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雌·雄”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_士大夫_宦官_太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赵典 士大夫 宦官 太监

本文目录

  • 含有“雌·雄”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 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 党锢之祸,东汉士大夫和宦官的终极决斗是什么
  • 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

含有“雌·雄”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雌雄未决、决一雌雄、乌之雌雄、一决雌雄、

不雌不雄、雄唱雌和、雄飞雌伏、知雄守雌

雌雄未决 拼音:【cí xióng wèi jué】

释义:比喻胜负未定。

出处:《后汉书·窦融传》:“今豪杰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其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陀。“

用法:作谓语、补语;比喻胜负未定。

近义词:不分胜负

决一雌雄 拼音:【jué yī cí xióng】

释义: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近义词:决一胜负、鹿死谁手

反义词:不分胜负

乌之雌雄 拼音:【wū zhī cí xióng】

释义:雌雄 - ①雌性和雄性:雏鸡的雌雄难以分辨。 ②强弱;胜负:一决雌雄。乌鸦雌雄不易辨认,因比喻不分是非善恶。

出处:《诗经·小雅·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孔丛子·抗志》:“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卫之君臣乎。“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黑白不分

反义词:是非分明

一决雌雄 拼音:【yī jué cí xióng】

释义: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近义词:决一死战、背水一战、群雄角逐。

反义词:握手言欢、和平共处、和睦相处。

不雌不雄 拼音:【bú cí bú xióng】

释义:犹不阴不阳。指态度暧昧。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带顶髻儿还好看相,恁般乔打扮回来,不雌不雄,好不羞耻人!“

雄唱雌和 拼音:【xióng chàng cí hé】

释义:比喻相互附和。

出处: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盗连为群,雄唱雌和,首尾一身。“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夫唱妇随、一唱一和

雄飞雌伏 拼音:【xióng fēi cí fú】

释义:雄飞-比喻奋发有为;雌伏-比喻隐藏,不进取。要有雄心壮志,不能无所作为。

出处:《后汉书·赵典传》:“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用法:用 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男性

知雄守雌 拼音:【zhī xióng shǒu cí】

释义: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汉末三国之乱,为什么感觉人们都喜欢刘备、诸葛亮一方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带来的“错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的个人立场决定了人物的喜乐,其实让我们感觉更喜欢刘备这一方,是作者有意“导演”的。作者是站在汉室的皇权正统的意义上来“规划”《三国演义》的,而作者正是把刘备一方刻画成维护皇权的“正义之师”,而把曹操、孙权等描绘成“篡位夺权”的“小人”,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刘备的同情与认可。

然而,历史往往比我们想像得更为复杂。在汉末,朝廷腐败,国已将不成其为国了。国势已衰弱到几近崩溃,各路诸侯群雄并起,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刘备一方当然也不例外。只是看你怎样去“操作”,愚蠢的如袁绍袁术两兄弟,竟然赶着称帝,成为了天下之矢,最后自取灭亡;隐藏的如孙权等,其实内心中非常想早日称帝,但却表现出我只想当臣子;聪明的如曹操、刘备,曹操巧妙地把当时天子接管到自己的地盘,打着天子的旗号扩充势力,如果曹操再聪明一把的话,就此真正把汉献帝当成真正的“主人”的话,他可能将成为一代名臣,而不是被人称为“奸雄”,这样中国的历史将会改写,那样曹操就会成为人们喜欢与崇拜的对象,可惜曹操还没有那样大的襟怀。而刘备比曹操更聪明一点,他也是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更是把自己“包装”成“皇叔”,借助恢复汉室的名义扩展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其实,谁不想称帝,谁不想成为中原霸主,只是看你怎样去做而已。

党锢之祸,东汉士大夫和宦官的终极决斗是什么

光武帝刘秀一觉醒来,发现整个士大夫集团都疯了。为啥?因为他们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疯狂地在全国各地圈地捞钱。

这还得了?刘秀在位期间,还能压一压这帮人。可等到刘秀、刘庄去世以后,士大夫们可就都沸腾了!为啥?因为皇帝都是小孩儿,这还不好控制吗?

于是乎士大夫当朝主政的现象就这么出现了,皇帝当然不甘心,谁也不愿意做傀儡。于是乎外戚集团被他们拉了出来,老妈的娘家人总该给皇帝出口气吧?

外戚的确占了上风,不过说到底外戚集团也是士大夫的一部分,娘舅也开始欺负起小外甥了。小皇帝没办法啊,又想了个主意,那就是把宦官集团拉出来跟外戚、士大夫集团抗衡。

为啥非要找宦官集团呢?原因很简单,这帮人没有后代,又跟皇帝走得比较近,所以小皇帝最信任这帮人。于是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就这么打起来了,结果大家轮流执政,倒也乐得安宁,可到了东汉末年,这种体系发生了崩塌,党锢之祸就是这么来的。

一、皇帝没想到,宦官跟士大夫没差。

很多人觉得宦官没有子孙,没有家庭,所以就能一门心思地跟着皇帝后面混,忠心这一块儿没话说,而且还不会捞钱捞权,为啥?因为捞到了钱权又不能传给下一代,何必冒这么大风险呢?

情况很快就超出了东汉皇帝们的控制,因为宦官虽然没有亲生儿子,但是他们可以过继一个儿子过来继承自己的家业。

这么一来除了士大夫、外戚力量开始疯狂捞金以外,这帮宦官们也发了疯似的开始捞钱捞权。咋整呢?扶植谁上来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说曹操他们家,曹操的爷爷曹腾就是个著名的大宦官,曹腾自己没儿子,就把曹操的父亲曹嵩过继到了自己这边,继承了老曹家的香火。

自此曹嵩便继承了曹腾的一堆财产,靠着这些钱,曹嵩一路买官高升,直接做到了汉朝三公之一的太尉。花钱能买到副国级身份的官职,可真了不起,曹嵩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买上来的,这也是为啥那么多士大夫瞧不起曹操的重要原因。

二、党锢之祸源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互撕的过程。

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点,那就是权力和地盘,这么一来,究竟谁抢得地盘更多,谁的权力更大,这就很重要了!

第一次党锢之祸,士大夫集团双赢。

那人钱财替人消灾,宦官集团在得知大赦天下的时间后,故意作奸犯科,纵容犯罪。结果到了大赦天下以后,士大夫们依旧把这帮犯罪的人给收拾了。

这下好了,宦官集团立刻向汉桓帝举报这帮士大夫不照顾皇帝的面子。汉桓帝二话不说就把这帮对大赦天下视而不见的士大夫们也给收拾了。

士大夫之首的太尉陈蕃自然要跑出来为士大夫们说几句话,结果汉桓帝不仅不听他的,反而更加亲信宦官,又把那帮士大夫再收拾了一顿。下狱被杀的有成瑨、刘质等人,罢官逃亡的有岑晊、张牧等人。甚至还通缉捉拿一大批士大夫。

这下子宦官和士大夫的矛盾算是彻底爆发了,天下读书人都站在士大夫那一边,因此士大夫们落下了一堆贤名,上了通缉名单的,都感到有点小自豪。

陈蕃作为士大夫的领袖,也未能幸免。他的太尉之职也被罢免了,同时被罢免的还有司空刘茂。这帮人算是被宦官集团收拾得服服贴贴的了。

可笑的是,被捕的这帮士大夫,居然还是被部分宦官们给救了。我勒个去,这帮人立场显然不够坚定啊!在部分宦官的干扰下,汉桓帝又搞了一次大赦天下,这帮人集体出狱,不仅保住了小命,还赢得了好名声,双赢!

第二次党锢之祸,士大夫可就惨了。

汉灵帝上台后,窦皇后成为了太后,他老爹窦武一下子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大将军,外戚集团执政,士大夫的荷尔蒙再次被激发了起来,被赶下台的陈蕃又回到了太尉的工作岗位之上。

这个时候士大夫当然要报复宦官集团,可惜窦太后对宦官十分维护。其实窦太后这一点做得不错,她虽然不怎么管事儿,可也知道平衡的重要性。保住宦官集团,等于是保住了他们孤儿寡母的小命,只是后来她没控制住局面而已。

意识到危机的宦官们团结了起来,又要跟士大夫斗法了!这回他们算是豁出去了,打算来一场政变。他们劫持了窦太后,开始带兵抓捕陈蕃和窦武。

80来岁的陈蕃带着几十个学生跟宦官们打了一架,结果打输了,把自己的老命也搭进去了。窦武也被误认为带病叛乱,被羽林军们逼杀了。

这一波宦官集团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他们将窦太后软禁了起来,再次罢免了一堆士大夫,一堆同情士大夫的人,也都遭到了终身禁锢。

这事儿还没结束,宦官们没打算就这么放过士大夫集团,他们诱骗汉灵帝,开始追捕大量士大夫及其随从们。在这场灾难中,被抓捕杀害的有100多人,被囚禁、流放的多达600多人。

这次党锢之祸,把东汉朝廷搞得元气大伤,这也为后来的黄巾起义和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

终极决斗:活活掐死了东汉王朝。

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爆发,这事儿还真的跟党锢之祸脱不了干系。大量士大夫被贬谪被杀害被抓捕,他们已经对朝廷失去了希望。

趁着黄巾起义,这帮人完全可以暗地里资助起义军对抗朝廷,为了缓解局势,汉灵帝的确也免除了部分士大夫及其亲属成员们的罪责,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汉灵帝去世后,何太后的哥哥何进成为了大将军。宦官集团担心外戚力量死灰复燃,于是将何进诱杀。这回宦官集团可算是倒霉了,因为他们惹了不该惹的人。

袁绍作为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之一,带兵冲入宫中,把宦官给杀了个精光。东汉再次元气大伤,这回东汉算是彻底走到头了。

因为汉朝皇帝在党锢之祸中,失去了士大夫们的心,而表面上支持汉朝皇帝的宦官集团,又都被袁绍给宰了,你说汉朝还有活路吗?董卓入京以后,再也没有像样的团队支持汉朝皇帝,以至于董卓居然可以擅自废立君王。

参考资料:《后汉书》

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

太监又被称为中官、宦者、内侍、内臣、内官,是历史上为宫廷服务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一群不是男人的男人。

这群人身份低下,平时不得干政,只能干杂活,但因与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殊情况下也能权倾一时,比如魏忠贤、赵高。

从历史上看,很多太监确实干了不少坏事,太监的整体名声一直不太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群小人,加上许多戏剧作品对这群人的黑化,太监已经彻底的成为负面词。

其实,不管是历史还是戏剧作品,都是人创作的。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主观立场。尤其是历史人物,很难用是非、黑白、好坏来定义,比如曹操或雍正,做过不少好事,却留下滚滚骂名;刘备是一个地方军阀,坏事也没少干,名声还好得不要不要的。

立场不同,评价的标准就不同,只要得罪过读书人的人,不论是是君王还是太监,很难留下好的名声。比如,明朝的太监与东林党斗得不可开交,东林这帮人就一定是好人吗?但他们是知识分子,会打“口水仗”,掌握着名誉定价权,不管太监做过什么,反正就一个劲地对其进行抹黑。

正是因为古代读书人从整体上看不上太监,能够留下好名声的太监可谓少之又少。

帝王中的太监,太监中的帝王——曹腾

曹腾是东汉沛国谯人,《三国志》记载他是曹参的后人,从小就入宫中当宦官。汉顺帝继位之后,曹腾还升任小黄门、中常侍,在宫中有了一定的地位。

在汉桓帝的继位过程中,曹腾又立下拥戴之功,被朝廷封为费亭侯,还升职为大长秋。

曹腾在宫中当了三十多年的太监,言行上还算本分,胸怀也比较大度,曾为朝廷举荐过不少名士,比如赵典、堂溪、张奂、虞放等人。曹腾曾被益州刺史种暠弹劾过,但他并没有公报私仇,反而夸奖种暠是能干之臣。

曹腾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收了一个养子——曹嵩,曹嵩又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曹操,曹操统一北方,成了三国的枭雄,后来曹操的孙子曹睿当皇帝后,追封曹腾为高皇帝。于是,曹腾成了历史上唯一被正统王朝承认的太监中的帝王。

改进型造纸术的蔡伦

蔡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就熟读儒家经典,还学习过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技术,十八岁才进宫当宦官。

凭借自己的才华,蔡伦入宫之后,一路高升。还因皇帝的信任,当过中常侍兼尚方令,这可是负责铸造以及保管皇帝尚方宝剑的职位。后来,蔡伦因邓太后所赏识,被封为龙亭侯。

可能过多的参与了政务,邓太后去世后,蔡伦的靠山没了,他的“旧账”被安帝翻出。最后,蔡伦不得已,只好饮鸩自尽。

蔡伦虽然在朝堂上成就不大,却改进了造纸术,让纸张从奢侈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这项成果,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蔡伦也因此拥有了世界级的名望。

军师太监——高力士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冼夫人的六代孙子,出生于唐朝的官宦世家,因家道中落而被人领养。他天生谨慎,心思缜密,刚入宫时,还曾受到武则天的赏识。

在宫廷中成长,高力士看透了人心险恶,于是也学会了见风使舵,“神龙政变”中,高力士良禽择木,押对了李隆基。后来,高力士又帮李隆基出谋划策,先后铲除了韦后与太平公主,因此成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心腹。

随着皇帝的信任的加深,高力士的权利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身份与地位也水涨船高,一直做到了冠军大将军、渤海郡公,朝廷的许多政务都由高力士裁决,李隆基曾说过“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唐玄宗能够开创开元盛世,高力士献过一些良策,也尽了一份力。高力士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有两件,一是他撮合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这段千古姻缘;二是“力士为李白脱靴”。

此外,郑和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定义,他对明成祖忠心耿耿,在“靖难之役”中也立下功劳,但“七下西洋”的目的毕竟只是耀武扬威,还劳民伤财,加重了百姓负担,到底算不算好事还有待商榷。所以,郑和只能算半个好太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