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曹操为何终生没有称帝只因荀彧的一番话_汉室_刘备_称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荀彧传 汉室 刘备 称帝

本文目录

  •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 曹操为何终生没有称帝只因荀彧的一番话
  • 荀彧既然反对曹操称王,为什么早期又要全力辅佐曹操
  • 荀彧与郭嘉谁强
  •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可为什么知名度却不如郭嘉、诸葛亮和周瑜
  • 荀彧为什么要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且加九锡才决裂呢
  • 荀彧真的是忠于汉室的吗
  •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 为什么曹操和荀彧会反目成仇,最后还逼死荀彧

连朱灵、臧霸都配享太庙了,为何荀彧等四人却未入列

朱灵在袁曹合作时期就主动加入了曹操集团,臧霸在曹操平定吕布后就一直为曹操守卫东方,他们同属于曹魏第二批配享太庙的功臣,我们可以看下这份名单。《明帝纪》“(正始四年)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这里面除了补录宗室,其他的全部属于在曹魏建国过程中的事功之臣。

所以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后半段,荀彧为什么没有配享太庙。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简单了解一下荀彧在曹操集团的情况。

首先荀彧的政治态度值得关注,荀彧本人出身世家大族,是忠于汉廷的,这本身没有什么疑问,至于有些观点认为荀彧“代表世家大族利益”,倒是需要加以考察, 在汉末并未有哪个大族可以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独立登上历史舞台,至于各个大族之间,利益也各有不同,乃至于一族内部,个体之间也有不同的诉求(荀彧胞弟荀谌就事于袁绍)。所以说荀彧要去代表一个本身就不存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确实有点不知所云。

回到荀彧忠于汉廷这个问题上来,在曹操起家之初,荀彧的政治态度和曹操集团并不形成大的冲突。到后来曹操和汉献帝的矛盾开始变得激烈,到了所谓“囚君弑后”的地步,都还没有触及荀彧的底线,所以两方尚能相安,还没有走到决裂的程度。荀彧的矛盾在于,荀彧个人忠于汉廷的事业,和曹操集团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捆绑在一起的。李贽后来评价:“世间道学,好两头骑马,喜踹两脚船。卒之俱不能得而反以两失也。岂独荀令君然哉!”荀彧的矛盾之处,基本成为一种共识。

荀彧在曹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功劳巨大毋庸置疑,这里也无需赘言,个人品德方面又谦虚自守,没有什么污点。按这个标准,配享太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就前文所述,他在曹操集团中,是个矛盾人物,特别是在对待汉廷这个问题上,到后来和曹操形成了根本上的冲突。考察荀彧早期的历史,荀彧的出发点大都是“乃心王室”——这些政策和建议客观上有利于曹操势力壮大,但并不是荀彧的本意。后来曹操在对待汉廷的问题上,开始有了实质性动作,比如加九锡,进魏王,这个时候矛盾就总爆发了,荀彧公开表示反对:“明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本为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

在《三国志·荀彧传》里,荀彧是“以忧薨。”《后汉书·荀彧传》的说法是:“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通鉴考异》则直接质疑道“彧之死,操隐其诛。陈寿云“以忧卒”,盖阙疑也。”荀彧的死在史书中扑朔迷离,几近于不能明言,倒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句,明年(213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志·彧传》),一个遂字,似乎暗示着某种承接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曹操造魏这个问题上,荀彧本身是一个反对人物,鉴于荀彧本身巨大的影响力,他甚至是一个障碍人物,自然不可能配享太庙。

另外,终曹魏之世(司马氏掌权之前),荀彧子孙,身份地位都称不上显贵,这或许能让我们从侧面对荀彧不可能配享太庙之事,窥知一二。

曹操为何终生没有称帝只因荀彧的一番话

曹操为何没有称帝?是因荀彧的一番话?当然不是,以曹操的智慧与头脑,若要称帝,怎会受其他人影响。其实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曹操从洛阳将汉献帝刘协迎回许昌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牛耳,号令天下诸侯,在不断壮大自己的过程中,陆续击败各路诸侯,一举荡平北方,之后也由丞相进位魏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没有实权与党羽,天下只知曹操,而不知有天子,虽然他没有称帝,但是他的地位和自己做皇帝没有多大差别。

其实铜雀台之宴,许多的文武大臣都有劝进的意思,希望曹操能够再上一步,即位九五至尊。曹操何等智慧,略施计谋一试,并知晓当今文武大臣中间拥立汉室的人不在少数,就连自己视为心腹的荀彧也反对自己称帝,权衡利弊,让部下不要再提称帝的事。

当下时局,还有东吴孙权,荆州刘备,西蜀刘璋、张鲁等敌未灭,冒然称帝不仅会引起众怒,被视为窃取天下的贼子,成为天下人的公敌。同时,还会引起朝廷动荡,汉朝旧臣和拥立曹操称帝的双方势力激起矛盾,给敌人可乘之机,实在得不偿失。

其实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是碍于当时的形势,朝臣的站位,以及当时自己已经是实权在握,权衡各方利弊,曹操是一个智者,如果图取虚名,会带来无尽危害,只有打消了称帝念头。因此,他没有称帝完全是出于自己综合考虑,并不是因为荀彧的一番话。

(全文完)

荀彧既然反对曹操称王,为什么早期又要全力辅佐曹操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眼光、大局观确实要强于其他人,虽说朝廷势微,天子形同虚设,但他抢到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自己是正义之师,匡扶汉室。

曹操出生世家,早期反对董卓专权,虽说九死一生,却为自己赚得好名声,加上曹操惜才,所以荀彧才会投在曹操门下,为的是共同辅佐汉室。

一旦曹操称王,那性质就变了,这帮臣子孝忠的就不是刘姓天子,而是曹操。本来大家都自认汉臣,现在却要叛汉,所以荀彧绝对不会接受,必然反对曹操称王。

而且当时天下三分,曹操一旦称王,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又会纷争再起,天下又乱。

荀彧与郭嘉谁强

要说谁强当然是荀彧了,他是曹操的第一个大谋士,郭嘉还是他介绍给曹操的。

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可为什么知名度却不如郭嘉、诸葛亮和周瑜

这个问题,如果被荀令君的粉丝看到,说不准会不高兴滴,但真要论荀彧的人气如何,我们不妨先从荀彧在曹营中的位置入手,来谈他的稀缺性。

首先把荀彧称作是曹操前中期的第一谋臣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自他背袁投曹后,他就一步步的见证了曹操由弱到强的全过程,无论是建议曹操迎天子还是官渡之战的“劝进”,荀彧可以说是出了不少计策。在筹策之外,荀彧还像曹操引荐了不少得力人才,比方说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等,曹营上下对于荀彧的评价也是清一色的好评,主公曹操自然也不吝啬对荀彧的嘉奖,表举荀彧为三公就是对其极大的认可。

在人才辈出的曹营中,单靠一个荀彧自然不够曹操玩的,我们发现像荀攸、程昱、刘晔等人也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所以我们发现相比较孙、刘两方相对“简陋”的配置,荀彧并不像诸葛亮、周瑜那样一枝独秀,自然后世一谈到其知名度荀彧只能是众多人才之一了。你说蜀国能与诸葛亮齐名的还有谁,我想你说不出几个比他知名度高的吧,东吴能说出不少,拿到了魏国就是说不尽的节奏了。

最重要的一点,荀彧一辈子视自己为汉臣,以至于当曹操要进爵魏公时荀彧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之后不久,荀彧便离奇的病死了,于魏国其他的臣子而言,一世英名的荀令君多少有点“晚节不保”的感觉。

那么为守汉节不惜吾命的荀彧本质上自然与其他魏士不同,这是不是多少也对他的知名度有点影响吧。


文/逻辑文史游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荀彧为什么要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且加九锡才决裂呢

有一个说法我很赞同,老年的荀彧像极了年轻时候的陈宫,到老才认清楚曹操自私自利,图谋篡汉的野心。

陈宫,字公台,山东人。陈宫性情刚直烈壮,年少时喜欢结交天下有志之士。在陈宫做中牟县县令的时候,抓捕了亡命天涯的曹操。因为曹操借着进献七星宝刀刺杀董卓,结果刺杀没成功,遭到全国通缉。

陈宫这个人崇尚正义,敬慕英雄,因此十分佩服曹操为国除贼的勇气和高义,决定释放曹操,并且弃官追随曹操而去,由此可见陈宫这个人十分果断,决定的事情就死心塌地的完成。

两人逃到曹操的亲戚吕伯奢家,受到热情款待。但曹操因为院子里的磨刀声而怀疑吕伯奢家欲擒二人报官求赏,因此大开杀戒。杀完人后才知道,磨刀是为了杀猪给曹操他们做下酒菜。陈宫很后悔,离开的路上遇到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便杀了好心买酒的吕伯奢。这个行为让陈宫深深不齿,认为自己看错了曹操,曹操杀完人后却说道:“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彻底看穿曹操,不愿与其为伍,毅然决然地离开曹操。

陈宫通过两件事,看透了曹操。一件事是曹操刺杀董卓,另一件事便是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后还要杀害吕伯奢,第一件事说明曹操能成就大业,第二件事说明曹操野心极大。

而老年的荀彧也慢慢明白了曹操的野心,曹操在灭了袁绍以后,便一步步的试探,一步步的走向篡汉的道路上。

初时相遇的曹操和荀彧,十分和谐。曹操逢人便说:“吾之子房来了。”荀彧更是王佐之才,立志匡扶汉室,天下太平。荀彧是颍川士族的代表,受到曹操的重用,因此他举荐了很多人才,包括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等。曹操对荀彧也是礼遇有加,先后加封为侍中,尚书令,大臣之首。曹操还将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成为儿女亲家,亲上加亲,要知道汉献帝刘协也娶了曹操的其他女儿的,关系可见一斑。

随着曹操集团权力一天天增大,曹操内心的“取汉而代之”的野心也膨胀了起来,曹操便一步步的像荀彧这些汉臣试探。早在建安九年,曹操得冀州后,就有人提出“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不敢决断,生怕大家反对,便拿这个议案送给荀彧看,被荀彧果断否定后,曹操只好作罢,还亲自写信向荀彧表示感谢。据《后汉书·荀彧传》记载:

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虽慕鲁连冲高之迹,将为圣人达节之义乎!

后来出现董承阴谋行刺曹操,失败后曹操大肆搜捕同党,宫里的董贵妃自然逃不了干系。在这件事上荀彧站在了曹操这边,因为荀彧完全不赞成董承联合汉臣刺杀曹操,这样只能使得天下更加混乱,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在董承案后,曹操灭了袁绍,得到冀州,此时的曹操已经膨胀了。荀彧作为汉廷的尚书令,同时又是曹操嫡系谋臣,他一直都是想在中间周旋,试图劝阻曹操的篡权之路。

但是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曹操授意董昭提议重置“建封五等”,即进爵国公,加九锡。此事被一心终于汉室江山的荀彧一口回绝,曹操意不能平,怀恨在心。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荀)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就在这一年,曹操和荀彧见了人生最后一面。曹操将荀彧招到他的家乡谯县劳军,趁机把他留在军中,封为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架空了荀令君。后来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养病期间,曹操派人送来一个空食盒,荀彧何等聪明,瞬间就明白了主公意思:已无汉食,请君自采(自裁)年过半百的荀令君摇了摇头,服药自尽了。

一生为了匡扶汉室,荀彧为了践行自己心中的操守,死得其所。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加九锡,进封魏公。

总结

纵观荀彧的一生,一直在平衡曹魏势力和忠于汉室的势力,游走在两股势力之间,一边劝阻曹操称帝的脚步,一边协助曹操平定天下。荀彧的“驱虎灭狼”之计虽未成功,但其一片汉室衷心可昭日月,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荀彧真的是忠于汉室的吗

荀彧是忠臣吗,是忠于汉朝的忠臣吗?

是!身家性命都搭上了,这点毋庸置疑。

荀彧一度是曹操最亲密的战友,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荀彧其功为首。后来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后面解释},二人产生裂痕,后来荀彧忧虑而死,也有曹操逼迫其自尽一说。

本是死党,最终不合。很多好读古史和演义的同好,大多是持着曹操奸逆荀彧忠直的大概略评析。虽然说不出哪里不失正确,但总感觉评析的给人还欠一点点什么似的。

散发弄舟今就人物性格、心里逻辑方面,侃聊一下二人失和的深些的可能。姑妄言之,姑且听之。

颍川{河南许昌}荀家是名门望族,世受皇恩。荀彧是文化人,忠君礼教思想在古时士人大环境下,肯定从开始识字时就开始耳濡目染。

汉室垂危,乱雄四起。荀彧恨不得展其智、用其力,报效皇恩,亦达名士扶汉于将崩,建功立名之志。起先他投奔扶汉吆喝的最响的袁绍,发现袁绍慕虚心骄,格局难是当大任之人,于是转投曹操。那年他29岁,曹操36岁。二人正是一番扫灭群乱,怀有大志年龄之时。

荀彧的大智慧、好头脑,曹操的大魄力、一腔血,同为了匡扶汉室的心气,让四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有人看到这说了,曹操什么一腔血,还复保汉室,不一奸雄吗?!那只能说你看演义看多了。

从人的阅历成长来看,20岁左右与40岁左右,通常人的性格是有变化的,尤其是官场中人和大起大落之人。曹操是人,曹操的心路成长,也脱不了这一逻辑。

简要试着看透史料的背面,分析下曹操的心路。

年轻时,曹操任济南相,不畏权势,棒打过朝廷宠臣的亲眷。图的是什么?血气,严律奉法,国正民安。

诸侯联军齐讨董卓时,众皆私心畏尾,独曹操凭千把人,敢于向前孤军一战,图的是什么?血气,为国锄奸,匡扶汉业。

曹操曾言,为国家讨贼立功,我死后墓碑上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

可以推测年轻,不惑之年之前的曹操,是一条真汉子、真性情男儿。基于此,同样渴望报效国家的荀彧,如何不有一遇知己之心。想是同心扶汉,他日你为汉相,我为司马的心愿,于荀彧心中都豪情了数次吧。

于是,荀彧铁心赤胆帮衬,曹操在外平乱,我在内保好献帝、后方安宁,竭尽心力。于是,每有与献帝闲谈,也多会美言曹操,也多会亮其与曹操一定会誓死除乱兴汉的心志,让献帝多多安心。因为他觉得曹操与他是那么相投,那么如一心志。

一路刀林箭雨,曹操之雄,荀彧之策,灭袁术、擒吕布、败袁绍,北方安定。

曹操之女姻献帝,曹操上表请封荀彧侯,一切是那么的顺行。可以想象,多少个夜晚,曹操、荀彧促膝邀杯,畅想彩虹。

然而风霜雪雨的路程中,曹操变了。血与火让他变了,膨胀的权势让他变了。身边乱雄的野心侵染不断让他变了。他想一同并肩扶汉作战的刘备跑了,他想乘势拿下的江东失利了。

相信赤壁败后的数个夜晚,曹操开始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大考虑到理想与现实的不称心,小考虑到跟着我出生入死的小弟们,如何待他们今后更多的受益。

而荀彧却没有变,他还念着当初与献帝闲聊,自己的表诺,献帝感激的眼神。他还尊奉着汉家非刘姓不封王的典制。他还记着西汉王莽授九锡,后来篡汉建新的前辄。

九锡,帝王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九样礼器,最高礼遇的表示。重点不在这九样礼器的价值,不在本是皇帝享用的东西赐给重臣,重在受此封着,是否止步此功,还是权欲更重。

面对曹操一步步权欲的加深,对献帝尊敬的打折。耿直重面子的荀彧,心情开始纠结。

一边是他倾心辅佐的天子,恩惠他荀家多多的皇恩;一边是曾经与他促膝欢谈的知己,如今越来越变化的晋级王位之心。

荀彧愁哦。帮曹操或默无言,却不合初心,如何面对当初献帝殷切的目光。不帮曹操,势必再相见,尴尬万分。

荀彧忠直,是君子。他选择了劝阻曹操。他对曹操说出了“不宜如此”的话。

而对他百条良策都用过的曹操,这一次,没有听,这一次生了气。

最好的关系,最好的朋友,一旦不和,却往往比原本不熟的关系,一旦产生的隙怨,来的更大,来的更深。

我是爱看古书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那一直忠于汉室的荀彧为什么选择不选择刘备去辅佐呢

刘备要恢复的是刘备家的汉室,而非献帝刘协家的汉室,虽然都是刘邦家的汉室,但根本性质不同。荀彧比谁都清楚刘备的套路,他怎么会去辅佐刘备呢?

01

刘备与袁绍、曹操没有根本的区别。

荀彧先是投奔袁绍,发现袁绍不是成就大事之人,确切地说,是因为袁绍想废掉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帝,这让荀彧接受不了。

荀彧转而投奔曹操,他深知曹操也是称王图霸之人。但汉室衰微,已经无力回天,延续汉室灭亡的时间,给献帝寻找一个安身之处,就是最好的结局。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尽管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但曹操也暴露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曹操、荀彧都是心知肚明的。

官渡之战,袁绍的目的就是攻占许都,挟持献帝以号令天下。荀彧清楚,把献帝交给袁绍,献帝会更惨,汉室灭亡的会更快。

袁绍与袁术是死敌,袁术称帝败亡后投奔袁绍。袁绍欣然接纳,足以看出袁绍有称帝之心。

在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决最关键的时刻,刘备背叛曹操,企图与袁绍夹击曹操,其用意何在?是为了匡扶汉室吗?刘备被击败后,投奔了袁绍。投奔反贼,这是曲线救国吗?

任何人都清楚刘备在想啥,都清楚刘备匡扶汉室就是一个幌子。刘备的野心昭然若揭,荀彧岂能不知。

认为刘备是匡扶汉室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包括关羽、诸葛亮,毫无例外。

荀彧是有信仰的人,但他更是一个明白人,不像关羽那么稀里糊涂。

02

刘备没有任何势力去匡扶汉室,这一点荀彧更清楚。

抛开刘备匡扶汉室的动机不说,仅就刘备的势力、能力而言,刘备根本不足以与曹操抗衡。

没有能力和实力,凭一张嘴、一个口号,是不能匡扶汉室的。

荀彧是王佐之才,但诸葛亮、庞统的才能并不在荀彧之下。

尽管司马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两个都得到了也没有得到天下,即便再加上荀彧,也无济于事。

曹操就是头狮子,刘备至多是只狼,而益州牧刘璋恰恰就是一只绵羊。

如果不是刘璋,不要说换作曹操、孙权试试,就是袁绍、刘表、吕布之流,刘备也别想得到益州。

诸葛亮、庞统的确是大才,但都没有得到刘备足够的信任,这是刘备的格局、能力决定的。

曹操就善于采纳谋士们的奇策,所以郭嘉才吃得开。就庞统一个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刘备尚且不能采纳其上策,这是导致庞统身亡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差距。

在刘备病逝前,对诸葛亮也没有充分的信任,委以重任。临终托孤,也是不得已为之,而且做了很多限制诸葛亮的安排。如果不是诸葛亮崇高的政治品行,刘备那点安排,岂能限制得了诸葛亮。史实也证明,诸葛亮一步步就把他们处理掉了。

如果荀彧跟随刘备,其结局比庞统、诸葛亮好不到哪里去。

荀彧因为不赞成曹操进位魏公,而被迫自杀;刘备自立汉中王,荀彧又会作何态度呢?

据裴松之为《三国志·蜀书·刘巴传》作的注解,引用了晋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零陵先贤传》记载:

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从这里看出,主薄雍茂就是因为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为此劝谏,刘备就借口把雍茂杀掉了。刘巴也曾劝谏刘备自立为王,看到雍茂被杀,害怕了,就热心的张罗刘备自立为帝的所有事情,因此免祸。

就这个情况,如果荀彧跟随刘备,其结果会死得更惨,甚至连一个空食盒也得不到。而且子孙后代都会受到牵连。毕竟在荀彧死后,曹操对荀彧的后人不薄。

荀彧不傻,他不会去伺候刘备的。从一开始荀彧就清楚,刘备除了能力、格局、境界不如曹操,其他跟曹操无二。

为什么曹操和荀彧会反目成仇,最后还逼死荀彧

1,荀彧忠心汉室,想帮曹操扶起汉室江山曹操一开始也是有这个志向,只不过后来地盘越打越大,就想更进一步,这跟荀彧的理念是冲突的。

2,荀彧出身荀家,是颍川世家大族,女儿嫁给陈群,这种世家联姻很常见,但是曹操什么人?能不知道世家大族对社会政府的危害,曹操后期世家大族有坐大的趋势,曹操借此为由,有敲打之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