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匡扶汉室会比反清复明听起来更激动人心?三国中,曹操刘备一开始攻打黄巾反贼,后来又各自在实际上造反(匡扶汉室),那他们和黄巾有啥区别_汉室_刘备_匡扶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匡扶汉室会比反清复明听起来更激动人心
- 三国中,曹操刘备一开始攻打黄巾反贼,后来又各自在实际上造反(匡扶汉室),那他们和黄巾有啥区别
- 袁绍,刘备,曹操,孙权,谁最有决心“匡扶汉室”
- 刘备的人生目标是称帝,还是匡扶汉室
- 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 曹操是真的不想匡扶汉室吗
- 王允费尽心机除掉董卓,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吗
- 匡扶汉室是为了啥拥兵自重
-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汉室”吗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假如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一统天下,他会怎样对待汉献帝
为什么匡扶汉室会比反清复明听起来更激动人心
巍峨太行,灵光岱岳,少室熊耳,三水潇湘,我站在神州热土,见九曲黄河入海洋,剑门古道,峨眉金曩,终南太白,不见汉唐,恨未屠灭异种,以我之血荐炎黄,轩辕树下的绿阴,西域龙城飞将,九鼎华夏,于亿斯年,金瓯永固,雄心万丈!
三国中,曹操刘备一开始攻打黄巾反贼,后来又各自在实际上造反(匡扶汉室),那他们和黄巾有啥区别
在下楚塞江郎,现在也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结合这个问题,必须要确认两点:一是张角的黄巾军造东汉(后汉)王朝的反,这是事实,不管在正史上还是演义中,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当然,现在有一些名头偌大的什么专家、学者们非要称其为“农民起义”,也是一个意思、同一内涵。二是不管曹操也好,刘备也罢,终其一生,都没有造过东汉王朝的反!
曹操的半生霸业,始终都在坚持奉行着自己“胁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操守,虽然把汉献帝踩踏得跟个瘪三儿一样,但无论正史还是演义,直至“操贼”一命归西之时,汉献帝仍然还在名正言顺地当着他的“大汉天子”,则曹操造反,显悖事实!另外,曹操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和后汉朝庭融为了一体,在关羽降曹一节中,曾有数次都表述得明明白白:汉即是曹,曹即是汉!曹操若造汉朝的反,岂不也就等于是反了他自己?
至于胁迫天子、禅汉立魏,那是曹丕个孬孙干的好事儿,那会“阿蛮老贼”早就已经死了多年了,怪他造反,岂不枉哉冤也?
至于刘备,那更是名满天下的“大汉皇叔”,终汉一代,无日不秉耿耿忠心而欲“兴复汉室”,其心可昭日月!至于后来称帝,那是因为曹丕个贼子已经禅汉建魏,灭亡了汉室正统,没有后汉王朝了啊!可以说,刘备称帝而建立蜀汉,其实也正是其忠于汉室的具体表现。正因为他及其手下的一般文武大员们不愿意奉曹魏为代汉的正统,所以才一起建立了僻居一隅的蜀汉朝庭。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一称帝行为,事实上又延续了数十年的汉祚!这般忠于汉室的行为,又怎能以造反而视之呢?
由此可见,曹操、刘备二人虽然都曾在东汉王朝灭亡前夕的风雨飘摇中浮浮沉沉,但事实上都未曾真正造过汉朝的反,与黄巾军张角、张宝等辈的行为还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绝不能一概而论!
袁绍,刘备,曹操,孙权,谁最有决心“匡扶汉室”
一个也没有真正想匡扶汉室,只想借匡扶汉室之名镇压农民起义,打击异己。其中刘备最起劲,为什么?匡扶汉室就是他刘备自己当皇帝,想象一下,如果刘备在称帝之前统一了中原,那诸葛亮和关张文臣武将,肯定会黄袍加身,一致推举刘备称帝。
刘备的人生目标是称帝,还是匡扶汉室
- 刘备是皇室后裔,虽然迈踪遥远,起于织席贩履。但是他从平定黄巾军开始,屡建功劳,名望越来越大。直做到徐州牧,是一步步升上来的。但不久为吕布所败,转投曹操,曹操将他带回许昌。汉献帝以皇叔称呼他,封左将军。又密写衣带诏,上面有刘备名字。希望刘备除掉曹操,忠于汉室。但刘备似乎没急于谋划。事泄露时,刘备已整军在外。刘备的意思还是自保为主,脱离曹操控制。
- 曹操其实有大恩于刘备,刘备被吕布杀的大败,妻儿都被吕布抓获,还是曹操接纳了刘备,并又回师击败吕布而杀之。刘备家属又回来。刘备本是先天仁慈之人,对有恩于他的曹操是下不了毒手。
- 刘备再次占领徐州后,曹操先派兵征讨不利,于是亲征。刘备遥見曹操亲来,也许是心中有愧,又惊慌失措I,再次大败,关羽也被擒,这次刘备的老婆孩子再次做了浮虏。刘备单骑投奔袁绍 。
- 后又投奔刘表,居荆州5年多,荆州豪杰多投奔。刘表很忌惮刘备。命令刘备住在新野北拒曹军,刘备也打退了夏侯惇、李典的进攻。207年刘备后来遇到诸葛亮,主动接纳诸葛亮。诸葛亮提出隆中对,认为刘备可以占有荆州后,联合东吴,与曹操形成鼎足之形势,在选择机会北伐,可以恢复汉室。到这个地方,刘备的心思还是要恢复汉室,不是想做皇帝。要恢复汉室必须先有自己的势力。刘备此时不可能说,我就是要入主中原,夺取天下成就自己的事业,自己做皇帝。他还是要为汉室大江山。以汉室为号召。可谓初心不改。因为刘备本人似乎并没有那样的野心。
- 其他的汉室宗室也很复杂,都是不敢废汉自立的,因为都姓刘。
- 比如刘璋、刘表这都是皇室的人。在天下将乱之前,汉室已经有先见,将他们派到地方做官,拱卫汉室。刘璋的益州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形式上还是服从中央。
- 刘岱,在汉朝历任侍中、兖州刺史。董卓乱政,为18路诸侯之一,讨伐董卓。后兵败。
-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他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败归丹徒。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年四十二。刘繇也是在维护汉室战斗。
-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单骑入荆州,占据荆州,地方千里,自立保民,荆州少动乱。
- 刘备占领益州后,又占有汉中,部下尊称为汉王,还是向朝廷上书说明情况,自己曾经临受诏书要灭曹操,只因为不机密,国舅董承被害,现在在外统兵,还是要杀回去,灭曹操,恢复汉室。
- 在关羽被杀后,曹操也死了,曹丕废掉汉献帝,大汉不存在了。刘备在部下推戴下称帝于成都。还是昭告天下,要恢复汉室。
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匡扶汉室,为何对刘家两代忠心辅佐,死而后已
匡扶汉室,是诸葛亮自己的理想。刘家两代为诸葛亮搭建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家两代,死而后已,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而在诸葛亮心目中,能得其主足矣。
诸葛亮高卧隆中,遍观天下群雄,除了曹操、孙权,其他皆为割据势力,早晚定会灭亡。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需要寻得一位雄主,辅佐雄主成就汉高祖和光武帝那样的伟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诸侯群雄之中,这样的雄主只有刘备。
因此,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之际,诸葛先生对刘备开口就问:敢问将军之志?刘备答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非常满意。于是,他不问你刘备封我何官职?也不问给我什么待遇?直接就和刘备下山出发了。
至于刘备是不是真心?会不会易志?诸葛亮自信根本就没有必要考虑。
因为,诸葛亮深知其实自己也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再说,他自己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而已。若刘备父子不是那样能够带领自己实现伟业的主公,那自己就把他们打造成那样的主公;即使他们不能被打造成为那样的主公,自己也可以打造那样的“业绩”。
总之,只能说诸葛亮明知匡扶汉室难度很大。但他也深知,在汉室气数将尽之时,还要执着追求兴复汉室,这样的伟业其能轻而易举?
“天生我才必有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旷世之才,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生,那岂不是还不如“躬耕陇亩”?
曹操是真的不想匡扶汉室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把天子作为傀儡来使自己的征伐变得貌似正义而己。他的求贤若渴,他的心怀天下,显然不是以相的姿态,而是以君的立场。曹操的缓称王也只是权宜之计,在尊君的年代,再有狼子野心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董卓的骄横跋扈,与曹操的城府蕴含自是天壤之别!
至于早期的行刺董卓也非是为了汉室,只是阳刚盛年的曹操被无视后的愤怒而已。
王允费尽心机除掉董卓,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吗
从除掉董卓,到王允被杀,仅仅三个月左右。如果说王允挟持汉帝号令天下,似乎不妥,说其匡扶汉室更为公允一些。
01
董卓之后,再无汉室。
除掉董卓之后,汉室出现了光复的一线希望,但由于王允缺乏领袖气质,不能统领朝政;在一些攸关汉室命运的关键问题上缺乏远见,导致自己被杀,汉室更是名存实亡。
02
王允非领袖之才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十九岁开始入仕,历任豫州刺史,从事中郎,河南尹。
董卓专权时,代替杨彪担任司徒兼尚书令。作为地方官勤政爱民,威望颇高;作为朝廷重臣,坚强不屈,勇于担当。
在除掉董卓的斗争中,居功至伟。但是,在设计谋杀董卓,与吕布共执朝政后,由于缺乏政治智慧,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03
王允之失策
其一:诛杀董卓之后,王允声望隆天,开始飘飘然,居功自傲。
群臣集会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与大家推心置腹,共商共议,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失去了群臣的推崇和爱戴。
其二:专权跋扈,听不进不同意见。
大文豪蔡邕因为董卓之死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立马逮捕入狱。众大臣纷纷为其求情,王允决不答应,最终蔡邕冤死狱中。
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这才意识到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
其三: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很强,对董卓非常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决定王允及汉室政权的头等大事。而王允对此,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最终导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
04
事与愿违
王允专权之后,以强制强,不能及时平抑怨愤;缺乏领袖胸怀和韬略,不能搞好统一战线,团结群僚,匡扶社稷。
看看王允自己说啥吧::“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这与何进,董卓之徒有啥区别?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
只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
王允之后,政治更加混乱。
在一定意义上,对于汉室存亡来说,王允除掉董卓,是以毒攻毒,与何进,董卓区别不大。汉室的威信进一步衰微,局面更糟。
但这不应该否认王允匡扶汉室的雄心,起码到死之前,王允是如此!
匡扶汉室是为了啥拥兵自重
在三国中,刘备以仁义著称,他以中兴汉室为责任,但这是真的吗?很多人说刘备的正义是虚假的,表面牵挂汉室,实际上想要统一天下,在三国中只有两个人心存汉室。
第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官僚主义的家庭中,他的家族诸葛氏在琅琊郡阳都县是一个有名望的家,当诸葛亮还是个少年时,家里发生了变故,父母去世后,他跟随他的叔叔诸葛玄,后来他的叔叔去世,仍然年轻的诸葛亮想要去仕途获得功名,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
一方面,没有引荐的人;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已经风雨飘零,由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在诸葛亮看来,东汉仍然是正统的,自己不会去做枭雄的帮凶推向汉朝,所以诸葛亮选择了隐居的生活。
刘备得到徐庶的指点之后,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后来选择了刘备呢?首先,无论刘备强大后是否仍有振兴汉室的心,至少在刘备创业的初期,口中的汉室振兴是真实的,这符合诸葛亮的思想;其次,刘备本人也是汉代的后裔,多年来他一直为争取振兴汉室四处征战,诸葛亮协助刘备振兴汉室,是间接忠于东汉朝廷,然而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亮对汉室忠诚的寄托也丢失了。
第二是跟随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在刚开始,就像刘备一样有着汉朝复兴的豪情壮志,出于这个原因,荀彧选择了曹操甚至提出了迎接汉献帝的计划。然而,他并没有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后来思考出来的,原本以为他会帮助曹操,可以帮助汉室,但曹操壮大后,也想自己称王。
因此,荀彧和诸葛亮是一样的,忠汉的梦想破灭了,然而,荀彧没有诸葛亮有运气,因为刘备早逝,蜀汉被委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协助刘禅,但对于荀彧来说,曹操并不缺乏人才,多年的战斗已经使这些人死心塌地地追随曹操,因此,曹操要称帝,他们是一定支持,在曹操建立烽火台时,有了成为皇帝的想法,所以荀彧没有参加,他也知道东汉不再存在,最后,荀彧心中的信念倒塌了,选择了自杀。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汉室”吗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匡扶汉室的志向,刘备编草鞋时就有了,现在三分天下已有其一,诸葛亮当然更可以去想,去做。
明显,论实力,蜀汉无论在人口、田赋、军力、人才上大大逊色于曹魏政权,硬干肯定是要吃亏的。但简单的数字对比并不能判定胜负,以弱胜强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三足鼎立的情况下,诸葛亮结盟孙吴,减少对立面,同时七擒孟获,稳定大后方,可以说这些基础工作他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诸葛亮知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待一个曹魏政权生变内乱的机会。因为他看到敌方阵营的司马氏家族、钟氏家族绝非善类,一直在蠢蠢欲动,内变只是时间问题。
坐等天上掉馅饼肯定也不足取。北伐虽然耗费兵马钱粮,但是至少有两个作用。
一是练兵,锻炼队伍。
二是以动求变,变中寻机。
在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的情况下,匡扶汉室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
遗憾的是,天不加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未能实现复汉兴汉的梦想,不过,他尽力了。
不要轻易去怀疑诸葛亮,因为他真的是诸葛亮,我们只是事后诸葛亮。
假如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一统天下,他会怎样对待汉献帝
刘备统一天下,他可能会杀了汉献帝。即使他看在同姓刘的份上不肯下手,他手下的文武百官也会逼他这么做的!因为一国不可有两君!汉献帝落在刘备或者孙权手里只有死路一条,落在曹操手里才会活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