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掌权将清官关入牢狱,百姓联名上书,宦官只能找慌缪借口放人_于谦_的人_清官

气节应该是历史的“主旋律”

01 大明风华中的于谦

最近热播剧《大明风华》,正式迎来了大结局,明英宗朱祁镇夺得皇位,他过年就请放过了朱祁钰,但是被朱祁钰提拔起来的于谦等人却不能幸免于难。其中于谦便是被抓之后最可惜的一位,明明保卫京师有功,只因前代皇帝提拔重用他,便被抓了起来。

如果就这样轻易的杀了他,那诗人将会怎样看待他?可是如果不杀他,就说明他们兵变的事情是造反,因为上代官员效忠的是上一代,不将他除掉祸患依旧存在,而且他依旧不肯松口,所以英宗只能痛下杀手。百姓听到后都非常痛苦。

但于谦的一生,还有一次牢狱之灾与此对比也不遑多让。只不过这次他是因为恪守己规导致太监迫害。

02 历史上的于谦

自古民族英雄便是令人敬仰的存在,而于谦可以说是与戚继光一样,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在土木堡之变之时,英宗兵败被俘朝廷上下一片哀嚎,纷纷想着迁都南下,只有他力排众议坚持要守卫都城。由于他的坚持 明代宗继位之后,任用他为兵部尚书指挥京都保卫战,领军22万在北京门外与瓦剌大军对峙,在于谦的带领之下,明朝城防可以说是坚不可摧,最终瓦剌大军无机可乘只得放回明英宗。

展开全文

议和后虽然放回了明英宗,但于谦也并没有松懈,而是日夜挑选精兵操练,让其镇守边关,使得大明江山稳固。最让人敬佩的不只是他的才华,更是他清廉刚直的性格,他也因此流芳百世。

03 太监掌权

但如此清廉节俭的人,却与朝廷其他大员的格格不入。每个朝廷命官,都有自己的打算,每个朝廷命官的做官方式和目标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与他一样名流千古的人,所以他在众群臣之中就显得特别“不一样”,这样的异类也招致了许多人的“口舌”。

公元1442年宦官王振开始掌权,开始作威作福,不讨好他的都会被他“制裁”。所以很多人都想讨好他,到了什么程度呢?只有孝敬了真金白银的人才能看到他。能够被他看中的人都是,贪污最多的人,也是孝敬最多的人,这对于佞臣来说绝对是一位“贵人”。但对于于谦这样官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恶人”。

于谦每次进京是谋事,都不带无关的东西,于是有些人便劝解他说:“你不带多的金银,难道就不能带点土特产来吗?”于谦听到这样的话语,总是潇洒地回答道:“只有清风。”甚至还做了一首诗《入京》,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与其他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成为清官、民族英雄的人,的确是那个时代许多人无不能比拟的。

04 因清廉而遭陷害

于谦也因为两袖清风,做事认认真真,而没有被其他人掌握把柄,一直都是相安无事。但是有一次他推荐了两位人才。而这件事恰恰给了那些王振一个机会,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算做到问心无愧,也会被有心之人捏造是非,王振便指使他手下诬告于谦。

说他不满意长期以来没有升官,所以找了两个人替代自己。王振也因此“小题大做”用这个理由将他投入牢狱,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就是告诉其他人,跟着他有肉吃,不讨好他就是这样的下场。

05 百姓上书

本来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十分之完美,但是他却忘记了于谦在人民心中的分量。他作为一代清官,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因此人在听到于谦出事之后,纷纷愤怒联名上书,要求将于谦放出来,给他一个公正的对待。讲到这里,便可以看出清官在人们心中高大的形象。

王振在看到如此多的民众,为了王谦联名上书,害怕引起民愤,于是便想了一个愚蠢又可笑的借口将于谦放了出来,“从前也有个叫于谦的人和我有恩怨,不小心把这两个“于谦”搞错了”。于是便把关在牢里的于谦“名正言顺”放了出来。

如此可笑的一幕,在正史中有明确有记载,在嘲笑宦官王振借口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清廉”对于一个官员的重要性。

06 总结

“两袖清风”对于清官来说是一种赞扬,同时也是一种“可悲”。为什么对于情况来说只能吃糠咽菜,但贪官却可以纸醉金迷;清官就必须“贫穷”,贪官就可以“富裕有”?

幸好历史是公平的,在历史典籍中清官名流千古,贪官遗臭万年。气节应该是历史的“主旋律”,这也正是历史的可贵之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