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急!明史杨士奇传中“今有辞矣”中的辞是什么意思
- 坑爹的儿子:四十余年辅臣因子蒙垢,明朝贤相杨士奇忧虑而死
- 明朝有个内阁大学士叫朱士奇,请给我他的历史资料
- 杨士奇宽以待人文言文翻译
- 杨士奇是谁
- 哪位大臣力保仁宣盛世,为何最后养了个坑爹儿子
- 在明朝科举中,杨士奇是进士、状元等功名吗
- 他以一介乡村教师入仕,奋斗成五朝元老,见证了大明由盛转衰,此人是谁
- 明史杨士奇传的 翻译 告诉一下 谢了
- 《明史杨士奇传》原文及翻译
急!明史杨士奇传中“今有辞矣”中的辞是什么意思
这个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看,原文是——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
这段话是说:尚书李庆提出一条政令,将多余的战马交给官员饲养(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杨士奇认为这样是对官员的不尊重而反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因为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杨士奇,皇帝害怕杨士奇孤立无援,被人中伤,不愿意直接采纳他的谏言罢免这条政令,一开始同意,后来又置之不理,直到后来另外一个官员恰好也提出反对意见(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于是就顺水推舟罢免了这条政令。
所以,不难理解,在这里“今有辞矣”是现在(总算)有了借口(托辞)的意思
坑爹的儿子:四十余年辅臣因子蒙垢,明朝贤相杨士奇忧虑而死
说到明朝的贤相名臣,人们都会想到“三杨”。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之七《赏誉》云:
“正统间,文贞为西杨,文敏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焦竑的这段是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时期,文贞(杨士奇,谥文贞)称西杨,文敏(杨荣,谥文敏)称东杨,这是因为这二位各居京师的东、西两地,故而,以居所来区分二人。文定(杨溥,谥文定)的郡望,他每每自书为南郡,为了区分三人,世人遂称杨溥为南杨。三杨之中,西杨有宰相的才干;东杨有宰相的功业;南杨有宰相的风度。所以,人们在论说明朝的贤相时,都言必称“三杨”。
这里,来说一说“三杨”之中的西杨——杨士奇。
要说杨士奇,就需要先简略介绍其人。
杨士奇(公元1365年~公元1444年),名寓;士奇是其字,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属江西)人。幼年丧父,努力读书,后以教授生徒为业。朱允炆建文(公元1399年~公元1402年)初期,被荐,入翰林院,任编纂之职。不久;试用于吏部,被考核为第一。明成祖朱棣即位,授职编修,进入内阁,参与机要。明宣宗朱瞻基崩逝,拥立皇太子(后之明英宗朱祁镇),有功。明英宗正统中,担任少师。先后经历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其廉能为天下称道。善于知人,喜欢举荐寒士,所荐之人,甚或不识;于谦、周忱、况钟等,皆其所荐。死后,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
说完杨士奇,再来说他那坑爹的儿子。
杨士奇生有两子:长子杨稷;次子杨道。
杨道凭借父亲恩荫,补官尚宝丞;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年间,进官为太常少卿,负责朝廷的农事。
关于杨道,此处不赘述。
这里,须仔细说一下杨稷。
众所周知,杨士奇在朝为官,身在重位,号称廉能,为一时人望。可是,杨士奇的儿子杨稷,身居故里,依仗父亲的权位,横行暴虐。
同乡之人,深受杨稷祸害。
因为杨稷的老爹权高位重,所以,对于杨稷平日的欺压迫害,乡里乡亲,没有人敢言语、没有人敢声张。
当时,同朝为官的王直,是杨士奇的泰和同乡,他与杨士奇既有同乡之谊、又有同僚之好,二人交情深厚。
王直对家乡的事情多有了解。耳闻杨稷在故里的种种恶劣行径之后,王直便竭力向杨士奇了陈说自己听到的相关情况。
这里既然提到王直,那么,也需简略介绍一下其人。
王直(公元1379年~公元1462年),字行俭,号抑庵,泰和(今属)人。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为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很快,进入内阁,授职修撰。仕明仁宗、明宣宗二朝,升迁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记注之事,多出其手;与王英齐名,时有西王、东王之号。明英宗时,官拜吏部尚书,谏阻朱祁镇北征,朱祁镇不从。土木之变后,劝请郕王(明代宗朱祁钰)即位。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辞,居于其下。明代宗改换太子,署名之时,面有难色,强而后可,终以此为憾事。夺门之变后,乞请休致。有《抑庵集》。
王直关于杨稷的言语,杨士奇大约也听进去了一二。但是,因为爱子心切,杨士奇可能也就是听听而已。
随后,杨士奇因祭扫坟墓,返还家乡。
听说父亲还家,杨稷变换衣着,他脱去华服美履,穿着硬牛皮做的靴子、青布做的直身(即古代一种日常所穿的长衫),在数百里之外迎接。
杨士奇见到儿子杨稷之后,发现他如此打扮,作为父亲,他当然有爱子之心,便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敦厚朴实的善良之人。
据说,因为王直提及杨稷行为不端之事,杨士奇还觉得,王直是妒忌自己的功业声名,才这样胡言乱语。为此,杨士奇还心中大为不平。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杨稷的事情败露。
紧接着,言官交相上呈章疏,劾奏杨稷的不法行为。
起初,朝议之后的处理方式是:没有立即将杨稷绳之以法,而是密封杨稷的种种行事情状,交于杨士奇知悉。
后来,又有人揭发杨稷横行暴虐的事件十多起。
这样,朝廷才将杨稷的事情交由相关衙门审理。
在此情况下,乡民们才敢将杨稷的罪恶上报朝廷。
于是,朝廷下令,将杨士奇的儿子杨稷逮押到京师。
在京师,经过审讯之后,认定杨稷所犯,事实清楚:他的确傲慢狠戾、侵夺暴掠;他还曾杀人害命。
最后,杨稷被处以死罪。
杨稷被逮押治罪之后,杨士奇才知道儿子的敦厚朴实,原来都是作伪欺诈而已。
处理杨稷时,据说,杨士奇恰巧因年老疾病,正在休假之中。
明英宗恐怕此事伤害到杨士奇,他还曾特意下诏,对杨士奇进行安慰。
为此,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之后,他便因为忧虑,病卧不起。
随后,杨士奇在忧虑疾病中去世,享年80岁。
古人重名节,儿子的罪恶,使得在朝四十余年、身担辅臣之重的杨士奇蒙垢。
这位明朝的贤相,也因为儿子的罪行,生前身后,被人诟病。
据说,因为以前对王直有怨憎,所以,杨士奇一直在背后遏阻王直进入内阁,结果,导致王直在吏部任职十余年,最终都没有进入内阁任事。
官场复杂,互相斗争、互相利用、互相借力、互相拆台……这些,都是常见的事,杨士奇与王直之间的事情,也只是传言,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据传,杨士奇对杨稷的确是有些溺爱的,杨稷凭借父亲的权势作恶的情况,杨士奇确实是不知道的。当时,也有人像王直一样,将杨稷的情况向杨士奇如实告知,但是,杨士奇认为,这是对儿子杨稷的诬陷,他还因此而怀疑如实告知者的用心;当时,因为杨士奇的权位,也有人谄媚奉承,在杨士奇面前,对杨稷赞誉有加,对此,杨士奇认为自己的儿子真的很优秀,他会因为谄谀者的言辞而满心欢喜。就是因为这样,杨稷的恶行才日甚一日。
史书称,杨士奇善于知人,看来:
知人或易,知子不易,自知更难啊!
史洁珵所辑《德育古鉴》中,引用姚文然的话,评论杨士奇,其文道是:
“嗟乎!
杨公(士奇),乃是聪明慎密的人物,而杨稷却能够使父亲杨士奇对自己溺爱,能够使父亲杨士奇对自己的恶行无法知晓。这样看来,杨稷的才智,肯定有他超出常人的地方。
凡是权贵人家的子弟,如果不幸而不才,只会征召歌儿、采买艺伎,只知道纵酒呼卢,那么,他们的祸害,大约也就仅仅是败没家财而已。
凡是权贵人家的子弟,尤其不幸的是,有才而不行正道,他们运用自己的智力,凭借权术而交结官府,最后使得其家豪华到足以延揽并招至幕僚宾客,使得其聚敛的钱财足以增置田地产业;他们凭借权势货财,收留豢养奸诈狡猾之徒,作为自己的心腹爪牙;他们攫取小民的生计之资,对民众进行鱼肉;他们的父兄还倚靠他们主持家事,把他们当作家中的顶梁柱;他们的同辈还羡慕他们,认为他们是有才干的能人……可是,一旦大祸临头,他们自身往往就会被诛杀,他们的亲人被株连遭祸!如果这些人的才能够被善用,如果他们能行正道而走大路,那么,他们肯定都是国家的贤能、家中的麟凤了。”
发此评论的姚文然是谁?
姚文然(公元1620年~公元1678年),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若侯,号龙怀,一字弱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清世祖顺治年间,被荐,授职国史院庶吉士,后改礼科给事中,历官工科、户科。与魏象枢并以敢言称,时号姚魏。清圣祖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卒谥端恪。有《姚端恪公诗文集》。
故而,许氏家则云:
“生子质敏才俊,可忧勿喜。便当豫加防检,陶习谦厚,禁绝浮夸诞傲者与之游处,庶可成远大之器。”
关于许氏家训,相关资料不详。
陈龙正云:
“累盛之家,子弟多浑厚。忽生一雕巧自喜之人,衰象萌矣!”
陈龙正(公元1585~公元1645),明浙江嘉善人,字惕龙,号龙致、发蛟、几亭。陈于王之子;高攀龙弟子。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其时,政事尚综核,朝廷内外,争着做艰奥的文章,以求躲避罪责,东厂侦缉搜捕之事,尤为冤滥;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陈龙正上呈养和、好生二疏,暗中指斥东厂之事。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应诏奏事,继续主张“听言省刑”;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上疏,理财以垦北方荒地。很快,他便被劾奏为伪学。起初,皇帝不问其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被左迁为南京国子监丞。福王立,用其为祠祭员外郎,不就。南京不能顾守,陈龙正已得疾,旋卒。私谥文洁。有《几亭集》等。
(全文结束)
明朝有个内阁大学士叫朱士奇,请给我他的历史资料
是杨士奇,杨士奇(1364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与杨荣、杨溥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大明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籍贯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士奇,号东里
谥号 文贞
出生 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
江西泰和
逝世 正统九年(1444年)
江西泰和
墓葬 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
亲属 杨景行(曾祖父)
杨公荣(祖父)
杨子将(父)
罗性(继父)
杨稷、杨秫、杨导(子)
杨昱(孙)
著作
《明太祖实录》、《明宣宗实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三朝圣谕录》、《东里文集》等
洪武年间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遂改姓罗。
建文年间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永乐年间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太子朱高炽喜欢文学,赞善王汝玉以诗法进讲。杨士奇则称:“陛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太子表示赞同。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师,稍微听闻了汉王夺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轨行径,于是问蹇义这些事情。蹇义没有回答,于是问杨士奇。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居住数日后,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于是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安置其到乐安。
洪熙年间参见: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后,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时仁宗在内阁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其远望见杨士奇,于是对两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们不妨都听下。”杨士奇进言道:“皇上两日前刚下诏减免岁供,但惜薪司又征枣八十万斤,这与前诏相矛盾吧。”仁宗遂马上下令减免一半。
当时籓司守令进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关部门,然后每年课征马驹。杨士奇反对道:“朝廷选拔贤能授官,却用来牧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族,怎么能够示于后人?”仁宗则批准李庆建议,当时朝廷寂然。杨士奇再次上言力劝,仍不批准。随后,皇帝驾临思善门后,召见杨士奇说:“我怎么会真这样呢?只是听闻吕震、李庆等人不喜欢你,我担心你被孤立会被他们中伤,所以不欲因为你的话而罢此事。现在我找到方法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称“养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执行。杨士奇随后顿首称谢。
仁宗还在太子监国之时,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后欲治其罪。杨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则当时的诏书则无信,众多大臣会因此恐惧。皇上为何不能效仿汉景帝对待卫绾呢?”仁宗于是打消此念头。当时有人称大理寺寺卿虞谦言事不密,仁宗大怒降其一级。杨士奇为他鸣白,得以虞谦恢复原籍。之后大理寺少卿弋谦因言得罪。杨士奇称:“弋谦是应诏而陈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说话了。”仁宗因此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过自咎。
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仁宗把其示与各位大臣,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应当继续休息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仁宗表示赞同,并称:“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
宣德年间明宣宗即位后,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亲征平定叛乱。部队归还抵达献县单家桥时,户部侍郎陈山迎谒,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请宣宗乘势袭彰德(今河南安阳)逮捕赵王朱高燧。杨荣支持陈山的主张,但遭到杨士奇的反对。士奇称:“事情应当如实,怎么可以欺骗天地鬼神么?”杨荣厉声喊道:“你是要阻挡大计!现在逆党(朱高煦)都称赵王相谋为实,怎么说没有理由?”士奇说:“明成祖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赞同杨士奇看法。于是杨荣率先入谏,杨士奇随后,宣宗命皇宫侍卫不与两人入宫。之后宣宗召见蹇义、夏原吉,两人均赞同杨士奇看法。
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
宣德五年,宣宗奉皇太后谒陵,召见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中张太后朝见并慰劳众臣。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当时在青宫,只有您敢于直言不忌,先帝能够听从,所以诸事得以不败。她又叮嘱我应当接受直言。”士奇对曰:“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记住它。” 当时明朝屡遭水旱灾害,宣宗召见杨士奇讨论下诏宽恤免灾租税等事。杨士奇于是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清理冤假积案、裁汰工役等建议,使百姓获益。过两年后,宣宗对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很久了,现在还有什么要体恤的呢?”他则称:“此前下诏减官田租,但户部仍然征收如旧。”宣宗不悦称:“那现在必须执行,不遵守者依法处理。”他还请求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举有文学、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经被判极刑的犯人子孙也有从官资格。此外,他还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举荐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即此时被举荐)。这些建议均得到宣宗批准
当时,宣宗励精图治,士奇等内阁廷臣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宣宗还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赐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万岁山郊游时,诸位学士均跟从,进行赋诗赓和,宣宗并问民间疾苦。朝议中的论奏,宣宗均虚心倾听采纳。
正统年间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年仅九岁。军政均由张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并执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均为三杨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士奇晋少师。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后明英宗下敕归省墓,不久批准归还。
当时,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使其状给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士奇,下诏安慰。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杨士奇葬于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宽以待人文言文翻译
《杨士奇宽以待人》原文:
帝(1)之初即位也,内阁臣七人。陈山、张锳以东宫旧恩入,不称,出为他官。黄淮以疾致仕(2)。金幼孜卒。阁中惟士奇(3)、荣(4)、溥(5)三人。荣疏闿(6)果毅,遇事敢为。数从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阨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7)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8)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9)乃解。其后,语稍(10)稍闻,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帝亦益亲厚之,先后所赐珍果牢醴(11)金绮衣币书器无算。
(出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参考注释】
(1)帝: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数度随成祖征讨。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址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2)致仕:辞去官职。
(3)士奇:杨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字以行,号东里,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前后侍奉过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皇帝。
(4)荣:杨荣,建安(今福建省建宁县)人,字勉仁,是明朝时代名臣。杨荣办事敏捷,谋划政事,果敢决断,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与杨士奇、杨溥并入内阁,号称三杨。
(5)溥:杨溥,明朝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字弘济,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6)疏闿(音楷):疏,开通。闿,欢乐。
(7)小眚(音省):小过失。眚,过错。
(8)地:事理的依据,引申为理由,说情。
(9)意:心思。
(10)稍:略微。
(11)醴(音理):甜酒。
【参考译文】
宣宗刚即位时,内阁大臣只有七人。陈山、张锳因为宣宗做太子时在东宫的旧情入阁,但是不称职,调出去做别的官。黄淮因为生病辞官。金幼孜死了。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杨荣个性开通乐观果敢刚毅,遇事能勇敢去做。屡次跟从成祖北征蒙古,能够知道边境将领是否贤能,据守要塞的险峻平易和道路远近,敌人对朝廷的依顺和叛逆。但常接受礼物,边将年节都送给他良马。宣宗也知道这些事,并询问杨士奇。杨士奇极力说:“杨荣通晓边境事务,我们这些人都赶不上他,不应当把这些小过失记在心上。”宣宗笑说:“杨荣曾经说你及夏原吉的坏话,你怎么给他说情呢?”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委曲宽容我那样去宽容杨荣。”宣宗的心思才消除。后来,这些话杨荣略微知道了,杨荣因此感到愧对杨士奇,此后,两人相处甚欢。宣宗也更加亲近厚待杨士奇,先后赐给他珍果、牲牢、甜酒、金子、花丝衣服、币帛、书籍、器具等无数。
【参考分析】
自古圣人古来稀,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小缺点,只要这些小缺失,不影响大局,倒不见得一定要吹毛求疵,要求阁员都是完美之人。如杨荣原本宣宗皇帝对他喜欢接受礼物,有些不好的观感,转而询问杨士奇,却告知以其优点是别人无可取代的。其出发点完全站在用人专业的角度去考量,不但没计较杨荣曾说过他的坏话进行报复,反而劝宣宗皇帝要去包容他这些缺点,遂解了宣宗皇帝疑虑,而且更为厚待他。更难能可贵的是,化解杨荣心结,让他觉得惭愧,此后两人和谐相处。可见人与人相处,只要能打开心扉,做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就可以互相包容,即使没成为知心好友,也不会恶言相向,或推向对立面,这一切的转变,端看每个人的思维与器量罢了。
杨士奇是谁
杨士奇(1366.2.3~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哪位大臣力保仁宣盛世,为何最后养了个坑爹儿子
明代有”三杨内阁“,根据姓氏和地域位置,分别是”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南杨“杨溥。
其中杨士奇的特点是有学行,就是学问也好,品行也好。
杨士奇幼年丧父,他母亲后来就改嫁了。这一点,和宋代的范仲淹的身世很像。杨士奇的继父是德安同知罗性,他作为前夫的孩子,但是只能跟着罗性姓罗。
有一次,罗家祭祖,小小年纪的杨士奇,竟然堆起土做像,来纪念自己的杨家祖先。不过,不巧的是,被罗性看到了。要是一般人看到这个情况,估计心里都会有些难受,甚至觉得杨士奇白眼狼,喂不熟。但是罗性明显是一个有气度的人,他反而觉得这个孩子很有志气。而且,罗性还让杨士奇恢复自己本来的姓氏。
后来,通过努力的学习,他的才学受到了肯定。后来,被明成祖朱棣看重,就进了内阁。有次一个广东布政使徐奇,给一些内廷的官员送了礼物,不知道哪个人得到这个送礼名单后,就报给了朱棣。这绝对是用心不良,要知道,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外臣勾结内侍,这件事要是追究起来,那可不是受贿那么简单的。而且,我们知道朱棣,向来是喜怒无常。
但是朱棣看了名单以后,一一对应,有这个,也有那个,但是看了好几遍,发现少了啥。对,上面竟然没有杨士奇的名字。朱棣很奇怪,就召见杨士奇,询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杨士奇坦言道:’’当时的情况是徐奇要去广东上任,大家都给他写诗送行。当时我身体不舒服,没有去,所以就没有我的名字。要是我当时没生病,说不定也会有我的名字。这些礼物都是一些小东西,应该是没有其他的意思。“看了这段话,我们不能不佩服杨士奇。杨士奇的意思是说,徐奇送给大家礼物,是对大家诗文的回赠,都是同僚友谊,并没有什么贿赂讨好,更谈不上勾结。朱棣听了以后,就把名单给烧了。
杨士奇不但维护同僚,为他们开脱,而且十分维护太子。当初朱棣攻打南京的时候,朱高煦及时赶到。朱棣当时说了一句,朱高炽的身体不好,要朱高煦加油。这样一来,朱高煦就觉得自己也有机会继任大统了。所以后来就一直搞动作,想要夺嫡。朱高煦不断的构陷太子朱高炽,慢慢的朱棣就相信了。回到南京,朱棣就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表现如何呢?杨士奇一听话里有话,就强调说,太子很孝顺,而且有爱人之心。朱棣听了就很高兴。
但是风波总是不断的,有次朱棣北征回去,太子迎驾迟缓,朱棣大怒,就把太子的一些下属抓了起来。杨士奇就出面解释,是自己的罪过,太子朱高炽还是孝子。朱棣的气消了不少。
不过,朱棣在不断的责备太子朱高炽时,慢慢就发现了朱高煦有问题。就去问问杨士奇,说对汉王你了解多少啊?杨士奇说自己是东宫的属臣,了解的也不多。但杨士奇谈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朱高煦的一些行为,都来自于朱棣的纵容。其中,比较重要的事实,就是作为藩王,朱高煦本来是应该就藩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而且杨士奇还说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话,说朱高煦听说皇上要迁都,竟然马上要求留守南京。这就把朱高煦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后来朱棣,在查清真相后,就削了朱高煦两个护卫营,并且把他安置在了乐安。
在杨士奇的帮助下,朱高炽最后终于继承了大统,成为明仁宗,为仁宣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又几乎难以置信的是,杨士奇这么牛逼,他的儿子杨稷却是十足的混蛋;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杨士奇这么个明事理的主,却一直庇护着儿子,而不相信儿子是人们口中传闻的那般十恶不赦。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杨士奇去世后,皇上才下旨斩杀了杨稷。
在明朝科举中,杨士奇是进士、状元等功名吗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寻命吏部考第史馆诸儒.尚书张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经生言也.”奏第一.授吴王府审理副,仍供馆职.成祖即位,改编修.已,简入内阁,典机务.数月进侍讲. --《明史 杨士奇传》
可见杨士奇并没有经过科举,是由人举荐进入朝中的。所以没有进士和状元的功名。
他以一介乡村教师入仕,奋斗成五朝元老,见证了大明由盛转衰,此人是谁
多年以后,当杨士奇躺在病榻上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我想他一定是遗憾的,自己以一介游学教师的身份跨入大明的官场,靠着勤政克己,不私不党,一直爬到大明的权力中枢,他见证了大明仁宣之治的天下繁荣太平,也看到了正统年间大明的迅速衰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改变这种局面,自己最后悔的可能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可能是他自己年幼丧父有关,对自己的儿子太过纵容,从而导致杨士奇忧虑一病不起,正统九年,八十岁的杨士奇去世。
他的去世就如一颗天上璀璨的流星划过,书写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杨士奇从建文帝时期入仕,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一共五朝,他身在内阁辅政四十三年,身为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他也开创破了大明朝从政时间最长,掌握实权最久的大臣记录。
杨士奇出身贫寒,他父亲在他九岁那年就去世,母亲就改嫁一路姓罗的人家,所以杨士奇也被迫改性罗,但是有一次罗家祭祀祖先,杨士奇就偷偷地捏土造像,祭祀杨家先祖。被发现后,罗家家主不仅没有责罚他,还赞扬他有志气,就恢复了他宗姓。
后来罗家因为得罪权贵,家人被发配戍边,杨士奇就带着母亲回家乡,一边侍奉母亲一边读书求学,后来他就在湖北、湖南等地进行游学,后来建文帝要修太祖实录,杨士奇就被王淑英推荐进入翰林院,从此杨士奇正式的踏进官场。
后来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设置内阁,杨士奇有幸进入这个当时没啥实权的机构,但是接下来的内阁实际上成为了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这样让他身份水涨船高,不久就被朱棣命令去辅佐太子朱高炽,作为太子的左膀右臂,可以说面对汉王朱高煦的夺嫡威胁,杨士奇是出了死力气,当时朱棣被人都有动摇改立太子的想法,但是都被杨士奇劝说打消这个计划。
辅佐了二十年太子,然后继位一年的朱高炽驾崩,然后杨士奇有继续辅佐继位的宣宗朱瞻基,在他的治理下当时明朝一度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画面,可惜当英宗朱祁镇登基后,逐渐重用太监王振,宦官的实力日益扩大,导致一些大臣是受到宦官的迫害,杨士奇这个时候也没法阻止朱祁镇的胡乱搞,最后心伤之下辞官,不就身为五朝元老的杨士奇病逝。大明王朝也在
小伙伴们有啥想评论的,欢迎留下评论哦!
明史杨士奇传的 翻译 告诉一下 谢了
杨士奇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很早就失去父亲,母亲改嫁,他随母亲到罗家,不久恢复本宗。家中十分贫困。他努力学习,教授学生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经常出游湖、湘之间,在江夏设立书塾最久。建文初年,朝廷召集各地儒士修纂《太祖实录》,杨士奇已因推举召为教授正要出发,王叔英又以有治史之才推荐,於是被召进翰林院,充任编纂官。不久,朝廷命吏部考核评定史馆的各位儒士。尚书张鱿得到杨士奇的策论,说:“这不是经生所能说的话。”上奏为第一。授官吴王府审理副,仍旧在史馆供职,成祖登位,改任编修。不久,被挑选进入内阁,主管机要事务,几个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挑选太子属官,任命杨士奇为左中允。永乐五年,晋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任职十分谨慎,在私人居室从不谈公事,即使是最亲密交厚的人也从来听不到。在皇上面前,举止恭敬谨慎,善於应答,论事总是合乎皇上意旨。别人有小过失,曾经为之掩盖。广东布政使徐奇装载着岭南的土特产馈赠给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备送人的捆目名册进呈皇上。皇上看上面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见询问他。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去广东时,各位大臣作诗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没有参加,所以只有我没上名单。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礼物轻微,应当没有其他的意思。”皇上急忙下令烧毁了名册。永乐六年,皇上出巡北方,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留下辅助太子。太子喜爱文章词采,赞善王汝玉以作诗之法进呈。杨士奇说:“殿下应当留心《六经》,有空闲可看两汉的诏令。诗歌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去做。”太子称好。
当初,皇上起兵的时候,汉王多次奋力作战有功,皇上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后来没有得到册立,就怨恨失望。皇上又怜惜赵王年纪轻,十分宠爱他。於是两位亲王就联合起来离间太子和皇上的关系,皇上很是心动。永乐九年,皇上返回南京,召见杨士奇询问太子代理国事的情况,杨士奇回答说很孝敬,并且说:“殿下的天资高,即使有了过失一定会知道,知道了一定会改正,一心爱人,决不会辜负陛下的托付。”皇上很高兴。永乐十一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免去朝贺。侍郎仪智坚持说不行。杨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事竭力论说。於是免去了朝贺。第二年,皇上出征北方。杨士奇仍然辅助太子驻守京师。汉王暗中攻击太子更加急迫。皇上返京,因太子接驾慢了一步,将太子属官黄淮等人全部关进监狱,杨士奇后到,原谅了他。召见他询问太子的事。杨士奇叩头说:“太子还和原来一样孝敬。拖延接驾的事,都是臣等人的罪过。”皇上怒意缓解了。随皇上出征的各大臣纷纷上奏章弹劾杨士奇不应当被单独宽宥,於是被关进锦衣卫的监狱,不久释放。
永乐十四年,皇上返回京师,稍微听说了一些汉王争夺嫡位的阴谋以及各种越轨的行为,以此事询问蹇义,蹇义不回答,於是问杨士奇。回答说:“臣与蹇义都侍奉太子,外面人没有敢对我们两人说汉王事情的。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去藩地,他都不肯动身。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就马上请求留守南京。希望陛下深入地观察汉王的意图。”皇上沉默,起座还宫。过了几天,皇上全面了解了汉王的事情,削减了两个护卫,将他安排在乐安。第二年,晋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兼任原来的官职。永乐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学士,仍然兼任学士。第二年再次以辅助教导太子有差错而获罪,关进锦衣卫监狱,十天后被释放。仁宗登位,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皇上驾临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还没有退下。皇上远远看见杨士奇,对两人说:“新任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一定有正直的言论,我们试着一起听他说。”杨士奇入殿说:“皇上下恩诏减去每年宫廷用度才二天,惜薪司就传下旨意徵收红枣八十万斤,与前面恩诏相抵触。”皇上立即下令减少一半。朝廷中穿丧服守孝二十七天期满,吕震请求马上换成吉服。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地斥责他。蹇义兼取双方意见奏进。第二天,皇上穿戴着白帽和麻衣麻带临朝听政。朝廷大臣中只有杨士奇及英国公张辅的衣服和皇上一样。朝见结束,皇上对左右的人说:“灵柩还停留在宫中,换下丧服难道是臣子所忍心说的?杨士奇坚持是对的。”晋升为少保,与同僚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予“督察过失纠正谬误”的银质徽章,准许密封奏章论事。不久晋升为少傅。当时布政使、按察使、知府、县令等地方官员来京朝见皇上,尚书李庆建议发派军队中多余的马给这些官吏,每年向他们徵收产下的马驹。杨士奇说:“朝廷选择贤才授予官职,却让他们去养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子,用什麽给天下后世的人树立榜样呢?”皇上同意并亲自颁发圣旨取消这一做法,旋即又没有声息了。杨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没有答覆。过了一段时间,皇上驾临思善门,召见杨士奇对他说:“朕以前岂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是担心你孤立,恐怕被他们所伤害,不想是因为你的上言而取消这件事罢了,现在有托辞了。”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论养马不便利的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令并实行之。杨士奇叩头谢恩。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朝贺的礼仪,吕震请用音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制止。没有答覆。杨士奇又上奏,在庭中一直等到夜漏下十刻,答覆说同意。过了一天,皇上召见杨士奇对他说:“吕震每件事情都耽误朕,不是你们上言,后悔也来不及了。”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取三种职务的俸禄。杨士奇辞掉了尚书的俸禄。
皇上代理国事时,怨恨御史舒仲成,到这时候想加罪於他。杨士奇说:“陛下登位,下诏说从前违逆过皇上意旨的都将得到宽宥。如果治舒仲成的罪,那麽诏书就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如汉景帝那样对待卫绾,不也很好吗?”皇上立即作罢,不治罪了。有人议论说大理寺卿虞谦上言论事不机密,皇上发怒,将他降了一级。杨士奇为他辩白其中的冤屈,得以恢复原来的级别。又,大理寺少卿弋谦因上言论事而获罪。杨士奇说:“弋谦响应皇上的诏令陈述自己的意见。如果加罪於他,那麽各位大臣从此就不敢说话了。”皇上立刻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并下敕令承认自己的过失。
当时有上书歌颂天下太平的人,皇上把它拿给众大臣看,都认为确实如此。只有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是恩泽遍布天下,然而流离失所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乡,满目疮痍还没有恢复,人民的生活还十分艰难。再休养生息几年,也许太平盛世就可以期待了。”皇上说:“是这样的。”因此回头看着蹇义等人说:“朕以至诚对待你们,希望得到匡救辅助。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奏章。你们都没有一句话。难道果真朝廷中没有错误的政事,天下太平了吗?”众大臣惭愧谢罪。这一年的四月,皇上赐给杨士奇诏书说:“从前朕受命代理国事,你侍奉左右,同心同德,为了国家而舍身,多次经历艰难险阻,从不改变志向。一直到朕继位以来,有好的建议就入宫禀告,期望朕治理好国家,坚贞而没有贰心,这些都刻在朕的心中。现在制作‘杨贞一印’赐给你,希望能继续尽心匡辅,以成就君主贤明臣下良善的美誉。”不久修纂《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一起充任总裁官。不多久,皇上病了,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令杨士奇起草敕令去南京召回太子。。
宣宗登位,修纂《仁宗实录》,仍然充任总裁。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反叛。皇上亲自征讨,平定了叛乱。军队返回,驻扎在献县的单家桥,侍郎陈山迎接觐见皇上,说汉、赵二位亲王其实是同一条心,请求乘此机会袭击彰德拿下赵王。杨荣竭力赞同。杨士奇说:“事情应当有实据,天地和鬼神是可以欺骗的吗?”杨荣厉声说:“你想阻挠大计吗!现在逆党说赵王其实参与了阴谋,怎麽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位叔父。有罪的人不可赦免,而其无罪的应当厚待他,怀疑就防着他,只要不出事就行了。怎麽能突然使用军队,伤害皇祖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与杨士奇的意见相同。正要入宫谏诤,杨荣先进去了,杨士奇跟在他后面,守门人不放他进去。不久皇上召蹇义、夏原吉进去。二人将杨士奇的意见告诉皇上。皇上当初就没有加罪於赵王的意思,发兵的事得以平息。等到返回京师,皇上考虑杨士奇的意见,对他说:“现在议论的人大多上言论赵王的事情,怎麽办?”杨士奇说:“赵王是皇上最亲的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言论所迷惑。”皇上说:“我想把群臣的奏章加封后给赵王看,让他自行处理怎麽样?”杨士奇说:“太好了,再得到一份诏书那就更好了。”於是派使者出发带着诏书抵达赵王的藩地。赵王得到诏书大喜。哭泣着说:“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谢恩,并且献上王府护卫,那些言官才不说了。皇上对赵王日益亲近而疏远陈山。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能保全,是你的功劳。”赐给金银彩帛。当时交阯几次叛乱。朝廷多次发大部队征讨,都战败覆灭。交阯的黎利派人来京假意请求册立陈氏的后裔。皇上也厌倦了打仗,想准许这一请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人,都说给他封号没有名义,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皇上召见杨士奇、杨荣谋划,二人竭力说:“陛下体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抚荒远的边地,不是没有名义。汉代放弃珠匡,前朝史书以此作为美谈,不算作示弱,准许他只会带来便利。”不久皇上下令选择出使交阯的人,蹇义推荐伏伯安有口才。杨士奇说:“说话不符合忠信,即使是蛮荒之地也不能让他去。伏伯安是小人,出使将会玷辱国家。”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另外派遣使者。从这以后放弃交阯,停止出兵,每年节省军事费用成千上万。
宣德五年春季,皇上侍奉皇太后拜谒祖先陵墓,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皇太后所住的临时宫殿中朝见太后。太后慰劳了他们。皇上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朕说,先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只有你不怕违忤,先帝能够听从,因此没有坏过事。又教诲朕应当接受直言进谏。”杨士奇回答说:“这是皇太后具有美盛品德的话,愿陛下记住。”不久皇上敕令鸿胪寺,杨士奇年老有病,赶着上朝有时落在后面,不必论罪上奏。皇上曾经改装出行,夜晚驾临杨士奇的宅邸。杨士奇慌忙出来迎接,叩头说:“陛下怎麽能不珍惜自己关系到国家社稷命运的身体呢?”皇上说:“朕想与你说句话,因此就来了。”过了几天,抓获二个盗贼,有不轨的企图。皇上召见杨士奇,告诉他这件事,并且说:“从今以后知道你爱护朕了。”
皇上因各地频频发生水灾旱灾,召见杨士奇商议下诏令宽大体恤,免除受灾地区的租税和养官马所亏空数额的事情。杨士奇因而请求一并免除拖欠的赋税以及徵收柴火乾草的税钱,减少官田赋税的定额,清理滞留的冤案,淘汰到京城服役的工匠,以扩大皇上布施恩德的意愿。百姓非常高兴。过了二年,皇上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令下达已久,现在还有什麽可以抚恤的吗?”杨士奇说:“上次诏令减免官田的租税,但户部仍然按以前的定额徵收。”皇上不高兴地说:“现在开始执行诏令,违反规定的人将依法定罪。”杨士奇又请求安抚逃荒的人民,纠察贪官污吏,推举有辞章修养的文人和勇猛果敢的武士,让被判极刑人家的子孙都能够在仕途上进升。又请求朝廷大臣三品以上的以及都察院和六科的官员各自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以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人选。都答覆同意。在那一阶段,皇上励精图治,杨士奇等辅臣同心辅助,四海之内号称为政治修明,社会安定。皇上就效仿古代君王和臣子巡游的事,每当一年的开始,赐百官休息十天。皇上的车驾也时常驾临西苑、万岁山,众学士都随从左右,赋诗唱和,皇上安详地询问民间的疾苦。有什麽论事上奏,皇上都虚心地倾听接受。皇上当初登位的时候,内阁大臣有七人。陈山、张瑛因为是皇上当太子时的旧臣而蒙恩入阁,不称职,调出内阁任别的官职。黄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爽朗果断,遇事敢作敢为,几次随从成祖出征北方,能够知晓边疆将帅是否贤良,要塞的险阻平坦和距离远近,敌国的归附情况。但是他经常接受迹赠,边疆的将帅每年按时送他好马。皇上很清楚这事,就问杨士奇。杨士奇竭力上言:“杨荣精通边塞事务,臣等人不如他,不应当以小毛病耿耿於心。”皇上笑着说:“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处,你还要为他设想吗?”杨士奇说:“愿陛下能像宽容臣那样宽容杨荣。”皇上的怒气才缓解。这以后,杨士奇所说的话渐渐传出,杨荣因此愧对杨士奇,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皇上也更加亲近厚待杨士奇,先后赐给杨士奇的精美果品、祭品美酒、金绮衣、钱币、书籍器皿多得无法计算。
宣宗崩,英宗登位,才九岁,军事国务大事禀告太皇太后后作决定。太后一心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就派遣宦官去内阁咨询商议,然后作出决策。三人也都很自信,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杨士奇首先请求训练士兵,严守边防,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别派遣文武官员镇守巡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取消侦事校尉。又请求按照次序免除租税,慎重用刑断案,严格考核各部门工作。都批准实行。正统的开头几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杨士奇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宣宗实录》修成,晋升为少师。正统四年,请求退休。不批准,敕令准他返乡扫墓。不久,返回朝廷。
当时宦官王振得宠於皇上,逐渐开始干预内庭之外的事务,引导皇上用威严管理下属,大臣往往被关进监狱。靖江王佐敬私下赠金子给杨荣。杨荣已先返乡扫墓,回来后不知道这件事。王振想藉此机会扳倒杨荣,杨士奇竭力缓解这件事,得以平息。杨荣不久去世,杨士奇、杨溥更加孤立。第二年就大规模发兵征伐麓川,库银耗费巨大,士兵马匹死去达几万。后年,太皇太后崩,王振的势力更是大盛,大肆作威作福,文武百官稍有抵触,就遭执拿并拘禁。朝廷大臣人人恐惧不安,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杨士奇已经年老,儿子杨稷傲慢暴戾,曾经施暴杀人。言官纷纷上奏章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立即定罪,将这些奏章封送给杨士奇看。又有人揭发杨稷横行暴虐的几十件罪状,於是将他关进监狱。当时杨士奇因年老有病正在休假。皇上恐怕伤了杨士奇的心,降旨慰劳劝勉。杨士奇感激流泪,忧伤得不能起床。正统九年三月去世,年八十。赠官太师,谥号文贞。有关部门於是论罪诛杀了杨稷。
当初,正统初年,杨士奇上言瓦剌渐渐强大,将成为边疆的祸患,而边疆军队缺少马匹,恐怕无法抵御。请求在附近的太仆寺马群登记处领取马匹,西番进贡的马匹也全部发给军队。杨士奇死后不久,也先果然入侵,发生了“土木之难”,有识之士想起了杨士奇的话。又一直善於识别人才,喜欢推荐清贫的读书人,他推荐的人中有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因为杨士奇的推荐,做官达一二十年,清廉和才干为天下之首,成为当代的名臣。
第二子杨樋,以上代余荫的资格被任命为尚宝丞。成化年间,晋升太常寺少卿,掌管太常事务。
《明史杨士奇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己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亩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 “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予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参考译文: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世,江西泰和人。建文初年,朝廷集合儒生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已经因为举荐被征召授予教授,应当前去赴任,王叔英又以其史学才华推荐他。于是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编纂官。’
杨士奇奉行职事非常谨慎,在家里从不说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对答,议政总能合皇帝的心意。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掩盖。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带当地土特产赠送给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发现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回答道:“徐奇奔赴广东时,群臣作诗文赠行,我恰逢得病未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毁掉了那份名单。
明仁宗即位,提拔杨士奇做礼部侍郎兼任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拿它让各位大臣看,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之人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国家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差不多可以期至。”明仁宗表示赞同,于是对蹇义等人说:“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你们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缺漏,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
明宜宗即位时,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淳三人。杨荣为人豁达,果断勇毅,敢作敢为,但非常懂得馈遗,边将每年都送良马给杨荣。明宣宗非常清楚这件事,就问杨士奇(是怎么回事):杨士奇为杨荣极力申说:“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们比不上他,陛下不应该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说你和夏原吉的坏话,你却还要为他着想吗?”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曲意包(宽)容我一样来包(宽)容杨荣。”皇帝的心意才纾解。杨荣因此觉得愧对杨士奇,以后两人相处得很好。
明宣宗去世,明英宗即位,年方九岁。军政均由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非常信任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情都派遣中使到内阁咨询议论,然后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尽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杨士奇已经年老,他的儿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施暴杀人。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当即惩处,把密封的状子给杨士奇看。又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稷这才被关进监狱审理。杨士奇以年老疾病告假,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的心意,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忧虑不起。正统九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岁。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贞。
扩展资料: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宰相,著名学者。
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修撰《明太祖实录》,进入官场,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先后历经五朝,身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一生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后因子致仕,忧虑不起。
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