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是个怎样的人?朱温简介_称帝_凤翔_宦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朱温 称帝 凤翔 宦官

朱温是个怎样的人

他很有才能,很聪明,很有权术手腕,也很残忍.唐朝末年,掌权的宦官刘季述等人幽禁唐昭宗,历数其罪过,将他锁到屋里,还熔铁浇在锁上,防止有人放他出来。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然后拥立太子李裕为帝。第二年,与朱温关系颇好的宰相崔胤诛杀了宦官刘季述等人,用唐昭宗复位,改年号天复,封朱温为东平王。崔胤想借朱温之手诛灭专权误国的宦官势力,而韩全诲等宦官则依靠占据凤翔(今陕西凤翔)的李茂贞作为后盾。崔胤先采取了行动,假造诏书命朱温领兵进京护驾,朱温则顺势率兵一路攻到了长安郊外。韩全诲等人慌忙劫持唐昭宗投奔凤翔的李茂贞。朱温紧追至城下,要求释放唐昭宗。韩全诲也仿效崔胤假造诏书,命朱温退兵。由于凤翔久攻不下,加上粮草救济等原因,朱温暂时撤去。但不久之后又重新围攻凤翔,多次打败李茂贞的军队。这次有备而来,朱温的目的就是要回唐昭宗归自己控制。凤翔被围久了,城内粮食已尽,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万般无奈,李茂贞为保实力,只得将韩全诲等二十多人杀掉,和朱温罢兵言和。朱温大获全胜,挟唐昭宗返回长安,昭宗成了他的掌中之物。第一步实现了,朱温又开始设想第二步:踢开皇帝,自己登基。唐昭宗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昔日能被几个宦官幽禁,今天在掌握重兵的掌握手里更无法逃脱了。他曾经低三下四地对朱温说:“宗庙社稷是爱卿所再造,朕和诸亲属也是爱卿再生。”为保持自己名存实亡的帝位,昭宗对朱温言听计从,成了朱温的盖章“大臣”。为防止宦官再生事端,朱温干脆将其铲除干净,共杀掉宦官700多人。这样以来,从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宦官专权现象被彻底消灭。大概是报答朱温为自己报了被幽禁吃苦之仇把,昭宗任命朱温为诸道兵马副元帅,相当于军队副总司令。又加封朱温为梁王,并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称号,还有御笔《杨柳词》五首。不知朱温是否看得懂。这些荣誉和帝位比较起来肯定不会让朱温满足,相反,却催化了朱温的欲望,梁王的封号恰好被他那去做了国号。在称帝之前,朱温不允许任何人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在任命他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前,商讨正元帅的人选时,崔胤听从朱温的意见,建议任命辉王李祚(音做)为兵马元帅,昭宗却看好濮王李长,由于李祚年幼又容易冲动,崔胤在朱温的支持下坚持让昭宗任命了李祚。为了使称帝活动更为保险,朱温又再次请昭宗迁都洛阳,到他的根据地中原地区去。当昭宗的车辆行驶到华州(今陕西华县)时,百姓们夹道高呼万岁,昭宗涕泪交流:“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昭宗还对他的左右侍臣们诉说道:“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处!”离开久居的都城,昭宗心中忐忑不安,迁移地洛阳虽然是唐朝的东都,武则天时曾长期居住这里,但此时已经成为朱温的领地和独立王国。此次出行,正如唐昭宗所担心的,他走上了一条死亡之路。昭宗虽已在朱温掌握之中,但他仍不放心,害怕昭宗再寻找机会利用李克用或者李茂贞等地方势力,再次对自己构成威胁,说不定会是杀身之祸。狡诈的朱温效法了曹操: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他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但他并不想但此历史罪名,部署好后他便领兵出洛阳讨伐异己去了。事后又回到洛阳演戏,假装不知内情。开始听到消息时他仆地大声嚎哭:“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又回洛阳到昭宗的灵前恸哭流涕,以此笼络人心,表明自己是唐朝从忠臣。朱温借皇后之命立年仅13岁的李(木+兄)(音处)为帝,即昭宣帝。然后杀掉朱友恭和氏叔琮,一方面灭口,另一方面标榜自己的清白正直。第二年,朱温又大开杀戒,为称帝铺路。二月,杀李裕等昭宗的儿子共九人。六月,又杀裴枢、独孤损等异己朝臣三十多人,然后将尸首在滑州(今河南滑县)白马驿附近的黄河边投入滔滔黄河,原因是她们常自诩为“清流”,死后要让他们和黄河水一样变成“浊流”。对不听话的朝臣滥杀不止,对顺从的朝臣也不放过。为早日称帝,朱温命令宰相柳璨、枢密使蒋玄晖等人加紧谋划。柳蒋二人认为自从魏晋以来,称帝者都是按部就班地走上皇位的,不能着急。第一步先要封国,然后加九锡之礼(古代天子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后来权臣篡位前都要策划由皇帝先赐九锡,九种器物包括车马、衣服、弓箭等),然后再让皇帝禅让皇位。因此,在柳、蒋等人的策划下,昭宗任命朱温为相国,进封魏王,并以21道为魏国,兼有九锡之命。柳、蒋的苦心准备并没有让朱温满意,相反,他认为这是他们故意拖延时间,图谋不轨,因此大怒,拒不受封,并杀掉了这两个没功劳也有点苦劳的大臣。后来,唐宰相张文蔚率领百官向朱温劝进,朱温稍作“谦让”,便迫不急待地坐上了宝座,正式称帝,更名为朱晃,意为如日之光。定国号为大梁,改年号为开平,建都开封。将昭宣帝废为济阴王,迁到曹州(今山东曹县)济阴囚禁。第二年,干脆派人将其杀掉,以绝后患。朱温虽然登上皇位,但是,昔日的对手纷纷以他为敌,以讨贼兴复唐朝为口号,联合起来对付他。晋王李克用是反对的核心力量,岐王李茂贞也以唐朝的忠臣面目出现,号召讨伐朱温。蜀王王建干脆在成都称帝,公开自立。吴王杨行密死后,其子杨渥(音握)不肯归附,仍以唐朝为正宗。朱温与李克用互为主要对手,李克用为报昔日之仇,更是屡次与后梁血战不止。朱温称帝之前与李克用反复争夺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因为二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入晋的门户。称帝不久,朱温即派兵再战潞州,结果大败而归。此后在柏乡(今河北柏乡)之战中又损兵折将,再次出兵时,自己所率部队竟被晋军区区几百骑兵骚扰突袭得仓惶逃窜,终致全局失利,从此他忧急成病,死前才认清形势:“我经营天下三十余年,没想到李克用之子比他父亲更为难制,我看这小子其志不小,上天又不让我长寿,我死后,诸子不是他的对手,大梁一灭,我哪有葬身之地!”总结朱温一生,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这应该肯定。但朱温的滥杀无辜,荒淫无耻也是历史上极为突出的,为历代人所不齿。称帝后,对外作战时,朱温也实施了一套安邦定国的措施,以期江山永固。他转变了只重军事的做法,认识到民众和土地对稳固政权的重要性。因此,他尽最大努力去恢复生产,奖励农耕,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宽容政策,中原的经济得到一些恢复。同时,为保证地方行政的顺利,朱温又下令给各地将领,不论其军阶多高,部队多少,在行政事务方面一律居地方官之下,听从地方官吏管束、安排。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地方治安的稳定,使军队的作用发挥在保民上,而不是割据一地扰民乱国。朱温又吸取唐末地方将领无法节制终成大祸的教训,对手下大将严加防范,一旦有骄横的人出现,立即除掉,或杀或囚,以绝后患。但朱温却没有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多疑和嗜杀的品性,相反,嗜杀自始至终还表现为滥杀无辜。朱温对部下、战俘、士人均滥杀成性。战争时期为整肃军纪,利于调遣,从严治军是应该的,但朱温却严得残酷,杀得残忍。五代时期的法律严酷得令人发指,在中国法制史上五代就是以法律严酷而出名的。为保证战斗力,对待士兵极为严厉,每次作战时,如果将领战死疆场,所属士兵也必须与将领与阵地共存亡,如果生还就全部杀掉,名为“跋队斩”。所以,将官一死,兵士也就纷纷逃亡,不敢归队。朱温又让人在士兵的脸上刺字,如果思念家乡逃走,或者战役结束后私自逃命,一旦被关津渡口抓获送回,必死无疑。无独有偶,现代史上的直系军阀吴佩孚也是在种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以这种野蛮的方式提高战斗力。只不过吴佩孚的“效率”更高,让督战队手持大刀到前线执行任务,一遇退缩者,就地砍头。吴佩孚就这样在军阀混战中扩张自己的势力,但最终败在了勇猛无敌的叶挺手下,虽然枪毙许多连营长也无济于事。在诛杀骄横的魏州兵时,朱温残忍的本性暴露无遗。魏博罗绍威几次请求朱温帮他除掉难以控制的牙兵(即长期形成的节度使亲兵),朱温和罗绍威有姻亲关系,于是就趁自己女儿(即罗绍威的儿媳)病死的机会,以奔丧为掩护,先派精兵装扮成担夫,进入魏州城,然后由大部队跟进。内外夹攻,将八千牙兵全部杀死,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城里显得空空荡荡。正和梁军一起围攻沧州的魏博军闻讯反击梁军。梁军攻下魏博军的城池后,又将军民杀得一个不留,激怒了当地百姓,因为魏博军都是当地人出身。百姓纷纷抗击梁军,动荡局面之到半年以后才平息。其次就是乱杀战俘。朱温率军在钜野(今山东巨野)南边击溃朱宣部将万余人,清理战场的时候,突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弥天漫地。朱温杀性顿起,借机对众将说:“这是因为杀人不够!”于是命将士把战俘悉数杀死。有一年,朱温命朱友宁攻打青州博昌县(今山东博兴),打了一个多月仍未攻克。朱温盛怒之下,命友宁驱使俘虏的十万民众背着石头木料,牵着牛驴,在城南筑土山攻城。到了城下,竟将人畜木石合在一起筑成攻城的道路,惨不忍睹,喊冤之声几十里之外就能听到。不久,城被攻陷,朱温又命令屠城,尸首遍野,清河竟也被阻塞不流。历来战争成名的只有将领,受害的总是百姓,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绝不仅仅是一句卖弄文采的七言诗!对待士人,朱温也是残忍至极。有一年的六月,朱温与众多幕僚及当地游客在大柳树下乘凉。朱温望了望柳树枝,自言自语道:“这柳树正好可以做车毂(音骨,古代车轮子的中心部分,圆形有孔,可以插车轴的一端)。”众人都未及回应,几个书生游客顺口应道:“是啊,正好做车毂。”没想到朱温勃然变色,斥责道:“书生们只知道顺嘴戏耍人,什么东西!车毂要用榆树做才耐用,柳木中看不中用!”然后冲着左右卫士们喊道:“还等什么?”数十名卫士亮刃向前,将答话的几个书生全部砍杀。朱温幼年丧父之后,家境穷苦,随母亲帮佣刘崇家,估计难以有读书入私塾的机会,后来从军,征战几十年,大概内心中对书生士人既有一些自卑,更有因此而长期郁积心中形成的嫉妒。此时的朱温称雄天下,又多了一些鄙视,书生为避免朱温独语尴尬,搭讪回应,没想到撞到奸诈残忍的朱温手上,死于非命。从滥杀士人可以看出,朱温的滥杀已经走向了极端。最后,更让朱温遗臭万年的是他的荒淫,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荒淫。朱温未叛黄巢时,曾娶妻张惠,张惠既贤惠又有智谋,军国大事也常常言听计从。有时候已经出兵多时,只要召回派的人追上他,说战机不对请他回师,朱温肯定听从。照此看来,说朱温妻管严也不为过。妻子在朱温称帝前不幸病故,未能当上皇后。没有了约束,朱温便放胆纵情声色。他喜新厌旧,今天宠爱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多多益善,只要娇媚有姿色,便来者不拒。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兵败路上生病,回师洛阳后,住到大臣张全义家的会节园里避暑,前后十多日。张家的妻妾都被他召去侍寝,淫乱终日,毫不顾惜君臣之礼,连张全义已是半老徐娘的继妻储氏也被他召来强与交欢。张全义的儿子愤恨至极,持刀要与朱温拼命,被张全义死死拉住,说不要忘了昔日朱温对他全家的救命之恩。为了高官厚禄,屈辱至此,张全义的隐忍可算是到了极点。朱温尤让人不齿的是他荒淫到了乱伦的程度。在他的儿子外出征战时,他便将儿媳召入宫中,命为侍病,实为侍寝与之乱伦。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乱伦不但不愤恨,反而毫不知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床前争宠,讨好朱温,以求将来继承皇位。父子这种丑闻,在历史上恐怕独一无二了。朱友文是朱温的养子,其妻王氏姿色出众,美艳无双,朱温尤为喜欢。开始以侍病为名被召入宫内,最后知道实为陪枕留寝时王氏竟也不推辞,反而极力逢迎,更助长了朱温召纳其他儿媳的淫心。朱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枕席之间答应王氏将来传位给朱友文,这又引起了亲生儿子朱友圭的不满。而朱友圭的妻子张氏也常常侍奉朱温左右,为了丈夫的前途,甘心献身,随时注意年老多病的朱温的一举一动。后来,朱温病情加重,就告诉王氏,让她通知朱友文来见他,以便委托后事。友圭的妻子张氏知道后,赶紧密告友圭:“朱温已将传国宝交给王氏去找友文,我们就快完了。”催他先采取行动。朱友圭得到消息后,立刻利用他掌握的宫廷卫队及其他亲信所率的部队发动了政变,连夜杀入宫中。朱友圭的随从冯廷谔一刀刺入朱温腹中,刀尖透出背部。朱温的荒淫败行,终有惨死这一下场,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这一年是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六月,终年61岁。朱友圭见他已死,用破毡裹住尸首,埋在了寝殿的地下。作为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朱温起家于乱世。在乡里被人视为不务正业的朱温在从军之后发挥了他悍勇的长处,步步高升。其狡诈多疑的性格也不为邻里所称道,在战乱中却能助他取得一个个胜利。随着地位的升高,随着生存的需要,他扫除了一个个对手,最后为生存防不测,他将唐朝皇帝也踢开,自己登基,以为安然无恙了,没想到最安全的帝王寝宫成了最危险的地方。更没有想到奸狠的自己也有奸狠的儿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温不朱反而心黑手辣,离他最近的儿子们也变黑了,手也变狠了。死于儿子之手也算合乎情理了。十一年后,正如朱温病中所言,他的儿子朱友贞不是其死敌李克用之子李存勖(音序)的对手,后梁终被后唐灭掉了。

朱温简介

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宋州砀山人,母王氏佣食于萧县,五代十国梁朝开国皇帝。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政权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自此唐朝结束了它289年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晃被亲子朱友珪所害,终年61岁。庙号太祖,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毛泽东评价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扩展资料:

朱温特别珍爱人才,而且他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态非常急切。刚刚接受唐帝的禅让,朱温就立刻遣官臣去民间搜寻贤良之人,特别针对身居下位有能力但没地方施展的人才,如有找到,朱温往往都特加擢拔任用。对于那些知晓朝廷政策弊病的人所上表的奏章,朱温也大都亲自翻阅,选择一些有利的建议施行。

对于权豪横行的现象,朱温也进行压制。比如朱温的爱将寇彦卿一次上朝时,途中有人未来得及避让,被他的随从打死,朱温因此严惩了寇彦卿,没有因为寇彦卿功臣的身份而袒护他。

朱温在称帝前,就确立了严格的军法,如果将校有阵亡的,他部队所属的士卒也要全部斩首,称之为“跋队斩”。因此士卒常因为所属部队的主将死亡而逃跑,不敢归队。

朱温于是命令军士全都在面部刺字来记录所在军号,这样逃跑的人大多被关口津渡的人认出而抓住送回所属。所以,逃亡者都聚集在山林川泽之中做强盗,成为州和县的大害。

朱温称帝之后,随即废除这套军法,并且颁诏令赦免这些人的罪过,从今以后即使脸部刺字也听任回乡里。所以那些迫不得已为盗的人,大都散伙回家,使强盗减少了十之七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