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生是不是很矛盾?大家如何评价三国中的荀彧_汉室_司马_刘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荀彧 不是 汉室 司马 刘备

本文目录

  • 荀彧一生是不是很矛盾
  • 大家如何评价三国中的荀彧
  •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 三国时期真实的荀彧是一个怎样的人
  • 大家对三国里荀彧是怎么看的
  • 荀彧忠于汉朝,为何投靠曹操
  • 荀彧的官职有多高
  • 你知道三国中的谋士,荀彧吗
  • 曹操心腹大臣荀彧晚年为何反对曹操称晚王
  • 荀彧为什么建议曹操杀刘备

荀彧一生是不是很矛盾

荀彧是中国历史上,几干年来为数不多战略家。人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是三国演义的罗贯中那样文学家。那能有体会深刻的,如同毛泽东的一生让同志尊敬,也让敌人也敬重,不会存心矛盾的非常郁闷。

就象领袖所说,战略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料敌于前,决策在先,神机在胸,那会为鸡毛祘皮小事的郁闷而矛盾。

做为东汉未年有名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伟大功臣。

在为曹操事业,首先提议深固根夲,以制天下方针,就为曹操统一北方提出伟大蓝图和军事路线,并且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是下定决心一生要为曹操服务的人,他提出迎奉天子,挟天子制诸侯,更是客观实用主义手段,远远大于维护汉朝刘家统治,一生没有为皇帝刘协出谋划策过。

如果他真是死命孝忠,从开始在汉灵帝当守宫令,直接天天和皇帝一起,为皇帝服务。他看刘家腐败无为却弃官归乡。

他预见故乡永颍是四战之地,天下会变,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为故乡出谋,却也不会为皇帝出策。

他能在袁绍势大,信受袁绍宠爱,却看到人家不能成就未来,。而曹操是袁绍的部下,在东郡为太守,当然有私家军,在大败于毒,白绕,眭囤,于扶罗时即时跟随,是的,他们在京城洛阳时就是老朋友。

董卓威震天下,曹操在迷茫时候,也问荀彧,董卓有否结果。荀彧坚决回答,董卓残暴己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使得曹操坚定弃官创业。不愿于和董卓一起倒行逆施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到家乡散家财,合义兵。首先组成私家队伍,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彧是曹操的指路人。

从191年跟随曹操,就是坚定为曹操服务。在曹操征陶谦的徐州时。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反叛,并派刘翊告诉荀彧,要供给他们军备粮食。荀彧能坚定和曹操站一起,能认破阴谋,联合夏侯惇诛杀谋反者。一人全三城,舍身出城会见带兵几万豫州刺史郭贡。这些表明荀彧从开始就是坚定地为曹操服务。并时时准备为曹操的事业牺牲的。

他有超人才能,指挥和调理曹操的思想。是曹操在草创时间精神支柱。他不是为刘家皇帝孝忠之人,一生也不会为刘家事业衰败郁闷,他和曹操的关系更象是他出主意,曹操在行动,去作为。在荀彧固根夲保兖州,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收割麦子,储存粮秣,积蓄实力。大败吕布,收复兖州,平定徐州,为成就大业,当时荀彧就功高盖主,意义非凡。是荀彧提出挟天子令诸侯,使曹操从政治上夺取战略优势,为统一战争进行征伐,让割据势力大量归附,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奠定基础。荀彧都是机鉴先识,准确判断曹操和袁绍两雄决战曹操必胜,袁绍必败。引导曹操大败张绣,诛杀吕布,平定刘备,擒获关羽。从此据有兖,豫,徐等三州势力,曹操从此由弱变强,具备打败袁绍的地理纵深基础,军势实力,为官渡战役胜利,奠定了军事势力,有统一北方的能量。

这些都荀彧在料敌之前,让曹操心乐诚服地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己经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因得万岁亭候的封爵,还使曹操主动把安阳公主嫁给荀彧长子为妻。

荀彧是中国历史上,为数稀少真才实智的超人。对名利看得相当相当淡,对物质更不消一顾,将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对名利无所要求,只求行为品德高尚的人。又不会因私心杂念得不到,使自己不快乐,因为是什么使他郁闷哩?不会有矛盾在心里。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三国时代有才有智的人都大肆贬低,是真正为了自己一生郁闷难出顺气,多方戏弄有才有智之人,好出出闷气乐乐心怀而已。

荀彧有二干食邑,要授三公十几次而不要。这样的人只求做事,干工作的人,会不开心吗?荀彧是病死的。是跟随曹操征孙权到濡须口。曹操和老了,更想老朋友多多在一起,曹操当然也为子孙着想,自欲进爵国公,更要加封荀彧三公,他认为,夲兴义以区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病去世。

曹操痛苦流泪。亲自为荀彧立传。其中说“侍中守书令彧,积遁累行少长无,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扰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画,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住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定。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给了很高评价,自已也是荀彧死后过一年后,才进封魏公,可见荀彧的话,曹操始终都听的。并不是有矛盾之人。

大家如何评价三国中的荀彧

三国荀彧是一个嗅觉敏锐的政治家,曾让宗族免于战乱,并成就了曹操平定北方;但是荀彧又是一个愚忠之人,因为过于维护已没落的汉朝,导致荀彧与曹操分道扬镳,结果未得善终。

1.具有敏锐政治嗅觉

荀彧绝对是个政治家,他具有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董卓入京后,荀彧预判出天下会动乱,而中原必将受到动乱冲击,于是荀彧开始了政治站队,选择了士族一方,同时为了避祸将宗族迁居到冀州。

自和帝开始皇权旁落,宦官、士族和外戚三方势力染指国家大权,并进行惨烈的争斗。但是,董卓与这三方势力毫无瓜葛,结果打仗出身的董卓加入了权力争夺战,并成功夺权。

荀彧叛断出董卓与士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后,并将诉诸武力,最终爆发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战乱席卷中原大地。

荀彧敏锐捕捉到政治上变化,正确选择了站位士族阶级,并全族避难士族统治的冀州。

2.辅助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荀彧功不可没,尤其妥善处理了曹操与士族的矛盾。

当时的名士边让不听曹操的话,曾多次发表反曹言论,结果边让被曹操所杀,自此曹操与士族的开始出现矛盾。

随后陈宫与张邈趁曹操攻打徐州,合伙引来吕布掏了曹操大本营。吕布的到来,以及陈宫等人的反叛,让曹操众叛亲离。关键时刻,荀彧守住曹操仅有的地盘,并经荀彧多方周旋,曹操才夺回大本营。

由于曹操与士族有隙,荀彧帮曹操挖掘了许寒门人才, 如戏志才、郭嘉、陈群和杜畿等人,可见荀彧拥有强大资源,这也是曹操称之“王佐之才”的原因。

3.维护汉朝未得善终

荀彧虽然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及关键人物,但是荀彧却一直在维护汉朝,对于这一点曹操最终与之决裂,荀彧也因此自尽而死,未得到善终。

到北方已平,曹操意气风发,有意进爵为魏国公,但荀彧却认为曹操为了“匡朝宁国”,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该进爵魏公,此举荀彧在竭尽全力维护汉朝。

按史书记载,曹操知道荀彧的态度后“心不能平”,因此曹操与荀彧开始产生了不可调合的矛盾。

曹操讨伐孙权进军濡须口,战后随军的荀彧便死在了寿春。按《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赠荀彧一个食盒,而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便服毒自尽!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其实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荀彧既然一心向汉,那还不如直接投奔刘备得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谋臣,只不过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荀彧从小的时候就广受好评,大人们就给予他高度评价,等荀彧长大了,评价就更高了。大家总觉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边最有才的人,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荀彧应该要强于郭嘉。

众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汉的,从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便公然站出来反对。荀彧当时是离开袁绍去主动投奔曹操的,当时在外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讨伐董卓名动天下,这一点令荀彧非常欣赏。所以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名声,手下有不少人,那么这个时候的刘备呢?

说难听点,荀彧在当时可能不知道刘备是谁,当然不会去投奔他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曹操当时还以爱才出名,荀彧这样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刘备的。所以一开始荀彧压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刘备。那么有人要问了,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之后,并不是真心要帮曹操,这个时候为何不去找刘备。

刘备后来也是名声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马,可是荀彧也不会去投奔他,前面说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着袁绍的,在那段历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后来又投靠刘备,那岂不是和吕布一样成了三姓家奴,这种骂名可不是谁都想背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三国时期真实的荀彧是一个怎样的人

荀彧,颍川颍阴人士,其祖父荀淑为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的名士。而他的父亲与叔父也都在汉朝为官,他的叔父荀爽更是官至司空。

在东汉末年这个讲求出身的时代,荀彧毫无疑问是名家之后,这也让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出色的学识。在灵帝时期便举孝廉为官。

《三国志》记载:“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王佐之才作为对荀彧的评价我认为甚为妥帖,王佐者,关键在于辅佐君主。荀彧虽然没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但是由他镇守的后方一直没有出现问题,为君主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他知人善任,能够为国家安排合适的人选,并且找好自己的继任者,这样的深谋远虑也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必备素质。

而他高洁的品格,与忠贞的品质,更是其人生的高贵华彩,终其一生都在为道义奉献的荀彧,哪怕知道王道将没,依然不改初心,秉承了两汉学者的高风亮节,实乃名士也。

大家对三国里荀彧是怎么看的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荀彧是三国时期最顶级的谋士。

荀彧是三国时期最顶级的内政人才。

荀彧拥有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

荀彧还有着显赫的身世,高尚的情操,高贵的品德……

在以史为鉴看来,荀彧无论是历史还是游戏中,都是是三国时期最值得拥有的顶级人才。

荀彧的传记以顺序而言,在《三国志》中可以说是在所有臣子里排名第一,仅次于曹魏诸位皇族。

荀彧年轻的时候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很早就看出天下大乱的迹象,并且家乡颍川将是四战之地。于是把家人都带到河北避祸。

袁绍占据河北后,荀彧的弟弟荀湛,以及颍川老乡辛评、郭图都觉得袁绍四世三公,是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但是荀彧觉得袁绍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于是就抛下袁绍投奔曹操。

曹操大喜,称荀彧是“吾之子房”,并且马上任命荀彧为自己的司马,是二把手的存在,这一年荀彧29岁。

后来荀彧一直为了曹操尽心尽力,也成为曹操麾下最受信任的谋主和内政大臣。

在张邈叛乱中,荀彧帮助曹操守住最后的三县之一。在汉献帝东迁时,又是荀彧首先要求曹操接纳汉献帝,占据政治大义。在和袁绍作战时,曹操势弱,大家人心惶惶,还是荀彧首先提出四胜四败说,帮助曹操坚定信心。

荀彧这么出色,曹操还把自己女儿嫁给荀彧长子,以示亲近之意。

但是等到建安十七年,曹操南征北战评定了大部分的割据势力,也已经走到了人臣的最巅峰。这个时候有些人建议曹操应该被封为国公,加九锡。

这可以说是曹魏替代刘汉的先兆。毕竟历史上王莽二百年前刚刚这么干过一次。

而荀彧则是忠于汉室的,在荀彧心中,弃袁绍而投奔曹操就是他看清楚了袁绍一是能力不足,二是袁绍野心代汉。所以荀彧投靠了乱世之中最有可能平定天下的英雄豪杰-曹操!

而曹操也的确没有让荀彧失望,不但以弱胜强,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大敌,还把汉献帝从衣食无着,性命堪忧的窘迫地步中解救出来。

但是战争集团这个巨兽最终成长到了谁也无法撼动的情况,曹操也许自己不想称帝,但整个曹魏集团中的许多人都在推动曹操向上走。

于是曹操就拿这事秘密咨询荀彧,也是最后试探一下荀彧的想法。

荀彧从29岁一直到50岁,跟着曹操足足21年,曹操多少大事件都是荀彧出谋划策,连杨修都能清晰的掌握曹操心思,荀彧哪能不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呢?

但是荀彧跟着曹操走,这是背叛了自己的初心。要不跟着曹操走,这就背离了自己的道义。荀彧万般苦恼,但是放弃任何一个都是如同放弃了自己的性命。最终荀彧跟曹操说,你起兵不就是为了匡扶朝廷,拯救黎民吗?不宜如此。

这番话让曹操很不爽,于是曹操逐渐抛弃了相伴自己二十年的亲密战友,在曹操南下征讨孙权时,将荀彧放在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上,让他去慰问士兵。

荀彧忧愤之下,英年早逝,年仅五十岁。

这样一位天才的陨落在我看来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同等级别的。

真是惜哉,叹哉。

造化弄人啊。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大家关注。

荀彧忠于汉朝,为何投靠曹操

依曹操为主线就会发现:野心也是逐渐膨胀的 无非是过程中某些人的做法令文若鄙夷

我朋友弈语已经讲过关于“竖子不相与为谋”的故事了,我就不再多说曹操的发迹故事了,只说一句就是,曹操早期与那些养寇自重保存实力的军阀割据政权,很不一样。

从开始的不一样,到终究的又一样,有个渐变的,递进的过程。

就比如说二董的故事: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两点信息:1.曹魏集团内部,之于西迎献帝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诸曹夏侯根本就不尿献帝很容易理解。丘八们不干,当然军师们要参与说服工作,于是大家同去。

2.董承作为献帝使者,联络张杨的过程里,又积极参与到了袁术部的据险设防,说明最初献帝或者说董承的意中人,并非曹操,而是二袁。因为献帝去洛阳前,恰恰已经是过了黄河的,和杨奉部在一起而大袁无视,而后小袁属于优先拉拢对象。

请注意以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元年正月: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那么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里,袁术之于献帝明显就是爱理不理,并且极有可能因为黄巾四将的流民暴动属性,不仅不理献帝,而且把已经派出的武装回收了。

说明面临流民暴动,袁术不打算武力镇压,反而通过重兵回防城镇保护粮食等重要资源,因为那样会损失自身力量,流民劫掠完就会相潮水一样散伙的。(度过饥荒)

反而是曹操,通过一些列的军事上“亮肌肉”行为,收获了献帝的“芳心”!重要的是,张扬的态度变化了,有袁术的站队就叫板曹操;袁术一闪,立即转变立场?当然这也是中间势力的必备生存之道。因为不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即便拥有河洛形胜,洛阳的体量也太小了,更是个缩小版的“四战之地”。也所以,收获“接驾”的政治成果罢?只能成为张扬无奈的现实选择。

董承:董贵人她爹,哪一边的自己想去?就一句话,董承的卫将军是建安元年献帝封的,然后是西迎事件里屁好处没有;直到建安4年,曹操看透他了,又封侯又招安,没想到来年就后悔了,砍了他脑阔。

董昭:绝对的“影帝”级墙头草,本来跟袁绍玩,腻歪了跑去跟张扬,结果人家有眼力见儿,搁西迎献帝事件里中了“头奖”;看人家的表现,进言洛阳残破,劝曹操迎献帝幸许昌。这话曹操听见高兴,不定张扬心里万千只羊驼呼啸而过,因为根据记载,张扬起码修过宫室,无非是是否为献帝所“满意”,豆哥不知道。

也仍然是这个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从此青云直上,不出意外的积极参与到加九锡,劝进魏王的政治表演当中去了,而且历经曹丕曹睿两朝,活到了81岁。

是不是还是那句老话:没心没肺,长命百岁?

豆哥目前暂时对董昭的生平,未作系统研究,也无意批判董先生的政治投机行为,因为要知道,乱世里苟全性命其实是理智的行为,衣食无虞的荀彧可能要命的就是那么点“清高”?

豆哥突然有了个奇妙的想法,譬如一家人两公婆,老公问老婆我美不美?老婆一定会说,糟老头子坏得很老不正经;再去问三姨太,三姨太做梦都在恶心大老婆,于是说:作为您终生的“小迷妹”,您浑身都散发着男性荷尔蒙的芬芳;告诉你老妇人为啥不告诉你真相?因为她想独占您到地老天荒。

首先说:关于荀彧死因的公案,豆哥不涉及,因为《三国志》没看完,所以回避。

如果说豆哥以上关于一家三口的臆想,属于脑洞大开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把曹操和荀彧看做一对终身的挚友,曹操经历过的,荀彧看得最清楚,甚至一定程度上,说荀彧就忠于汉室也是不严谨的,因为曹操的霸业里,事实上他襄助最大。

回到问题:以荀彧的格局和眼界,汉室衰微的迹象他不可能看不见,曹魏崛起的势头终将在未来收获实现节点的来临,他比任何人更清楚。

譬如:

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献帝玩的这套“制造矛盾”的制衡把戏?大概率上,就是留守许昌的荀彧首先发现的,并且及时传递消息,避免了袁曹过早翻脸的政治“危机”,也因此献帝多少斤两,敢说荀彧不清楚?

最终回答:仅凭以上政治作为以及“莫须有”的死因,就判断荀彧终于汉室,是不严谨的;反而是,在曹魏势力未成型之际,舍袁绍而投曹操,一定程度上,荀彧与曹操是有着相近“政治诉求”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是伙伴,也是“知音”。

是不是豆哥不解释荀彧和董昭的差别,就不够圆满?那么你们去纵观历史上的劝进故事,或者您直接就观察您公司的同事,真正劳苦功高的重臣元老,往往还都不稀得干这些下作买卖。

因为那些劝进的,那些谄媚的,那些邀功请赏的,那些“功利主义者”们,往往吃相上的“丑陋”,都清晰地写到了脸上。

荀彧的官职有多高

荀彧早期的官职不是有多高,而是荀彧和夏侯惇职权不同。

曹操最初起兵时由夏侯惇担任军中司马,后来夏侯惇被提拔为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是曹操的地方官,由新加入的荀彧接任了夏侯惇的司马一职。

按官位排列,太守当然高于司马。可是司马主掌武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中诸侯的官职也不是很高,大多都只是将军兼领太守、刺史,所以长史、司马这类辅佐类官职已相当于军阀政权的高官。

在《通典》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所以在曹操还是个杂牌将军的时候,担任他的司马就是军事中的二把手。

夏侯惇在当时的地位高于荀彧,他是东郡太守,只不过在军事管理上夏侯惇部队还隶属于曹操本部,荀彧作为本部的二把手,自当有权于曹操不在的时候调动夏侯惇。

但司马的职权也不能够一概而论,曹操的司马当然有权力调动隶属于曹操的部队。但是其余的将军也各自设立司马,例如典韦就是夏侯惇的司马,但典韦只拥有替夏侯惇管理部队的权限。蜀汉之时,费祎掌管蜀汉全国兵权,以姜维为司马,这时的姜维又相当于国家军事的二把手。司马的权限有多大,得看正官的权力有多大,司马毕竟只是辅佐性官员。

幕府的部队足够多时还设立别部司马,例如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别部司马。吕蒙、黄盖、韩当、周泰、陈武、凌统等人是孙策、孙权的别部司马。别部司马数量较多,司马和别部司马的差别,就相当于军师和军师祭酒的差别一样。

荀彧后来担任尚书令,执掌汉朝中央政府行政职权,与曹操是并立为汉官,曹操还一度想让荀彧也担任三公开府,被荀彧所拒绝,后期的荀彧跟曹操是同朝为官,而非直接听令于曹操的下属。

夏侯惇虽受曹操信赖,但地位并不是最高,按《魏公劝进表》排列,荀攸、钟繇、凉茂、毛玠、刘勋、刘若都排在夏侯惇之上,因为荀彧反对曹操进位没在名单上。直到曹操后期,夏侯惇从汉官转为魏官,地位才直线上升为军界最高。

你知道三国中的谋士,荀彧吗

谢谢邀请!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的功臣。荀彧原被袁绍敬为上宾,后投了曹操,曹操称他为,我的子房(张良)。荀彧在官渡之战时在许昌为曹操筹集粮草,曹操有心退兵,写信给荀彧,荀彧回信鼓励,劝曹操一定坚持下去。荀彧一生为曹操出了不少的计谋。被封尚书令,万岁亭侯。 后来曹操统一了北方,想自己称王加九锡。荀彧极力反对,荀彧是汉名门之后,汉朝天下,异性称王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荀彧很明显是忠于汉室天下的他反对曹操称王,曹操就找机会让他去谯郡慰劳军兵。后来病逝与寿春!也有说是,曹操送他一个锦盒,他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于是他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就服毒自尽了!

曹操心腹大臣荀彧晚年为何反对曹操称晚王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事实上曹操要称国公的时候荀彧就已经反对了。当时董昭等人计划劝曹操进位国公,私下里找荀彧商议,但是荀彧却说他觉得曹操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是忠贞之举,不应该贸然进位为国公。

《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记载: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由这段记录可以知道,荀彧死于建安十七年,那时候曹操称公的事情刚刚提上议程。而曹操称王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因此荀彧只是反对曹操称公,而没有反对过称王,当然如果他还活着我想他会反对的。

(曹操称王时荀彧已死去多年)

那么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进位国公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汉室老臣,荀彧对复兴汉室还抱有幻想。

当初董卓乱政之时,荀彧不想助纣为虐,于是辞官回乡,并带着族人去投靠了袁绍,之后认为袁绍难成大事,所以转投了曹操。

当时的曹操是唯一一个迎奉天子的诸侯,并且南征北战、治理地方都颇有建树。而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为他觉得曹操是汉室的忠臣,想要辅佐曹操匡扶汉室。因此有人要劝进曹操,荀彧自然不会支持。他可是要恢复汉室的,不能容忍别人的僭越。

(荀彧是汉室忠臣)

第二、荀彧觉得曹操本性未改,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理想

早期的曹操和荀彧一样都是忠于汉室的。可是随着权利的提升,曹操渐渐有了一些别的想法。董昭等人的劝进未尝没有曹家在背后推波助澜,可是这些荀彧却不知道。

甚至直到这个时候,荀彧还认为曹操是忠于汉室的。面对来提议曹操进位国公的大臣们,荀彧说曹操起兵的本意是安定国家、匡扶汉室,他怀着忠贞的诚心,保持着谦让的品质,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曹操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进位公爵的。

曹操虽然对荀彧的说法感到不满,但是也不会在明面上暴露出来,毕竟他还是需要汉室忠臣这一块牌匾的,于是荀彧就成为了曹操进位国公的一道障碍,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进位国公。

(荀彧与曹操,剧照)

综上所述:

荀彧反对曹操称公而不是称王。而荀彧之所以反对曹操称公是因为他忠诚于汉室,并且他认为曹操也忠诚于汉室,所以他觉得曹操不进位公爵对自己、对曹操、对社稷都是有好处的。

对于曹操日渐膨胀的野心,可能荀彧到临死之时才幡然醒悟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荀彧为什么建议曹操杀刘备

谢谢邀请! 荀彧是一心向汉的汉臣,一生像匡复汉室江山,使汉朝得以延续。这一点,其实和刘备是基本相同的,可是荀彧却积极劝说曹操杀了刘备。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也是汉臣,曹操起兵,也是为了努力恢复汉室的,所以荀彧认为只有曹操才能真正的完成大业,曹操代表的正统的汉朝。荀彧不是很认同刘备这个人,中山靖王之后的说法,他认为刘备不是久居人下的人,以后必有不臣之心,所以积极建议曹操杀了刘备。果然,后来刘备成功脱离曹操,成了曹操最大的对抗者之一。 其实不是曹操看不出来,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就说了,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曹操心里明白。他是听了郭嘉的话,郭嘉说,现在丞相招贤若渴,刘备这人名声响亮,杀了反而使你招人指责。曹操也感觉那时刘备寄居他那里,没什么作为。不料刘备还是成功的走了,而且也壮大了! 荀彧主张杀刘备,是很有远见的,只是那时曹操听他的,杀了刘备,三国就没有人演义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