同赋山居七夕

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望岳三首·其三

杜甫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台山杂咏

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南山诗

韩愈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题卢处士山居 /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阙题二首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月明洲渚生。

够么?
3.与山有关的诗句
1、唐代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释义: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2、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3、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释义: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4、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释义: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5、宋代梅尧臣《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释义: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4.关于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5.古诗山行的诗意
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原诗:

《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扩展资料:

诗题《山行》,所以一上来就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写出了山路绵长;而且从下文中知是“乘车”而来,这就看出了诗人浓厚的游兴。

“寒山”点出了深秋,这时已是霜临大地,百花凋谢的时节。石径斜的“斜”字与“上”字相呼应,写出了山路的由缓渐陡。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是且行且望。由“白云生处”而见山路更高更陡。“有人家”的“有”字,是说看得到山民登山的痕迹和山舍的一些房落,并看不清究竟有多少院落和住户。

“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知道,旧历的二月是仲春,桃花红,李花白,百花争芳吐艳,欣欣向荣,而诗人说这霜叶竟比二月的春花还红、还好、还鲜明耀眼。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对霜叶的惊喜之情。

二月的春花,是一种美的形象,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诗人却说枫叶着霜“红于二月花”,这就不仅赞扬了枫叶的外观之美,而且赞扬了它傲寒斗霜的品格,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行 (唐代杜牧诗作)
6.关于山的诗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曹操《观沧海》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汉·曹操《短歌行》

13.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2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5.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北朝民歌《木兰诗》

26.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2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样行吗,如果不够再找我。
7.有关山的诗句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8.关于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9.关于山的诗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胡阴先生壁》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东汉·曹操《观沧海》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渔家傲》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眺》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汉·曹操《短歌行》

13.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王观《卜算子》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9.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2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2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5.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北朝民歌《木兰诗》

26.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北朝民歌《木兰诗》

2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2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古诗 翻译,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竹入幽静,什么意思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注释
⑴终南山:即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过:拜访。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
⑵碧山:指终南山。下:下山。
⑶却顾:回头望。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⑷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⑸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⑺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挥:举杯。
⑼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⑾陶然:欢乐的样子。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机:世俗的心机。
于 2018-01-21
查看全部2个回答
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阿胶糕的功效,购买正宗阿胶糕必看
值得一看的阿胶糕相关信息推荐
如何辨别纯驴皮阿胶糕很多人人买错了高价劣质阿胶糕而不自知,阿胶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阿胶糕多少钱一斤?100年传承阿胶糕人揭秘阿胶糕市场的秘密......
ej1.nmglxyp.com广告
阿胶糕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传承人分享:阿胶糕功效+食用方法+选购技巧
值得一看的阿胶相关信息推荐
真实分享阿胶糕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价值以及阿胶糕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禁忌,适合什么人群,怎么阿胶糕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呢效果好。几个小技巧教你如何正确选购高品质好阿胶糕!
sj.ert01.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阿胶主要功效与作用女人必进,点击来看
阿胶主要功效与作用吃阿胶有好处,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阿胶,一些朋友不知道阿胶具体的禁忌,我来仔细给你讲解。
57 2020-06-29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题目的意思
这题目才看明白,想半天“酒题”是什么意思~~~~~~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题目中,“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近当时的京城长安而又山林幽静。“过”,拜访。“斛斯山人”,斛斯为复姓,斛斯山人应是一位隐士,李白的好朋友。“宿”,留宿。“置酒”,摆上酒席。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从终南山下来,拜访了好朋友斛斯山人,被主人留宿并设席款待。
56 浏览1674 2017-11-26
求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精彩翻译和赏析
再给你出个译文吧,赏析就不做了: 李白和斛斯傍晚从终南山下来,只有山前的月光和他们作伴。回望刚刚走过的山径,苍苍的暮霭中横满了翠绿之色。我们拉着手来到了斛斯家,孩子们打开了荆条编的篱笆门。庭院里小径旁种满了翠竹,显得幽静深远,低矮的松枝不时刮住行人的衣服。李白高兴的说可到家了,依次入座,和斛斯共进美酒,聊得火热。酒喝到兴高,不禁伴着松涛高歌一曲,待歌唱完,已是银河星希,时间不早了。我醉了,斛斯又开始高歌,两个人坦诚相对,乐淘淘的都忘记了天地、忘记了时间。
18 浏览436
求、《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译文
另一种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记得采纳啊
浏览243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竹入幽径营造什么样的氛围
(1)不可以。 “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的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2)让诗人“醉”的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靑萝、幽径,那环境让。
1 浏览27 2016-05-08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怎么读
xià zhōng nán shān guò hú sī shān rén xiǔ zhì jiǔ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zuò zhě:lǐ bái 作者:李白 mù cóng bì shān xià,shān yuè suí rén guī。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què gù suǒ lái jìng ,cāng cāng héng cuì wēi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xiàng xié jí tián jiā,tóng zhì kāi jīng fēi 。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lǜ zhú rù yōu jìng ,qīng luó fúxínɡ yī。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huān yán dé suǒ qì,měi jiǔ liáo gòng huī。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zhǎng gē yín sōng fēng ,qǔ jìn hé xīng xī。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wǒ zuì jūnfù lè,táo rán gòng wàng jī。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49 浏览2546 2017-05-04

如何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赏析】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饮酒,赏心乐事,超然忘我,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从内容来看,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月夜到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引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描绘出暮色下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之后,诗人漫步时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显出情谊的密切。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艳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赞美了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把酒言欢。“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深远。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2、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原文(节选)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4、译文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这是唐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头两句。作者: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