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号称“小太宗”的李忱,痴傻30余载,最后是如何成为千古一帝的_宣宗_宦官_皇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忱 宣宗 宦官 皇帝

本文目录

  • 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 号称“小太宗”的李忱,痴傻30余载,最后是如何成为千古一帝的
  • 唐宣宗李忱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 唐宣宗李忱为何要扮痴愚呢
  • 为什么李忱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 瀑布联句李忱拼音标注

怎么评论唐宣宗李忱

谢邀。题主其实说得很准确,李忱称得上是一代明君甚至于千古一帝,更是历史上最能隐忍的皇帝之一。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唐宣宗李忱可谓是其忠实的践行者。关于唐宣宗的一生及评价,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唐玄宗李忱画像

唐宣宗李忱,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初名李怡。李怡之母郑氏原本是大唐节度使李锜的小妾,后来因为谋反兵败,李怡的母亲就被俘入宫中做了侍女。谁知唐宪宗被她的美色打动,多次宠幸后生下李忱,封他做了光王。然而这个小孩生来就寡言少语,而且平素比较古板,基本整天面无表情,他的行为举止被其他皇子们看作是愚笨的表现,平时没少讽刺欺负他。不过虽然遭到同龄人排挤,唐宪宗李纯却非常喜欢这个儿子,认为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唐宪宗李纯剧照

在李忱十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躺在病床上的他又做出了个怪异举动——看到光亮照在他的身上,居然从床上一跃而起,向这道光作揖行礼。奶妈以为这傻孩子真的完蛋了,但是宪宗却不以为然,一脸欣喜地说这是英明的表现,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和金带。

不过唐宪宗对他越是宠幸,他其实就越危险,因为他毕竟不是太子,这样被皇帝格外疼爱,必然会引起太子等人的警觉。而且除了唐宪宗的恩宠以外,他本人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疑惑——他从小就经常做一个梦,梦中的他乘着金龙上天遨游。当他告诉母亲时,母亲却赶紧让他保密,不能对任何人说起,于是李忱更加沉默寡言了。

▲今人仿建的唐宫

后来唐宪宗驾崩,三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此后,李恒之子李湛(唐敬宗)、李昂(唐文宗)、李炎(唐武宗)又先后登基为帝。然而不管是谁上位,都对这个看起来呆呆的光王非常鄙夷,唐穆宗轻视这个弟弟也就算了,其他三位皇帝则对这位叔父没有丝毫尊重,时常在席间肆意调侃,称他为“光叔”。但是李忱一直淡然处之,保持着呆呆傻傻的样子。

唐武宗李炎有一次举行宫廷宴会,大家都在变着花样逗李忱玩,想让他脸上有点儿表情。但是从始至终,他保持着一脸漠然。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家伙傻到了极点,可是唐武宗却不这么看,总觉得这个皇叔太过平静,反倒显得有问题。于是唐武宗就找了个借口将李忱扔进粪坑,但是李忱却依旧没有露出破绽——宁愿淹死在粪池,也不愿意有所动作。后来他侥幸活下来,又被太监送到了民间,从此虽然生活清苦,却没有了杀身之祸。

▲吐蕃士兵形象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掌握实权的换关门想找一个容易控制的李氏宗亲做皇帝,以痴傻著称的李忱无疑成了最佳选择。于是马元贽等人将他从民间寻回,拥立他成了大唐第十六任皇帝。此时,李忱已经隐忍了整整36年。掌握皇权以后,宦官们惊恐地发现,这个一向疯傻的家伙,仿佛换了个人一样,极其英明神武。他在位的十三年中,不但整顿了吏治,恢复了民生,还击败了吐蕃、安南,收复了河湟在内的许多失地。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今人扮演的唐宣宗

这个懂得隐忍的男人,骗过了群臣,骗过了三代皇帝,终于展露出自己聪慧的本性,如父亲宪宗所说一般,真的成为了一个英明的帝王。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对他思念不已,尊称其为“小太宗”。

参考资料:

《唐语林》《旧唐书》

号称“小太宗”的李忱,痴傻30余载,最后是如何成为千古一帝的

一个大傻子走上了皇位

有一种傻叫做大智若愚,这是出自两千年前《老子》中的词语。唐宣宗李忱就是大智若愚的典范,表面看似非常木讷,其实内心非常聪慧。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并且其母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后因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成为郭贵妃的侍女,恰好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按理说,这样一位皇子是注定与皇位无缘的,并且在宪宗之后、宣宗之前,大唐帝国已经经历了四任皇帝,分别是兄弟唐穆宗李恒、侄子唐敬宗李湛、侄子唐文宗李昂、侄子唐武宗李炎。皇位已经在侄子辈手中传了三波了,应该没有叔叔这一辈的啥事情了。

可能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见惯了权利之争的腥风血雨,这位皇子懂得低调生存的人生真理。长庆元年(821年),就在唐穆宗李恒登上皇位之后,就将自己这位相差十五、六岁的弟弟册封为光王。由于经历几任皇帝更替,李忱懂得更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在一起时就沉默寡欲,侄子皇帝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也就经常在宴饮集会上以逗这位叔叔说话为乐。

会昌六年(846年),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人认为李忱比较容易控制,就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由李怡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就在李忱监国后,马上一改之前傻傻的面貌,满脸悲伤地接待大臣,然后有条有理的安排工作,这时所有人才回过味来,原来这么多年一直在装孙子啊。

不久,李炎驾崩,叔叔李忱登上了皇位,这年三十七岁,成为唐宣宗。△大宦官马元贽带头拥立大傻子李忱坐上皇位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这时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名言,宣宗李忱现在就站在风口之上,何况前面已经证明这不是一头猪,而是一头扮猪吃老虎的家伙。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登基最起码也有三板斧。宣宗皇帝李忱不但祭出了三板斧,而且顺便赏了一颗糖,玩得众人是一愣一愣的。△三板斧加糖果其实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第一板斧:打击朋党,加强皇权集中。

牛李党争从宪宗开始,经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同朝为相,在政治上互相倾轧,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宣宗即位后立即将李德裕清除出庙堂,提拔李党白敏中出任宰相,从而对李德裕进行一贬再贬;宣宗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随着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两党的党魁去世,困扰晚唐多年朋党之争从此终结。

第二板斧:抑制宦官,防止势力过分膨胀。

宣宗是在大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下才登上皇位的,本以为这么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当上皇帝好控制,可是当这个人真正做到皇帝宝座上时,大宦官马元贽发现自己失算了;然而宣宗还是将马元贽提拔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对其表面上给与荣耀无比,实质上在宣宗时期,马元贽除了手中的禁军之外,与其他大宦官一样始终没有形成什么实际力量。

第三板斧:限制权贵,打击不法行为。

紫、绯官袍为三、四品官袍,宣宗一改之前皇帝随便赏赐的习惯,虽然侍从经常准备好带着身边,但是宣宗始终把持着没到规定时间不授、没有政绩不授的原则,有时半年未赏出一件;严禁身边之人干预朝政,对身边之人犯法也是严惩不贷。

一颗糖果:为死于甘露之变的百官昭雪。

甘露之变,是文宗不甘宦官控制,以观露为名意图杀死当时宦官头目仇士良,结果事情泄露,双方激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这次事件共株连一千多人。此时宣宗为这些含冤大臣昭雪,由于李训、郑注当初心怀鬼胎,致使失败,也就对此二人没有平反。

就在宣宗这三板斧加一颗糖的效果下,朝廷大权马上就抓在了皇帝自己的手中。在宣宗的治理下,晚唐开始出现中兴的气象,被人们誉为“大中之治”,宣宗本人也被称为“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个儿子。李忱年少时就沉默寡言,宫里的人都认为他不是很聪明。在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突然一道光从天而降,治好了他的病,并在这之后,李忱经常梦到乘龙上天。

经历这件事之后,李忱更加沉默寡言,但是唐文宗和唐武宗总是强迫他在宴会上讲话,并称他为“光叔”(按辈分来说,李忱是他们的叔叔,但实际上李忱比他们还小一岁)。后来,唐武宗病危,宦官马元贽想自己当皇帝,但是却不能,于是想让李忱登基为帝,自己在暗中控制,就这样,皇位就送了李忱的手上。

登基后的李忱一改往日作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让所有人都傻眼了,即位后就罢免昏官,铲除宦官和他们的党羽,任人唯贤。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然非常怀念,称李忱为“小太宗”。后世史学家将李忱的盛世称为“大中之治”,认为可以和汉代的“文景之治”相比。李忱装傻三十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真的傻,但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正是因为李忱的存在,才为唐朝续了几十年的命。

唐宣宗李忱为何要扮痴愚呢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做皇帝后才改名的。

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母亲郑氏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所以从出生后就不为人所待见,一直在孤独中成长,因此自小就显得呆笨木讷,被人讥笑,只有他的哥哥唐穆宗觉得他聪明,常抚其头说:“吾家之英物也。”

李忱后来长大成人,痴呆俞加严重,人们猜测可能与其遭到一次惊吓有关。穆宗年间,李忱有次入宫去见太后,不料刚好撞上有刺客行刺。虽说刺客很快被抓住,但李忱却被吓坏了,从此更加沉默寡言,往往终日不发一言,常被人当作捉弄取笑对象。

尽管如此,李忱还是不能让他的侄儿皇帝,也就是唐武宗(唐穆宗儿子,唐穆宗即位三年后突然暴亡)放心,总想置他于死地,幸好有一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救了他,将他暗暗送出宫逃往外地。

公元846年,也就是会昌六年,唐武宗病危,最后李忱在仇公武、马元贽等宦官的策划下,悄悄回到长安。原来,仇公武等宦官是有如意算盘的,他们觉得如果拥立李忱这个傻子做了皇帝,朝政还不是由他们说了算。

但是算来算去人算不如天算,李忱自做了皇帝后,竟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痴呆一下子变得神色威严,目光如炬,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处理政务更是果断从容一点也不含糊。直到此时,仇公武等宦官才明白,原来这小子一点也不傻呀。

那么,李忱为什么要一直装疯卖傻呢?原来,李忱自一开始懂事即明白,像他这样一个身份低微的皇子,无论怎么转也轮不到他坐上皇位,如果稍露一点锋芒的话,说不定还要招来杀身之祸呢,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有装疯卖傻了。他在忍隐,一方面可以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党派之争,同时麻痹宦官势力,让所有的对手放松警惕,等待一个可以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结果,他等来了。

李忱做了皇帝后,在他统治期间勤俭治国,减轻赋税,另外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拨,体贴百姓,人们生活日渐富裕,使得摇摇欲坠的唐皇朝又开始慢慢稳定,所以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唐的中兴之治,对唐宣宗李忱本人也誉之为“小太宗”。

为什么李忱被后人称为“小太宗”

李忱,就是唐宣宗,唐代第十六位皇帝,他勤于王事,励精图治,在位十三年,延缓了唐朝的衰亡,他在位期间被称为“大中之治”,后人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做比,称他为“小太宗”。

第一、李忱在没有继位之前,就喜读《贞观政要》,刻意向先祖李世民学习。估计他是把李世民当做他的偶象了。所以事事向先祖看齐,在晚唐时代,唐宣宗李忱是一代名君,所以受到百姓爱戴,称他小太宗。

第二、李忱用魏征的五世孙魏谟为相,而魏谟有乃祖之风,敢于直言而谏。李忱也学习唐太宗,听取魏谟的谏议,形成一大历史奇观,再现了当年唐太宗的风采。比唐太宗更尊重谏官的是,李忱每面对谏官的奏议,必洗手焚香而读,此举超过乃祖,所以称他为“小太宗”名符其实。

第三、李忱在位其间,其军事成就也可与唐太宗李世民类比,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在唐朝后期恢复天可汗的尊严,四方夷服。尤共是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此时重新归大唐所有,重震唐威。

第四、李忱在位期间,以法治国,不恂私情。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李忱非常宠爱优人祝茂贞,但当祝茂视犯法后,李忱仗杀其子,流放祝茂贞,毫不恂私情;另一名乐工罗程,也是李忱的宠臣,但当罗程犯法后,李忱杀死罗程。李忱用事实用群臣表明,宠爱不是纵容,一时朝廷肃然。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瀑布联句李忱拼音标注

bào bù lián jù

瀑布联句

zuò zhě :lǐ chén (táng dài )

作者:李忱 (唐代)

qiān yán wàn hè bú cí láo ,yuǎn kàn fāng zhī chū chù gāo 。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xī jiàn qǐ néng liú dé zhù ,zhōng guī dà hǎi zuò bō tāo 。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