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成为盗墓祖师爷的呢
曹操是怎样成为盗墓贼的祖师爷的?
董卓在朝中独断专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令众大臣非常反感,曾经计划暗杀董卓。但是他的命大,躲过一劫,反过来诛杀反叛的大臣。事发后,曹操第一时间逃离洛阳,跑到了兖州陈留郡,投靠自己的老朋友陈留太守张邈。
陈留郡是兖州第一大郡,下辖17县,人口众多,又是当今天子(刘协原为陈留王)以前的封地,临近洛阳,合适招兵买马,联络各路英雄。张邈联合曹操,开始祭出讨伐逆贼的旗号,准备拉出一支队伍来。
曹操本来就没什么钱,以前当官时的俸禄,大多用来结交、接济朋友了,所剩无几。幸好曹嵩退休后,感觉天下会乱,不如将财产变现为金银,以方便逃难!于是将家中田宅变卖几尽,兑换成金银珠宝分给了四个儿子:曹操、曹彬、曹玉与曹德。就在分完财产后,就发生了董卓之乱。曹嵩害怕受牵累,于是又带着小儿子曹德离开了老家谯县,向南逃往琅琊避难。
曹操的想法可不是一般人可比,他并不看重这些钱财。曹操将所有的金银珠宝统统拿出来,做政治投资,他认为这才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于是,曹操散尽家财,首举义旗,最终招得兵将五千人。
曹操招兵买马的消息传到老家的族人,包括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也都纷纷赶来投靠曹操,曹操高兴万分,这帮从小一起打玩的小伙伴,全来帮忙,以后又可以走到一起来了。曹操统统予以重用,组成了他自己的亲兵团。这个兵团最得他信任,经常委以重任,他们只要创业阶段没死,能活到最后,基本上都封了大官。
曹操的军队有了,猛将也不少,但是就缺谋士。于是,曹操想到了一个人。在陈留本地,有一个很懂谋略的文人,之前已经对曹操倾囊相助,这个人就是卫玆。此时曹操想到了他。
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首富。为人有大节,明虑渊深,规略宏远。就是说卫兹家中富裕,有才又有财。而且,在当时乱世群雄之中,他最看好曹操,并对外大力宣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于是,卫兹宁愿散尽家财,资助曹操招兵买马,一心要跟随曹操。并言:“乱生久矣,非兵无以整之。兵之兴者,自今始矣。”曹操大喜,直呼卫兹就是自己的邓禹啊。
可是,就算得到了卫兹的资助,曹操的军马还是抓衿见袖。与袁绍、张邈、刘表、刘岱这些封疆大使不同,目前的曹操无官、无权、无地盘,当然也就是没有官府的粮饷了,他自己拉起这支五千人马的军队,必须要自给自足。
无奈之下,曹操的实用主义思想占了上风,打起了皇陵的主意。汉代流行厚葬风气,帝王陵寝简直就是躺在地下的金库。如今天下大乱,盗匪兵痞横行,活人都快活不下去了,还管死人作甚,于是曹操暗中干起了盗墓的勾当。
曹操的军中从此多了两个军官,叫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何为发丘中郎将?就是寻找、发现富家坟墓的将领;摸金校尉就是直接带兵下墓坑,摸金宝的首领,现在叫盗墓者。曹操凭着这两个得力军官,为自己早期的军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银珠宝。
于是,在盗墓这一行,后世的盗墓者都尊崇曹操为盗墓贼的祖师爷。曹操的实用主义思想,正是他能够获得成功的基础。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能容纳曾经的敌人为己所用;他能冒天下人唾骂,去干摸金的事情。最后,他能成功了。
曹操是魏武帝,为啥还有人说他终生没有称帝
曹操生前并没有称帝,只是做了称帝的准备,真正称帝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以将曹操称为魏武帝。曹操去世时是魏王,并不是魏武帝,这是后代对他的尊称。
曹操的字是孟德,籍贯安徽亳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出兵的名义是保卫汉室宗亲,为了拉拢人心,多次次强调过绝不会取取而代之,他终生没有称帝也可以说是注重信用。
曹操的主张是国家统一,并为这个目标奋斗终身。而国家的统一,就要有个人成为皇帝,但是皇帝是谁并不重要,可以说这个皇帝只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象征。如果没有汉室曹操也许会称帝,但是有汉室这个明正言顺的皇帝他再称帝只能说是乱臣贼子,而不是后世说的枭雄。他坚持不退出政治舞台,而在自己势力强大后也不取代汉献帝,则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为了国家的统一,他宁肯自己只是王,也没有称帝。
曹操的眼光看得比较远,称帝并不是儿戏。这里现实的反例不就是袁术吗?他自身也因为自封了魏王也引起了不少事端。虽然汉王室衰微,但是还没有到达百姓奋起反抗的地步,擅自称王称帝只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在朝堂上士族阶级势力巨大,他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同意自己称帝的打算。所以,现在称帝还不是时候。
曹操看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脆弱性。三个国家本就互看不顺眼,而且相互之间的实力相不大,如果因一个名称引起其他两个国家的敌对,就又会引起战争,这对于魏国并没有任何的好处。再加上经过战争魏国内部也不是很稳定。
虽然最终曹操并没有称帝但是他已经与称帝并没有什么两样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